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滩:中国“两弹”基地解密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ol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刁银兴老人一直记得一部名叫《金银滩》的电影,这是他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青海湖畔最大最美的草原。
  这部电影拍摄于1957年,由著名导演凌子风执导,讲述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名叫金银滩的地方所发生的农奴翻身得解放的故事。在那个一切以政治为纲的年代,这部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并没有丝毫的“出轨”之处。然而,电影公映后仅仅半年,一道禁映通知就下发到了全国各地的影院。
  金银滩随即从地图上消失,这片土地上的1700多户群众、27万头牲畜也蒸发得干干净净。
  而刁银兴却来到了这里,一待就是40年。
  直到1995年,人们才知道了所有谜团的答案。新华社向世界宣告:位于青海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
  38年,神秘的金银滩到底埋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38年,给曾经的经历者留下的又是怎样的记忆?
  
  选址和移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美国就将侵略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美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美军上将麦克·阿瑟扬言:要在中朝边境建立核辐射带。美国总统杜鲁门也宣称:一直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原子弹。
  面对超级大国的核威慑,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一个还不能自己生产汽车和飞机的国家,该如何维护自己的主权与尊严呢?
  “原子弹就是那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在今天的世界上,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5年,毛泽东下定了决心:中国一定要研制自己的原子弹。
  1957年年底,中央命令由李觉(二机部九局局长)负责组织筹建02工程,也就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工程。接到命令后,李觉率领人马立即投入紧张而严密的选址工作。1958年夏天,他们提出了四个选址:一是甘肃张掖,二是山西朔县,三是内蒙古大石滩,四是四川绵阳。
  方案确定后,精通俄语的张冶那等人和苏联专家一同出发,准备对四个地址进行考察。但就在他们到达张掖后不久,突然接到李觉的电话,要他们路过青海时也考察一下有没有合适的地方。正巧,青海省建设局的一位处长是他们北京计委调下去的干部,他介绍说,你们需要多大的地方?我们那里有一个金银滩。
  金银滩位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海拔3150米。夏季正是金银滩最美丽季节,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开满鲜花,让人陶醉。如此美丽的土地,能成为研制核武器的场所吗?中国技术人员都没有把握。然而,同行的苏联专家却拍案叫绝:中国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好的基地厂址了。
  苏联专家选定金银滩是有他的理由的:第一,场区没人,是个“无人区”;第二,这里的地势可以成为理想的打炮场。于是,1958年5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批准了这个选址报告。
  但是,苏联专家第一个理由其实并不成立,因为金银滩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无人区”。这里地处海晏县腹地,是藏蒙等游牧民族的世代家园和冬季草场。
  如果在这片土地上建设原子弹研制基地,这里的农牧民和牛羊将如何安置呢?
  1958年的鸿宴,风调雨顺,粮草丰登。9月,金银滩上的土豆大丰收。勤劳的农户和牧民们温厚静穆的脸颊上写上了喜悦和对佛祖的感恩。
  张维春和他的哥哥像往年一样,收完土豆后,喝了香甜的奶茶和青稞酒,背着香喷喷的油囊,告别了心爱的“卓玛”和“索拉”,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草原,到数百里外的冈察县种羊场去打工。
  差不多一个月过去了,张维春有些想家,惦念起心上的姑娘,便不时地朝家乡的方向张望着。突然,大路上扬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沙尘。“有一天上来好几辆汽车,那个时候没有柏油路,就是土路,车上来尘土好高。”现如今已是海晏县同宝牧场退休职工的张维春回忆说。
  “这些汽车是干啥的?”张维春和哥哥跑过去一看,发现自己家里的人也在车上。就这样,张维春一家和村里的其他几十户人家都搬迁到了冈察县。
  这是一次极为仓促的搬迁,每户人家都舍弃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农户搬走后,牧民们也很快带着牲口踏上了漫漫长途。
  据海晏县同宝牧场二大队党委副书记石发友粗略计算,“先后有1270多户人搬迁,有些资料说的是1300户,6700多人。1958年9到10月,基本上全部撤出。”
  随着一千多户农牧民从草原上迅速消失,金银滩周边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下子变成了军事禁区。不久,它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221基地(对外称“青海矿区国营221厂”)。
  不过,为了掩人耳目,还有300户农牧民留在了基地。这些农牧民都经过了严格把关,层层调查,他们至少五代根正苗红,历史清白,而且要少言少语,能够保守所有的秘密。
  
  震动世界的巨响
  
  1958年冬季,正是青海高原最寒冷的季节,第一批基建队伍开进了这片旷野。
  高震福,当年核武器研制基地第二生产部的一名工人。他说:“当时也没有公路,汽车就在土路上往前开,那时候风沙特大,能见度只有几米,汽车一辆跟着一辆,大白天也打着大灯。”
  这个冬天,来自全国各部队的两千多名转业军人、七千多名农民工和两千多名建筑工人,顶风冒雪开进了这块西部高原,开始了基地建设。4年后的1962年年底,核武器研制基地初具规模。
  于是,一大批大专院校毕业生从全国各地奔赴核基地,1963年有三、四百人,1964年有五、六百人,1965年达到七、八百人。一位技术人员回忆:“我在西宁车站下车,与工作人员碰头以后,就被送往杨家庄招待所,在那里住了半个月。这段时间。除了让我们适应高原气候,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我们进行“保密教育”。我们还有保密宣誓,内容是‘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
  原221厂副厂长丛洞一,1964年从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基地工作。“我们的工作,普通工人看起来跟干部差不多,我们也有自己的办公室,没有事的时候,就在办公室守着电话,如果有任务,不会有人进来直接通知,一切都是经由电话解决。每个人都是绝对的尽忠职守,别人做什么,在哪里做,我们不晓得,也不打听。”
  刁银兴在基地保卫部门工作,他说,基地层层设卡,各厂有各厂的通行证,不同的车间有不同的证件,“有谁情绪不好不稳定,马上调出来把证收了”。
  在基地,没人提“原子弹”三个字。今年75岁的刘兆民告诉记者,即使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军,和周总理通专线电话提到原子弹都用“瓜熟”来代替。除了极少数人,基地没人知道自己在搞原子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工人们互相询问:这颗原子弹在哪儿生产的?
  中国在原子弹研制初期,曾经希望借助苏联的援助,缩短周期和战线,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果。1957年10月15日,中国与苏联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中规定,“为培养设计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干部 和生产原子核武器的专家,苏联政府保证供给中国生产原子弹的全部技术资料,带有训练使用和战斗用的成品样品。”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中国的预料。1958年7月,赫鲁晓夫再次来华访问,提出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显示出从军事上控制中国的企图。中国政府对此断然拒绝。
  但这一事件所引发的效应很快就显现出来。1959年6月20日,苏联政府决定暂缓向中国提供原子弹设计资料和样品。没有了苏联的设计资料,中国的原子弹研制是否真的要从零开始呢?
  中央领导经过认真研究,作出决定:核武器研制工作继续进行!陈毅元帅曾在一次会议上掷地有声地说:“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原二机部部长刘杰宣布:把原苏联毁约的时间做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激励研制人员造“争气弹”。于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被命名为“596”。
  一批中国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相继被调入221基地工作,王淦昌、朱光亚、邓稼先、陈能宽等著名科学家也在其中,其中很多人从此隐姓埋名。王淦昌到基地后取名王京,这个名字一叫叫了17年,一直到1978年,国务院任命他为二机部副部长时,才恢复原名。
  有一段十几年前航拍的影像资料,清晰地反映出当年221基地的规模与布局。几座建筑群像棋子般散落在金银滩上,一条铁路横亘其间,将散落的棋子串联起来。很多年以前,这些高大的建筑里曾经发生过什么,这些深藏在地下的掩体和掩体里的其他人又在干什么呢?
  在二分厂工作了几十年的83岁老人朱深林说,二分厂负责火工和组装,与辐射打交道,每天都要穿一次性的防护服,“女同志没结婚或者没生育过的不让进二分厂。可能对身体有影响”。据老人说,每天进厂第一件事就是摸静电棒,在这里,一点点电、一点点火花都可能引起爆炸,所以衣服必须是棉布的,连扣子都是布绑的。
  基地的西北角是铁轨的尽头,这里就是“上星站”,第一颗原子弹就是从这里装车运往罗布泊的。塔台一根水泥柱上仍清晰可见“完成任务”四个大字,远处的一排房子墙上也漆着一行白字:抓紧时间大干,完成任务为国庆献礼。这一切,都昭示着曾经的峥嵘岁月。
  在原子弹制造阶段,严谨的理论设计必须落实到每一个部件的加工当中,一根头发丝粗细的误差都不允许出现。美国和苏联做到了这一点,因为他们有着先进的加工机械和设备。然而,对中国的技术工人来说,这却是一个极为苛刻的要求。一位技术人员回忆说:“我们从事的原子弹是最先进的技术,但是我们用的是很原始的生产工具。”
  1964年6月,原子弹研制接近尾声。6月6日,在221基地,最后一次关键性试验成功进行。技术人员圆满完成原子弹装置的预演产品、备品、正式产品总装联试后,原子弹开始从221基地启运。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爆发出一声巨响,导弹喷射着浓烈的火焰,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从茫茫戈壁拨地而起,直冲蓝天。
  中国第一颗原子颗爆炸成功,世界为之震惊。
  担任原子弹护送任务的朱常权掀起头顶的帽子,欢呼雀跃,“我见证了如此伟大的瞬间,值了!值了!我死而无撼!”老人泪流满面地说道。
  随着这一声巨响,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核俱乐部第5个成员。说来也巧,就在“596”爆破成功的当天,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了。试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即兴赋诗一首:“十月十六狂欢节,核赫两弹齐炸裂。妄图称霸下黄泉,为民造福上天朝。”
  中国第一颖原子弹实验成功两年八个月后,第一颗由221基地研制的氢弹也成功飞向了天穹!
  
  “退役”后的重生
  
  对于氢弹和原子弹的问题,所有参与者都知道它的绝密性。直到第一颗氢弹爆炸20年后的1987年,一本名叫《当代中国的核工业》的书出版了,这算是中国对“两弹工程”的第一次解密。“这本书在国内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在国外大使馆和情报部门,很多人都有这本书。”曾任221厂厂长的王菁珩说。
  1987年,就在王菁珩成为221厂新一任厂长的第三个年头,他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他接到了来自中央的一份绝密文件: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军事力量的发展需要,中央决定撤销221厂。
  夜深了,西北风刮得窗子哗啦啦响个不停,王菁珩的眉头纠结成了一块乌云,两只眼睛又潮化成了一片水雾。撤销,谈何容易?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几十年的221人该是怎样的难以接受啊!
  可他们还是接受了,就像当年走进这片“无人区”时一样,他们并不知自己的将来,甚至不知道自己又一次将被分送到哪里。
  但是,与人的安置同样重要和紧迫的是对基地的安全治理。王菁珩说:“这是我们基地移交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的所有设备,尤其是从事过放射性加工的设备,我们都进行了认真清理,通过安全监测,达到技术标准,才能够对外处置。
  1993年6月,221厂退役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7月,经国务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由门源县浩门镇迁到221厂基地,并命名州府新址为西海镇。
  1995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2005年11月,西海镇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如今的西海镇,早已成为青海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原221厂神经中枢中的一部分——地下指挥中心向世人开放,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原子城博物馆已经建成。每一天,都会有大量游客涌向这片曾经的神秘之地。
  而对已经散居各地的原221厂职工来说,金银滩则是他们心中永恒的记忆。那么,离开金银滩后,他们又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我们还是遵循他们的保密制度,不说出姓名吧——
  “我退休的日子,正好赶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20周年纪念日,1964年10月16日之前进场的职工,都得到了一块沉甸甸的纪念章,70%金,用基地物资铸成,特别闪亮,上面刻着一朵蘑菇云。”
  “我做梦都想回去看一看,但是我老了,再也爬不上高原了。我们的信件和工资,都来自于一个叫做青海省西宁市152信箱分散管理处的地方,这大概是221厂在大西北最后的留守痕迹了。之所以叫做‘分散管理处’,我想是因为我的上万名同事们,在221厂被撤销以后,四散到了全国各地不同的地方。”
  “在安徽台肥、山东淄博和西北地区,我们退役人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安置,国家准备了专门的小区给我们居住,度过余生。但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离开故乡太多年,因此还是想回去。我也不例外。”
  221厂职工最多时有1万多人,加上家属有三、四万人之多,撤离和安置是一项浩大工程。现在,全国有532个县都安置了221厂的专家、工人和技术人员,其中尤以北京、上海、合肥、淄博、廊坊等地居多。
  “大家都想回老家,毕竟金银滩养小不养老,老年人在高原地带身体受不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221厂的怀念之情,已经弥漫到全国各地的两弹人员身上。”一位221厂老职工感慨地说。
其他文献
“应该历史地看待文强”——当文强7月7日被执行死刑之后,我们不由得想起了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的这句话。  这句话在提醒我们:尽管我们现在说文强腐化堕落,罪有应得,所以死后有人放鞭炮拉横幅去庆祝,但纵览文强的人生轨迹,从警校的有志青年、10年前的打黑英雄到今日的护黑落马,文强何尝不是有着一个悲剧人生!作为一名标志性的人物,文强生命的落幕正在被解读成重庆打黑一个阶段性的休止符,但放置于“中国式严打”
期刊
安塞县地处延安市中部,延河上游,黄土高原腹地,其地方经济历来是以传统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农业县,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石油工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呈现相对萎缩状态,绿色产业经济指标、指数在全县总体经济中所占份额与比例越来越小,农民从事绿色产业较其他产业的投入与产出比越来越不协调,因而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农民从事绿色产业的信心。  为此,安塞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延伸石油工业链条
期刊
5月21日,江苏省南京鼓楼医院对口支援陕西省韩城市人民医院项目启动签约仪式在韩城市隆重举行。南京鼓楼医院丁义涛院长和受援方韩城市人民医院吴杉院长,分别在项目协议书上签字,国家卫生部医管司综合信息处处长高学诚、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黄立勋、渭南市卫生局领导、中共韩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鼓楼医院专家和韩城市卫生系统的领导及部分医护人员参加了启动仪式。  东西部省际医院对口支援项目,是国家卫生部从我国的国
期刊
米脂县国税局局长韩宽厚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我局坚持扎实细致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升国税工作整体水平。强化征管措施,全力组织税收收入;切实规范执法行为,把执法责任制向纵深推进。加强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工作,增强安全保密意识大力抓思想作风建设。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加强政治思想建设;2009年获得米脂县政风行风评议第一名的好成绩”。  谈到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时,韩宽
期刊
上海世博会贵州馆的设计方案被称为“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少女”,苗族少女的银冠被夸张处理和放大数十倍后,成为贵州馆的门头。从设计图纸出笼,到最终建成实体,一直被参观者称道。张剑心里慢慢踏实下来,对贵州馆赢得世界的目光也开始充满信心。    “所有人看完之后,告诉我们的结果都是,太有冲击力了。”指挥施工的贵州馆副馆长张剑在现场第一时间收集到观众的反馈,一致的赞誉让他信心大增。  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省,森
期刊
在历史悠久、物华天宝、能源丰富的塞上古城榆林,孕育着一个生机勃发、璀璨夺目的现代通信企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榆林分公司。经过十年的发展,如今的榆林移动在客户规模、运营收入、网络覆盖、服务水平、企业综合实力等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发展业绩。截至2009年底榆林移动的在网客户规模超过230万,向地方上缴各类税费3亿多元,为榆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榆林移动先后荣获“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单位
期刊
甘泉县位于延安南37公里处,因县城南有神林山麓泉水而得名,素有“美水之乡”的美称。  近年来,甘泉县委、县政府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制订了“大力实施石油兴县、菜畜富民、项目带动、产业支撑战略,奋力打造工业经济强县、农业产业大县,特色产品名县,陕北生态第一县,台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甘泉”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全县形成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甘泉县委、县政府坚
期刊
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榆林市东南、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黄河由北向南涉境73公里。总土地面积2028平方公里。县辖8镇12乡、653个行政村,总人口27.2万人。  佳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汉初始年开始置县,行政建制沿革两千多年。境内文化遗存丰富,关西名胜白云山、悬天古城铁佳州、黄河奇观香炉寺等名胜古迹闻名遐迩。  佳县是革命老区,
期刊
安塞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北部,自然条件较差,但土地、油气、人文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全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26.6亩,石油已探明储量在1.4亿吨以上,已形成年产260万吨的原油生产规模,天然气贮量也十分可观。以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安塞县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绘画之乡”、“剪纸之乡”、“腰鼓之乡”、“民歌之乡”。    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大量能源化工企业落地榆林。榆林从2002年起GDP增速连续保持陕西第一,从2004年起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与2005年比,亿元GDP的死亡率由3.24下降到0.202;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1.73下降到0.04,居全省、全国先进水平;2010年年初、年末,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总工黄毅分别专程到榆林调研。榆林安全生产工作多次受到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