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an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既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诉求,又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化时代蓬勃发展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高中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以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最低限度的课程学时支撑。但是,纵观普通高中教育,囿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学生只重视学业成绩,消极看待实践活动。这些都使得实践能力培养成为课程育人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极具国家特色的德育课程,具有不同于其它任何国家课程的特点与使命。学科内容的时代性与综合性、课程实施的实践性,都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场域。但是,并不是具有适宜的课程内容与条件就能发展与提升学生的实践力。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思想政治课堂还是以讲授型的教学为主,一线教师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充当知识的接受者。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发挥课程育人的实践价值。然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因此,有必要深入思考与努力探究如何在德育课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实践能力的意涵
   什么是实践能力?在国内,学者傅维利、刘磊认为实践能力直接关乎问题解决,具体而言,就是确保个体有效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那些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集合体,它既包括实践动机这一内在要素,又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与情境实践能力三种实践类型要素。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是个体参加实践活动所必备的能力基础,中小学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实践能力。学者郭元祥、夏玉环、李新将实践能力划分为认知性、工具性、交往性实践能力三个关键维度。在国外,罗伯特·斯滕伯格(R.Sternberg)提出成功智力的三种基本成分,即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与实践性智力。其中,实践智力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强调个体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具有行动导向作用的潜隐信息,在把握问题实质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可见,实践能力通常与问题解决联结在一起的。问题解决是个体实践能力的外显行为表现,实践活动是个体形成与提升实践能力的载体。值得说明的是,理解实践能力的本质,需要注意到实践能力与认知能力存在的紧密关系。认知能力(记忆、想象等)虽然不能使个体直接作用于实践活动,但是有助于个体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正确理解问题,在头脑中准确地表征问题,确认实践活动中真正的问题所在。可以说,认知能力是顺利解决问题、完成实践任务的必要前提。理解实践问题的实质,还需要关注实践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密切关系。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知识、策略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个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策略能高效率地确认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践活动的任务。也就是说,知识技能是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实践能力的实质,还需要注意到實践能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实践能力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发展创造力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向。综上,实践能力是个体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作用于实践活动之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新课标凸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
   1.课程性质体现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
   课程性质通过明确学科的基本地位与学科属性,规定了一门课程的学科本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开宗明义地在课程性质上说明:“高中思想政治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的课程价值体现在国家与民族发展上,就是培育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国家、社会的认同与拥护,将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促进国家繁荣与社会进步;体现在个人发展上,就是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这个角度上说,学科的两层价值的归宿都是学生生活的现实社会,并最终落脚于学生实践力的培养。只是前者侧重学习主体经过思想政治学科学习后能够熔铸伟大理想、坚定信念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后者强调学习主体在形成对社会的基础性认识之后,能适应社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的要求上,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学科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看出,课程性质显著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所特有的实践性特征。
   2.课程育人价值彰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诉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培育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旨在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核心素养作为学生经过系统性的教育后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品质,是个体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动力系统的高度整合。而相较于其他国家课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强这一特点,因此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成为中国公民,主要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政治认同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认同与拥护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与社会主义社会,而且强调学生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科学精神素养,不仅强调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还注重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行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法治意识素养,既要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法治认知、形成积极的法治情感,又强调学生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对于公共参与素养,则侧重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做到“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可见,课程将培养中国公民的实践能力要求蕴含在素养之中。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昭示着思想政治学科所独有的实践性追求,彰显着培育学生实践能力的诉求。
   3.课程本质属性与实施方式要求培养实践能力
   新课改开创性地将思想政治学科界定为活动型学科课程,这既是对课程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又是对课程实施方式的精简凝练。活动型学科课程,跨越了传统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鲜明界限,融合了两类课程的精髓,要求教师依托活动设计或活动实施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学科内容,这种活动既包括思维活动,又包括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课程实施方式以过程为导向而非以结果为导向,强调通过“议题式”的教学、“综合性”的教学、“辨析式”的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身的学习体验。也就是说,它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经历,注重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因而从课程实施的要求来看,这种关注过程的课程凸显着学生能力发展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实践能力。因为课堂上思维活动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能为学生提供顺利开展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认知与探索能力。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与人交往、应用知识、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无疑是学生发展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寓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1.发力源: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学科知识是孕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土壤。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其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理解与掌握。因为学科知识蕴含着知识内容、知识形式、知识旨趣三层意蕴。它们不仅能完善学生的认知问题,助力学生在头脑中表征问题,而且能协同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供特定的学科方法与思维方式。但是现实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于聚焦零散知识点、浅表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忽略了深层的知识形式与知识旨趣,使得学生掌握大量碎片化、结构性不良的教材内容。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致使学生迁移已有知识到真实的情境中困难重重。因此,遵循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论逻辑,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更要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习得整合性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为理论联系实际奠定知识基础。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的全部面貌,意味着其能领悟隐含在学科知识背后的方法与思想。这样,即便学生遗忘了某个知识点本身,亦能卓有成效地发挥思想政治学科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
   2.着力点:落实议题式课堂教学
   议题式教学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实施路径,是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方式。议题式教学以情境为背景,以承载关键学科知识的议题为轴心,将知识与活动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展示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序列化的议题,使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生成过程,继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度认知与理解,为迁移所学理论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与文化底蕴,并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观察、分析、评价甚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以往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以纯粹的知识教学为主,着重帮助学生达到基础性的知识目标,相应地就忽略了关键能力、正确情感的培养。因而大多数学生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基于此,教师必须要摈弃固化的教学思维,顺应课改之大势,重视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借助议题式课堂,拓展思维,增强问题意识,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破口:重视综合探究活动
   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西方,杜威就提出教育要从“活动课程”和“从做中学”出发,强调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意义。就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而言,综合探究作为学生沟通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重要桥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的开展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它聚焦一个核心的探究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重要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反观现实,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割裂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只注重考试成绩,不重视综合探究活动。因此,一线教师要克服认知误区,树立起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观念。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走出小课堂,迈向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通过观察访谈、实地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综合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人际交往、自主学习、探究与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有效参与实践活动夯实能力基础。
   4.贯穿线:应用多种评价方式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能调节学生的行为,又能指挥学生努力的方向。但是传统思想政治课的学生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注重考查学生的考试分数,无形之中加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束缚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这种单一的纸笔测试成绩是无法衡量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因为个体的实践能力依托特定的情境在问题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显现出来。因此,要想发挥评价对学生行为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增长,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应用,综合评价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不仅关注学生的实践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成长。為此,教师可从不同的维度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状态如何、是否能够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是否能够发现问题的症结点、是否能够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呈现结果是否有特色、活动过程中是否彰显个性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傅维利,刘磊.个体实践能力要素构成的质性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0(1):1-13.
   [2]谢宝珍,金盛华.实践智力、社会智力、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教育价值[J].心理学探新,2001,21(2):21-25.
   [3]郭元祥,夏玉环,李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践能力的表现及诊断——基于深圳市L区的质量监测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9):86-103,128.
   [4]李润洲.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7):35-40.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作为小学重要科目,部分教师在新课标下还未认识到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导致教学效率与质量不如意,从而使得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高,听、说、写能力不强。因此,相关教师必须重析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作为当前要务,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合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数字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信息技术革命已经深入至社会各个方面,在
本报综合消息 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之际,教育部组织建设和遴选了秋季学期国家中小学线上学习资源,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小学、初中、高中所有年级各门学科的课程学习资源。“云”平台秋季学期学习资源亮点多多。亮点一: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育人为本,二是坚持质量至上,三是坚持统筹规划。亮点二:依托“四高”开发。本次秋季学期学习资源的制作团队,集中体现了“四高”的鲜明特色,即教育質量高的
【摘要】随班就读模式下,资源教室的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当前,我国各地资源教室的建设存在部分地区建设进度缓慢、缺少配套专业教师、内部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建议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教师培训、制定建设标准等方式,加强各地资源教室的建设。  【关键词】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特殊教育  隨班就读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特殊儿童实行的政策,要求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
本报综合消息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教育教学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  《通知》),部署全国学校秋季学期疫情防控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紧绷校园疫情防控这根弦,坚决防止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严格落实“四精准”“六分”“一独立”“三全”“五管”的防控要求,科学精准防控,织牢织密校园疫情防控网络。  《通知》提醒,各地各学校要特别加强秋季入学
【摘要】“V下”“VV下”与“V下V下”是粤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三个构式,本文结合其对应的普通话语法现象分别进行讨论,发现三个构式和所对应普通话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词】粤方言;V下;VV下;V下V下;构式;语法现象  一、粤方言简介  粤方言俗称为“白话”。它是由雅言演变而成,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特点和古汉语词语。因此,它的一些语法特点和现象是现代普通话所没有的。粤方言可分为广府片、邑浔片、
【摘要】数学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想象力,发展学生思维,开阔智慧,提高数学素养。而“化数为形”作为直观想象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化数为形”,坚实直观想象的思维基础;让学生亲历“化数为形”,积累直观想象的活动经验;要强化“化数为形”,培养直观想象的核心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培养直观想象这种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化数为形;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摒弃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激励和引导学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因势利导地进行启发式教学与案例教学,才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在践行道德认知中健康成长,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对案例与启发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运用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案例;策略;启发;安全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典雅的语言背后凝聚着深邃的思想,是古典文化殿堂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全新的部编版教材中,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浅近易懂、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含义深刻的小古文具有独特的文化与教化意义。如何充分发挥小古文的价值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文言文;小古文;教学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三千多年,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也是现代白话文的源头。从先
【摘要】阅读的素养是学生语文学习必须掌握的核心素养,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因为任何一门有教科书的课程都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一个人学会了阅读,他就积累了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同时也就获取了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诗性”教学  2018年夏,我有幸受荐参加了暨南大学校友发起的“暨海·青冰计划”——乡村教师培训。其中,袁佳红老师的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番禺石楼古祠堂群的历史文化,包括了对石楼古祠堂群的历史内涵、建筑艺术与文化价值、使用功能、开发、利用情况等。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石楼古祠堂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石楼祠堂群的保护开发、祠堂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提出建议,让石楼古祠堂群的历史文化、建筑特点以及其蕴藏的人文文化价值重现光辉。  【关键词】古祠堂群;建筑特色;文化价值;调查研究  一、引言  党十八大会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