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

来源 :当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584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从事新课程教学的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努力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努力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那么如何凸现主体性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实施开放性教学,适时转变教师角色。
  一、教师应该由知识的“布道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1. 在掌握知识方面,教师应该从“师道尊严”的圣坛上走下来,由知识的“布道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扮演者“传道”、“解惑”、“授业”的神圣的角色,教师在传载人类文明的途径中有着无法逾越的神圣地位,有着不可挑战的权威。教师自己也往往自认为在他们的学生面前是知识的拥有者、垄断者,有着比学生丰富得多的知识,只要能将自己所有的知识无私地倾囊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要乖乖地接受他的灌输就行了。这样就无可避免地将教师在“师道尊严”的圣坛上高高供起。
  可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并没有理想中的教师那样宽广,在很多方面甚至还不如学生。许多教师凭“老本”吃饭,平时缺乏必要的充电,对许多新鲜事物的感受性大大降低,出现了知识结构老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陈旧落后的现象。而随着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冲击,这种现象就更为严重。思维敏捷而又富有好奇心的年轻学生在感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方面比相对年迈的教师们有着无比的优势,比如他们在学习电脑、网络等方面的操作技巧就比教师们要强得多。所以在知识掌握方面教师应从“圣坛”上走下来。
  2. 在人际关系、师生情感交流上,教师应该从“圣坛”上走下来,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能平等地与教师对话、交流,倾诉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烦恼,而不希望自己的老师用武断的口吻与自己对话、交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能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处于塑造时期的学生。教师的感情应是高尚而丰富的,思维应是正确而富于创新的,精神境界应是纯洁而神圣的,个性应是健康而完善的。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对人还是对事,其处事原则、治学态度、工作作风、个人涵养都应是学生的楷模。
  3.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技巧、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应该从“师道尊严”的圣坛上走下来,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不要总认为自己的技巧和方法就是最好的,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讨论与设计中来。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让主体自己参与到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讨论与设计中来,才能找到真正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技巧与教学方法。作为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教师,必须认清教师“转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通过不断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适应未来的变化并不断地创造未来,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把自己置于终身学习的地位,不断地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二、教师应该由教学舞台的主角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导演
  1.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走上讲台。讲台不仅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舞台,还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大舞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实质上导演与演员的关系,一堂课实际上就是一台戏。让学生上台表演不仅能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检阅,而且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检测。如上“五四运动”一课,可以让班级的文娱委员或其他同学上台当指挥,一边挥动手势,一边高声领读“五四运动”的口号,然后其他同学跟着齐声高喊,这就很容易将同学们的情感带回到当前天安门前那群情激昂的壮观场面中,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课堂气氛的激发就自然地有机结合在一起了。
  2.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开发性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满足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感、成就感。如在古代史的教学中,可以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容与《东周列国志》、东汉三国的史实《三国演义》、隋唐史实与《隋唐演义》、南宋抗金史实与《岳飞抗金故事》、康乾盛世与《康熙王朝》、《乾隆下江南》等进行比较研究,以激发学生学习社会历史知识的兴趣。
  3. 与学生共享教学效果的检测与评判权。在开放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效果的检测与评判权与学生分享。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自觉性、兴趣度、作业完成状况、考试成绩等多内容按一定的分值比例进行自我评价;二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评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课堂管理艺术及平时的教学责任心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判。
其他文献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身份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因此在课堂上究竟该怎样“讲”,对此我有以下的观点:  教师要不要讲?  传统的课堂从“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都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语文新课标下的新课堂怎样做?我认为,教师不仅要讲,而且要讲好。首先,学生对有些经验和方法是依靠自身无法获得的,所以教师必须要“给”要“讲”。其次要增长学生的知识量,
期刊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识字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因此,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现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识字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把字的音、形、义相结合。  汉字是由音、形、义三个因素构成的统一体。识字的过程就是牢固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联系的过程
期刊
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一、思想品德课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只是为了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为了达到知识与情感两者结合的境界,使知识的吸收和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制胜的力量,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效率
期刊
众所周知,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是: 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②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
期刊
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新教材,给人的印象是:它就像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串联起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一堂数学课,教师就是要很好地运用教材,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恰当地采用某种情趣方法,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使他们经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萌发学习数学的志趣”的全过程。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能让每堂课“闪亮”登场
期刊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写话难是众所周知的,难就难在学生存在厌写、怕写的心理。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写话要注重学生语言积累,为学生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尽情地说,尽情地写,并为学生提供反复实践的机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写话的要求,我认为应该让低年级的学生愿意写话,会写话,让低年级学生在写话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下面是本人的几点做法:  (一)写自己想说的话。  说话是写的基础,是
期刊
中职政治课是中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近几年,随着各地政治课教材的改革,一本本新教材呈现在老师和学生面前,新教材,一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道德要求,法律和价值观念作了调整,符合当前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当今社会所雪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对老师的课程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期刊
摘 要:在农村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十多年来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粉笔+黑板,课本+笔记本。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走进了课堂,尤其是它的图文并茂、声像具佳、动静皆宜的特点,不仅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也使农村教师大开眼界。电教媒体如同我的秘书,可“随叫随到”。  关键词: 善用 巧用 勤用 活用  一.善用多媒体,把学习当享受  阅读课文枯
期刊
一、教师引导学生意识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期刊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推进和新课程新课堂多元模式的逐步建构,小学语文教学正在经历着从教学理念到学习方式和评价手段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滤尽浮华,淘沙见金,有些经过历史锤炼和实践完善的学习方式仍然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方式。比如语文教学中的——读。正如新课标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