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庸名著《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派门下,分为气宗和剑宗。其实,唐朝的山水画,也一样。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唐朝后,更为兴盛,但是,这时山水画的发展,像华山派一样,形成了风格不同的两大流派。一派叫“青绿山水”,使用矿物性颜料,画彩色的山水,代表人物是“大李将军”李思训、“小李将军”李昭道父子;一派叫“水墨山水”,使用植物性颜料,以写意为主,画的是黑白的山水,色彩简单淡泊,代表人物是“画圣”吴道子。
还好,这两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像气宗和剑宗那样争斗不休,其中“青绿山水”一派的李昭道,还为我们留下一幅代表作——《明皇幸蜀图》。
正确的打开方式
《明皇幸蜀图》以山水为主,色彩富丽,气势宏伟。其间白云萦绕,山中小道蜿蜒曲折,表现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貌特征。
刚一看到这幅画,满眼的都是山啊、树啊、云啊,再仔细一点看,就会发现这些山、树甚至云之间,还有一些“豆人寸马”,也就是画得非常非常小的人和马。
面对这样一幅名画,无论先看哪里都是无所谓的,但是,画家还是留下了先看哪里的线索,或者说此画的正确打开方式,那就是按照古人的书写习惯,从右往左看。
我们先看此画的最下方,有四座小桥,两两并列。这两两并列的四座小桥,向上垂直延伸的直线,大致上正好把整个画面切分为右、中、左三个部分。有一队“豆人寸马”,呈“之”字形,穿行于三个部分的山间小道,把整个画面串了起来。
右下桥边,最前面的是一个头戴幞头,留着短髭须,穿着红袍,骑枣红色“三花马”的中年人,他胯下的棕马刚走完颠簸的山路,重新踏上平坦的路面显然还不适应,在一座小桥面前突然停下,发出惊慌的嘶鸣。
正是这匹马,暴露了来者的身份。它的鬃毛被剪成三段,这是唐代御马的特殊式样,乘马者即为因安史之乱弃京而走的唐玄宗李隆基。
当时,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掀翻了唐朝的盛世,20万唐军一战即溃。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危急关头,玄宗只好在将士的护送下,仓皇逃向蜀地。他大约是在公元756年的六月底或七月初,到达画中这个地方的。一开始和他同行的,还有他的宠妃杨玉环。六月十四日,他们一起到达马嵬驿。然而,“马嵬之变”中,杨玉环被杀。那一天,这里成了他此生永远的伤心地。
经过了“美颜”的画
《明皇幸蜀图》流传至今,版本众多,所以这幅画的名字也就比较多,大致有:《明皇幸蜀图》《幸蜀图》《摘瓜图》等。其中“摘瓜”二字尤其令我们费解。哪来的“瓜”呢?
原来,此画在宋朝的版本中还画有宫女在道旁的瓜圃中摘瓜。但是,我们今天去博物馆看到的版本,并没有摘瓜这一细节。大概是哪位画家觉得它和主题无关,就有意或无意地把它P掉了。
另一处被P掉的,是李隆基的年龄。或者说,是李隆基的老年形象。
要知道,到幸蜀的公元756年,李隆基已经是71岁的老翁了,但是,我们在《明皇幸蜀图》中看到的他,更像是一个正当盛年的强壮男子。
为什么画中的皇帝感觉不是逃难而更像是旅游,形象还那么年轻?或许,是李昭道念在同为李家一脈,对他手下留情。
顺着历史的脉络回溯,这幅加了滤镜与美颜的《明皇幸蜀图》很有可能是在皇帝授意下完成的一幅作品。画家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回避了唐玄宗逃难时的狼狈,巧妙地把一群负管行李的侍从安排在画幅中心,人马都在休息,布置了“歇晌”的场面,把骑马正要过桥的唐明皇及他的嫔妃、随从压缩在画幅的右角,使画面充满了轻松的气氛,巧妙地回避了当时唐明皇所面临的严酷现实。
岁华年年,日月流转,唐明皇李隆基的功过得失早已尘埃落定,这幅画却得以流传下来,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山水的面貌,看到金碧青绿山水笔法单纯古朴、浓丽辉煌的美。
小小解说员
浙江省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 夏铭
在观赏“青绿山水”画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鲜艳浓重的颜色,之所以用色这样特别,是因为它使用的是矿物性颜料。“青绿山水”画的主色之一是石青色,这种颜色来自盐基性碳酸铜;主色之二是石绿色,这种颜色来自孔雀石;还要使用赭石、胭脂、珍珠粉等颜料。上述原矿石,要经过研碎、淘洗、研磨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才能加工成可以作画的颜料。为了防止颜料在使用过程中不凝固,必须用小炭炉进行持续加热。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同样一幅画,有些画家一天就能画完,而李昭道却要好几个月了吧?只怕他在这几个月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画画,而是在生炉子呢。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唐朝后,更为兴盛,但是,这时山水画的发展,像华山派一样,形成了风格不同的两大流派。一派叫“青绿山水”,使用矿物性颜料,画彩色的山水,代表人物是“大李将军”李思训、“小李将军”李昭道父子;一派叫“水墨山水”,使用植物性颜料,以写意为主,画的是黑白的山水,色彩简单淡泊,代表人物是“画圣”吴道子。
还好,这两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像气宗和剑宗那样争斗不休,其中“青绿山水”一派的李昭道,还为我们留下一幅代表作——《明皇幸蜀图》。
正确的打开方式
《明皇幸蜀图》以山水为主,色彩富丽,气势宏伟。其间白云萦绕,山中小道蜿蜒曲折,表现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貌特征。
刚一看到这幅画,满眼的都是山啊、树啊、云啊,再仔细一点看,就会发现这些山、树甚至云之间,还有一些“豆人寸马”,也就是画得非常非常小的人和马。
面对这样一幅名画,无论先看哪里都是无所谓的,但是,画家还是留下了先看哪里的线索,或者说此画的正确打开方式,那就是按照古人的书写习惯,从右往左看。
我们先看此画的最下方,有四座小桥,两两并列。这两两并列的四座小桥,向上垂直延伸的直线,大致上正好把整个画面切分为右、中、左三个部分。有一队“豆人寸马”,呈“之”字形,穿行于三个部分的山间小道,把整个画面串了起来。
右下桥边,最前面的是一个头戴幞头,留着短髭须,穿着红袍,骑枣红色“三花马”的中年人,他胯下的棕马刚走完颠簸的山路,重新踏上平坦的路面显然还不适应,在一座小桥面前突然停下,发出惊慌的嘶鸣。
正是这匹马,暴露了来者的身份。它的鬃毛被剪成三段,这是唐代御马的特殊式样,乘马者即为因安史之乱弃京而走的唐玄宗李隆基。
当时,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掀翻了唐朝的盛世,20万唐军一战即溃。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危急关头,玄宗只好在将士的护送下,仓皇逃向蜀地。他大约是在公元756年的六月底或七月初,到达画中这个地方的。一开始和他同行的,还有他的宠妃杨玉环。六月十四日,他们一起到达马嵬驿。然而,“马嵬之变”中,杨玉环被杀。那一天,这里成了他此生永远的伤心地。
经过了“美颜”的画
《明皇幸蜀图》流传至今,版本众多,所以这幅画的名字也就比较多,大致有:《明皇幸蜀图》《幸蜀图》《摘瓜图》等。其中“摘瓜”二字尤其令我们费解。哪来的“瓜”呢?
原来,此画在宋朝的版本中还画有宫女在道旁的瓜圃中摘瓜。但是,我们今天去博物馆看到的版本,并没有摘瓜这一细节。大概是哪位画家觉得它和主题无关,就有意或无意地把它P掉了。
另一处被P掉的,是李隆基的年龄。或者说,是李隆基的老年形象。
要知道,到幸蜀的公元756年,李隆基已经是71岁的老翁了,但是,我们在《明皇幸蜀图》中看到的他,更像是一个正当盛年的强壮男子。
为什么画中的皇帝感觉不是逃难而更像是旅游,形象还那么年轻?或许,是李昭道念在同为李家一脈,对他手下留情。
顺着历史的脉络回溯,这幅加了滤镜与美颜的《明皇幸蜀图》很有可能是在皇帝授意下完成的一幅作品。画家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回避了唐玄宗逃难时的狼狈,巧妙地把一群负管行李的侍从安排在画幅中心,人马都在休息,布置了“歇晌”的场面,把骑马正要过桥的唐明皇及他的嫔妃、随从压缩在画幅的右角,使画面充满了轻松的气氛,巧妙地回避了当时唐明皇所面临的严酷现实。
岁华年年,日月流转,唐明皇李隆基的功过得失早已尘埃落定,这幅画却得以流传下来,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山水的面貌,看到金碧青绿山水笔法单纯古朴、浓丽辉煌的美。
小小解说员
浙江省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 夏铭
在观赏“青绿山水”画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鲜艳浓重的颜色,之所以用色这样特别,是因为它使用的是矿物性颜料。“青绿山水”画的主色之一是石青色,这种颜色来自盐基性碳酸铜;主色之二是石绿色,这种颜色来自孔雀石;还要使用赭石、胭脂、珍珠粉等颜料。上述原矿石,要经过研碎、淘洗、研磨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才能加工成可以作画的颜料。为了防止颜料在使用过程中不凝固,必须用小炭炉进行持续加热。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同样一幅画,有些画家一天就能画完,而李昭道却要好几个月了吧?只怕他在这几个月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画画,而是在生炉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