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牌到中国意趣

来源 :中国艺术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jhurfd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诗歌表达了语言之外的涵义,书法记录了性格与情感经验,摄影抓住了时间的尾巴。长久以来,尽管“道”与“太极”一直难以用文字表述清楚,但在艺术中,在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阴阳协调、相克相生的奥妙却深藏其内。
  在当代艺术中,我们同样能够体察到传统意趣对艺术家们的影响。例如朱铭所创作的《太极》系列作品,黄永砅、蔡国强、徐冰、邱志杰等人的作品都试图从中国传统中汲取营养。这种以古为师却又不拘古法的新意不仅在当代艺术界,同样在海外艺术界得到了极高的声誉。当代实验艺术在这一方向上的胜利,当然与欧美的东方主义情愫和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崛起有关。而在更早的时候,这些趣味是伴随着海外领事馆对中国文化的好奇而产生的。
  这条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实验的道路事实上充满了突进与冒险。在较早的时期,实验艺术领域出现的中国传统元素,并未达到当前的深度与格局。王南溟、邱志杰曾分别对2000年左右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中国符号”问题做过梳理。王南溟对当时在国际艺术界大获成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做过归纳,并认为这些中国艺术家“不过是在打‘中国牌”’。此话一出便引起轩然大波,艺术家们纷纷声称自己“不打中国牌,打什么牌?”许多批评家与策展人则提出“后殖民主义”等理论,为自己的“中国牌”正名。一时之间,有关中国牌的观点与争论层出不穷。
  但是,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一问题时,似乎能够相对清晰的理解这一问题的走向。王南溟在其文章中事实上并未完全否定中国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有效性。他区分了“再造文化”与“唐人街文化”两种不同的面对中国传统的方式。前者是通过新媒介的再造,对传统意趣进行表达,而后者则是简单地征用了“中国符号”,因而在面对西方对中国文化的简单化理解时不加区分的将这些符号添加在自己的作品中。换而言之,这种“中国牌”的方式,事实上是一种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符号简单粗暴的处理。这种情形唤起的并不是西方对中国或中国人的善意,而是维系并固化了西方历时久远的东方偏见。
  因此,现在我们也能理解了为何这一问题会在当时轩然大波。无论“打中国牌”的争论者是否使用了“殖民主义”或“后殖民主义”,在作品中使用中国元素的问题都无疑被简单化了。这种简单化的争论,事实上背后所立论的逻辑依旧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甚至更精确的是从1892年甲午海战以来,中国民族自信心在“洋枪洋炮”下毁灭殆尽的悲痛记忆。因为当年我们受到了屈辱,而今天使用这种中国符号,恰恰能够为我们自己正名。因此,这种“中国牌”的信念,在当时许多论述者那里是摇摆不定的。他们一方面懂得这种霍元甲式的符号化情绪有着很深的问题,另一方面却又无法用其他的方式在国际艺术界发声。因此,与其沉默不语,不如高喝一声。因而近十年来的实验艺术创作也在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情结之中不断向前。
  邱志杰则在《中国牌之我见》中对这一问题的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文化中国牌的突出问题除了王南溟所批评的主观上就是刻意去满足异国情调想象的不良居心之外,主要有两点:一是,它需要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背景,汉学家们或许还可以看出它们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所在,在绝大多数的普通观众那里则无法转化为直接的身体体验。于是它始于神秘感也终于神秘感,它受益于神秘感也受制于神秘感。作品成了文化身份的宣言,并且不得不日益符号化和简单化;二是,就算不采取简化策略,显而易见的,资源将会有时而尽。它只好剑走偏锋,不断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偏门的资源。艺术家们只好开始搜尽奇书,钩沉古史。或是由统一含混的中国文化身份再分解成各种地方文化身份。于是它不但对于外国人来说是文化解释,对于普通的现代中国人来说也变成了一种文化解释,变成一种理解的对象而非感受的对象。
  因此,从这些论述中我们能够发觉一个主要的问题,即是在“中国牌”时期的艺术作品,其中对中国文化的征用都是以“视觉化”的方式进行的直接表达。但核心问题在于,中国文化是建筑在一套哲学之上的,这一哲学本身并不一定需要直接使用视觉符号来进行表达——西方符号依旧能够表达的很中国哲学。并且,即使我们使用了中国符号作为自己的创作材料,但它背后所蕴含的理念依旧可以是十分西方的——这就如同我们在徐冰的作品《天书》中看到的那样,字母只是拥有了中国式的形状,而与中国汉字的“六书”传统毫无关系。
  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可以从春耕夏种、秋收冬藏里感知天地轮回,一个归隐的人懂得以春夏读书、秋冬狩猎来调整四季的节奏,另有些有知识、有经历的人无不通晓诸如“分久必和、和久必分”、“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道理。这些古训可让急功近利的人悬崖勒马,让失败者甘于平淡,重要的是让更多的普通人在平凡中安然度日。这种朴素的生活经验与其说是“道”、是“中国文化”,不如说是中国人在千百年来的苦难中生长出来的伟大精神支柱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源泉。传统读书人居于儒、依于道、逃于禅、游于艺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谙熟生命的苦难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生存哲学。中国人必须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才能应对善变的历史和无常的运命。也许,这正是儒家与道家有无相生、生生不息的“中国式”精神。
  因而感知中国文化并不是那么难的,其方式也并不仅限于符号或视觉性表达。它能够潜藏在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之中。作品被制作出来,心性也得到了锻炼。于是天、地、人都凝结在这一对于“造物”的匠心之中。
  这即是说,当代实验艺术领域的作品事实上已经开始从简单粗暴的“中国牌”问题,转变为深入到日常行动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中国意趣”上。例如施惠的纤维艺术作品,就将中国传统元素以一种更加中国的方式进行应用。纤维艺术这一来源于欧洲的艺术形式,事实上在她那里被中国化为“编织”与“生长”——宣纸在她一遍遍的淋漓之下,开始如蚕吐丝一般,一点点生长开来;邱志杰等总体艺术则朝着另一个方向,即儒家的人世精神发展。他在店口等地所做的“村民记忆中心”,在南京长江大桥所做的“自杀救助计划”都是在利用儒家古老的“乡里有序”与“仁爱亲亲”在指导他的工作。这些思想并不与西方哲学矛盾,却同时又现实出中国传统意趣与西方哲学下的公民行动极大的区别。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书法。既然我们可以从抽象的书法看到“物”的影子,那么,以“物”为基本材料的装置艺术也应该充满“中国意趣”及其智慧的。
  这些年来,许多巨大体量堆积出来的超级装置,大多都以大、以量来掩盖思想上的贫乏。“中国意趣”下的当代艺术作品,其功夫应该下在“物”之外,也就是通过对物的改变,以及物和物之间的重新组合,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关系,形成新的心理视觉秩序。也只有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才能脱离以资本和工作量来乞求观众掌声,乞求西方话语权威“祝福”的尴尬局面。
其他文献
2015年9月24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记忆与梦想——2015·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本次双年展,参展国家96个,参展作品685件(国内作品188件,国际作品497件),涵盖当代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其他综合类作品。除主题展外,还设有加拿大、智利、厄瓜多尔、东南亚、亚美尼亚和南非六个当代艺术特展。并在9月25
期刊
作为一名舞美设计师,我在国内观赏过各种类型的戏剧,却唯独没在欧洲欣赏过原汁原味的歌剧。怀揣着多年的梦想,我再一次踏入浪漫的艺术之都,2014年4月7日晚在巴黎巴士底歌剧院观看了《波希米亚人》。  巴士底歌剧院是巴黎歌剧院分院,座落在巴黎十二区的巴士底广场上,由卡洛斯·奥托设计,建筑风格简洁大方。剧院门口层层递进的台阶通向深邃的大门,像是通往神圣教堂的石阶,有种奠名的朝圣感。傍晚的阳光斜斜射进来,透
期刊
摘 要:目的 探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的影像学特征以及细胞凋亡抑制蛋白 Survivin在NIP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对11例NIP患者,术前采用CT和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检查,术中获取肿瘤组织标本,术后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组织标本中的 Survivin的表达,11例慢性鼻炎患者下鼻甲黏膜组织作对照。结果 单纯CT
期刊
摘 要:观察补肺益肾中药(健肺组方)对哮喘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哮喘缓解期(肺肾气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予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250μg,1吸,2/日)治疗,治疗组30例予补肺益肾中药(健肺组方)。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肺功能改善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免疫球蛋白有明显提高(P0.5),具有可比性。  1.2 哮喘缓解期的诊断标准
期刊
平山郁夫(1930-2009),当代日本著名艺术家,1930年6月15日生于广岛县,为广岛原子弹事件的幸存者,1952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一生致力于日本画创作,以描绘丝绸之路和佛教题材的画作而著名,曾多次实地考察古代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平山郁夫曾多次访问中国,为敦煌的保护做出了杰出贡献。由于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平山非常注重并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他身兼
期刊
近日,在北京和香港的拍卖行,分别爆出书画鉴定家谢稚柳的画作拍出数百万、上千万元的天价。谢稚柳的书画再次引发行内垂注。  谢稚柳是著名书画鉴定家、学者,同时又是书画家。这种具有多重身份的学者绘画引发书画收藏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似乎已成为业界的趋势。  谢稚柳(1910-1997)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与启功(1912-2005)、徐邦达(1911-2012)、杨仁恺(19152008)、刘九庵
期刊
时下,由于某些策划者和书家的推动,“展厅书法”在书法界大行其道,越来越多的人完全把书法当做一项技艺性制作来看待,落笔写字犹如构思作画,需要思考很多技巧方面的东西。一时间,似乎现在我们习惯了观看书法的地点是在美术馆和展览厅,似乎书法作品就应该是适应展览的艺术样式。应当承认,在展厅书法风潮下,书法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语言都有了极大的拓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过度追求形式感和视觉效果,也使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失掉
期刊
我国砚台文化历史悠久,歙砚便是其中佼佼者,歙砚又名“龙尾砚”,产于江西婺源,原为古歙州所辖,故称歙砚,与端砚、澄泥砚、洮河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龙尾石开采较早,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713-741),因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者。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琢为砚,由是天下始传。”  北宋唐积
期刊
【内容提要】中土人取象思维就中,正在于模糊执两时端以认否为之的聚焦中正。当人们在明确能力指向即成后,看惯了枝梢上的所在时,会本能的为生存进取更上一层,视前方莫测而回身寻源找根本,茫茫所向迁想渴望的动力,永在能量无期的贯籍源源之中。凭籍贯以,这中土人前行复往中的贯有根本,一旦根汲质本能量源源上来时,又会迅即的于能量中再以能力前方指向,后援无限之取,用之也无尽。中土人就这样无往不复的在天地之际发展壮大
期刊
身体美学是由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的,给身体美学如此的定义:身体美学就是对一个人身体——作为感觉审美欣赏及创造性自我的塑造场所——经验和作用的批判的、改善的研究。对于身体的美学维度研究,西方其实已经很普遍了,如马克思之于劳动的身体、尼采之于权力的身体、弗洛伊德之于欲望的身体等,这些都是囿于西方宗教范围之抑制重返身体现场生活的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曾有过对身体美学美妙的实践,将身体直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