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精心设计
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在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而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游戏、上网。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我认为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如“计算机系统”一节,要认识的部件多、理论性强,学生不感兴趣。上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台废旧电脑搬上课堂,打开主机箱,各个电脑部件暴露在学生面前,学生眼球都被吸引过来,兴趣高涨。急需了解各个部件的名称、作用,自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性思维更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任务设计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WORD综合应用》一节,我先给学生看了往届学生的电子报刊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给出今天的任务,学生自己当主编,制作一份有关“雾霾”的电子报刊。教师提供部分有关“雾霾”的文本和图片,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趣地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掌握了WORD各元素的综合应用技巧及电子报刊的版面设计处理,而且关注了雾霾天气,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要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會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从而巩固兴趣。
二、营造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逐渐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1.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向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
如用word做班级简报时,我让学生自由分组,每人负责一块内容,自己设计,而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版面。这么做既“集思广益”又“各显其能”,同学之间既“团结协作”又“互补长短”。每个都力争使自己的作品做得最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设疑启思,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善于设疑,启发诱导,才能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扉,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可见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学生上机实践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屏幕、使用帮助信息的习惯,并对屏幕显示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方法,学到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能力。
3.大胆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是使学习者主动学习,并从中体验到自己有能力应付外部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大胆尝试,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如在flash动画的制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充分发挥想象力,让想象力在自己的作品中自由翱翔。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要教师创新性地教,就能使学生创新性地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太普.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学习[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0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精心设计
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在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兴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而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游戏、上网。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我认为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如“计算机系统”一节,要认识的部件多、理论性强,学生不感兴趣。上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台废旧电脑搬上课堂,打开主机箱,各个电脑部件暴露在学生面前,学生眼球都被吸引过来,兴趣高涨。急需了解各个部件的名称、作用,自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性思维更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任务设计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WORD综合应用》一节,我先给学生看了往届学生的电子报刊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给出今天的任务,学生自己当主编,制作一份有关“雾霾”的电子报刊。教师提供部分有关“雾霾”的文本和图片,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趣地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掌握了WORD各元素的综合应用技巧及电子报刊的版面设计处理,而且关注了雾霾天气,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3.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要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會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从而巩固兴趣。
二、营造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没有创新,人类就没有今天的文明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逐渐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1.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向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
如用word做班级简报时,我让学生自由分组,每人负责一块内容,自己设计,而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版面。这么做既“集思广益”又“各显其能”,同学之间既“团结协作”又“互补长短”。每个都力争使自己的作品做得最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设疑启思,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善于设疑,启发诱导,才能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扉,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可见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打破常规,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学生上机实践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屏幕、使用帮助信息的习惯,并对屏幕显示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方法,学到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能力。
3.大胆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是使学习者主动学习,并从中体验到自己有能力应付外部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大胆尝试,相信学生是发展创造力的“兴奋剂”。如在flash动画的制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充分发挥想象力,让想象力在自己的作品中自由翱翔。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要教师创新性地教,就能使学生创新性地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太普.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学习[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