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与交流的过程,教师需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已的教学。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有实效。事实上,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虽然有一定的‘预设性’,但却主要是‘生成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预设即细致的备课。备课应考虑教材、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关注“教师、学习者、课程、课堂活动、教材之间的互动”,既要对课堂中比较稳定的情况进行预设,又要关注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预设,又要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行为。预设时,教师有较多的时间思考,是“静中思动”;生成却少有让教师深思熟虑乃至稍加思考的时间,是“动中之变”,它要求教师必须在短暂的时间内考虑如何使生成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一、生成与预设和谐统一,首要是教师重塑观念
1.重塑课程知识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科学新课程要求科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建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索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具备新课程的知识观,才能重视生成与预设相和谐统一的价值。
2.重塑教案设计观
生成和预设在教学中的和谐统一。在课堂中,由于学生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和经验不同,所以他们对教师的教学会有不同的反馈。虽然“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布卢姆),但教师的预设愈周密,考虑愈详尽,那么转换为有效课程资源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列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这样,可以“临危”而“不乱”,变“意外”为“精彩”。
3.重塑教师形象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努力塑造“亲和”的形象。“亲”指亲切、亲近之意,“和”指和气、祥和之意。有亲和力的教师会营造出“我口说我心,我口表我意”的民主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烘托下,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才成为可能。
4.重塑教学评价观
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实现生成与预设和谐统一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中,教师往往费尽心思,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甚至有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其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对“沿途”的“美丽风景”都顾不得欣赏。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揣摩教师的心思,一味顺从和认同教师的意见,说着与教师相同的话语。这种追求“同一”的做法必然使鲜活的、需要头脑自主加工的某些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消失殆尽。
二、生成与预设和谐统一的五大基点
关注科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就意味着教师在准备和组织教学时应基于教与学的过程性,强化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的不同个性,注重激活学生的创造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图展示了预设与生成的五大基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学目标是核心。教学目标的设定决定了其他四个方面的设计与实施。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这五方面探讨科学教学中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
1.教学目标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
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弹性空间”,教师应处理好预设的确定性与生成的动态性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应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例如,科学探究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有关科学探究教师需要明确: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某些探究过程只包含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教师要清楚每个教学步骤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预计达到的教学目标。这种对教学目标处理也就决定了课堂的预设,即备课。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尽可能做好充分的预案。我们经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预设而随意上课,而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做好充分思考和预案的基础上关注课堂的生成。
笔者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教学目标的定位和弹性,通常做如下处理:
(1)明确总的教学目的,即一节课最主要的目标。总的教学目的不用非常具体,但要体现本节课的主题。
(2)明晰具体、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即为实现总的教学目的而设计的分级教学目标。分级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合理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有利于在一节课结束时评估学生的学业成就,还有利于教师课后重新审视并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明确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分级教学目标是由总的教学目的分解而来的。
学生现有的科学水平、课外的学得等都会影响分级目标的达成。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完成目标所需具备的条件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因素的影响,对可能需要调整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若在某分级目标中,学生学习活动需要比预设更多的时间,则下面某一分级目标就可能无法完成。有时要移到下次课堂上得到实现。
2.教学内容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
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就要选取教学内容。多数教师往往根据教材内容制订教学目标。其实,与教材内容相比,教学目标更重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而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科学教科书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载体是可以多样的,学习科学围绕教学目标,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课本外的。因此对现有科学教学内容的适度补充、调整或重新组合是很有必要的。在预设中,教师觉得“很理想”的教学内容并不总适合科学课堂,而教师“不好看”的内容却可能是学生喜欢的,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堂生成的具体情况及时对预设的内容进行调整、调控和整合,充分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上《电路图》一节时,笔者安排了学生小组实验,先让学生用电源、开关、导线和一个灯泡连成一个简单电路。然后,又给了学生一个小灯泡,要求:在此基础上,把另一个灯泡也连上,闭合开关,两个灯泡都会发光。在笔者的教学预设中,学生会先把两个灯泡串联起来,可以先学习串联,学好串联后再引出并联。结果实验下来,学生的连接并未如笔者所愿,一大半学生居然是把两灯给并联起来,一下子就把串并联一起摆在了面前。于是笔者改变了调整了原来的预设,既然学生有这两种连接方法,不妨让他们直接比较一下这两种连接的不同,而展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调整实质上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开发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过程。笔者决定延长讨论环节的时间是基于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这是一个以教学机智为支撑的快速决策的过程。
3.教学过程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上,教师应处理好预设的可预见性与生成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尽可能全面,但是,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流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对教学流程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只是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就无法真正顾及学生的学习实际,而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设想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笔者认为,在管理和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学习目标应通过什么样的教学途径去达成,以及教材与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如何整合;考虑怎样做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考虑如何做出即时的评判,以及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考虑如果出现了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应如何及时进行调整,调整的依据又是什么;考虑如何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与教师对教学进度、课堂纪律、语言纠错等多方面的关系。总之,教师应处理好预设时考虑的“怎样去做”和“怎样做好”与生成中“要做什么”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就是依据计划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活动,及时、正确理解并评估信息,以及“提取”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例如,在以上提到的例子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生成情况,充分利用生成的有利教学资源,及时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策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
为了使教学策略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教师要处理好预设时的学生本体观与生成中的互动协商观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本体观与互动协商观的关注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内驱力的关注和思考。在预设时,大多数教师都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然后考虑教学方法。然而,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师生、生生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往往会生发出很多与预设不同的情况,这一切要通过教学策略,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统一而得以解决。
教师应当强化教学策略预设,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顺序、节奏和时间安排,预测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难点,思考可能的和期望的学生学习行为等。教师不仅要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还要从科学探究、科学情感态度、科学技能与社会的关系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去考虑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在课堂上,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倾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适时重组课堂中生成的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从而使生成与预设和谐统一。
5.教学评价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
教学评价,课前虽要有一定的预设,但主要应关注课堂上学生动态生成情况。在具体评价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要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科学素养的全貌,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动手动脑,反对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兴趣,评价的要求应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应多采用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和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要有利课堂教学资源积极生成,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在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学生学习的表现过程中,要即时判断。思考自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在动态中读取学生表现的有关信息,对学生即时进行评价;否则,教师将无法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无法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也就没有依据及时调整教学。
成功的教学是生成与预设的有机融合,我们要善于寻求两者间的和谐统一,以“生成”为战略,以“预设”为战术,在和谐统一中优化整合,有效建构,真正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浙江省教育厅.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3]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一、生成与预设和谐统一,首要是教师重塑观念
1.重塑课程知识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科学新课程要求科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建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索能力,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具备新课程的知识观,才能重视生成与预设相和谐统一的价值。
2.重塑教案设计观
生成和预设在教学中的和谐统一。在课堂中,由于学生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和经验不同,所以他们对教师的教学会有不同的反馈。虽然“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布卢姆),但教师的预设愈周密,考虑愈详尽,那么转换为有效课程资源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列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这样,可以“临危”而“不乱”,变“意外”为“精彩”。
3.重塑教师形象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努力塑造“亲和”的形象。“亲”指亲切、亲近之意,“和”指和气、祥和之意。有亲和力的教师会营造出“我口说我心,我口表我意”的民主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烘托下,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才成为可能。
4.重塑教学评价观
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实现生成与预设和谐统一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中,教师往往费尽心思,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拢,甚至有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其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对“沿途”的“美丽风景”都顾不得欣赏。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揣摩教师的心思,一味顺从和认同教师的意见,说着与教师相同的话语。这种追求“同一”的做法必然使鲜活的、需要头脑自主加工的某些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消失殆尽。
二、生成与预设和谐统一的五大基点
关注科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就意味着教师在准备和组织教学时应基于教与学的过程性,强化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的不同个性,注重激活学生的创造性,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图展示了预设与生成的五大基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教学目标是核心。教学目标的设定决定了其他四个方面的设计与实施。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这五方面探讨科学教学中生成与预设的和谐统一。
1.教学目标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
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弹性空间”,教师应处理好预设的确定性与生成的动态性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应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例如,科学探究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有关科学探究教师需要明确: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具有六个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某些探究过程只包含其中的几个要素,而且也不一定按上面呈现的顺序进行。教师要清楚每个教学步骤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预计达到的教学目标。这种对教学目标处理也就决定了课堂的预设,即备课。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尽可能做好充分的预案。我们经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预设而随意上课,而是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做好充分思考和预案的基础上关注课堂的生成。
笔者在教学中十分重视教学目标的定位和弹性,通常做如下处理:
(1)明确总的教学目的,即一节课最主要的目标。总的教学目的不用非常具体,但要体现本节课的主题。
(2)明晰具体、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即为实现总的教学目的而设计的分级教学目标。分级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合理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有利于在一节课结束时评估学生的学业成就,还有利于教师课后重新审视并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明确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分级教学目标是由总的教学目的分解而来的。
学生现有的科学水平、课外的学得等都会影响分级目标的达成。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完成目标所需具备的条件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因素的影响,对可能需要调整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若在某分级目标中,学生学习活动需要比预设更多的时间,则下面某一分级目标就可能无法完成。有时要移到下次课堂上得到实现。
2.教学内容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
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就要选取教学内容。多数教师往往根据教材内容制订教学目标。其实,与教材内容相比,教学目标更重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而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科学教科书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载体是可以多样的,学习科学围绕教学目标,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课本外的。因此对现有科学教学内容的适度补充、调整或重新组合是很有必要的。在预设中,教师觉得“很理想”的教学内容并不总适合科学课堂,而教师“不好看”的内容却可能是学生喜欢的,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堂生成的具体情况及时对预设的内容进行调整、调控和整合,充分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上《电路图》一节时,笔者安排了学生小组实验,先让学生用电源、开关、导线和一个灯泡连成一个简单电路。然后,又给了学生一个小灯泡,要求:在此基础上,把另一个灯泡也连上,闭合开关,两个灯泡都会发光。在笔者的教学预设中,学生会先把两个灯泡串联起来,可以先学习串联,学好串联后再引出并联。结果实验下来,学生的连接并未如笔者所愿,一大半学生居然是把两灯给并联起来,一下子就把串并联一起摆在了面前。于是笔者改变了调整了原来的预设,既然学生有这两种连接方法,不妨让他们直接比较一下这两种连接的不同,而展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调整实质上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开发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过程。笔者决定延长讨论环节的时间是基于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这是一个以教学机智为支撑的快速决策的过程。
3.教学过程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上,教师应处理好预设的可预见性与生成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尽可能全面,但是,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流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对教学流程的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只是按图索骥、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就无法真正顾及学生的学习实际,而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设想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笔者认为,在管理和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学习目标应通过什么样的教学途径去达成,以及教材与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如何整合;考虑怎样做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考虑如何做出即时的评判,以及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考虑如果出现了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活动,应如何及时进行调整,调整的依据又是什么;考虑如何处理好以学生为中心与教师对教学进度、课堂纪律、语言纠错等多方面的关系。总之,教师应处理好预设时考虑的“怎样去做”和“怎样做好”与生成中“要做什么”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就是依据计划适时适当地调整教学活动,及时、正确理解并评估信息,以及“提取”程序性知识的过程。例如,在以上提到的例子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生成情况,充分利用生成的有利教学资源,及时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策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
为了使教学策略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教师要处理好预设时的学生本体观与生成中的互动协商观之间的关系。
对学生本体观与互动协商观的关注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内驱力的关注和思考。在预设时,大多数教师都能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然后考虑教学方法。然而,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师生、生生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往往会生发出很多与预设不同的情况,这一切要通过教学策略,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统一而得以解决。
教师应当强化教学策略预设,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的变化、顺序、节奏和时间安排,预测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难点,思考可能的和期望的学生学习行为等。教师不仅要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还要从科学探究、科学情感态度、科学技能与社会的关系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去考虑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在课堂上,教师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倾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适时重组课堂中生成的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从而使生成与预设和谐统一。
5.教学评价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和谐
教学评价,课前虽要有一定的预设,但主要应关注课堂上学生动态生成情况。在具体评价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要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科学素养的全貌,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动手动脑,反对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兴趣,评价的要求应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应多采用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和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要有利课堂教学资源积极生成,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在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学生学习的表现过程中,要即时判断。思考自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在动态中读取学生表现的有关信息,对学生即时进行评价;否则,教师将无法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无法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也就没有依据及时调整教学。
成功的教学是生成与预设的有机融合,我们要善于寻求两者间的和谐统一,以“生成”为战略,以“预设”为战术,在和谐统一中优化整合,有效建构,真正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浙江省教育厅.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
[3]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