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市规划院副总工朱直君谈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
在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城市工作中,成都掷地有声地提出“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营建工程”,积极回应各年龄段市民对于新时期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并将其作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
全龄友好,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也是成都这座移民城市的人文光辉。成都正以各年龄段市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以海纳百川之势将包容互助、柔性关爱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的各个环节。
营造美好城市,让孩子开心成长
儿童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早在2010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就起草了《中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创建目标与策略措施》,鼓励地方政府提高管理儿童事务的责任意识,制定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公共政策。
近年来,成都通过提升儿童教育水平、优化儿童服务配套、打造儿童活动空间的方式,不断提升城市对于儿童在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友好度。在2019年首批“中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的16个社区中,成都有4个,成为入选最多的城市。要达成“十四五”末期建成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标,成都的城市工作者坚持以“一米的高度看世界”,全面提升政策、服务、空间、文化的友好度,打造让孩子开心成长的美好城市。
提升政策友好度,要围绕联合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行动框架完善儿童权益保障制度,针对儿童参与决策、儿童友好的法律框架、全市范围的儿童权利实现战略、儿童权利单位或协调机制、儿童影响评估、儿童专项经费预算、城市儿童的定期报告、宣传及普及儿童权利和独立的儿童宣传者等建设内容,制定适应全龄段儿童的政策制度,提升儿童福祉。
提升服务友好度,要依托城市公共服务配套体系补充新时期所需的儿童服务内容,超前布局与人口特征匹配的托幼服务体系、结合社区规划建设儿童综合体、优化儿童卫生资源配置,促进服务均等化。
提升空间友好度,要聚焦城市、街区、社区三个尺度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依托城市服务空间、公园、广场、郊野公园等打造儿童公共交往圈,依托街区街道空间、学校及周边空间等构建儿童安全成长圈,依托社区托育园所、社区儿童中心、家庭聚会中心等打造儿童步行生活圈。
提升文化友好度,要注重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到成都传统文化教育和新型社会价值中,让儿童友好深入人心,结合家庭与学校教育、公共与福利政策、城市功能、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广泛开展丰富儿童友好内涵的文化活动,营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创建氛围。
营造关怀城市,让老人舒心长寿
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全球化的特征,使得世界各国的老年人口规模比重不断增长,国内外城市也形成了多样化的老龄化应对方式。成都聚焦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空间环境提升、完善老龄健康政策体系等方面,助推建设老龄友好社会。
“十三五”时期,成都城市养老服務设施覆盖率达100%,并完成了首批万户老年人家庭住宅适老化改造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老年友好度。在“十四五”时期,成都将着力提升优质友好养老服务水平,体现了对老年人群的切实利好,同时,也需要多方有效的举措来支撑。
首先,要升级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条件。围绕培育家庭养老服务产业、鼓励社会和组织拓展居家养老服务、搭建“医养护”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方面保障居家养老,依托建设“一院一中心多站点”设施、探索设立“家庭照护床位”、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等升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完善多功能养老设施建设、推动丰富的公益性养老服务运营和加大养老机构财政保障等方面强化机构养老。
其次,要构建公共参与和就业网络,推进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与认同感。针对老年人再就业、继续奉献等需求,建设公共参与网络、创办老年人再就业设施、营建社会参与氛围、提供社会参与服务机会等。
第三,要优化公共交通和出行,大力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要以提供安全、便捷、优惠的出行服务为目标,改善人行道条件、优化交通布局、设置智能公共交通设施、强化公共交通运营维护等。
最后,要进一步推动公共空间与设施适老化改造,通过强化公园、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及综合管理,推动商场、展馆、医院等公共场所设施优化提升,稳步推进住区和步行空间的适老化改造等,促进老年人健康生活。
营造温情城市,让特殊群体暖心有尊严
特殊群体一般泛指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困难的群体。成都主要聚焦为残障人士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生活保障,目前,残疾人服务保障覆盖率达99.41%。未来,成都应精细化识别各类残障人士的差异化需求,围绕强化制度顶层设计、营建无障碍场景、健全文教体卫服务、保障健康生活等内容,打造让特殊群体暖心有尊严的温情城市。
强化制度顶层设计,是保障残障人士权益、帮助其融入社会群体以及共享城市发展红利的应有之义,要优化完善工作体系、加强部门协助联动、助推残障福利落地、健全监督和评估制度,为残障人群提高生活水平给予根本保障。
营建无障碍场景,主要包括补充城市公共服务区域的残障服务设施、提升新旧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化率、优化设计残障导视系统等,助推残障人士便捷生活。
健全文教体卫服务,主要针对残障人士对基础的文化、教育、运动、医疗卫生需求,提供全年龄段的针对性服务内容,提升残障人士的社会参与度。
保障健康生活,主要依托促进残障人士就业、注重心理健康建设、鼓励参与社会活动等,促进残障人士实现自我价值。
营造包容城市,让全民共享友善和美
202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结果发布,成都再获榜首,充分体现了市民对成都的认同感与满足感,也反映出外界人群对成都的向往度和赞誉度。未来,成都应持续聚焦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通过提升宜居宜业水平、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营造城市公益慈善氛围、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建设让全民共享友善和美的包容城市。
提升宜居宜业水平,主要针对全民居住就业需求,优化配置多样化住房,建立创业就业辅导机制,不断优化完善安居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建品质生活、健康工作场景。
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主要建立市、区(市)县两级社工中心和镇(街道)、村(社区)两级社工站(室),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社会服务网络,并开发专职社工岗位,推动城市社区至少配有2名、建制村至少配有1名专职社工人才,满足全龄市民个性化、多元化社会服务需求。
营造城市公益慈善氛围,以“乐观包容·友善公益”为主线,打造一批区域慈善地标,探索“慈善+”跨界合作,促进慈善惠及“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
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主要针对全民对于艺术享受、文化品质、社会交往等品质需求,以及提升自我能力、贡献价值、社会声望等价值需求,提供高能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所有人的幸福生活历久弥香。
人文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成都正大踏步走在这条让儿童开心成长、让老人舒心长寿、特殊群体获得尊严、全民共享友善和美的大路上。未来,全龄友好的包容成都,将会温暖蓉城的每一位生活者、奋斗者,让这座城市成为居者挚爱的一生之城。
作者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在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城市工作中,成都掷地有声地提出“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营建工程”,积极回应各年龄段市民对于新时期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并将其作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一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
全龄友好,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也是成都这座移民城市的人文光辉。成都正以各年龄段市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以海纳百川之势将包容互助、柔性关爱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的各个环节。
营造美好城市,让孩子开心成长
儿童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早在2010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就起草了《中国“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创建目标与策略措施》,鼓励地方政府提高管理儿童事务的责任意识,制定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公共政策。
近年来,成都通过提升儿童教育水平、优化儿童服务配套、打造儿童活动空间的方式,不断提升城市对于儿童在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友好度。在2019年首批“中国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试点”的16个社区中,成都有4个,成为入选最多的城市。要达成“十四五”末期建成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目标,成都的城市工作者坚持以“一米的高度看世界”,全面提升政策、服务、空间、文化的友好度,打造让孩子开心成长的美好城市。
提升政策友好度,要围绕联合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行动框架完善儿童权益保障制度,针对儿童参与决策、儿童友好的法律框架、全市范围的儿童权利实现战略、儿童权利单位或协调机制、儿童影响评估、儿童专项经费预算、城市儿童的定期报告、宣传及普及儿童权利和独立的儿童宣传者等建设内容,制定适应全龄段儿童的政策制度,提升儿童福祉。
提升服务友好度,要依托城市公共服务配套体系补充新时期所需的儿童服务内容,超前布局与人口特征匹配的托幼服务体系、结合社区规划建设儿童综合体、优化儿童卫生资源配置,促进服务均等化。
提升空间友好度,要聚焦城市、街区、社区三个尺度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依托城市服务空间、公园、广场、郊野公园等打造儿童公共交往圈,依托街区街道空间、学校及周边空间等构建儿童安全成长圈,依托社区托育园所、社区儿童中心、家庭聚会中心等打造儿童步行生活圈。
提升文化友好度,要注重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到成都传统文化教育和新型社会价值中,让儿童友好深入人心,结合家庭与学校教育、公共与福利政策、城市功能、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广泛开展丰富儿童友好内涵的文化活动,营造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创建氛围。
营造关怀城市,让老人舒心长寿
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全球化的特征,使得世界各国的老年人口规模比重不断增长,国内外城市也形成了多样化的老龄化应对方式。成都聚焦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空间环境提升、完善老龄健康政策体系等方面,助推建设老龄友好社会。
“十三五”时期,成都城市养老服務设施覆盖率达100%,并完成了首批万户老年人家庭住宅适老化改造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老年友好度。在“十四五”时期,成都将着力提升优质友好养老服务水平,体现了对老年人群的切实利好,同时,也需要多方有效的举措来支撑。
首先,要升级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条件。围绕培育家庭养老服务产业、鼓励社会和组织拓展居家养老服务、搭建“医养护”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方面保障居家养老,依托建设“一院一中心多站点”设施、探索设立“家庭照护床位”、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等升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完善多功能养老设施建设、推动丰富的公益性养老服务运营和加大养老机构财政保障等方面强化机构养老。
其次,要构建公共参与和就业网络,推进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与认同感。针对老年人再就业、继续奉献等需求,建设公共参与网络、创办老年人再就业设施、营建社会参与氛围、提供社会参与服务机会等。
第三,要优化公共交通和出行,大力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要以提供安全、便捷、优惠的出行服务为目标,改善人行道条件、优化交通布局、设置智能公共交通设施、强化公共交通运营维护等。
最后,要进一步推动公共空间与设施适老化改造,通过强化公园、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及综合管理,推动商场、展馆、医院等公共场所设施优化提升,稳步推进住区和步行空间的适老化改造等,促进老年人健康生活。
营造温情城市,让特殊群体暖心有尊严
特殊群体一般泛指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困难的群体。成都主要聚焦为残障人士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生活保障,目前,残疾人服务保障覆盖率达99.41%。未来,成都应精细化识别各类残障人士的差异化需求,围绕强化制度顶层设计、营建无障碍场景、健全文教体卫服务、保障健康生活等内容,打造让特殊群体暖心有尊严的温情城市。
强化制度顶层设计,是保障残障人士权益、帮助其融入社会群体以及共享城市发展红利的应有之义,要优化完善工作体系、加强部门协助联动、助推残障福利落地、健全监督和评估制度,为残障人群提高生活水平给予根本保障。
营建无障碍场景,主要包括补充城市公共服务区域的残障服务设施、提升新旧公共场所的无障碍化率、优化设计残障导视系统等,助推残障人士便捷生活。
健全文教体卫服务,主要针对残障人士对基础的文化、教育、运动、医疗卫生需求,提供全年龄段的针对性服务内容,提升残障人士的社会参与度。
保障健康生活,主要依托促进残障人士就业、注重心理健康建设、鼓励参与社会活动等,促进残障人士实现自我价值。
营造包容城市,让全民共享友善和美
202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结果发布,成都再获榜首,充分体现了市民对成都的认同感与满足感,也反映出外界人群对成都的向往度和赞誉度。未来,成都应持续聚焦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通过提升宜居宜业水平、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营造城市公益慈善氛围、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建设让全民共享友善和美的包容城市。
提升宜居宜业水平,主要针对全民居住就业需求,优化配置多样化住房,建立创业就业辅导机制,不断优化完善安居服务体系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建品质生活、健康工作场景。
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主要建立市、区(市)县两级社工中心和镇(街道)、村(社区)两级社工站(室),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社会服务网络,并开发专职社工岗位,推动城市社区至少配有2名、建制村至少配有1名专职社工人才,满足全龄市民个性化、多元化社会服务需求。
营造城市公益慈善氛围,以“乐观包容·友善公益”为主线,打造一批区域慈善地标,探索“慈善+”跨界合作,促进慈善惠及“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
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主要针对全民对于艺术享受、文化品质、社会交往等品质需求,以及提升自我能力、贡献价值、社会声望等价值需求,提供高能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所有人的幸福生活历久弥香。
人文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成都正大踏步走在这条让儿童开心成长、让老人舒心长寿、特殊群体获得尊严、全民共享友善和美的大路上。未来,全龄友好的包容成都,将会温暖蓉城的每一位生活者、奋斗者,让这座城市成为居者挚爱的一生之城。
作者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