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是美好童年的关键,没有替代品。在这些小书里,爱总是漫过残酷表面的一层水沫,薄薄的,但却真的漫过去了:风筝超越了高墙,乡恋克服了失乡之苦,对亲人的关心和好奇漫过了恐惧
“就连弗格森太太也开始鼓掌,她恬静的笑脸上闪烁着点点泪光。”画面中的弗格森太太,真是美极了,插图画家克里斯汀·伯明翰运笔很诗意,带着神话色彩,俊美的学生,明朗的老师,当男童麦克在课堂上读了自己的作文后,一时间,教室里弥漫着梦幻的气氛。
但好景转瞬即逝,弗格森太太忽然正色说,故事好虽好,但她有言在先:要写真实的事,而麦克所写的——他在泰晤士河遇到一条大鲸鱼,还和它对了话——显然是虚构的。麦克自辩道,他写的都是真事,话音落下,学生们情绪一变,哄堂大笑起来。弗格森太太“有些不耐烦”,她告诫麦克,所谓真实,就意味着故事不能瞎编乱造,泰晤士河里真的游来一头会说话的瓶鼻鲸,还被他一个人遇上了……
《遇见大鲸鱼》,一个给孩子读的故事,作者是英国的童书名家麦克·莫波格,今年他已72岁。书中主角麦克在课堂里受到了羞辱,也许,这里有莫波格本人的真实体验。他讨厌学校,弗格森太太代表着学校里刻板乏味的教育工作者,固守教条,跟孩子的想象力作对。在四五十年代之交,莫波格本人被他的父母按英国中产之家的习惯送进学前班,苦闷从此源源不断。在《卫报》的一次访问中,莫波格说,他向来认为家庭是金色童年的基础,至于学校,什么时候上都不晚。
莫波格的童书是给岁数大一些的孩子看的,我想至少得有六岁。《半面人》《还乡》《遇见大鲸鱼》《第94只风筝》,莫波格写的这些故事里,有暴力,有衰老,有病痛,有死亡。《遇见大鲸鱼》里,麦克遇见的瓶鼻鲸搁浅了,很多人都赶来营救,麦克跳进海中,奋力游泳,试图以此来为他的鲸鱼朋友鼓劲。本以为鲸鱼可以脱险,谁知,莫波格并没有制造幻觉的意思,鲸鱼还是死了;而讨厌的弗格森太太最终也没有向麦克道歉。
这是一个关于危机、失败、死亡的故事,尽管也有童书所必不可少的、阳光的要素。鲸鱼在麦克耳边说了许多话,说了人类如何侵犯海洋,如何任意掠夺资源、杀害生灵,这是在自掘坟墓。鲸鱼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要麦克保证记住它的警告,大人已经完蛋了,他们无可救药,唯一的希望在于孩子,哪怕只有一个。
《半面人》也是一个有点压抑的故事,一名男子在二战商船上服役,不幸船中了鱼雷沉没,他九死一生,但脸部烧伤,双手只剩三根手指。这让我想起很多或虚构或真实的故事,讲述的都是儿童和猛兽、儿童和昆虫、儿童和怪老头甚至妖魔的友谊。
和《半面人》里的外公一样,《还乡》里古怪妇人向纯善的男孩吐露了她这个家的来历,一个既浪漫又伤心的故事。后来,村子所在地盖起了核电站,妇人被迫迁往泰国,悒郁而死,主人公也跟母亲离开了故土。他还乡时,了解到核电站早就废弃了,而人们依然为防止核泄漏疲于奔命……
对于人世的真实,过于沉浸其中或者过于回避于外的人,都是写不了童书的。莫波格的作品中不乏残酷的事物,有的是所有人都会义正言辞地谴责的,比如污染和战争,有的则来自莫波格的个人经验,比如枯燥、僵化、虚伪的学校教育;而且,残酷无知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在《遇见大鲸鱼》中,麦克的同学讥笑他,侮辱他,但河边围观的成年人却是真正在为鲸鱼操心。阅读莫波格的书,对孩子和大人都是考验,因为残酷都在光天化日之下——欺负人的恶少,丑陋的核电站,分隔两个民族的高墙——它们无法克服,而希望则往往温柔而虚幻,藏在孩子的内心。
然而这些故事终究为孩子而写。莫波格曾说,爱是美好童年的关键,没有替代品,孩子必须从一落生起就知道自己被爱着,如果进了学校后不能感受到家庭般的爱,还不如不要上学。在这些小书里,爱总是漫过残酷表面的一层水沫,薄薄的,但却真的漫过去了:风筝超越了高墙,乡恋克服了失乡之苦,对亲人的关心和好奇漫过了恐惧。
《莫波格现实题材儿童小说系列》(全6册)
作者:[英]麦克·莫波格
出版:蒲公英童书馆出品
/贵州人民出版社
定价:98元
“就连弗格森太太也开始鼓掌,她恬静的笑脸上闪烁着点点泪光。”画面中的弗格森太太,真是美极了,插图画家克里斯汀·伯明翰运笔很诗意,带着神话色彩,俊美的学生,明朗的老师,当男童麦克在课堂上读了自己的作文后,一时间,教室里弥漫着梦幻的气氛。
但好景转瞬即逝,弗格森太太忽然正色说,故事好虽好,但她有言在先:要写真实的事,而麦克所写的——他在泰晤士河遇到一条大鲸鱼,还和它对了话——显然是虚构的。麦克自辩道,他写的都是真事,话音落下,学生们情绪一变,哄堂大笑起来。弗格森太太“有些不耐烦”,她告诫麦克,所谓真实,就意味着故事不能瞎编乱造,泰晤士河里真的游来一头会说话的瓶鼻鲸,还被他一个人遇上了……
《遇见大鲸鱼》,一个给孩子读的故事,作者是英国的童书名家麦克·莫波格,今年他已72岁。书中主角麦克在课堂里受到了羞辱,也许,这里有莫波格本人的真实体验。他讨厌学校,弗格森太太代表着学校里刻板乏味的教育工作者,固守教条,跟孩子的想象力作对。在四五十年代之交,莫波格本人被他的父母按英国中产之家的习惯送进学前班,苦闷从此源源不断。在《卫报》的一次访问中,莫波格说,他向来认为家庭是金色童年的基础,至于学校,什么时候上都不晚。
莫波格的童书是给岁数大一些的孩子看的,我想至少得有六岁。《半面人》《还乡》《遇见大鲸鱼》《第94只风筝》,莫波格写的这些故事里,有暴力,有衰老,有病痛,有死亡。《遇见大鲸鱼》里,麦克遇见的瓶鼻鲸搁浅了,很多人都赶来营救,麦克跳进海中,奋力游泳,试图以此来为他的鲸鱼朋友鼓劲。本以为鲸鱼可以脱险,谁知,莫波格并没有制造幻觉的意思,鲸鱼还是死了;而讨厌的弗格森太太最终也没有向麦克道歉。
这是一个关于危机、失败、死亡的故事,尽管也有童书所必不可少的、阳光的要素。鲸鱼在麦克耳边说了许多话,说了人类如何侵犯海洋,如何任意掠夺资源、杀害生灵,这是在自掘坟墓。鲸鱼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要麦克保证记住它的警告,大人已经完蛋了,他们无可救药,唯一的希望在于孩子,哪怕只有一个。
《半面人》也是一个有点压抑的故事,一名男子在二战商船上服役,不幸船中了鱼雷沉没,他九死一生,但脸部烧伤,双手只剩三根手指。这让我想起很多或虚构或真实的故事,讲述的都是儿童和猛兽、儿童和昆虫、儿童和怪老头甚至妖魔的友谊。
和《半面人》里的外公一样,《还乡》里古怪妇人向纯善的男孩吐露了她这个家的来历,一个既浪漫又伤心的故事。后来,村子所在地盖起了核电站,妇人被迫迁往泰国,悒郁而死,主人公也跟母亲离开了故土。他还乡时,了解到核电站早就废弃了,而人们依然为防止核泄漏疲于奔命……
对于人世的真实,过于沉浸其中或者过于回避于外的人,都是写不了童书的。莫波格的作品中不乏残酷的事物,有的是所有人都会义正言辞地谴责的,比如污染和战争,有的则来自莫波格的个人经验,比如枯燥、僵化、虚伪的学校教育;而且,残酷无知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在《遇见大鲸鱼》中,麦克的同学讥笑他,侮辱他,但河边围观的成年人却是真正在为鲸鱼操心。阅读莫波格的书,对孩子和大人都是考验,因为残酷都在光天化日之下——欺负人的恶少,丑陋的核电站,分隔两个民族的高墙——它们无法克服,而希望则往往温柔而虚幻,藏在孩子的内心。
然而这些故事终究为孩子而写。莫波格曾说,爱是美好童年的关键,没有替代品,孩子必须从一落生起就知道自己被爱着,如果进了学校后不能感受到家庭般的爱,还不如不要上学。在这些小书里,爱总是漫过残酷表面的一层水沫,薄薄的,但却真的漫过去了:风筝超越了高墙,乡恋克服了失乡之苦,对亲人的关心和好奇漫过了恐惧。
《莫波格现实题材儿童小说系列》(全6册)
作者:[英]麦克·莫波格
出版:蒲公英童书馆出品
/贵州人民出版社
定价: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