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情感教育的三重门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难题: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与书本所体现出来的存在普遍差异,如何借助日常语文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打开他们封闭的情感大门,是我们教师为之探索和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在当代少年作家韩寒的小说《三重门》的情感世界里,看到了现代社会大多数未成年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此,身为中职院校教师的我生发了很多困惑,他们喜欢露脐装低腰裤却不喜欢白衬衫及膝裙,他们喜欢比较吃玩恋爱史却不在意自己的成绩高低,他们把周杰伦的每首歌都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清楚爸爸妈妈的生日。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们内心对外界事物所抱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是发展智力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对于职校的学生,能否通过日常语文教学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打开这一重又一重的门呢?
  语文和其他学科比较有其鲜明的特色:内容丰富优美、结构精巧多姿、情理融会贯通。但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太注重理性分析和追求知识灌输,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动因。美学家梁启超先生说过一段很精彩的话:“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
  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需要注重情感教育,用浓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自然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打开这道难题的三重门。
  
  一、 走进书本,学会感受“内蕴”的情,打开第一重门
  
  感受“内蕴的情”就是要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等。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如果教者在教学时既能讲清文章的理、又能讲出文章的情,即挖掘出文章的魅力所在,就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用美好的情感来教育学生。
  1. 走进自然
  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情感。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自然景物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在《荷塘月色》隐约含蓄的情感中,流露出大革命失败时期正直的知识分子厌恶黑暗现实,追求美好、自由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在品味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正直纯洁的品格和追求美好未来的欲望。而另一篇佳作《绿》,是明快、清新充满激情的行文,又能给予学生生机勃勃,富于生命活力的感受,从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2. 走进社会
  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理,“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在头脑中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教育。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情感教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而不是生硬地讲道理,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 跟着老师,鉴赏“体验”过的情,打开第二重门
  
  1. 体验美的情境
  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新课的导入,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情境中。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以这样开讲: “女伤春,士悲秋”,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情思。秋天里,有人感伤,“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人豪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风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
  2. 体验美的形象
  当代青年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阅历浅,知识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
  以“怪”“异”为美,以“赶时髦”为荣。在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清除这些不良的消极因素,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情感。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内心情感。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荷花淀》中的农村青年妇女,没有姓名,没有外貌描写,但她们淳朴、善良、勇敢的内心世界,却能使人深切感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淡淡的深情》中的母子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
  
  三、 释放自己,挖掘学生“潜伏”的情,打开第三重门
  
  想达到美的升华这一境界,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除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外,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感情共鸣的极点,抓住时机,促成升华。如在学生受到课文强烈感染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经历,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为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把文章所体现的美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净化灵魂的高度,这就需要挖掘学生“潜伏”的情。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如学完《淡淡的深情》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的父母亲,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的同学写道:“每天清晨,我睁开眼睛,妈妈已经在厨房间忙碌,桌上盛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替换的衣服整齐地叠放在床边。我已经习惯妈妈微驼的背影,两鬓的银丝。当我重新想起这些的时候,却分明感到温暖在我的眼中、心里流淌。”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挖掘出了自己“潜伏”的情感。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情感教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经济之外,人们的精神情感世界更不能丢失。我们需要开启的教育教学之门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从语文教学这条路来说就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使之“豁人耳目”;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道德是生命的发扬,道德是心灵的归宿,道德是我们行走在人间的正路。中国以儒教立国几千年,理应是道德高尚的民族,可惜今天放眼神州,身为炎黄子孙,能不感慨叹息呢?现在,在中专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想方法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高考中加强了三种能力的考查:语言辨析和运用能力、文学作品和科技文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随着这三种能力要求的提高,中学生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的培养越发显得重要。    一、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对客观现实不是消极的反映者而是积极的活动者。人的心理反映是在实践活动任务的要求下产生的,而人对外界的反
1913年,瑞典皇家学院把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发银髯的泰戈尔。诗人拿了这笔奖金,于20年代买了一个农庄,办了一所国际大学。中国诗人徐志摩,别了康桥(剑桥大学),游学至印度,由泰戈尔执袖亲陪,视察了这片把大自然当成绝妙奇书,让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圣地。两位诗人,都身穿印度宽袖长袍,联袂摄襟而行,正巧老师和学生在森林里上课呢。山泉淙淙,蜜蜂嗡嗡,花蝴蝶在孩子们书上翩翩争娇。远处,是睁着好奇眼睛
<正> 管理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谈到艺术,人们给它冠以种种堂皇的解释。但普遍认为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
〔关键词〕 历史教学;设疑艺术;导入;教学   重点;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1—0093—01     疑能引思,疑能激趣。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就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设疑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巧妙设疑,不但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
人们对情报工作的价值及在图书馆如何开展情报服务工作,讨论颇多。但是几乎没有涉及科技人员究竟是怎样具体地开展各自的情报工作的。这篇文章恰到好处地回答了这方面的一些
在中职学校教学改革中,数学教师面临一片新天地。怎样提高数学综合能力,教师只有清楚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素养这三者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出创新人才。  数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一种成果,包括人对周围物“数”与“形”方面的经验和“有秩序的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当前,人们把数学知识分为明确认识(如数学事实、数学原理等)和默会知识(如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这是比较科学的。数学能力是个体顺利进行数
〔关键词〕 职业学校;中职生德育;教育模式;多重身份;捆绑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21—01  职业学校的生源群体,复杂的职教环境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中职生进行德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特殊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以多重身份进行德育教育  1.以亲人的身份关怀爱护学生。在我们的职业学校,有
一、精彩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辟独到的导语,常蕴含丰富深刻的哲理,扣人心弦,发人深省,对学生的思想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充满鼓动性和诱导性的语言,更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学研究要求图书馆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文献服务和情报服务。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图书馆必须继续坚持改革,更新观念,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