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禺的现实主义戏剧观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azho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有“中国现代戏剧之父”之称的曹禺,凭借其独特的叙事结构、现实主义风格及灵魂式人物的塑造,不仅为戏剧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后世戏剧家的创作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曹禺的作品仍被无数人解读、借鉴,人们试图从其作品中窥见那个时代的缩影。
  20世纪30年代中期,曹禺凭借《雷雨》《日出》《原野》在中外文坛大放异彩,同时《雷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曹禺与话剧相伴,哪怕身处战乱之中,也用自己饱满的创作热情为世人带来《北京人》《家》等经典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依然坚持创作,他的夫人李玉茹曾说:“我总觉得他是为戏生下来的,什么事情他都不计较,只有戏才使他走心。”纵观中国现代话剧史的发展历程,鲜有如曹禺这般将生命同话剧紧密相连的剧作家。曹禺的作品和为人都值得人们尊敬。本文在简要叙述曹禺生平的基础上,着重探索其现实主义戏剧观形成的背景、原因,同时结合具体作品内容探究现实主义戏剧观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一、受易卜生影响
  曹禺的话剧创作深受西方的影响,其创作的话剧同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等剧作家有着相似的艺术风格,甚至有评论称:“将西欧名剧版来做门面,盖栋中国的房子。”这样的评价有失偏颇,话剧不是我国固有的表演形式,最初从西方引进时就带有一定的西方文化色彩,因此,给曹禺定调为“模仿者”不为过,但是譬如“中国的易卜生”这样的评价则有失客观。曹禺的话剧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丰富的思想精华,并且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通过研读其作品,人们会发现曹禺的现实主义剧作风格是慢慢建立并形成的,并且在原有的现实主义基础之上有所突破。
  人们一般将《雷雨》视为曹禺的处女作,同时也将其认为是曹禺现实主义创作的起点。但早在创作《雷雨》之前,曹禺就曾写过小说、诗歌。曹禺最早的文学创作是1926年在天津《庸報》副刊《玄背》上连载的小说《今宵酒醒何处》。受郁达夫的影响,这部小说带着一种浪漫感伤的情调。后来,曹禺创作了诗歌《四月梢,我送别一个美丽的行人》和《南风曲》,从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年轻诗人所拥有的浪漫思想和美丽憧憬。直至1933年《雷雨》问世,曹禺的剧作风格被冠以“现实主义”,这是因为曹禺深受挪威伟大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的影响。曹禺在《纪念易卜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中说自己受了易卜生不小的影响,被他剧作中谨严的结构、朴素而精炼的语言,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所发出的锐利的疑问所吸引。从易卜生的作品中窥见了挪威的社会本质和社会问题之后,曹禺意识到这种尖锐的行文直指人性,可以将矛盾赤裸裸、血淋淋地展示出来。因而,曹禺在话剧创作中大胆地将镜头对准了人和人性,试图用笔下的悲剧唤醒人们,让人们正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与粗鄙。曹禺创作的话剧是那个时代现实生活的写照。在这一个个悲剧中,人们看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看到了许多人苟延残喘、痛苦活着的时代缩影,看到了人在面临个人与社会、情欲与礼教碰撞时的无助与痛苦,这些真实的描写直击人们灵魂深处,让人不断去思考、去反省。
  《雷雨》中的每个角色都是以悲剧收场,在雷雨之夜爆发出来的矛盾,最后带走了周萍、四凤和周冲的生命,使得两个家庭支离破碎。虽说矛盾冲突是整个话剧的高潮,但若没有曹禺塑造的一个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来支撑,整个话剧就不会这么有张力。繁漪这个角色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就在于她身上具有的独特个人魅力,拥有着“雷雨”一般的性格。以封建社会的视角来看,繁漪与继子周萍产生感情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但是她炙热的感情、强悍的心灵以及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使观众深受震撼。《雷雨》中交织的矛盾隐喻了黑暗现实里的各种痼疾,人物越悲剧,越显得这社会岌岌可危,大厦将倾。这一个个鲜明的角色都是曹禺从真实社会中出发塑造的。从曹禺话剧中的悲剧精神以及群像描写上,人们可以看到易卜生的影子。换言之,曹禺话剧的切入点以及人性的刻画和易卜生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在易卜生的影响下,曹禺开启了话剧的现实主义创作之路,这也是曹禺文风明显的转折点。
  二、保留传统和本土化
  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剧场演绎,话剧都不是中国土生土长、固有的艺术形式,而是从欧洲移植过来的,因此带有诸多西方的元素。曹禺的话剧很好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除了一些台词动作的表现形式比较贴近西方话剧之外,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塑造以及情节设置都十分贴合中国背景,读之不会让人觉得外国元素过多。《雷雨》的叙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结构,是将矛盾集中并且采用了回溯式的写法,里面的情节设置、矛盾冲突都是发生在中国封建家庭中的。这种耳目一新的搭配或许是《雷雨》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当初从西方移植、学来的戏剧创作方法逐渐本土化,并且发生了独有的变化,现在受人们欢迎的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另外,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文化有机会接触、碰撞,戏剧创作还应该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向前发展。不管是创新还是革新,人们在进行戏剧创作时都应该和曹禺一样不忘传统,使外来事物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曹禺扎根中国大地进行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不仅具有西方现实戏剧主义创作的先进性,而且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曹禺的作品中,人们看到了很多具有独特个人魅力的女性角色,这在当时是少有且难得的。曹禺在《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繁漪、陈白露、愫方三个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妇女的命运和精神追求,呈现了女性寻求个性解放道路的艰难历程,体现了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现实主义戏剧观。
  繁漪这个女性形象有雷雨般的性格,是一个“爱起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来也像一团火,把一切都烧毁的女人”。她的爱情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去对抗整个封建礼教。从侧面来说,《雷雨》体现了现实主义。话剧中的悲剧性人物以及悲剧性人物性格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现实状况确实如此。
  陈白露为了填补心灵的空虚,不断追求所谓的物质刺激,甚至不惜沦为潘月亭的情妇。她的命运让人们意识到那个时代女性地位的低下与生活的不易。然而方达生说陈白露挣的钱不干不净,令人感到讽刺又心疼。面对这样的指控,陈白露并没有丝毫的怯弱,驳斥道自己没偷没抢,挣的钱是牺牲过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换来的,自己为男人尽过女子最可怜的义务,所以享受着女人应该享有的权利。这些剧情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却让人看得酣畅淋漓,因为人们看到了女性在受到压迫和欺辱时的大声呐喊。
  同样的悲剧性人物还有愫方。同繁漪一样,愫方也爱上了一个不能爱的人。但她没有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勇气,而是一直保持一颗爱人之心。愫方因为爱曾文清,所以心甘情愿地帮他照顾他的家庭,但当现实袭来时,她又能够很快地清醒过来。这是一个既独立又敢于作出选择的女性。
  这三个女性以不同形式向命运抗争。人们从这三个女性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妇女的斗争精神,这是曹禺塑造的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曹禺用自己的笔描绘出这些灵魂人物,把社会问题一一剖开,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这便是现实主义戏剧观的魅力所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曹禺注重人物的刻画、灵魂的塑造、个性的建立,人们在曹禺戏剧中能够学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敢于为女性发声的精神。曹禺的现实主义戏剧观经久不衰,值得深入研究和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要在继承曹禺戏剧创作精神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今时代的戏剧发展之路。对于现实主义,人们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曹禺的创作理念和价值观上,这样才能推动当代戏剧发展。
  (南京大学)
  作者简介:王婷(1996-),女,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其他文献
小男孩独自坐在寺庙前的花甸里,心里弥漫着痛苦和忧伤。  花甸在山的脚下、海的边上,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蜜蜂和蝴蝶在花丛里翩翩起舞,金龟子和七星瓢虫在花瓣上爬来爬去。花甸连着金黄色的沙滩,沙滩连着一望无垠的大海。大海非常非常蓝,像蔚蓝色的天空。天空也非常非常蓝,像湛蓝的大海。在那大海的尽头和天空的边缘,大海和蓝天奇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人们经常把天看成了海或者把海看成了天。金色阳光照耀下的花
期刊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是生命之源,村庄大都依水而居。我的故乡也是如此。  我的故乡是一个有着三百多口人的小山村,风景秀丽,三面环水,背面靠山。山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季节河,东侧的河叫柳子河,紧挨着村庄,弯曲成S型,绕村半圈后,两条河汇聚在一起,向西流去,一直流向大汶河。这条柳子河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承载了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小河最宽处有三百来米,河堤上有一段加高的石岸,长长的护坡下是一道水
期刊
上海女作家淳子在她的一部著名作品《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中谈及了张爱玲与上海这个城市的关系,注意到了文学与地理的联系,认为张爱玲的作品就是城市地图。1943年,22岁的张爱玲开始写作生涯,一直到25岁她都生活在上海,在此期间,她写作发表了许多作品,1943年5月和6月分别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和《沉香屑 第二炉香》,7月发表了《茉莉香片》,8月发表了《心经》,9月发表了《倾城之恋》,11月
期刊
战国策士游走于诸侯,为国君谋取霸业出谋划策,于刀光剑影间救国危难、解民倒悬,可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西汉刘向的《战国策》就是一部记载他们雄辩韬略、驰骋乱世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辩丽恣肆、雄隽多变的散文巨著。  一、《战国策》的丰富内容  (一)谋臣策士的游说之辞  刘向认为,《战国策》只不过是本“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的书,书中主要收录的是在当时纵横捭阖、复杂多变的历史形势下,
期刊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走向了终结,但由藏族作家阿来创作于1994年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却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小说主要描绘了从中华民国到解放战争期间麦其土司家族的兴衰史,文本中的人物命运和事件充满了偶然性,表现出对理性和历史必然性的消解,表达出人物生存的荒诞,同时以不避血腥的态度对暴力场面进行描写。本文以《尘埃落定》中具有鲜明先锋特质的内容为研究基点,探究其中的先锋色彩。  一
期刊
钱钟书对抗战时期的芸芸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存处境的揭露与呈现造诣颇深。在《围城》中,作者同样展现了这方面的成就。作者着重塑造方鸿渐这个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形象,展现了众多知识分子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洪流中盲目无为的精神危机。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特殊成长环境的影响与熏陶下,方鸿渐形成了畸形的性格。《围城》体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生存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明确揭示了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方鸿渐这一失败
期刊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但大多数女性人物的命运都很悲惨。本文通过分析《红楼梦》中女性人物之悲,探讨男权社会下女性人物的生存困境问题,进一步揭示书写女性人物之悲的意义。  一、女性人物之悲的现实原因  《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产生于男权社会制度的无情压制与女性渴望个体独立发展的对立冲突当中。  一方面,男权主义形成良久,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春秋
期刊
2020年开播的网络悬疑短剧《隐秘的角落》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刚上线不久就获得了大众的广泛关注,这反映了受众在当下的审美心理。当然,这部剧不论是演员的实力,还是剧情的环环紧扣,无疑都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值得人们一探。笔者从接受美学、心理距离、共情等方面出发,对《隐秘的角落》的受众审美心理进行探析。  一、从接受美学探析《隐秘的角落》与原著《坏小孩》  《隐秘的角落》之所以会大火并非因为原著《坏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文化建设,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大力繁荣发展电影产业,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影视文化市场日渐繁荣,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值得肯定。同时,越来越多融合我国文化色彩的外来电影走进中国,且好评如潮,这对中国电影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虽有高票房电影,但如何做到量质兼备,文化建设如何助力中国电影产业良性发展,中国电影如何担负起当下
期刊
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反对传统的电影形式,追求电影的想象与诗意,由此产生了“诗电影”。诗电影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便拥有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传统美学意蕴,所以,诗电影与“意境”在很多方面是有交叉的。本文将意境与诗电影联系起来,旨在探讨意境在中国诗电影中的体现。  一、诗电影的起源  从内容方面来说,电影可以划分为爱情片、犯罪片、战争片等。此分类从侧面突出了电影长于叙事的特点,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