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家风叫读书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7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
  中国人自古就重视读书,我们称颂一个家庭读书人辈出,既懂礼仪,又讲礼数,往往会用“书香门第”一词。的确,当读书成为家风,这个家庭自然书卷气十足。一个人读书多了,举手投足,待人接物,自然会得体大方,眼界也会开阔,思想境界也会随之提高。
  把读书作为一种家风自古有之。明朝书画家徐渭,晚年曾撰写一副读书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性而不喜欢读书;年纪大了,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以此告诫子孙要珍惜时光,要趁早好好地读书。
  皇室家庭也不例外。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熄,幼时贪玩,无心读书。他父亲很是担忧,于是将儿子关在书房里,罚抄一家教对联:“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规定每天抄100遍,否则就要受罚。朱厚熄整整抄了100天,顿悟父亲的苦心,痛哭下跪于父亲面前请罪。从此,他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开始用功读书。
  清代名臣曾国藩,因为“好读书”而位极人臣;“半耕半读,勤俭持家”的家风,也让他的后代不至于沦落。书可医愚,可启智;可广见闻,可增知识;可与圣贤对话,可通古今大道。
  以钱穆、钱钟书等为代表的钱家家风,其中一项就是倡导读书。有人问钱家为什么能出那么多名人,科学家钱伟长戏说:“我们钱家人喜欢读书,书读多了容易当官,当官的容易出名。”这种好读书的家风流传不断,钱玄同父子、钱均夫父子、钱穆叔侄、钱学熙父子等钱氏后代,都是勤奋好学的典范。
  当代作家梁晓声曾说,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一个家庭里面,如果人人都喜欢看书,喜欢思考,那么,善良、诚信、孝顺……这些良好品质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他們的下一代身上。
  因此,从古至今,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书籍,多读总归是好的。一本合适的书,起码也要读三遍。第一遍,看懂梗概和序言以及尾页,了解书的特点和独到之处。第二次阅读,记录书中的金句和道理,所以圈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次阅读,就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下笔如有神的感觉就出来了。
  所以,书架应该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小时,父母为我买的最多的不是玩具、零食,而是各类书籍。父亲常说: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育人。母亲则以坚持写日记的方式告诉我,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当一切成为了习惯,金句就会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尤其是书读三遍,其义自见,更能使我体会到读书后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和快乐。
  对我来讲,虽几经搬迁,但—直跟随我的书籍却从未被丢弃,仍好好地立在书架上。闲时抽出一本,翻看几页,既是看书,也是回顾当年的情景。还有些书,虽然早已泛黄且不再翻看,但仍清扫干净、码放整齐,不为别的,只为在我的孩子长大后,向他传递读书这一家风。
其他文献
国之所以存者治也,其所以亡者乱也。人君莫不好治而恶乱,乐存而畏亡。然尝观上记,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不数,夫何故哉?察其败,皆由君常好其所乱,而恶其所治;憎其所以存,而爱其所以亡。是故虽相去百世,县年一纪,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亡征败迹,若重规袭矩,稽节合符。故曰:虽有尧、舜之美,必考于《周頌》;虽有桀、纣之恶,必讥于《版》《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思贤》)  国家之所以能够久存是因为
期刊
张载,字子厚,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宋代“关学”的创始人,世人称之为“横渠先生”。史学界对张载的思想及历史地位有着不同认识。今天,我们站在战略哲学的角度,需要高度重视、重新审视张载的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张载生于长安。他青年时交好范仲淹,研读儒家经典。进士及第后,拜祁州司法参军,授云岩县令,迁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郎。辞官归家后,讲学于关中,建立“关学”学派。宋神宗熙宁
期刊
刘晏(716或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中期著名改革家、理财家。《旧唐书》卷一二三、《新唐书》卷一四九有传。刘晏幼年才华横溢,号称“神童”,名噪京师,《三字经》中就有“唐刘晏,方七岁。舉神童,作正字”之语。成年后,刘晏出任地方官,廉洁奉公,体察民间疾苦,施行惠民之举,颇有能名,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后来,刘晏到中央做官,“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使”,从此开始了为朝廷
期刊
古代新皇登基,通常要举行加冕典礼。那么,这个标志帝王身份的“冕”究竟是什么呢?  “冕”由“冃(mào)”和“免”组成。“冃”的字形像古代的帽子,實际上就是早期的“帽”字,后来到了楷书当中,演变为“”,而“免”则表示读音。  有学者认为,“免”是“冕”的早期字形。“免”在金文中写成等形状,像一个人头上戴着一顶大帽子。不过,“免”表示的不是普通的帽子,而是丧帽。古代举行丧礼的时候,要先摘掉冠,然后用
期刊
自“五帝”之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执政时期司马迁亲身经历的历史,是《史记》的记述对象。《史记》对这一长久历史进程中的多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和说明,除了人文现象,还包括自然现象,其中多有其他史学论著不予关注的信息。例如,先秦两汉文献已经出现关于人和其他动物皮肤汗腺分泌液体——“汗”的相关知识的记载。《史记》有关“汗”的文字,也是生理史、劳作史和盐史的宝贵资料。《尚书》《春秋》和《春秋》三传以及《国
期刊
一、盐铁会议  《盐铁论》是西汉宣帝时汝南人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记录加工而成的一部著作。因此,欲了解《盐铁论》这部书,就要先从“盐铁会议”说起。  召开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的“盐铁会议”是先秦以来儒家所提倡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自由经济思想与以管仲为代表的“轻重论”国家干预思想在西汉时期的一次理论交锋,也可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办召开、有民间学者参与的全国性经济政策的研讨会。这次会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四十二  王昭君字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晋朝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妃、明君。其事迹主要记载于《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王昭君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皇帝的眷顾。后来恰逢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王昭君便主动要求嫁给匈奴单于,于是成就了“昭君出塞”这段历史佳话。从历史进程来看,昭君出塞促进了民
期刊
人们通常会认为,《诗经》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或文字记事,囊括了历史、娱乐、礼法等诸多方面,其审美或使用的功能,这二者的价值在当时一定远远大于今天。理由是一部《诗经》脱离了几千年前的环境,许多功用已被废弃,而今不过是作为一份存留的文字古物、一部语言档案,它离开了当年伴生的音乐,不再使用,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原来的价值。如果从一般意义的考古价值论,它似乎也远没有其他一些出土文物那么重要。当然,任何事物的古今价
期刊
不但春妍夏亦佳,随缘花草是生涯。  鹿葱解插纤长柄,金凤仍开最小花。  (《杨万里集笺校》卷七)【赏析】  宋朝人爱花,杨万里大约是其中最笃者。他赏别人的花,也赏自己的花,为了不误花期,他把每种花开放的日期都写在记事本上,为赏海棠的“晓妆”,他不惜“破雾急来看”;他剪了紫薇花,用青瓷瓶插来赏;他贪折梅花,“折来折去花多子,忘却前花与后花”,折回家的梅枝,插瓶赏也就罢了,他还别出心裁,用灯将梅影投至
期刊
霍光是西汉大臣,武帝去世前,任命他为辅政大臣之一;武帝去世后,年仅8岁的昭帝继位,国家政事都由霍光代为决断。此时的霍光成了名副其实的权臣,在朝廷上呼风唤雨,没有人敢违背他的意愿。  有一天晚上,宫中忽然闹起了鬼怪,一时间,宫内的人惊恐不安,大臣们也都惊慌失措。霍光担心有人在乱中图谋不轨,便让人把掌管印玺的尚符玺郎召来,命令他说:“现在宫中混乱,你快把皇帝的印玺交给我。”当时,印玺就在这位郎官身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