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问画记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iusca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00年前,杨柳青镇骄傲地作为闻名天下的画乡时,这镇南36村(亦称南乡)乃是镇上大大小小的画店或版印或手绘的加工基地。所有农人几乎都画一手好画。每个家庭都是“婆领媳做”的手工作坊。人们所说“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就是指这南乡而言。当年这南乡年画的集散地炒米店村,专事营销年画的店铺竟达到100多家,可见气势之盛!然而这曾经草绿花红的“神奇的土地”因何渐变得荒芜了?
  近年来我几次到南乡考察寻访民间画师。一次在张窝,居然连个艺人的影儿也没见到,无功而返;一次在房庄子找到了方荫枫老人,他精于手绘神像,笔下极具民间的味道,可惜他的兴趣早已转向中国画。那年在较为边远而地势低洼的宫庄子,访到一位民间画师王学勤。他农忙务农,农闲作画,主要是半印半绘津南一带的年俗画“缸鱼”。他有一个小小院落,养一头驴,还有一间很小的“画坊”。四壁全是作画时来回掀动的画板(俗称“门子”);每个门子正反两面各贴一张鲜活肥大的红鲤鱼。画师就坐在这五彩缤纷的“缸鱼”中间。其情其景,十分动人。为此我还写了一篇文章《探访缸鱼》。
  然而我想,南乡决不止于王学勤一人!其他的艺人藏在哪里?
  这一次我们自然要先去看望那位画缸鱼的王学勤。他依然延续着农耕时代年画艺人的方式生活。秋收后便备纸调色,开始印画。到了腊月,把画好的画儿一半批发给河北省各地年画的贩子,一半捆在自行车后,去到静海、独流、唐官屯等地的集上摆个小摊儿,一边吆喝一边卖画。照例还是价钱极廉,一块钱两张,说实话只是“功夫钱”。想想看,谁会把他这朴拙又浓艳的“缸鱼”当作一种纯粹又珍罕的民间艺术呢?而年画不是从来都是用过之后,一扯了事吗?即使在农耕社会迅速瓦解的今天,谁又把民间的文化当作一种精神遗产了?
  尽管在周李庄、薛庄子、阎庄子等地,我们都是一无所获,但是在古佛寺却访得一位老画师董玉成。当老画师把他的画样拿出一瞧,竟然是十年前我在杨柳青镇年画摊上买到的那几种仅有的纯民间制作的“半手绘”的木版年画。这几年来已经买不到,谁想到竟在这里撞上。既有《双枪陆文龙》和《大破天门阵》等戏出年画,也有《合家欢乐过新年》等民俗年画。其中一种《大年初二回娘家》,还是首次见到。虽然都是阔笔写意的“粗货”,却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农耕社会的产物。董玉成在古佛寺生活至少三代,全是农人;手中的画艺却是代代相传。他以往年年都画,今年却停了笔,画不动了。后辈人有的干副业,有的当工人,无人能画。民间的文化若无传承,辄必中断。这些画样不就是农耕年画大书上最后的一页了么?
  坐在车子上,我的心急于穿过迷蒙的雪雾,从前边那个小小的村落——南赵庄,去寻找一位名叫杨立仁的民间艺人。据知,这杨家在清代光绪年间开设的“义成永”画铺,曾经名噪南乡。杨立仁在民国中期承继父业,但这至少是一甲子之前的事。“义成永”久已不存,杨立仁画业何在?
  可是走进杨立仁老人的小房,掀开靠西一间屋的门帘,我感到自己的眼睛一亮。里边居然还支着画案,放着老版、棕刷、墨碗、色盘、粉枕纸。墨的味道混在寒冷的空气里。一叠印好的花花绿绿的“灶王”放在一边。与老人一谈,他竟止不住地大话当年。他说起60年前的“义成永”,单是刷版的店工就是二十几号人,一人一天刷印一令纸(1000张画)。“义成永”只印不画,然后把这些“画坯子”拿给全村人去绘制。那时无论男女老少,人人拿笔就画。当他说到北京城门上贴的8尺的巨型门神都出自他们杨家、他们南赵庄,自豪之情在他苍老的声音中响亮地跳动着。
  由此我强烈地感受到,南乡——这个曾经花团锦簇的年画产地,如今已经彻底的步入灭绝。这是由农耕文明向着工业文明转型的历史无情地决定的。
  我们终于可以做出结论,农耕形态的应用性的杨柳青年画已经终结。由此更感到我们正在进行的这种终结性的普查与记录的重要。我们在努力地把所见所闻,用笔录,用照片、用录像带忠实而完整地记录下来。因为我们是农耕社会的原生态年画临终时的见证人。我们有责任使后人知道历史的音容笑貌。
其他文献
2012年9月20日下午5:30  荷兰的马斯垂克很幸运,受到时间调色板的青睐,将最浓郁的色调留给了它。  奉令去马斯垂克考察国际艺术博览会的情况,去前大林兄曾给我看过一张以金绿色为基调的美丽的马斯垂克城远景图。可在去前预习功课时,无论网络还是纸媒,相关资料甚少。  无奈,只能怀揣着对那金绿色系的憧憬,起步前往。  从法国到马斯垂克没有直达火车,须从比利时或荷兰转车。为了能抢拍到那里傍晚夕阳西下的
期刊
欧洲大陆有几个角,挪威、苏格兰、希腊、葡萄牙,要去到这些角落里的国家,至少需要旅游者一张机票的诚意,因为即使是从别的国家一路进入这些国家,但要想出来,还得专门想办法。这次的行程,我们就非常有诚意的安排了这样一个国家——欧洲大陆的最西角葡萄牙。  说起葡萄牙,中国人会想到澳门,想到葡式蛋挞,想到足球……这些不相关的东西却无法组成一个立体的面貌,只有亲自踏足才能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所以当晚上11点多的飞
期刊
里斯本西去30公里有危崖临海,大西洋冷雾迷茫。这里的正式地名叫罗卡角,俗称欧洲之角,因为这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点。  风很大,从大西洋吹来,几乎噎得人不能呼吸。海边竖立着一座石碑,上有十字架,碑文是葡萄牙古代诗人卡蒙斯写的句子:  大地在此结束,  沧海由此开始。  我在石碑背风的一面躲了一会儿风,眯眼看着大西洋,身心立即移到500年前,全然理解了当年葡萄牙航海家们的心思。海的诱惑太大了,对“结束”和
期刊
我已经不止一次看见各地报纸说许多当地知名的书店扛不住了,要关张;其声凄凄,万般无奈中传出一声叹息。尤其是那些具有特色的小书店,全凭着创办人的一腔热血,与唯利是图的社会抗争,景象壮烈,令人唏嘘。  记得年轻时逛书店是极大享受,那时新华书店气派,店大欺客,决不开架售书,你想买哪本书就和售货员说,她高兴就甩给你一本,不高兴就不理你,自己聊天喝茶插科打浑,那时候我为了买书没少看售货员的脸子。后来改革开放,
期刊
博物馆是专门庇护思想的场所。最没有能力识破这类思想的人都知道,面对一幅接一幅排列的图画,他们凝视的却是思想,都知道那些图画珍贵,而画布、干枯的颜料和镀金的木画框并不稀罕。  凝望伦勃朗的画时,看到一个老妇给一个少妇修指甲,看到一串珍珠项链在毛皮上隐约闪烁,看到红色地毯或淡红色印花棉布,看到壁炉生的火照亮昏暗房间的尽处,而晚霞透过窗户照进窗口,看到老妇给少妇梳理柔软光滑的长发,看到船闸上一抹阳光,河
期刊
(1)  我能这么称呼你吗——倒牛奶的女人。  见到你的前10个小时,我还在巴黎的卢浮宫想念你,想你那淳朴动人的身姿。  终于又和你见面了,在辛格运河的岸边,在你今天住的阿姆斯特丹南教堂中,在这幢华丽雄伟建筑豪华的屋子里,遇到的你,还是那么丰满美丽,那么充满生活气息。这里,比起你当年的厨房要惬意许多?你能习惯那千千万万仰慕你的眼光吗?面对这些瞻仰,不知你是否舒服,还是有些别扭,但为什么我感觉你的面
期刊
湿漉漉的风景  湖南最近频频大雨,许多乡市都有淹水之虞,凤凰不例外,豪雨来了又走、走完再来,住民偶尔到了必须疏散的境地,但很快又能回到家园,在某地生了根,世再乱,亦会回来;或是,世愈乱,愈想回来。  其实想象中的凤凰本来就是湿漉漉的,雨水来袭,尽管不应幸灾乐祸地说是“应景”,却仍难禁觉得非常印合气氛。  是的,必须承认对凤凰的湿濡印象又是来自沈从文,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或散文谈的多的都是水,河边江边
期刊
这是我第三次遇见梵高。  在我的艺术经历中,梵高,是一个如同神一般的存在。10年前我还在读初中时,就曾为了一幅梵高的《麦田》第一次来到上海,那时一同展览的还有一张莫奈的《睡莲》。十几岁的我站在那张橙黄的麦田下,望着画中地平线上一抹桃红色的房顶,揣摩着什么,不记得了,但我确实是冲着梵高去的,而且在那幅画下站了半个小时。  在美院附中学习了西方绘画技法后,我从图书馆中借出了一本涵盖了几乎所有梵高作品的
期刊
姥姥说:“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画由心生  画由心生?  那我的心在哪儿?我画画的时候常常是脑子一片空白,好多幅画落下第一笔的时候都不知道后面怎么画。  手不具体,心却知道走向。  艺术其实没有绝对的规律,它不像电脑的程序。艺术的程序是什么?是你这一生的堆积,加这一小会儿的感悟。  本性难移  原来是想通过画画把本性移了。50年了,干什么事都是急性子,一件事做不完恨不
期刊
湘西,在很多人听来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地方。常年的云雾缭绕,遮住了它的真实面目,幽暗的高山险壑,屏蔽了进入的道路。岁月静静的流淌,千年前的楚文化和巫术一直在这里流传。  桑植县的白族  桑植县是湘西深处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县城。县城里有一个白族乡,我就出生在这个乡镇上。  那时候,乡政府总会举行一些大型民族活动。白族乡的人会提前一个月准备,四五个人身着白衣红镶边的人,围成一圈,手里拿着根竹马鞭,上面扎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