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幸蜀图》:史上第一张P过的图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da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庸名著《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派门下,分为气宗和剑宗。其实,唐朝的山水画,也一样。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唐朝后,更为兴盛,但是,这时山水画的发展,像华山派一样,形成了风格不同的两大流派。一派叫“青绿山水”,使用矿物性颜料,画彩色的山水,代表人物是“大李将军”李思训、“小李将军”李昭道父子;一派叫“水墨山水”,使用植物性颜料,以写意为主,画的是黑白的山水,色彩简单淡泊,代表人物是“画圣”吴道子。
   还好,这两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像气宗和剑宗那样争斗不休,其中“青绿山水”一派的李昭道,还为我们留下一幅代表作——《明皇幸蜀图》。
  正确的打开方式
   《明皇幸蜀图》以山水为主,色彩富丽,气势宏伟。其间白云萦绕,山中小道蜿蜒曲折,表现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貌特征。
   刚一看到这幅画,满眼的都是山啊、树啊、云啊,再仔细一点看,就会发现这些山、树甚至云之间,还有一些“豆人寸马”,也就是画得非常非常小的人和马。
  面对这样一幅名画,无论先看哪里都是无所谓的,但是,画家还是留下了先看哪里的线索,或者说此画的正确打开方式,那就是按照古人的书写习惯,从右往左看。
  我们先看此画的最下方,有四座小桥,两两并列。这两两并列的四座小桥,向上垂直延伸的直线,大致上正好把整个画面切分为右、中、左三个部分。有一队“豆人寸马”,呈“之”字形,穿行于三个部分的山间小道,把整个画面串了起来。
  右下桥边,最前面的是一个头戴幞头,留着短髭须,穿着红袍,骑枣红色“三花马”的中年人,他胯下的棕马刚走完颠簸的山路,重新踏上平坦的路面显然还不适应,在一座小桥面前突然停下,发出惊慌的嘶鸣。
  正是这匹马,暴露了来者的身份。它的鬃毛被剪成三段,这是唐代御马的特殊式样,乘马者即为因安史之乱弃京而走的唐玄宗李隆基。
  当时,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这场叛乱掀翻了唐朝的盛世,20万唐军一战即溃。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危急关头,玄宗只好在将士的护送下,仓皇逃向蜀地。他大约是在公元756年的六月底或七月初,到达画中这个地方的。一开始和他同行的,还有他的宠妃杨玉环。六月十四日,他们一起到达马嵬驿。然而,“马嵬之变”中,杨玉环被杀。那一天,这里成了他此生永远的伤心地。
  经过了“美颜”的画
  《明皇幸蜀图》流传至今,版本众多,所以这幅画的名字也就比较多,大致有:《明皇幸蜀图》《幸蜀图》《摘瓜图》等。其中“摘瓜”二字尤其令我们费解。哪来的“瓜”呢?
  原来,此画在宋朝的版本中还画有宫女在道旁的瓜圃中摘瓜。但是,我们今天去博物馆看到的版本,并没有摘瓜这一细节。大概是哪位画家觉得它和主题无关,就有意或无意地把它P掉了。
  另一处被P掉的,是李隆基的年龄。或者说,是李隆基的老年形象。
  要知道,到幸蜀的公元756年,李隆基已经是71岁的老翁了,但是,我们在《明皇幸蜀图》中看到的他,更像是一个正当盛年的强壮男子。
  为什么画中的皇帝感觉不是逃难而更像是旅游,形象还那么年轻?或许,是李昭道念在同为李家一脈,对他手下留情。
  顺着历史的脉络回溯,这幅加了滤镜与美颜的《明皇幸蜀图》很有可能是在皇帝授意下完成的一幅作品。画家在表现这一主题时回避了唐玄宗逃难时的狼狈,巧妙地把一群负管行李的侍从安排在画幅中心,人马都在休息,布置了“歇晌”的场面,把骑马正要过桥的唐明皇及他的嫔妃、随从压缩在画幅的右角,使画面充满了轻松的气氛,巧妙地回避了当时唐明皇所面临的严酷现实。
  岁华年年,日月流转,唐明皇李隆基的功过得失早已尘埃落定,这幅画却得以流传下来,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山水的面貌,看到金碧青绿山水笔法单纯古朴、浓丽辉煌的美。
  小小解说员
  浙江省杭州市信达外国语学校  夏铭
   在观赏“青绿山水”画时,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鲜艳浓重的颜色,之所以用色这样特别,是因为它使用的是矿物性颜料。“青绿山水”画的主色之一是石青色,这种颜色来自盐基性碳酸铜;主色之二是石绿色,这种颜色来自孔雀石;还要使用赭石、胭脂、珍珠粉等颜料。上述原矿石,要经过研碎、淘洗、研磨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才能加工成可以作画的颜料。为了防止颜料在使用过程中不凝固,必须用小炭炉进行持续加热。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同样一幅画,有些画家一天就能画完,而李昭道却要好几个月了吧?只怕他在这几个月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画画,而是在生炉子呢。
其他文献
我第一次坐意大利的火车时,从罗马前往一个不知名的小镇蒙特。按照旅行攻略上标出的时间,火车一停,我拉起小伙伴抄起行李就往外跑。然而,看到陌生的站牌时,我们意识到下错站了,一查地图,还差了整整200公里。原来,火车晚点造成了我们的“意外”。  那已经是当天的最后一班列车了。我们用结结巴巴的英语沟通了近半个小时,终于博得了火车站站长的同情。他最后决定,派一辆双层豪华专列送我们前往目的地。  我们两个坐在
期刊
1876年底的一天,一位重量级嘉宾到访莫斯科音乐学院,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因为《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是当时俄罗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地位崇高。俄罗斯文学艺术界中的许多人,都希望能结识他,如果还能得到他只字片语的认可,那就更好了。  托尔斯泰的到来,无疑成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件大事。为了表达敬意,音乐学院特意为托尔斯泰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并让当时在音乐学院任教的柴可夫斯基作陪。  音乐会上,学院院长
期刊
余秋雨的《山河之書》以山河为表,以文化为里;一个个似陌生而又亲切的人或物,慢慢地走近我,和我招手,同我作揖,向我诉说……  我喜欢余秋雨笔下描述的岜沙苗寨,西江苗寨美丽的女孩们,模样平静如水,于这普天之下最洁净的山岚间吐出一口气,自言自语一句:“我本是树。”那里的村民不仅对自然物崇拜如神,而且与山川树木之间全然一体的想法和做法有着惊人的生命哲学。  我还跟随余秋雨到一个民族或是那些历史人物身边,看
期刊
《山河之书》写山,写河。余秋雨先生以混合着感性与睿智的笔触书写祖国的万里疆域。数百处中华文明之所或被挖掘,或被刷新面貌,都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处星座。余秋雨先生在首章中谦逊地说,他在山河间找路,想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地球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他确实找到了众多的路——远至西域,近至上海。一路风尘并一路风景,这一点令秋雨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高大起来。在《蚩尤的后代》一文中,他从蚩尤后人的角度去回视历史,判
期刊
我十二岁、姐姐十四岁时,我们全家去了奥兰多的迪士尼乐园。父母觉得我们年龄已经够大了,可以自己在乐园里玩一会儿。爸爸妈妈只是让我们小心点,挑了一个地点约定九十分钟后集合,就让我们去玩了。  想想那有多刺激!这是我们能想象的世界上最酷的地方。  為了表示感谢,我们决定用零花钱给爸妈买个礼物。我们走进一家商店,找到一个堪称完美的礼物:一个陶瓷调料罐,造型是两只吊在树上的熊各拿着一个罐子。  我们花了十美
期刊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高考考出文科676分的好成绩,多所高校向她伸出橄榄枝,但是她最终决定就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很多人替她担忧:考古专业冷门,可能找不到工作。这个女孩却洒脱地说:“我个人特别喜欢考古,我觉得喜欢就夠了呀!”消息发布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博物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各地科研所相继向她送出开学大礼包,一时间,她成为了考古圈名副其实的“团宠”。心中的热爱让钟芳蓉向着自己的
期刊
风光旖旎的采尔湖可谓人间仙境。湖边山上有一个神仙生活的地方,这地方有位奇人,叫作弗里茨。  弗里茨像童话里的人物:头大身短,鼓着一个啤酒肚,两条腿好似两棵粗木桩。最精彩的是他银色的大胡子,就凭着这大胡子,去年他在意大利的国际美髯公比赛中抱得一个亮晃晃的大奖杯回来。  最吸引我的是他在这里营造的伐木工人博物馆。我被这里的风景惊呆了。远处是蓝天、云彩和雪山,靠近一些是碧湖、白帆和小村庄,脚下是森林、草
期刊
《山河之书》的故事  山河,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组合起来,意象丰富,就像古书中的“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一样,让人有了无尽想象的魅力。  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天地之线,也可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正是从三条线路出发,开始了自己的文化之旅,于是,笔
期刊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样,中国便怎样。”  庚子二零二零年,当万家灯火,举国同庆的农历新年到来之时,冠状病毒狞笑着,席卷了中华大地,本该海晏河清、歌舞升平的盛世中华,却与病毒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英雄的武汉人民,伟大的中国人民,在这场“战疫”中,风雨同舟,万众一心。“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登临遥望,有这样一群中国青年,他们挺身而出,不辞辛劳,守护我们
期刊
诵读篇章  海燕之歌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聲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