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将学习的数学问题进行生活化处理。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笔者认为,数学问题生活化应该从“捕捉生活素材,巧设生活背景,回归生活实践,教学手段生活化”四个方面来研究。本文的探讨对于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活素材;生活背景;生活实践;生活化手段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他指出了:对学生要进行生活化教育。我认为数学教学也离不开生活,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说数学教学最好的方式就是“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知识、领悟知识;因而,数学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努力地使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活动中去学习数学的良好效果。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研究的策略。
一、 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探究激情
兴趣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积极的,具备很高热情的内驱力。兴趣更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动力,因而数学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善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兴趣也就越高。因而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内容与生活中的链接点、深入挖掘知识在生活中的背景,选择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生活情境作为一节课知识探究的素材,调动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来,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就选择了学生最喜爱的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情境为素材;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选择了学生最喜爱的投篮为学习素材进行教学。这样,教师把学生喜爱的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熟悉、有趣、有意义。
二、 巧设“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体现生活实际运用的内容,要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习中有数学生活意识,生活中有生活数学意识。我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积极做到这一点。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以后,教师可以预设学生处于一定的生活背景来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比如:在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充当设计师来设计学校未来校园的规划图;在掌握行程类应用题基本计算方法以后,我就会让学生自己来计算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在学生学会了求最大公因数以后,我会让学生充当工程设计师来预算给一个教室铺地砖所需的块数。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我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能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知识来思考问题。比如,我在学生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以后,在不经意的活动中,我能用灵活地策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发现平移、轴对称等数学现象,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数學的美,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 回归“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能够经历生活实践的体验,要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因而数学教师就要适当地对学生开展一些生活实践性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课内外结合进行完成。比如:我在教学《数据的初步整理》一课时,我没有在课前预习设计好现成的表格直接拿到课堂上来进行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1)课前布置,将班级学生分成4个大组,让学生带好笔到街面上分别调查四个不同片区每20户人家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2)把记录的数据拿到课堂上来,根据记录数据的最大和最小范围让学生讨论如何分段。(教师提示:分段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分为4、5段即可。)
(3)让学生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不合适的要适当调整,引导学生设置表头及其他栏目,设计好表格。
(4)让学生运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统计数据、填入表中。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使用垃圾袋过多的家庭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这样,把课堂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进行生活调查研究的兴趣;让学生进行活动体验,培养了学生深入社会研究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分析数据、进行数学思考的过程,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 采用“生活化手段”,促进学习过程的生活化
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不仅在于数学问题本身的生活化,最关键的还要重视教学手段的生活化,以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的轻松、趣味化。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教学方法和学生作业的设计都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之生活化,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在数学语言的使用上,教师要能够自编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有趣的顺口溜,把生活中有趣的语言带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对教者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数学学习产生趣味感。比如说,让学生学习数的比较大小,认识“<”和“>”时,教师就可以用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尖角朝左小于号,开口朝左大于号”来让学生快速记住;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可以用“戴上帽子”的语言来提醒学生退位借一不能忘记;等等。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探究新知,如让学生采取“看一看”“摆一摆”“画一画”等学习方法,在活动中获取新知。此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多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乐趣中感悟数学。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善于整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国韬.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赵建平,教师,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南刘集乡小学。
关键词:生活素材;生活背景;生活实践;生活化手段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他指出了:对学生要进行生活化教育。我认为数学教学也离不开生活,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说数学教学最好的方式就是“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知识、领悟知识;因而,数学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努力地使学生学习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活动中去学习数学的良好效果。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研究的策略。
一、 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探究激情
兴趣是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积极的,具备很高热情的内驱力。兴趣更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动力,因而数学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善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可能性就越高,兴趣也就越高。因而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内容与生活中的链接点、深入挖掘知识在生活中的背景,选择学生熟悉的、喜爱的生活情境作为一节课知识探究的素材,调动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来,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就选择了学生最喜爱的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情境为素材;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选择了学生最喜爱的投篮为学习素材进行教学。这样,教师把学生喜爱的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就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熟悉、有趣、有意义。
二、 巧设“生活背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体现生活实际运用的内容,要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习中有数学生活意识,生活中有生活数学意识。我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积极做到这一点。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以后,教师可以预设学生处于一定的生活背景来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激发学生的数学意识。比如:在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充当设计师来设计学校未来校园的规划图;在掌握行程类应用题基本计算方法以后,我就会让学生自己来计算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在学生学会了求最大公因数以后,我会让学生充当工程设计师来预算给一个教室铺地砖所需的块数。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我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能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知识来思考问题。比如,我在学生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以后,在不经意的活动中,我能用灵活地策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发现平移、轴对称等数学现象,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数學的美,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三、 回归“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意识
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能够经历生活实践的体验,要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因而数学教师就要适当地对学生开展一些生活实践性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课内外结合进行完成。比如:我在教学《数据的初步整理》一课时,我没有在课前预习设计好现成的表格直接拿到课堂上来进行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1)课前布置,将班级学生分成4个大组,让学生带好笔到街面上分别调查四个不同片区每20户人家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2)把记录的数据拿到课堂上来,根据记录数据的最大和最小范围让学生讨论如何分段。(教师提示:分段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般分为4、5段即可。)
(3)让学生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不合适的要适当调整,引导学生设置表头及其他栏目,设计好表格。
(4)让学生运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统计数据、填入表中。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使用垃圾袋过多的家庭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这样,把课堂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进行生活调查研究的兴趣;让学生进行活动体验,培养了学生深入社会研究的能力;让学生经历分析数据、进行数学思考的过程,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 采用“生活化手段”,促进学习过程的生活化
数学问题的生活化不仅在于数学问题本身的生活化,最关键的还要重视教学手段的生活化,以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的轻松、趣味化。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教学方法和学生作业的设计都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之生活化,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在数学语言的使用上,教师要能够自编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有趣的顺口溜,把生活中有趣的语言带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对教者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数学学习产生趣味感。比如说,让学生学习数的比较大小,认识“<”和“>”时,教师就可以用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尖角朝左小于号,开口朝左大于号”来让学生快速记住;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可以用“戴上帽子”的语言来提醒学生退位借一不能忘记;等等。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探究新知,如让学生采取“看一看”“摆一摆”“画一画”等学习方法,在活动中获取新知。此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多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乐趣中感悟数学。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善于整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国韬.现代教育理论研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赵建平,教师,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南刘集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