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7324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凸现的是语文素养的培养问题。它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即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的语文素养,其内涵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素养。巴金认为:“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可见,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把握教材的文学特性,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学生进行情与美的熏陶与感染,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的浓厚兴趣,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蕴藏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认识和体验。从某种角度讲,作家在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塑造的人物,对于现实和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就是文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2、文化素养。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文化起着独特的作用,各种文明成果均以文化来延续,传递。教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它承载着传递文化知识和开发人的潜能,扩大人的生命内涵和作用。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素质主要体现为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文化的继承更多通过语文教育来实现。如果在高中三年不断加强文化熏陶,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能够培养起学生的保护传承中外文化传统的意识。所以要指导学生阅读文化论著、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文化问题探究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
  3、人文素养。人文教育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民族灵魂的塑造。人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格的完美,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体系,提供良好的人文导向。语文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我们中华民族,一贯有着优秀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传统,从孔孟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发展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他们身上及其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因此,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唤醒青少年一代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让步的尊严,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创新素养。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角度来说,高中阶段突出文学教育十分必要。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对文学产生了较为深厚的兴趣和爱好,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驱使他们去了解文学,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想象联想以及对作品的多元化解读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有效途径。文学创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不爱读课文,不喜欢写作文,却偏偏爱读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喜爱写诗,写散文,写小说。这些活动恰恰是最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文学教育的地位,加强对学生文学创作活动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好书,学会写诗作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兴趣。
  5、审美素养。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审美要素:陶渊明对秋菊的钟爱,陆游对纯洁的梅花的赞美,郑板桥对竹子的偏爱,他们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出这样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教学在教育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新编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站在美育的高度,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与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加强人文教育,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工具、轻人文的教学观念,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更高要求。
  河北无极中学(北校区 )
其他文献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本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首先要求教师了解
期刊
当代高中生是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喜欢以灵活多样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新事物,希望社会变革和进步,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他们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中寻找一条适用于当代高中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高中政治课如何开展创新教学进行探讨。  一、观念上,实现由“单纯的思想教育”到“大教育”
期刊
2009年3月27日全县众多老师在文化艺术中心聆听了全国优秀班主任李镇西教授的精彩演讲,李教授的亲身经历、教育机智让我们受益匪浅。其中贯穿始末的一个主题就是爱心教育。对啊,要是没有爱心谈何教育呢?可能很多老师都有这种感叹,当老师累,当班主任更累,当普通班的班主任更是累上加累。是啊,当班主任,抓好考勤、追缴作业、调节纠纷,甚至“破案”……真可谓“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也经常有老师问我:李老师,看你整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教授语文知识,还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些现象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开发。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进行浅谈。  一、语文思维的特点  1.交流性:教师在课堂上,针对语文知识精心设疑,使学生对此产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意识,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讨的
期刊
定义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对于某些数学问题,若能灵活运用定义解题,往往事半功倍,本文举例说明椭圆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  一. 解方程
期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在教材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儿童,教师应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最终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并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同时,这个过程也是
期刊
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一、自主是快乐作文的第一步  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加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期刊
反思新课改以来的阅读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继而可以探寻一些优化阅读教学的新的策略。  1. 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阅读退化是当今青少年文化中一种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现象。其表现有四:①阅读量减少;②阅读所占时间比重下降;③阅读兴趣及品味下降,阅读兴趣感性化;④书刊消费偏低,花钱先买娱乐。其次,当前阅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贪多求全。这是语文阅
期刊
高三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严峻的升学压力,整天不得不浸没在书山题海之中,既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又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身心疲惫不堪。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以减少学生疲劳学习,我经过长期在教学中的探索,得到以下体会。  一、 导致学生疲劳学习的主要因素  导致学生疲劳学习的因素众多,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生自身因素也及教育因素。我经过多年来在带班中的对不同学生的调查和分析,认为教师课堂教育应承担最主要、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