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纪念活动对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影响

来源 :文学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1983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五四青年节的设立也饱含了国家对我们新时代青年的重视和殷切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共青团以及各高校等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其他文献
在当代文学思潮中,我国女性作家的面貌逐渐以崭新的形式崛起,特别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我国女性文学的话语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其文学思维潮流也在不断进步,女性自我主
学术界对于梁实秋先生的小品文评价饱有赞誉,但也不乏异声.王澄霞认为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除《雅舍》一文以外,余33篇显得乖张怨戾.本文就该文的存疑之处与王澄霞教授商
梁实秋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以散文称誉文坛.他的散文虽多取材于日常琐细,却往往内蕴深厚,值得玩味.在《西雅图杂记》中,他的取材大致可分为三部
文学经典在泛娱乐时代日趋边缘化,需要另辟溪径才能重回读者视野,以中国经典文学形象作内核,借助影视艺术载体,并输入新的审美特性,才不致束之高阁.在互文性视角下看待经典文
本文比较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斯万之恋和王尔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中道连格雷之恋,剖析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奥黛特与西碧儿在恋情中起到的符号性作用,以及理想爱情的幻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为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实践贡献和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借由分析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教材观、阅读观、写作观来探寻其教育思想的价值及对当代语文
道德德性是灵魂非理性部分的德性,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习惯训导而养成的德性.习惯的养成方式有多种,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教化的效果.道德德性以中道思想为原则,追求个体行为和情
浙江诗人石心的诗歌自有其独特之处.他的诗歌大多是对现实生活的本真体验,诗中营造了一种泰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石心诗中的语气语态是一种类似生活的述说,这样的语流来自于诗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伤痕·反思小说在中国一发表,几乎同时就被译介到日本.这些译本都忠实于原作,而且加上了许多关于当代中国的背景介绍,有利于日本读者了解文革后的中国文学.
毕赣电影《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对黔东南乡镇的呈现,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他特有的叙事风格与诗性表达,在中国乡镇电影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学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