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作教学,本在哪里?本在课标,本在儿童。只有基于课标、基于儿童来设计习作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习作兴趣的发展,才能提升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教学;起步阶段;兴趣;儿童本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学生习作兴趣的现状调查
习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阅读量、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我们习惯将作文写得好与语文成绩优秀挂上钩,努力提高语文习作水平也成为无数学生不想去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一项事实。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由写话正式进入习作阶段,开始完成他们语文能力的再一次飞跃,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作文为何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心病?这一直是值得我们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中年级的习作要求在大方向上指出了中年段习作的目标在于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能够不拘一格地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语文能力方面,着重要训练的是他们的观察能力。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习作?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盲目地拔高要求,确实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原因,但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习作内容和方式没有贴近儿童的生活,没有指向儿童的心灵,没有唤起儿童的表达欲望。在很多学生看来,习作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编故事”,只要老师希望看到的“规定动作”完成了,一篇作文便也大功告成了。在他们看来,写作文是为了给老师看的,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而已。功利化的习作态度中如何能看到个性化的语言在闪烁?!
二、基于儿童本位,转变习作理念
优秀的习作,都是生命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越想让孩子们在习作中说真话,抒真情,我们就越要走近儿童的生活,读懂儿童,读懂儿童精神。
众所周知,儿童是喜欢游戏的,游戏之于儿童就犹如鱼离不开水一样。儿童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基本判断。很多优秀语文工作者将儿童爱玩的天性与习作教学相结合,创生出了多种习作教学理念,吴勇老师提出的“童化作文”便是在众多理念中值得推崇的一个。吴老师认为:童化作文的本质是为了儿童,它始终站在儿童立场上,化儿童的需要为作文的需要,化儿童的视点、体验、想象、时尚等为习作的资源,它主张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
因此,基于儿童本位的习作教学就是要求老师将习作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就是让学生习作的“生活域”由教师设定的生活转向儿童渴望去分享的生活;就是让老气横秋的习作语言再次焕发出童真的趣味;就是让教师俯下身子,学会欣赏儿童化的原始体验,辨析儿童化的生活发现。
三、走近儿童,呼唤表达诉求
初冬的雨,纷纷扬扬。金黄的落叶铺了一地,整个校园俨然是被一大桶黄色的颜料泼洒了似的。这样美丽的景色,错过岂不是很可惜?于是笔者果断决定要带着学生们去欣赏一下雨中的校园。我们三三两两地撑起伞向学校后面的小池塘附近走去,很多学生看到遍地的黄叶顿时惊呆了,他们纷纷丢下伞,在后院的草坪上奔跑嬉闹起来。一个学生却撑着伞在一旁看着地上的叶子喃喃自语,不一会儿,他跑向我跟我吟诵起他的诗来:落叶,秋天的精灵,当你匆匆离开之后,我们来年还再见吗?我不觉一惊:多么敏感的孩子!孩子真是天生的诗人,要不就带着他们谢谢童诗吧。
第二天的作文课上,我先带着孩子们读了一节课童诗,第二节课做了几个想象练习之后,仿了两首小诗,随后就让他们以《风》为题进行创作了。临近下课的时候,我将孩子们的小诗收上来一一欣赏,孩子真的是天生的诗人,你看李润熙是这样形容他眼中的风的:
风整天东窜西窜,它在干什么?
春天,它跑向公园,带来花香。
夏天,它跑向工地,带来清凉。
秋天,它跑向田野,带来丰收。
冬天,它跑向雪地,带来欢乐。
哦!我知道了!
风是来给人们送礼的。
成天阳说:
……
秋风伯伯谢谢你,
你永远是我的好朋友。
而在史乐兮的眼中,风却是百变的:
风是个温柔的姐姐,
轻轻抚摸小草、小花
帮柳树姑娘打理凌乱的头发。
……
这次即兴而起的童诗教学收到了意外的成果,学生们连续好几天都意犹未尽,俨然自己真成了一位小诗人了呢!
以上所述的就是笔者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的意外发现。其实十岁左右的儿童是最富有灵性的,他们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善于捕捉,化学生的兴趣为习作的资源,便能够上出一节学生喜欢的习作课。
四、结语及思考
当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著名的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实际上,它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习作教学,本在哪里?本在课标,本在儿童。只有基于课标、基于儿童来设计习作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习作兴趣的发展,才能提升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勇.童化作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习作教学;起步阶段;兴趣;儿童本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学生习作兴趣的现状调查
习作,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阅读量、思维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我们习惯将作文写得好与语文成绩优秀挂上钩,努力提高语文习作水平也成为无数学生不想去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一项事实。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由写话正式进入习作阶段,开始完成他们语文能力的再一次飞跃,对于很多学生而言,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作文为何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心病?这一直是值得我们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中年级的习作要求在大方向上指出了中年段习作的目标在于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能够不拘一格地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语文能力方面,着重要训练的是他们的观察能力。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习作?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盲目地拔高要求,确实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原因,但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习作内容和方式没有贴近儿童的生活,没有指向儿童的心灵,没有唤起儿童的表达欲望。在很多学生看来,习作就是按照老师的要求“编故事”,只要老师希望看到的“规定动作”完成了,一篇作文便也大功告成了。在他们看来,写作文是为了给老师看的,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而已。功利化的习作态度中如何能看到个性化的语言在闪烁?!
二、基于儿童本位,转变习作理念
优秀的习作,都是生命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越想让孩子们在习作中说真话,抒真情,我们就越要走近儿童的生活,读懂儿童,读懂儿童精神。
众所周知,儿童是喜欢游戏的,游戏之于儿童就犹如鱼离不开水一样。儿童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基本判断。很多优秀语文工作者将儿童爱玩的天性与习作教学相结合,创生出了多种习作教学理念,吴勇老师提出的“童化作文”便是在众多理念中值得推崇的一个。吴老师认为:童化作文的本质是为了儿童,它始终站在儿童立场上,化儿童的需要为作文的需要,化儿童的视点、体验、想象、时尚等为习作的资源,它主张用儿童的精神去阐释作文,用儿童的文化去观照作文教学,用儿童的生态去构建作文课程。
因此,基于儿童本位的习作教学就是要求老师将习作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就是让学生习作的“生活域”由教师设定的生活转向儿童渴望去分享的生活;就是让老气横秋的习作语言再次焕发出童真的趣味;就是让教师俯下身子,学会欣赏儿童化的原始体验,辨析儿童化的生活发现。
三、走近儿童,呼唤表达诉求
初冬的雨,纷纷扬扬。金黄的落叶铺了一地,整个校园俨然是被一大桶黄色的颜料泼洒了似的。这样美丽的景色,错过岂不是很可惜?于是笔者果断决定要带着学生们去欣赏一下雨中的校园。我们三三两两地撑起伞向学校后面的小池塘附近走去,很多学生看到遍地的黄叶顿时惊呆了,他们纷纷丢下伞,在后院的草坪上奔跑嬉闹起来。一个学生却撑着伞在一旁看着地上的叶子喃喃自语,不一会儿,他跑向我跟我吟诵起他的诗来:落叶,秋天的精灵,当你匆匆离开之后,我们来年还再见吗?我不觉一惊:多么敏感的孩子!孩子真是天生的诗人,要不就带着他们谢谢童诗吧。
第二天的作文课上,我先带着孩子们读了一节课童诗,第二节课做了几个想象练习之后,仿了两首小诗,随后就让他们以《风》为题进行创作了。临近下课的时候,我将孩子们的小诗收上来一一欣赏,孩子真的是天生的诗人,你看李润熙是这样形容他眼中的风的:
风整天东窜西窜,它在干什么?
春天,它跑向公园,带来花香。
夏天,它跑向工地,带来清凉。
秋天,它跑向田野,带来丰收。
冬天,它跑向雪地,带来欢乐。
哦!我知道了!
风是来给人们送礼的。
成天阳说:
……
秋风伯伯谢谢你,
你永远是我的好朋友。
而在史乐兮的眼中,风却是百变的:
风是个温柔的姐姐,
轻轻抚摸小草、小花
帮柳树姑娘打理凌乱的头发。
……
这次即兴而起的童诗教学收到了意外的成果,学生们连续好几天都意犹未尽,俨然自己真成了一位小诗人了呢!
以上所述的就是笔者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的意外发现。其实十岁左右的儿童是最富有灵性的,他们有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善于捕捉,化学生的兴趣为习作的资源,便能够上出一节学生喜欢的习作课。
四、结语及思考
当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著名的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隐在读者”。这一“读者”存在于作者创作的任何一个环节,实际上,它是“读者的需求或审美期待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内化生成于作家心中的一种意识”。习作教学,本在哪里?本在课标,本在儿童。只有基于课标、基于儿童来设计习作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习作兴趣的发展,才能提升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勇.童化作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