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考察了阆中古城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后,对保护和开发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阆中城市地域文化“延”和“续”的具体景观模式:整体模式、区域模式、线性模式,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目的在于实现城市、人、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阆中古城;地域文化;保护与开发;景观模式
  阆中历史悠久,据考证阆中先民早在新石器晚期就在此繁衍生息,战国时阆中为巴子国后期别都,以后歷代均为郡、州、军、府、道治所,清初(1646~1665)曾为四川省临时省会20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阆中古城知名度的提高,古城的保护与开发都面临着种种挑战。当前古城开发中多是简单的古建、古街恢复,景观建设中也因为缺乏对中国传统景观构建方式的深度理解,缺乏对城市文脉的重视。普通人的生活、社区文化、传统民风、民俗正在消失,加之城市建设对周围自然环境考虑不多,新城区的发展影响了城市风貌的连贯性,古城的保护制度不够健全,过去单纯地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古城进行保护,已经远不能满足古城发展的需要。
  本文针对阆中古城现存的自然环境、建设现状、景点开发和配套设施,对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等诸多问题,提出并制定了前瞻性的景观规划方案,以期为古城地域文化景观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
  1 近期的保护与开发状况
  近几年,阆中政府对华光楼历史街区、大东街等近3公里的古街道进行有特色的保护性开发。由于在开发过程中,古城整体上没有得到很好的统一规划,出现了街道景致类似,景观单一的现象,古城相对缺乏绿化,缺乏人流集散节点等状况。修建工艺的流失使恢复的部分与古城原有部分不相协调,如石板路所铺石板太过规整、人工化与古城历史感不符,新式木质铺板制式不一,与原有工艺、规制有出入。一些小街巷道路面破损,坑洼不平,电线、广播通讯设施布置不规范,店铺、广告虽然被控制,但仍五花八门(图1),特别是在古城周边新增了一系列以服务旅游者为主的商业性建筑,商铺众多并且商业服务单一,使周边景观环境高度商业化(图2),改变了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也直接干扰居民的日常生活,破坏区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和谐。
  2 新增景观的影响
  古城一些新增的景观缺乏地域特征,如新建的沿江滨水景观带,和其他地区的滨江水岸雷同,不能传递地域文化的特点。新增景观还趋于商业化,由于商业、旅游开发的需要,古城内居民正逐步外迁,古城失去了真实的居民,仅留下其物质空间形式的躯壳,取而代之的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入驻。例如,2011年的南津关古镇恢复重建项目,原有的南津关古镇被拆毁(图3),古朴的传统建筑将被房地产开发成为仿古建筑(图4)。
  古城周边的新增现代建筑围绕着整个古城,出现在了从古城远眺的视觉廊道上,阻断了远眺梁山、大像山、蟠龙山等山脉流畅的景观视线(图5)。虽然恢复了通往观象台的视觉走廊,但路线过长,且两旁现代建筑密集,缺少绿色植物的呼应,想要恢复通透的“空间走廊”已经很难了。
  3 阆中古城地域文化景观保护与开发模式
  古城的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必须有效地进行保护与开发,本文就古城地域文化景观提出三种保护与开发的模式,这几种模式虽各有侧重但并非独立,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主旨在于通过城市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突显城市地域文化风貌,实现城市、人、自然的和谐共生。
  3.1 整体模式——保护与开发并重,重视文化的关联性
  古城按天心十道的风水理论布局,街巷呈十字由中天楼向周围拓展形成棋盘式骨架。要突出古城风水城市的特色,重点要保护原生态的风水布局,对主要街道、重点文物、建筑和院落进行挂牌保护,对古城进行整体上的营造。开发上对周边零散的与风水格局不协调建筑进行整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造或拆除,要避免一味地“拆旧盖新”的再开发,注重建筑之间文化的关联性和风水布局上的延续性,可以参考阮仪三教授的历史街区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1]如表1所示:
  古城现存大量需要拆除和已拆除的区域,如位于古城北街的川北道署周边需要拆除的高层建筑,西街阆中中学老校区对街已拆区域等。
  拆除后的区域在不影响古城整体风貌的情况下,可以保留作为未来后备拓展空间。在未规划好之前,不急于动工,临时作为绿化用地,或为小型广场,在提高古城生活品质的同时,也避免盲目开发对古城建筑风貌的破坏。
  3.2 区域模式——新旧功能互补,多元文化的交融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区域。[1]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遗存较为丰富,有华光楼为中心古商贸区,以贡院为中心的科举文化街区,以张飞庙为中心的三国文化街区等。
  对重点历史文物存在的历史街区,要以保护传统原生态人文环境为主,如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族居住街区,清真寺位于城东保护区边界礼拜寺街,有传统建筑也有新建的高层楼房,现阶段主要集中了回族地域美食和小型菜市场,是以回族居住为主的特色街区。在街区的开发上,可以在对新建筑和景观规划上注入一定的伊斯兰文化元素,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完善,强调作为传统经济、商业街区的城市角色,唤醒区域经济活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开发共生。
  古城的宗教文化、风水文化、科举文化等都有相应的街区,在开发上要着重挖掘其文化内涵,让文化作为区域特征,打造出区域文化吸引力。同时不改变区域人口原有结构,控制开发后人口结构上的回迁率,在这上面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的规划参数是可以参考的,[2]其回迁率保持在50%,即50%的邻里关系不变,80%的房屋不动或者少动,在住屋功能方面保持80%的原有功能,这样古城的传统生活形态和风俗可得以保存和传承,传统文化得以保持活力。
  3.3 线性模式——保持自然空间格局,古城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存   在古城中行走,人们的坐标定位多以古城周边的自然山脉为参考,这样不会产生迷失与混乱感,更容易感到亲切与安全。因此,在设计上,古城的保护和开发要从大的山形水系角度出发,从周边地形地貌的配合上分析,强调自然山水作为古城的背景不受破坏,对山体表面植被应该加以严格的保护和管理。例如,各山体一定高度以上建立禁止区,减小建筑对山形的破坏,尽量形成自然空间对古城的围合。
  古城内修建新的建筑与景观在高度和色彩上也要以周边自然环境为参照,保证山、水、城之间的景观视线通廊,通过树木与植物把城市的自然环境一步步引入古城,与古城原有的绿化连接起来,不但从视觉上形成绿色通道,还可以打造直达古城核心区域的绿化通道。例如,城西的犀牛望角区域、西城新街区域、城东白果树街区域、状元坊区域(图6)等。
  如古城西城新街区域,这个区域的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3~4层的砖楼和平房,周边高大的树木与建筑历史感相结合,达成了良好的街巷景观空间,在设计上只需要梳理和调整,就可以形成连接江景的绿化廊道。
  其他的部分如白果树街区域、状元坊区域等,处于古城与城市新建部分的交界区域,呈现出杂乱,建筑过紧、过密,建筑界面不协调,急需重新梳理,可通过拆建、拓宽边界或是利用现有街道面积,利用丰富的植物搭配形成绿化通道。最终通过延长十字天心的轴线把古城外围环状绿地、城市沿江环状绿地与城市外围自然山水最终形成几个层次的绿色走廊。
  在古城中培育小型树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小的可以200m2,大的可以500m2至1000m2。经日本相关模拟实验证明,哪怕是规模很小的、茂盛的、厚皮常绿树林,都具有一定的防止火势蔓延的功能。在木结构建筑密集的古城,绿色通道的形成既保护了古城,又给人们提供一条漫步古城的绿色走廊,还促成了城市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4 结语
  本文只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保护和开发阆中古城地域文化景观。城市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还需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效益等角度来研究,后续的研究中需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希望阆中古城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开发,为本地居民与外来者提供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优秀的文化景观,能够触发人们对地域文化进行一些思考,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 林林,阮仪三.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3):48-50,22-26.
  [2] 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规划,1998(3):35-38.
  [3] 周有德.古城阆中的保护和开发[J].城乡建设,1987(3):25-27.
  [4] 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对建筑艺术的哲学思考[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5]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 王云才,石忆邵,陈田.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2009(1):18-24.
  [7] 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三联书店,1995.
  [8] 王云才,史欣.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J].同济大學学报,2010(1):31-33.
  [9] 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梁珍珍(1982—),女,四川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景观规划,室内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就动画短片创作课程引入实际项目进行教学做了理论上的分析,并对项目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点阶段:项目确定和项目实施跟进做了详细的案例说明,最后总结了相关教学经验。  关键词:实际项目;教学动画短片创作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共计2845所,其中755所普通本科院校,除100多所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还有646所属于地方本科院校,占到本科院校总数的85%。在2014年3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
期刊
摘要:巴特勒解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区别,生理性别也是社会性别的一种表现。权力和话语建构的社会性别是阳具中心的一种操演,由此建构的性欲一方面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也在颠覆着性别的身份,而女性作为欲望的主体,对男性的中心主义进行冲击和反叛,企图重新建构社会性别的身份。  关键词:巴特勒;性别;性欲;身份  20世纪60年代,在性与性别研究领域展开了一场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社会建构论)之争,其中巴特勒
期刊
摘要:动画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奇幻性强调的是动画无限的创作空间,我们可以“创造世界”。首先,奇幻元素来源于生活,在人们想象的基础上再加工升华,组成给观众有带入感的奇幻世界。其次,奇幻的创造并非仅仅来源于现实,必须确立一套奇幻世界贯彻始终的逻辑,才能让奇幻世界有可信度。再次,也并非为奇幻而奇幻。奇幻元素的应用必须起到推动情节并且服务于主题的作用,否则只是虚有其表。最后,和所有艺术作品相同——表达真情
期刊
摘要:沙动画属于实验动画的一种类型,是实验动画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对实验动画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本文选取沙动画创作为研究对象,阐述其概念的释义和内涵,具体分析其发展原因,结合杰出艺术家的相关领域作品阐述其发展历程,剖析沙动画创作的特点以及创作的局限性特征。通过针对典型代表作品进行个案分析,对沙动画创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由此引发对中国动画教学的思考。本文结合美学、文学等相关理论对沙动画创作做出全面
期刊
摘要:第23部007系列电影《007大破天幕危机》于2012年上映,詹姆斯·邦德这一经典荧幕间谍形象已有50年的历史。具有冷战时代特点的007系列在后9.11时代依然受到热捧,这一文化现象值得思考。本文基于对电影场面调度,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叙事元素的分析,展现影片如何反映了冷战时代特征在后9.11社会的继承与发展,并探讨了影片对于当下社会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冷战;后9.11;詹姆斯·邦德;《
期刊
摘要:唐朝对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唐边塞诗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唐代国力强大,锐意经营西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唐代文人出入边塞,写下了大量豪放壮美的边塞诗,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唐诗之路。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是丝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边塞诗不仅生动地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奇丽风光和风物民情,而且体现了唐代的丝路文化和盛世精神。丝路文化对建设“一带一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古为今用,可以继承和发
期刊
摘要: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当年轻一代的女性走进职场,她们需要更加有风格和能够展现个人魅力的职场服装,本文以“白领”品牌为例,简要分析“白领”品牌的成功经验以及对职场风格女装的启迪性影响。探索职场女性对于服装的真正情感需求。  关键词:职业服装;个性化;服装理念;设计  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社会职业呈现出细分化的趋势,无论是社会经济结构,还是社会管理职责,甚至是普通劳动者的职业与以往相比,都达到
期刊
摘要:针对抗战遗址在当代社会受到的冲击,以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的保护和更新为例,提出以参与性和体验性活动为主导,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为遗址保护注入时代精神的理念。  关键词:抗战遗址;二十四道拐;当代性;保护;更新  l 抗战遗址的文化价值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为止,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场持续了14年。这场伟大的卫国战挣,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遗
期刊
摘要:本文以陕西洛川毛麻绣及浙江淳安八都麻绣为例,通过对田野调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从麻绣的地域文化、艺术特征、材料技法特征三个主要方面对麻绣的南北文化差异进行研究,探索麻绣在南方与北方所体现的文化特色,为麻绣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洛川毛麻绣;八都麻绣;南北文化;差异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品种丰富。在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由于不同地区人们的牛活方式、民俗文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延续至今的国家,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积累了无数的精华,同时也沉淀了厚重的文化魅力,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也体现到了生活方方面面之中,笔者将以传统文化中家庭化的社会关系现象为例,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化  文化有着区别丁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因此,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文化总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