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本思维与师本思维的关联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f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主体教学意识,充分观照学生阅读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取向,探寻生本思维和师本思维的关联点,以提升阅读教学设计的契合性,给学生带来更多阅读启迪,让学生在不断阅读体验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调查,读懂生本思维
   教学调查包括教情和学情两个方面,作为教学设计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唯有读懂生本思维,才能给出最为科学的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情分析
   阅读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占有足够丰富的教学信息。首先要对教材展开深度发掘,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多信息支持。教材有个性特征,教师要从文本体裁、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角度展开分析,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切点。其次要对教辅手段进行整合分析,阅读教学需要媒体支持,也需要课文阅读信息的补充,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辅助手段展开助学操作,只有注意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信息,才能形成良好教学基础。
   教师在教材分析时,要针对学生认知基础出发,精选阅读角度。如教学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春》,这篇课文描写语言是亮点,学生对此也特别敏感,教师在阅读教学组织时,注意对阅读分析角度展开:反复诵读课文,画出最为经典的语句,体会其丰富表达效果,展开多种形式的语言鉴赏活动。为让学生对诵读有更直观感受,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诵读音频材料,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触动,学生开始仿读训练,并在不断诵读体验中对语言表达有了更深刻认知。教师从语言角度展开阅读布设,让学生聆听诵读音频材料,对学生阅读思维形成碰撞,促使学生顺利进入阅读境界,这说明教师教情分析很到位,促进了生本思维和师本思维的对接。
   (二)学情调研
   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在具体实践时,需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对学生学力基础、阅读兴趣、学习悟性等多种因素展开调查研究,以便给出更好的教学应对设计。
   学生阅读有个性追求,这是最需要教师考量的因素。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这样的内容没有太多感觉,教师通过深入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情调查,因为没有类似的经历,自然不能对亲情话题形成深刻心理触动。为此,教师在教学调度时,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短片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形成心理触动。学生观看视频时,教师不时给出引导和启示,让学生顺利进入到视频故事之中。当学生对故事有了一定触动之后,教师投放课文内容,并进行示范诵读,将学生带入亲情感知环节。经过教师的主观努力,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说明教师学情调查发挥了作用。
   二、设计创新,契合生本思维
   阅读引导时,教师要充分考慮学生阅读思维基础特点,才能给出比较有针对性的启发,适时启动媒体展示手段,为学生投放更多悬疑思考问题,都可以形成重要激发动机。
   (一)信息投放
   教师在阅读教学启动后,给学生投放一些课外阅读内容,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阅读契机。特别是多媒体助学方法的科学运用,可以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冲击。多媒体展示直观信息,学生接受度更高,教师要注意精选相关内容,对这些信息展开创新处理,以提升教学助学效果。图片、视频、动画、文字、音频等信息,都有不同适合场合,教师作出精心筛选,可以获得更好的调动效果。
   课堂阅读环节启动时,教师往往运用多媒体展开助学操作,这是最自然的选择。如教学《散步》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这是电子课件中选择的一些插图内容,学生很快就给出观察体验:一家人出去散步,在散步过程中出现了意见分歧,最终达成共识,表现了浓郁的亲情主题,这是标准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折射了孝道大主题。教师还没有对文本进行解读,学生便从媒体展示图片中获得有形认知,说明多媒体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学生学习思维顺利激活。
   (二)问题设计
   “以问题意识培养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阅读教学方法的传授来引导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教师利用思考问题展开教学调度,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
   在教学《女娲造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并给学生投放了一些思考问题:女娲是如何创造人类的?你觉得女娲是什么样的神?她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学生拿到这些阅读思考问题后,都自然进入到深度思考之中。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学生逐渐达成学习认识。教师利用问题展开阅读调动,这些问题是学生经过阅读完全可以独立完成的,说明教师问题设计是具有更高契合性的。教师利用问题展开教学调度,实现了文本、生本思维的快速对接,有效提升了阅读效率。
   三、鉴赏优化,支持生本思维
   语言鉴赏属于阅读教学核心任务,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传授更多操作方法,给学生提供清晰操作路线,让学生在不断语言鉴赏操作实践中成长学科能力。
   (一)方法传授
   学生大多对语言鉴赏存在畏惧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鉴赏方法,仅有的修辞方法远远不能满足鉴赏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在鉴赏角度选择、鉴赏方法投放、鉴赏效度等方面展开创新探索,给学生最为得力的支持。
   在鉴赏《雨的四季》经典片段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鉴赏内容,然后给出具体的方法传授。如:“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学生很容易想到修辞方法的运用,教师给出方法提示:这段话运用了典型的修辞方法,如果不考虑这个角度,还可以从情绪、互动、场景等角度展开思考,对这段文字进行解析。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操作,很快就给出不一样的鉴赏。教师给出具体提示,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学法支持,让学生自然建立鉴赏学法体系。
   (二)路线规划
   学生语言鉴赏常常会跟着感觉走,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样显得毫无章法。教师要对学生语言鉴赏操作路线进行重点规划,让学生顺利进入操作环节。先找鉴赏角度,然后具体分析方法应用的表达效果,最后进行关联性处理,提升鉴赏品质,这样才能形成比较完善的鉴赏认知体系。    学生对语言鉴赏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教师在鉴赏路线规划时,需要从学生能够理解的角度展开操作。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进行体会,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到鉴赏活动之中。很多学生会从修辞方法的精彩运用角度展开,教师给出了一些路线规划:找出修辞方法——结合语境分析——关联作者情感。学生根据教师规划展开具体操作,果然获得不错效果。教师给学生做出具体的鉴赏规划,体现鲜明的指导意图,教师运用导图形式进行启迪展示,让学生自然进入鉴赏环节,促使学生自然建立鉴赏意识和方法体系。
   四、读写实践,激活生本思维
   读写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度更高的训练内容,并对训练形式进行创新处理,以激活学生阅讀训练思维。
   (一)仿写指导
   学生对仿写训练并不陌生,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是难以获得期望的效果。这是因为学生模仿太过机械,缺少灵活性,更不能生发更多创作灵感,自然不能形成仿写亮点。教师要注意给出针对性引导,让学生找到更多仿写切入点,还要注意对仿写内容和仿写点展开创新处理,这样才能形成带有创造力的仿写作品。
   在教学郑振铎的《猫》时,教师先让学生做整合性阅读,然后给学生布设了仿写任务:我们生活中也会接触到一些小动物,甚至也有饲养的经历,选择一个描写对象,展开一段仿写,从事件展开中阐述一种生活道理。学生开始了独立思考,教师不时给出一些提示,让学生能够尽快进入书写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之后,都能够顺利进入操作环节。在课堂展示时,学生的仿写都比较成功,与课文内容有更高的契合性。教师组织学生对仿写作品展开对应评价,在评价方式方法上也给出一些提示,确保学生阅读评价顺利展开。
   (二)演绎创编
   引导学生展开课本剧创编演绎活动,这是学生比较青睐的学习活动形式。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形成创编能力。课本剧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编,在对人物台词设计时,需要对人物性格、身份等内容展开研究,这样才能提升创编适合性。
   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教学布设,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之后,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课本剧创编演绎任务: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创编一部课本剧,以课文为原型,截取一个断面,进行角色设计,对人物性格展开分析,以便为人物台词、动作、表情设计提供一些参考,最后是进行课堂演绎展示,看哪个小组表现最为突出。学生拿到这个创编演绎任务后,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创编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个性问题给出积极帮助,确保创编演绎活动顺利推开。教师让学生展开课本剧创编演绎活动,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对学生阅读思维形成的历练更为深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期待创新设计,教师要注意探寻文本、生本、师本等多种制约因素的思维对接,找到多元思维关联点。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巧妙运用教具”。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宜阅读学习契机,促使学生在不断阅读学习历练中成长学科能力
   李慧,山东省桓台一中附属学校教师。
其他文献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赞扬《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所谓“其文直,其事核”,即文笔端正客观,叙事确凿有据;所谓“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说不虚夸其美,不隐讳其恶,对人物做到善恶必书,公正而完整。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把“不虚美,不隐恶”界定为《史记》的史家传统,节选了《高祖本纪》和《李将军列传》两篇文章。  我們对《史记》“不虚美,不隐恶”
一、问题的提出    以往研究语文教育史,大都分“古代”(自春秋战国起至清代鸦片战争爆发)和“现代”(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两大历史阶段。至于“近代”部分,或是作为“古代”的延伸,或是作为“现代”的上溯,大都一掠而过,即使有所论及,也大都语焉不详,远不能反映其丰富的内容;“现代”部分,包含了“当代”,而现今的所谓“当代”已超过半个世纪,时间跨度和空间广度都应当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来考察,才符
散文题材广泛、结构自由且在写法上不拘一格,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散文是最为广泛的文学体裁。散文形散神聚,虽然在结构上比较自由,但是主题明确,情感体验丰富,通过学习散文,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把握文中的线索,从表象的写人写物中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主题,同一单元的文章具有相似性,以单元的形式开展教学,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阅读散文的方法
【设计理念】   1.古典诗论中的暗传理念   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历来崇尚诗文的暗传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根抵筹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司空图则在《与极浦书》中云:“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两位文学理论家分别从语言、技法角度强调诗歌的暗传之美。   2.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观中的得法理念  
整本书阅读衍生出的一个问题是:阅读之后怎么办?2014年,上海余党绪老师有过相同的疑问,后来他认识到:既然老师精心挑选了,学生也用心读了,就应该想法设法让文章化为学生的资源,发挥它建构语文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的功能。[1]为此,他们开展了“万字时文”综述写作活动。受此启发,从2016年起,笔者一直坚持开展整本书阅读综述写作,引导学生侧重对一学期整本书阅读内容,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概括等处理,最后完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课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自然而然将作文教学看成一项最重要的教学工作。然而事实上,大多数语文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详细批改每一次每一篇学生习作。如何及时有效地完成作文批改任务,便成了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如何解決作文教学中出现的矛盾与困惑  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条批改作文的妙招——学生互批作
1949—2019年,语文教科书经历了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嬗变与开新,文质兼美的散文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和主要篇幅。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下简称《从》)以9次入选频率,稳居人教版教科书散文选篇前列,其教学内容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内隐性、不确定性和增殖性。   一、教学内容的嬗变轨迹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静态的文选型教科书为依托,以编者的隐含意图为线索,在师生交互作用的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让学生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成长,这既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体现,同时也是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必备品格培育的需要。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这样的经典文本,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成长,这些成本的风格各有不同,所处的时代可能也有所差异,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无论是豪放又或者是婉约,都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带来有益的思考。在这其中,有一种文本并不多见,这种文本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也曾说:“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读书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并推荐了必读课外名著书目,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列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假设初中生每天都有固定时间进行课外阅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标改的不断深化,在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各个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教学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如何在其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观察、联想、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一项重要问题。基于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