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学生数学计算错的行为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sha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计算错误的原因
  1.1心理方面的原因。我们常说学生“粗心”。其实“粗心”大多是由学生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造成的。
  1.1.1感知不正确。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显形式简单,这样容易造成小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再加上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又急于求成,因而对所感知的表象是模糊的,致使把计算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如把“+”误作“-”、把“3”写成“5”、把“56”写成“65”、把236×103抄成236×13、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
  1.1.2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不善于分配注意是小学生注意的特征之一,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造成计算错误。
  1.1.3短时记忆出错。记忆是学习的基础,知识的储存、积累和更新都要依赖于记忆,无论是口算还是笔算或估算,都需要良好的短时记忆力做保证。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退位减法,前一位退1,可忘了减l。同样,做进位加法时,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
  1.1.4强信息干扰。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在遇到与强信息类似的新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干扰正常思维活动,造成计算错误。
  1.1.5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和做出行为反应。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迁移,消极作用则干扰新知识的学习。不良的思维定势表现在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1.6情感不稳定。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琐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的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1.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原因。
  1.2.1基础知识不扎实。有些学生对于简单的20以内加减法不熟练,表内乘法出现四七十八、六九四十五等错误,在混合运算中对一些常用数据如25×4、125×8,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等不熟练,简便算法不能“为已所用”,这些都有可能使学生计算出错。
  1.2.2算理不理解。学生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只会简单模仿是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
  1.2.3技能未形成。新课程提倡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有的教师因未能很好地理解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出现了算用颠倒现象,学生基本算理未理解,便急着进行大量生活应用;还有的教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大量时间花在探究算法上,不注重算法提炼,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不会,更不用说能熟练、灵活地进行计算了。
  1.3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如态度不端正、习惯不良等。由于部分学生本身不重视计算,加上平时教师也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方法欠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
  2计算错误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我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是由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心态和计算习惯等多方面造成的。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情况,现就如何克服和预防计算错误,淡一些具体做法。
  2.1重视首次感知。心理学告诉我们,首次感知的材料准确、生动、鲜明,对于记忆的保持和再现时的清晰程度具有较大的影响。第一次感知的法则、概念和算理不清,很容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各种错误,而且事后再设法纠正,总是事倍功半。因此,减少计算错误、防患于未然的根本措施是提高课堂教学特别是新授课的效果,使先入为主的记忆优势为我所用。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关注教学重点,注意学生容易忽略和出错的地方,让他们主动参与法则的建立、算理的探究。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正确、鲜明的印象,并争取在课堂上巩固,从而避免或减少表象失真。
  2.2重视口算基本训练。口算教学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有助于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因此,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逐步熟能生巧。20以内加减法和表内乘法及相应的除法等基本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要求学生做到正确熟练、脱口而出。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每天坚持3~5分钟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加强“听算”。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如乘法中特殊积5×2、25×4、125×8等。通过坚持不懈的口算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2.3理解算理,沟通算法。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4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2.4.1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可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
  2.4.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2.4.3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解决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水平。
  2.5及时反馈强化。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告诉我们,反馈对于技能的获得具有强化的效应,反馈越及时,则效果越显著。这是因为学生刚刚练习之后,很自然会产生一种迫切希望了解自己努力的成果。因此,教师应及时告诉学生哪些对、哪些错,以促其反省。由于错误的计算过程学生还记忆犹新,有利于教师“对症下药”,起到强化作用。
  2.6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2.6.1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2.6.2简算意识。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计算的质量。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6.3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应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2.7错误积累整理。教师应在平时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以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地进行“活疗”。
  当然,防止和纠正学生的计算错误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这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计算错误时,要及时找出原因,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计算错误,学生的计算能力定会逐步得到提高。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如何提高各个学科的课堂效率越来越受到众多教师的重视。教师如果能够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尤其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本人从事小学教育近二十年,对小学的数学课教学兴趣颇浓,多年来,我发现数学课上采取“小懒”课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个从来不想“偷懒”的人,是永远都不会变得聪明的
期刊
数学课程改革经历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实践后,很多教师开始了冷静的反思,总感觉现在的数学课好像变味了,形式的东西多了,本质的东西少了,生活味浓了数学味淡了,操作多了思考少了,合作学习多了独立学习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多了教师有效引导少了。热闹的课堂下,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后,却同样要花费一节甚至是几节课的时间去补习。长期下去,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令人担忧。  新课标的试行,带来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些描述,都强调了“感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学习中的感悟具有循序性特点。感悟,感悟,先感后悟。“感”表现为心智的沉潜,“悟”表现为神恩的飞扬。任何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都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只有感得充分了悟才能获得
期刊
小学语文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不管是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要求来看,毫无疑问,语文教学就应当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感到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重视听说训练,为语文综合能
期刊
曾经有位学者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教学中,我们应陔把有价值的提问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提问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用“巧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的提问具有很大的魅力,它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
期刊
我们知道,特级教师、问题教学专家蔡梓权老师所创立的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终生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我们祖先提出了‘学问’两个字,就是要‘学问问题’,不是‘学
期刊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成果斐然,现在就课堂教学课改中的展示环节如何进行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1预习是知识构建、储备、搜集信息及情感体验,初步形成三维目标,是展示课的基础,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充分绝不进行展示,预习具有基础性  展示是对学生预习的延伸,交流预习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此环节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如在 “帝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同有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1利用活动,激发兴趣  1.1故事激趣。小学生爱听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许许多多的书法家,到今天还流传着他们的趣闻轶事。在学生写字前,以这些名人的故事来激趣,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给学生讲“一字千斤”的故事、王羲之“力透纸背”的故事、柳公权
期刊
评价一堂语文课,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标准有多方面,如看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听、说、读、写的技巧能力;看语文课堂是否关注了人文精神,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是否根据学生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并做到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有机联系……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  1学习与
期刊
新课的导入如戏剧的序幕,预示着主题的高潮和结局,导入效果如何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恰当的引子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学识、智慧、口才的综合体现。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会像磁石般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住学生,有利于学生启动思维的齿轮,尽快进入学习意境。笔者在教学时特别注重教法的探索、研究、归纳和积累。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体会,在此就如何导入新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设置疑点,制造悬念  “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