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河之书》的故事
山河,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组合起来,意象丰富,就像古书中的“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一样,让人有了无尽想象的魅力。
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天地之线,也可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正是从三条线路出发,开始了自己的文化之旅,于是,笔底呈现出一个个城市、一处处风景的文化掠影——
·上海
对于一个封闭的中国而言,上海偏居一隅,不足为道。我们有两湖和四川盆地的天然粮仓,在小小的上海缴不了多少稻米;我们有许多延续千年的著名古城,上海连个县的资格都年纪太轻。但正因为没有太多的历史,所以成就了这座城市的历史。现代化的车轮滚滚而来,近现代的人们在这个地方创造了他们的钢筋水泥山河。山河怎么会和建筑相斥呢,它们本来就是各自的一部分。人们搭建的地方无论如何都在映衬着山河,山河也在远处遥望着城市。就像丛林中伸出来的一条高速路,山群间闪现的一条高架桥,他们都沐浴着同样的太阳,明亮的路灯投下的光是可爱的,小区楼间奔跑的风是甜蜜的。有了这般意蕴,你就知道,如何看待山河,如何看待现代了。
·黄州
地理意义上的黄州也许并不重要。我们俯仰的,是大词人苏东坡晚年被无辜陷害的黄州,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一段失意的时光,可是,如果我们足够幸运,足够豁达,终会相信,焦躁的日子是漫长的,破除只要一瞬,羡长江之无穷,渺沧海之一粟。
·承德
作为清代的一个军事围场,康熙的精神让那段历史显得生机勃勃。作为一个每年坚持围场狩猎、学习明代文化、学习西方文化的人,他强健、包容、宽厚。历代王朝,都会修筑秦长城,但是康熙在思忖,这件事的益处、意义与效果何在。他思索,徘徊,却始终没有找到这件事的价值所在。最终,他选择在承德避暑山庄修筑行宫。他所筑造的,是一座“无形”的长城。
在这片土地上,在这片山河中,有很长很长的历史,也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注视的名字。余秋雨说:“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文化山水。”在俯仰古今后,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山河仿佛从未改变,它和我们,是融为一体的。它在塑造着我们的血脉、气韵,赋予我们一种奔腾的力量,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在西域喀什,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狂野大风、霜雪千里,还有张骞骑马独自在沙海中默默远行的背影,是世界千万种文化在这样神圣的地域彼此汇集的过程;在都江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森森泉涌的白浪,一条条气质滚滚的河渠,还有人水合一的相处之道,一个民族在“拜水”和“问道”上的大智慧……
人与人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文化就是那根强韧的细线,将珠子串成一串。于是,我们每个人在这偌大的山河间都不再孤独。
写作缘起
在余秋雨看来,喜欢远行的基因,几乎“从童年就刻在血脉里了”。
他从小在宁波四明山的余脉长大,7岁就开始一个人爬山,独自行走的经历让他在后来的人生中“好像对一切都不怕了”。他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長,但很快就辞去职务,奔赴远方,到西北高原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用文字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苦旅》就是这样开始的,再后来,又有了《千年一叹》与《山河之书》。
如今,余秋雨已经74岁了,他曾经在《中国文化课》的序言中写道:“我的生命基调是以最大的安静穿过最险的峡谷。”在他看来,学者和作家,真正的身份,就只是一位远行者。“远行归来,一切追求都追求过了,拥有长天白云,能够安静地过日子,这就是诗啊。”
作品摘录
海南岛有一个山崖叫“鹿回头”,山崖前方真叫“天涯海角”,再前方便是茫茫大海。只有在天涯海角,绝壁死谷,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边界,一切才变得深刻。
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邱濬科举高中,仕途顺达,晚年思乡病之严重,七十岁的老人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呓语,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销蚀得差不多了,心中只剩下那个温柔宁静的海岛。
邱濬最终死于北京,他的曾孙叫邱郊,在村子里结识了一个在学问上很用功的朋友,经常来往。这位朋友的名字后来响彻九州:海瑞。
海瑞的行止体现了一种显而易见的阳刚风骨,甚至身后数百年依然让人害怕,让人赞扬。他最后也像邱濬一样死于任上。他们身居高位而客死异乡,使我联想到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写到的那头在“上帝的庙殿”高峰近旁冻僵风干的豹子。海明威问:“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
我相信邱濬、海瑞临死前也曾这样自问。答案还没有找到,他们已经冻僵。
冻僵前的最后一个目光,当然投向远处温热的家乡;但在家乡,又有很多“豹子”愿意向别处出发去寻找一点什么。
精彩书评
意蕴从哪里来,文化又从哪里衍生而来?从山河的富庶中来,从我们真正的家而来,这是一个浩瀚的意义,这是一个伟大的进程。我以为,山河不只是山河而已,她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属于自己的历史,属于自己的眷恋,属于自己的无奈。她的确是养育了我们,丰富了我们。她的静,岿然不动,既伟岸,又渺小,她的动,源远流长,既气势恢宏,又默默无声。她的无奈,是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被掠夺的无奈,是废井冷眼的无奈,是宁古塔里苦难的无奈,她也有骄傲,她的骄傲,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都江堰,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的惊骇,是孕育的千秋万代的我们。
山河也确实只是山河而已,动与不动,她都在那儿,以她千百年的阅历,以她洞晓一切的姿态,以她慈爱母亲的身份,注视着她的孩子。我们喧闹,我们改造,我们怀念,我们在随着时代改变,为迎合他人或自己而改变,而山河一直不变。
山河是山河,故乡是故乡。
——Golovin
山河,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组合起来,意象丰富,就像古书中的“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一样,让人有了无尽想象的魅力。
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天地之线,也可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正是从三条线路出发,开始了自己的文化之旅,于是,笔底呈现出一个个城市、一处处风景的文化掠影——
·上海
对于一个封闭的中国而言,上海偏居一隅,不足为道。我们有两湖和四川盆地的天然粮仓,在小小的上海缴不了多少稻米;我们有许多延续千年的著名古城,上海连个县的资格都年纪太轻。但正因为没有太多的历史,所以成就了这座城市的历史。现代化的车轮滚滚而来,近现代的人们在这个地方创造了他们的钢筋水泥山河。山河怎么会和建筑相斥呢,它们本来就是各自的一部分。人们搭建的地方无论如何都在映衬着山河,山河也在远处遥望着城市。就像丛林中伸出来的一条高速路,山群间闪现的一条高架桥,他们都沐浴着同样的太阳,明亮的路灯投下的光是可爱的,小区楼间奔跑的风是甜蜜的。有了这般意蕴,你就知道,如何看待山河,如何看待现代了。
·黄州
地理意义上的黄州也许并不重要。我们俯仰的,是大词人苏东坡晚年被无辜陷害的黄州,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一段失意的时光,可是,如果我们足够幸运,足够豁达,终会相信,焦躁的日子是漫长的,破除只要一瞬,羡长江之无穷,渺沧海之一粟。
·承德
作为清代的一个军事围场,康熙的精神让那段历史显得生机勃勃。作为一个每年坚持围场狩猎、学习明代文化、学习西方文化的人,他强健、包容、宽厚。历代王朝,都会修筑秦长城,但是康熙在思忖,这件事的益处、意义与效果何在。他思索,徘徊,却始终没有找到这件事的价值所在。最终,他选择在承德避暑山庄修筑行宫。他所筑造的,是一座“无形”的长城。
在这片土地上,在这片山河中,有很长很长的历史,也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注视的名字。余秋雨说:“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文化山水。”在俯仰古今后,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这山河仿佛从未改变,它和我们,是融为一体的。它在塑造着我们的血脉、气韵,赋予我们一种奔腾的力量,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在西域喀什,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狂野大风、霜雪千里,还有张骞骑马独自在沙海中默默远行的背影,是世界千万种文化在这样神圣的地域彼此汇集的过程;在都江堰,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森森泉涌的白浪,一条条气质滚滚的河渠,还有人水合一的相处之道,一个民族在“拜水”和“问道”上的大智慧……
人与人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文化就是那根强韧的细线,将珠子串成一串。于是,我们每个人在这偌大的山河间都不再孤独。
写作缘起
在余秋雨看来,喜欢远行的基因,几乎“从童年就刻在血脉里了”。
他从小在宁波四明山的余脉长大,7岁就开始一个人爬山,独自行走的经历让他在后来的人生中“好像对一切都不怕了”。他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長,但很快就辞去职务,奔赴远方,到西北高原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用文字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苦旅》就是这样开始的,再后来,又有了《千年一叹》与《山河之书》。
如今,余秋雨已经74岁了,他曾经在《中国文化课》的序言中写道:“我的生命基调是以最大的安静穿过最险的峡谷。”在他看来,学者和作家,真正的身份,就只是一位远行者。“远行归来,一切追求都追求过了,拥有长天白云,能够安静地过日子,这就是诗啊。”
作品摘录
海南岛有一个山崖叫“鹿回头”,山崖前方真叫“天涯海角”,再前方便是茫茫大海。只有在天涯海角,绝壁死谷,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边界,一切才变得深刻。
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邱濬科举高中,仕途顺达,晚年思乡病之严重,七十岁的老人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呓语,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销蚀得差不多了,心中只剩下那个温柔宁静的海岛。
邱濬最终死于北京,他的曾孙叫邱郊,在村子里结识了一个在学问上很用功的朋友,经常来往。这位朋友的名字后来响彻九州:海瑞。
海瑞的行止体现了一种显而易见的阳刚风骨,甚至身后数百年依然让人害怕,让人赞扬。他最后也像邱濬一样死于任上。他们身居高位而客死异乡,使我联想到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写到的那头在“上帝的庙殿”高峰近旁冻僵风干的豹子。海明威问:“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
我相信邱濬、海瑞临死前也曾这样自问。答案还没有找到,他们已经冻僵。
冻僵前的最后一个目光,当然投向远处温热的家乡;但在家乡,又有很多“豹子”愿意向别处出发去寻找一点什么。
精彩书评
意蕴从哪里来,文化又从哪里衍生而来?从山河的富庶中来,从我们真正的家而来,这是一个浩瀚的意义,这是一个伟大的进程。我以为,山河不只是山河而已,她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属于自己的历史,属于自己的眷恋,属于自己的无奈。她的确是养育了我们,丰富了我们。她的静,岿然不动,既伟岸,又渺小,她的动,源远流长,既气势恢宏,又默默无声。她的无奈,是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被掠夺的无奈,是废井冷眼的无奈,是宁古塔里苦难的无奈,她也有骄傲,她的骄傲,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都江堰,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的惊骇,是孕育的千秋万代的我们。
山河也确实只是山河而已,动与不动,她都在那儿,以她千百年的阅历,以她洞晓一切的姿态,以她慈爱母亲的身份,注视着她的孩子。我们喧闹,我们改造,我们怀念,我们在随着时代改变,为迎合他人或自己而改变,而山河一直不变。
山河是山河,故乡是故乡。
——Golo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