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OM打的就是年轻人的牌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WE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创造了无数个神话,也创造了很多的新一代富豪,有人说这是泡沫,也有人说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庞升东,就是新崛起的一位“互联网富豪”。现在,他的资产评估也早早已经过亿了。
  庞升东和他的升东网络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在浦东落户生根,成为浦东创意文化产业中的一支大军,随着庞升东的51.com交友网站在线人数的又一次创高,51.com再次吸引大量融资后,我们不得不把视线聚焦到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身上。
  
  记者:公司为什么选择在浦东发展?
  庞升东(以下简称庞):浦东是上海,乃至全国经济开放的前沿。浦东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我们的选择也同样存在着必然性。首先,在浦东落户的全球500强企业就有100多家,在产业链的整合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其次,产业氛围非常好,张江科技园、外高桥保税区、陆家嘴金融区、陆家嘴软件园等等,这些产业园区的建立,不仅仅是优惠政策的吸引力,同时,易于优秀人才的聚集、交流和整合。特别是像我们这种IT行业,人才、政策、产业等方面是我们非常看中的。以前我们在宁波创业、发展,总是会遇到一些瓶颈。现在,回过头来看,选择浦东是正确的!
  
  
  记者:浦东的创意产业小环境对自己公司的影响在哪里?
  庞:创意来自于产业的聚集,人才的聚集。物以类聚嘛,有了市场、有了产业,就会有点子,就会有创意。同行之间,竞争者之间,产业上下游之间,平时大家都有沟通和交流,很方便,也很惬意。公司很多创意都来自于这种沟通。
  
  记者:你们网站最大的特点和吸引点在哪里?
  庞:我们网站的用户以17-25岁为主,目前,截至到2007年11月底,我们网站已经达到了9300万注册用户,预计1月份,我们将超过1亿用户。同时,我们的PV达到3亿(已经超过网易和搜狐),同时在线人数超过60万,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最大个人空间网站。从做这个网站开始,我们一直关注目标用户的需求,我们的理念是只有用户的需求才是产品唯一的评判标准。因此,无论是视频认证、无限空间、音乐速度、秘密记事本、论坛群组等等,都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开发和完善的。也因此,我们得到了广大用户和行业的认可。如今,每天有超过900万张的照片,200多万篇的日记上传到我们网站。
  
  记者:您认为,在浦东、上海或者全国,像你们网站的这种模式会发展多少,发展潜力是多少?
  庞:我们是一个基于个人空间的社交网络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交网站。现在,有很多类似的社交网站,但大部分是走细分市场,比如婚恋、白领等等。由于细分了市场,其规模必然是有局限的。而像我们这种综合性的社交网站,具有同等规模的国内基本上没有。此外,社交网站的发展潜力会随着其本身的规模成正比,而规模正是目前大家所抢夺的用户资源,在这个方面,51走在了前面。
  
  记者:你们公司目前发展,您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关于人才,您是如何认为的?
  庞:没有问题的话,就不会是一个公司了。任何时候,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技术革新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实在太快。因此,要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停地创新和完善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技术上的创新和发展。
  人才,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体现。任何战略、任何执行,都需要人才。每个岗位都需要优秀的人才。我们的人才思想,就是不论你的学历,不论你的资历,只要你是合适的,我们都会要,而且会花大力气挖掘人才。为此,我们特设了“伯乐奖”,以此奖励那些向我们推荐优秀人才的人,奖金丰厚。这个制度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记者:和很多互联网上“一夜致富”的名人相比,你算比较低调的人,是刻意而为,还是您本身并不想“出风头”?
  庞:我一直认为赚钱是其次的,我现在是亿万富翁了,就是有钱了,所以我就想为社会做点什么。我非常关注公益事业,我个人还有我的公司在这方面都尝试了许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出不出风头”,并不是我想,也不是刻意“低调”,我还是我,我还是十年前那个满腔热血,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庞升东。
  
  
  记者:是什么事情什么人影响到您,让您开始在互联网捞金,或者这只是您本人的直觉。
  庞:直觉来自于准确的判断。在做51之前,我已经创业,有几家公司,经营状况一直不错。但是,2005年的时候,我发现互联网有机会了,而那个机会正是美国的Myspace所引导的社交风潮。那时候,国内的企业还没有做这块,我就想好要做了。因此,do right things,我们做对了,其次,do things right,从目前的运营结果来看,也是不错的。
  
  记者:你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庞:生活中的我是个比较随性的人,还保留了很大一部分年少的激情。我个人比较喜爱一些文体活动,比如乒乓球,还有就是旅游,看看书,听听音乐。和同事、朋友们一起打乒乓是我最喜欢的事情,再忙,我们公司组织的乒乓球赛我是一定要参加的。没有特权,一轮一轮打出线。水平在公司还算可以,基本可以打进前几名吧。呵呵。
  我也很喜欢看书,以前看了很多。现在比较忙了,但还保持一周至少阅读两三本的习惯。旅游也不错,不过现在旅行的时候,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光看著名景点;有时候会选择一些以前都没有听说过、却也很有故事的地方去看看。其实路上的风景也相当不错,只要用心体会,就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其他文献
为了吃鱼而放弃做官,可谓奇闻也。西晋时的松江人张翰在洛阳为官,某年,他心绪不安,见秋风萧瑟,顿时勾起他对故乡鲈鱼和莼菜的深切思念,竟不告而别,弃官回乡,命驾而归。为了请客而施展魔术,可谓趣闻也。东汉后期某日,枭雄曹操大宴宾客,宴前曹操致词说:“今日盛会,珍馐略备,所缺唯松江鲈鱼耳。”曹操手下有一名叫左慈的方士正好在座,见主公有憾,挺身而出,施用幻术,大展“空中钓鱼”技法,在许昌魏王宫内,当着曹操的
期刊
今天坐4号线,绕了好多远路,去浦东面试。回来之后研究路线才知道自己愚蠢,明明可以2号线到东方路站换4号线的,可是我在中山公园就换了,白白多坐了十几站。不说也罢,路盲一个。    那是一家财经投资类杂志,具体叫什么我就不说了,反正听着蛮响亮的,可我一进那幢楼就傻眼了:荒无人烟,满目疮痍,你简直想象不到那地方有多么的破。犹豫了一下,我按了边上一部很破的电梯。电梯居然没开,走到二楼,还是空荡荡的,根本就
期刊
有些感觉,开始就是结束。   有一天鹭鸶问我,现实生活中,你相信有安在天这样的男人吗?    她的话让我很泄气,浪漫如她,都不相信有这样的男人,那么活在现实中的我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有这种男人存在呢?如果女人也会有性幻想的话,那么安在天这样的男人一定是我这一路女人的幻想对象,但必然是一场虚空。他那样的成熟高贵,又那样的智慧内敛,连他对黄依依感情上的拒绝或克制都带有别样的美感。这样的男人,在生活中,不可
期刊
张安朴  生于1947年11月,上海嘉定人。师从哈定、孟光。曾任嘉定县文化馆美术干部。70年代后期调入解放日报社。现为解放日报高级编辑,解放日报摄影美术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招贴画多次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曾为邮电部设计发行多套邮票。由于工作需要坚持画速写,并发表于报端。2007年8月21日至8月30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一个拿画笔的报人——张安朴美术作品展》。张安
期刊
日前,由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与上海徐汇艺术馆主办的“时间·地点·人物——2008中德当代艺术展”在徐汇艺术馆举行,据了解这次展览是徐汇艺术馆建馆以来首次推出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家与德国艺术界的一次重要接触。展览形式有装置、绘画、摄影、Video等多种形式,参展的艺术家包括曾担任德国杜塞尔多夫艺委会主席的尤丽亚·洛曼和中国1979年“草草社”发起人仇德树,还有德国的克劳斯·谢肯巴赫、马
期刊
三里屯当然早已经成了一个象征。它的“酒吧街”的形象其实打开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夜生活的空间,给了中国城市的夜晚一个具有活力的形象,让北京人晚上有地方可去,可以在漫漫的长夜中打发掉那些时光。所以,说起中国的夜生活和酒吧,三里屯是不能绕过的。  我还记得北京原来其实是一个相当闭塞的城市,它的生活方式也是相当传统的。在中国的“现代性”中,北京历来和上海就是两极。一极是上海,我们看看当年“新感觉派”的穆
期刊
《“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丛书》由外交笔会和前外交官联谊会组织并交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作者阵容强大,几乎囊括了中国驻美、日、德、法、英等国,及拉美、中东、南亚等热点国家地区的前大使。每部作品,都是大使们个人视角中历史片断的纪实。如为中国与联邦德国建交做了大量工作的驻联邦德国大使王殊,写出了《五洲风云纪》;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革命,转而从事外交工作的驻印度大使李连庆写了《
期刊
梅隆雪川  四川乐山人。新闻从业多年,现担任北京某媒体传播总监。有过含文学评论在内的若干传播和文学艺术专著。关于成都、北京、上海的三地体验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学成都之时。    家在纽约,在中国大陆工作多年,给国外各类传媒提供稿件的自由撰稿人Paul Mooney 慕尼仁援引查建英一篇题为《无墙之城(city without walls)》讲述北京变化的小品文,作者描述一位海归的怀旧故友对北京
期刊
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下的现代都市人,时常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  中国本是封闭的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社会,到了近现代进入工业化,直至当下的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精神却日渐萎缩与焦虑。  欲望多了,烦恼就来了。烦恼来了,花钱的激情就高了。赚着不菲的薪水,却时常感觉自己是“贫”的:贫乏、贫瘠、贫困。他们是都市贫族。    都市贫族的现状与理想总是有着一口气的落差,一口气的落差却在他
期刊
程乃珊  著名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蓝屋》、《穷街》、《女儿经》、《金融家》等,都改为电视连续剧及电影。1991年开始穿梭于沪港两地,涉足传媒和非虚构小说写作,着重关注沪港两地文化、经济、民生的差异和缘源。    在香港时,我的工作常常需要寻找各种数据、资料。于是,常常去书店做“书钉”。  所谓“书钉”,就是只看不买的。或许因书结儒之风已成习俗,时时讲究赢利的今天,三百六十行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