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学制给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命题。为适应新的学制,本文以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说明职业学校需致力于文化育人,推进”双师“队伍建设,抓实专业建设,强化科研先导,追求内涵发展,才能提升质量、增强竞争实力。
关键词:新学制;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77-04
从2013年起,江苏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 0.5”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 0.5”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职业学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范管理和质量提升的文件精神,倡导文化育人,抓实队伍提升,强化科研先导,推进专业建设,追求内涵发展,努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建设美丽校园,实现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是最高境界的育人模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鲁昕副部长也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此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确立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彰显特色,提升品质;丰富内涵,教育激励”的校園文化建设总思路,力争打造文化育人的最高境界。
首先,着力打造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环境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重要的育人资源。为挖掘宝贵的育人资源,将军山新校区从2010年开始,就按照“承担服装专业教学、实训、培训、考证和市级以上技能竞赛任务‘五位一体’,集‘园林式校园、集约式管理、居家式生活、多元化办学、人性化教育、一体化教学’于一体,建成服装业、软件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的基地”的定位,通过为期4年3期的建设,专业设备、校园环境和文化得以改造升级,并初步形成了“一中、二亭(池)、三(广)场、四园、五楼、六路”为篇章的园林式校园主题景观建设体系,呈现了一个干净的、绿色的、美丽的和文化的校园。校园绿植主题景观和园林主题小品展现了校园的园林式美景,实现了建成“绿色景观区、人文教育区、运动休闲区”的既定目标。
其次,着力彰显校园哲学文化。结合学校办学特质,发挥校风、学风、教风和校训、楼名育人的明示和暗示作用,创意路名和文化校园系列产品;营造“温馨、温暖、温情”“雅致、精致、别致”“和气、和善、和睦”的教师办公环境;添置宣传橱窗、文化标牌,发挥文化设施、名人名言警示牌、荣誉墙等宣传阵地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将军山新校区,秉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美丽精致的校园环境处处彰显着文化的内涵与气息。将军山校区的“一中”,学校整体按汉字“中”字结构设计,既寓指校名中的“中华”之意,又寓意全校师生立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二“亭”,指的是“抱一亭”和“君子亭”,抱一,道家谓专精固守不失其道,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笔名抱一,命名为“抱一亭”,为表达对黄炎培先生的景仰之情。《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命名为“君子亭”,寓意学子修身养性,以成君子之范……使校园真正成为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教师与学生和谐共处的育人之地、雅善之地、幸福之地。
再次,着力营造校园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职业教育彰显特质的文化形态,也是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创新教学环境、实训环境,按照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提出的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根据“理念上超前于企业,设施上同步于企业,标准上接轨于企业,技能上适配于企业,模拟职业环境、真实生产装备,教学实训一体”的思想,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过程变成生产产品、完成任务的过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校在四大专业均建立了校企双主体的教学工厂,融合双方资源优势和育人环境,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浓厚的企业文化中接受技能训练,提升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建设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绘画设计作品展厅,服装设计专业金牌选手的荣誉长廊、衣字浮雕等方式,充分发挥先进企业文化感染和渗透作用。班级文化在注重常规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凸显专业特色,着力与学习文化、社团文化等相融合,充分彰显学校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导向性、职业性、鲜活性”。[1]
二、致力“双师”培养,打造教学团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当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的打造。叔本华曾说:“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近年来,学校本着“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点面结合,整体提升”的原则,通过实施四个“推进”(师德师能提升、结构调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型教学团队组建)和五项“计划”(温馨计划、优岗计划、优才计划、引领计划、名师计划)工程,以科研为引领,从“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效果反馈、强化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实施“1234”培养模式,努力打造一支敬业精神强、教学能力强、合作意识强、管理能力强和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
以课题为引领,提升科研能力。学校以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五年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为引领,组建了电子商务、电脑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并着力打造。其中服装设计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已经被立项为南京市职业学校“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各获得20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在建设过程中,被评为明星团队。
以培训为载体,推进持续学习。著名教育家肖川说:“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培训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学习型教学团队建设,有针对性系统性地举办专家讲座,拓展理论视野;外出培训考察,提高实践水平;举办高品质的读书讲台,营造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氛围,并鼓励学以致用。“十二五”期间,近百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省、市级培训。 以外引为举措,优化队伍结构。学校坚持人才引进和校内培养相结合,以“数量保证、结构合理、质量凸显”为目标,加强梯队式教学团队建设。学校从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形成较为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结构,提升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以企业为基地,强化实践调研。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是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的重要举措。学校利用暑期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下企业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对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企业文化、岗位职责、人才需求变化等进行系统地调研分析,在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晰课程及教学改革思路,并完成企业实践报告,以此推动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专业建设,夯实职教根基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命脉。学校秉承“内涵发展、规范管理、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的专业建设理念,不贪大求全,着眼于做精做强,着眼于内涵提升,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企业需要转”的要求,大力加强专业建设。
一是不断加强校企合作融通,丰富现有专业的内涵,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每年举办一定规模的校企联谊会,与10多家合作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与江苏舜天集团、苏宁集团等100多个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30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订单”式培养人才,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与南京软件有限公司、香港海运集团、北大青鸟集团、江苏联通等联合办学,建立了12个企业“冠名班”。企业根據岗位提出人才培养的数量、期限、目标、规格(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校按照企业订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所需开设的课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组织教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充满活力的办学机制。
三是建立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进行专业转型升级。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原则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主动适应区域经济需求。适时对电子商务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转型升级,通过人员互派、“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科研协作、基地共建等形式,对接区域经济。以电子商务专业为基础对接软件相关项目,以江苏省软件培训联盟、苏软人才培训中心为平台,与镭镀电子有限公司、北大青鸟等企业开展合作或培训。通过“引进培训 专业对接 课程嵌入 学生就业”,将网络营销、软件测试的相关课程引进教学。以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为基础,与艺德源动漫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并嵌入学校教学中。共建实习基地、引企入校、拓展专业方向,设立企业专家工作室,将企业手机游戏项目的培训引入学校教学。
四是进一步适应区域软件经济的结构调整,服务民生,进一步扩大培训基地规模,拓展培训项目,将培训基地做大做强。学校与省软件人才中心合作,注册成立的软件培训实体——雨花台区苏软人才培训中心是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并通过省商务厅、财政厅评审,成为南京市唯一一所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已拥有江苏省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江苏企业大学培训基地、江苏省软件人才培训联盟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联盟培训基地、中国软件谷人才培训基地、南大在职软件工程硕士教学点、南大ITP教育中心软件谷分中心等。利用两个校区全年为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诚迈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南大富士通软件有限公司等软件企业“订单”培训数千人。学校软件培训已经形成全日制、常态化的格局,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开展国际合作,构建升学就业立交桥,做精做强专业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相关全日制大专院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为中职专业的学生搭建直升全日制大专通道。学校与台湾吴凤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深化五年一贯制大专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服装设计专业与中航集团合作对非洲国家进行专业教师、基地建设、设施设备选购等项目培训;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与韩国又松大学、极东大学等两所国外院校和6所国内院校开展国际、国内多方位合作,实现“就业有门、升学有路、留学有桥”的三个层次办学。
六是注重评估创建,提升专业建设品质。“十二五”以来,学校抓住每次迎评创建的机会,以创促建,优化提升,优越发展,优势推进,大力提升专业建设的品质,助推学校跨越式发展。2010年,四个五年制高职专业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估,现场评估1个专业优秀,3个专业合格;2个专业顺利通过省示范专业复评验收;2012年,1个专业通过省级品牌专业验收,并有1个专业创建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成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美术设计与制作、美容美体专业成功创建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四、致力质量提升,增强竞争实力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教育质量的核心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职业学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关键在于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提高育人能力和水平。
一是抓实教学常规、打造数字化校园、保障有效教学
依据江苏省教学管理规范的要求,学校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学五个环节,突出“有效备课”和“激情授课”两个重点。坚持“预约听课、相邀听课”相结合。严格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关注教师教学力和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学校以“服务、优化、创新”为主题,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落实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2013年,学校成功创建为南京市示范级数字化校园,获专项奖励100万元。
二是立足“五课”教研、聚焦课堂一线、攻坚有效教学
“五课”教研的目的是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次,整体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彰显职业教育本质特色,其核心关键在于“研究”。学校依托教研组,坚持聚焦课堂、攻坚课堂。通过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教学大赛,中老年教师“振兴课堂”示范课教学大赛和每学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展开及动态生成”青蓝工程诊断课教学研究活动,攻坚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案例教学和岗位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取得良好效果。近4年来,学校4位教师获得省级示范课,5位教师获得研究课,近40位教师获市“两课”评比一二三等奖。
三是注重科研先导,推行课程改革,促进有效教学
学校坚持“课题引领、返璞归真、实践求索、提高质量、追求品位”的科研理念,以反思性教学为举措,实施“科研理念明晰化”“常规工作制度化”“校本教研规范化”“课题研究实践化”“考核奖励常规化”“科研意识习惯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以科研为先导,适应4.5 0.5、2.5 0.5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深入行业企业充分调研论证,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准确、职业面向清晰、课程结构合理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推行灵活柔性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实现五个对接,真正按企业培养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陶行知的生利主义之课程观,扎实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双主体课程改革,以工作过程或岗位任务设置课程,开发了《素描技法》《动态网页》《《设计色彩》《软文营销》等数十门校本课程,其中《素描技法》《商务软文写作》已成为国家规划教材。
春华秋实一年年,春风化雨入杏坛。仅2013年,学校名列职业学校质量管理考核结果表彰榜和教学质量综合推进优秀学校表彰榜,获区教学绩效考核综合奖和质量提升先进学校。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予以关注和报道。
参考文献:
[1]卢海.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5).
(责任编辑:曹鸿骅)
关键词:新学制;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77-04
从2013年起,江苏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 0.5”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 0.5”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职业学校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范管理和质量提升的文件精神,倡导文化育人,抓实队伍提升,强化科研先导,推进专业建设,追求内涵发展,努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一、建设美丽校园,实现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是最高境界的育人模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鲁昕副部长也多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此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确立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彰显特色,提升品质;丰富内涵,教育激励”的校園文化建设总思路,力争打造文化育人的最高境界。
首先,着力打造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环境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重要的育人资源。为挖掘宝贵的育人资源,将军山新校区从2010年开始,就按照“承担服装专业教学、实训、培训、考证和市级以上技能竞赛任务‘五位一体’,集‘园林式校园、集约式管理、居家式生活、多元化办学、人性化教育、一体化教学’于一体,建成服装业、软件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的基地”的定位,通过为期4年3期的建设,专业设备、校园环境和文化得以改造升级,并初步形成了“一中、二亭(池)、三(广)场、四园、五楼、六路”为篇章的园林式校园主题景观建设体系,呈现了一个干净的、绿色的、美丽的和文化的校园。校园绿植主题景观和园林主题小品展现了校园的园林式美景,实现了建成“绿色景观区、人文教育区、运动休闲区”的既定目标。
其次,着力彰显校园哲学文化。结合学校办学特质,发挥校风、学风、教风和校训、楼名育人的明示和暗示作用,创意路名和文化校园系列产品;营造“温馨、温暖、温情”“雅致、精致、别致”“和气、和善、和睦”的教师办公环境;添置宣传橱窗、文化标牌,发挥文化设施、名人名言警示牌、荣誉墙等宣传阵地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将军山新校区,秉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美丽精致的校园环境处处彰显着文化的内涵与气息。将军山校区的“一中”,学校整体按汉字“中”字结构设计,既寓指校名中的“中华”之意,又寓意全校师生立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二“亭”,指的是“抱一亭”和“君子亭”,抱一,道家谓专精固守不失其道,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笔名抱一,命名为“抱一亭”,为表达对黄炎培先生的景仰之情。《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命名为“君子亭”,寓意学子修身养性,以成君子之范……使校园真正成为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教师与学生和谐共处的育人之地、雅善之地、幸福之地。
再次,着力营造校园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职业教育彰显特质的文化形态,也是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创新教学环境、实训环境,按照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提出的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根据“理念上超前于企业,设施上同步于企业,标准上接轨于企业,技能上适配于企业,模拟职业环境、真实生产装备,教学实训一体”的思想,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过程变成生产产品、完成任务的过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校在四大专业均建立了校企双主体的教学工厂,融合双方资源优势和育人环境,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浓厚的企业文化中接受技能训练,提升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建设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绘画设计作品展厅,服装设计专业金牌选手的荣誉长廊、衣字浮雕等方式,充分发挥先进企业文化感染和渗透作用。班级文化在注重常规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凸显专业特色,着力与学习文化、社团文化等相融合,充分彰显学校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导向性、职业性、鲜活性”。[1]
二、致力“双师”培养,打造教学团队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当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离不开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的打造。叔本华曾说:“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近年来,学校本着“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点面结合,整体提升”的原则,通过实施四个“推进”(师德师能提升、结构调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习型教学团队组建)和五项“计划”(温馨计划、优岗计划、优才计划、引领计划、名师计划)工程,以科研为引领,从“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效果反馈、强化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大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实施“1234”培养模式,努力打造一支敬业精神强、教学能力强、合作意识强、管理能力强和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队伍。
以课题为引领,提升科研能力。学校以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五年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为引领,组建了电子商务、电脑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并着力打造。其中服装设计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已经被立项为南京市职业学校“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各获得20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在建设过程中,被评为明星团队。
以培训为载体,推进持续学习。著名教育家肖川说:“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培训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学习型教学团队建设,有针对性系统性地举办专家讲座,拓展理论视野;外出培训考察,提高实践水平;举办高品质的读书讲台,营造教师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氛围,并鼓励学以致用。“十二五”期间,近百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省、市级培训。 以外引为举措,优化队伍结构。学校坚持人才引进和校内培养相结合,以“数量保证、结构合理、质量凸显”为目标,加强梯队式教学团队建设。学校从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形成较为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结构,提升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以企业为基地,强化实践调研。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是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专业优秀教学团队的重要举措。学校利用暑期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下企业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对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企业文化、岗位职责、人才需求变化等进行系统地调研分析,在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晰课程及教学改革思路,并完成企业实践报告,以此推动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专业建设,夯实职教根基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命脉。学校秉承“内涵发展、规范管理、质量提升、品牌建设”的专业建设理念,不贪大求全,着眼于做精做强,着眼于内涵提升,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企业需要转”的要求,大力加强专业建设。
一是不断加强校企合作融通,丰富现有专业的内涵,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每年举办一定规模的校企联谊会,与10多家合作企业签订了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与江苏舜天集团、苏宁集团等100多个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30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订单”式培养人才,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与南京软件有限公司、香港海运集团、北大青鸟集团、江苏联通等联合办学,建立了12个企业“冠名班”。企业根據岗位提出人才培养的数量、期限、目标、规格(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校按照企业订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所需开设的课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组织教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充满活力的办学机制。
三是建立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进行专业转型升级。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原则进行专业动态调整,主动适应区域经济需求。适时对电子商务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转型升级,通过人员互派、“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科研协作、基地共建等形式,对接区域经济。以电子商务专业为基础对接软件相关项目,以江苏省软件培训联盟、苏软人才培训中心为平台,与镭镀电子有限公司、北大青鸟等企业开展合作或培训。通过“引进培训 专业对接 课程嵌入 学生就业”,将网络营销、软件测试的相关课程引进教学。以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为基础,与艺德源动漫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并嵌入学校教学中。共建实习基地、引企入校、拓展专业方向,设立企业专家工作室,将企业手机游戏项目的培训引入学校教学。
四是进一步适应区域软件经济的结构调整,服务民生,进一步扩大培训基地规模,拓展培训项目,将培训基地做大做强。学校与省软件人才中心合作,注册成立的软件培训实体——雨花台区苏软人才培训中心是江苏省软件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并通过省商务厅、财政厅评审,成为南京市唯一一所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已拥有江苏省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江苏企业大学培训基地、江苏省软件人才培训联盟人才培训基地、南京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联盟培训基地、中国软件谷人才培训基地、南大在职软件工程硕士教学点、南大ITP教育中心软件谷分中心等。利用两个校区全年为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诚迈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南大富士通软件有限公司等软件企业“订单”培训数千人。学校软件培训已经形成全日制、常态化的格局,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开展国际合作,构建升学就业立交桥,做精做强专业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相关全日制大专院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为中职专业的学生搭建直升全日制大专通道。学校与台湾吴凤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深化五年一贯制大专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服装设计专业与中航集团合作对非洲国家进行专业教师、基地建设、设施设备选购等项目培训;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与韩国又松大学、极东大学等两所国外院校和6所国内院校开展国际、国内多方位合作,实现“就业有门、升学有路、留学有桥”的三个层次办学。
六是注重评估创建,提升专业建设品质。“十二五”以来,学校抓住每次迎评创建的机会,以创促建,优化提升,优越发展,优势推进,大力提升专业建设的品质,助推学校跨越式发展。2010年,四个五年制高职专业顺利通过省教育厅评估,现场评估1个专业优秀,3个专业合格;2个专业顺利通过省示范专业复评验收;2012年,1个专业通过省级品牌专业验收,并有1个专业创建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服装设计专业实训基地成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美术设计与制作、美容美体专业成功创建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
四、致力质量提升,增强竞争实力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教育质量的核心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职业学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关键在于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提高育人能力和水平。
一是抓实教学常规、打造数字化校园、保障有效教学
依据江苏省教学管理规范的要求,学校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学五个环节,突出“有效备课”和“激情授课”两个重点。坚持“预约听课、相邀听课”相结合。严格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关注教师教学力和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学校以“服务、优化、创新”为主题,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落实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有效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2013年,学校成功创建为南京市示范级数字化校园,获专项奖励100万元。
二是立足“五课”教研、聚焦课堂一线、攻坚有效教学
“五课”教研的目的是将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次,整体推进教研工作的开展和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彰显职业教育本质特色,其核心关键在于“研究”。学校依托教研组,坚持聚焦课堂、攻坚课堂。通过青年教师“活力课堂”优质课教学大赛,中老年教师“振兴课堂”示范课教学大赛和每学期“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展开及动态生成”青蓝工程诊断课教学研究活动,攻坚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案例教学和岗位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取得良好效果。近4年来,学校4位教师获得省级示范课,5位教师获得研究课,近40位教师获市“两课”评比一二三等奖。
三是注重科研先导,推行课程改革,促进有效教学
学校坚持“课题引领、返璞归真、实践求索、提高质量、追求品位”的科研理念,以反思性教学为举措,实施“科研理念明晰化”“常规工作制度化”“校本教研规范化”“课题研究实践化”“考核奖励常规化”“科研意识习惯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以科研为先导,适应4.5 0.5、2.5 0.5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深入行业企业充分调研论证,制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准确、职业面向清晰、课程结构合理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推行灵活柔性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实现五个对接,真正按企业培养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陶行知的生利主义之课程观,扎实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双主体课程改革,以工作过程或岗位任务设置课程,开发了《素描技法》《动态网页》《《设计色彩》《软文营销》等数十门校本课程,其中《素描技法》《商务软文写作》已成为国家规划教材。
春华秋实一年年,春风化雨入杏坛。仅2013年,学校名列职业学校质量管理考核结果表彰榜和教学质量综合推进优秀学校表彰榜,获区教学绩效考核综合奖和质量提升先进学校。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予以关注和报道。
参考文献:
[1]卢海.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教学工厂的育人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5).
(责任编辑:曹鸿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