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自我超我建构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c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开启了电影新篇章,到如今雄踞为电影产业一大经济支柱,类型片科幻电影的发展景象走向繁荣。从电影《大都会》中机器工人的团体暴动,到《异形:契约》中企圖统治世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大卫,以及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人工智能》中哈比教授设计为爱而生的儿童机器人大卫,它们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且暗含对创造人工智能机器人背后本我自我超我建构的哲学性思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 本我 自我 超我
  一、迈向智能化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即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的综合交叉学科。1950年英国科学家图灵对人和机器人进行测试实验,如果测试结果无法分辨出测试对象是人或机器人,即可判断机器人具有智能,这成为机器人是否具有智能思维的第一个评判标准,也第一次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召开会议,此次大会正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术语,标志着人工智能就此诞生。
  从人工智能的初具雏形,延至当今科技引领下人工智能机器以及各种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使用,毋庸置疑它给予人类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人类走向AI世界的步伐。然而,在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与实际运用领域,仍处于“人工化”阶段而非“智能化”阶段,对于“人工”而言它满足了人类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而“智能”则需要机器人具有类人思维方式、类人行为方式,这些智能功能包括学习、感知、思考、理解、识别、规划、推理、决策、抽象、学习、创造和问题求解等。[1]在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并逐步走进线下生活的过程中,机器人具有独立“智能”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开发者必须迈出的一大步,也是机器人实现真正智能化的核心问题。在科幻电影中,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映像的方式对人工智能展开天马行空式设想,以《异形:契约》《人工智能》为例,影片中人工智能机器人初具思维意识。然而,它们的学习、感知和思考能力甚至比人类更胜一筹。因此,在电影中已开始涉及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对人工智能主体“我”的自我认识的相关场域,以下依据弗洛伊德人格组织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为基础,探讨人工智能机器人关于“我”的哲学反思。
  二、本我自我超我的建构
  (一)本我自我超我的层次概念
  本我,人类与生俱来的原始本性,人类所有的行为活动都由本性主导,“禀性难移”是对本我最完美的诠释,本我是天然具足的、人格中最原始的特质,它更倾向于关注生命本体:存在、快乐、繁衍。
  自我,由本我衍生而来,机体为了生存和需求不得不与外界进行交流。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在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难免忍受“挫折”的骚扰,它与本我快乐原则的发生过程相反,表现为推迟能量释放后延缓“快乐”。自我统领本我和超我,为了整个人格结构的利益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满足人格长远的利益需求。[2]
  超我,人格结构中最崇高的道德准则,它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大部分组成,自我理想由习俗教育产生,表现为道德标准。[3]超我也来源于文化经久沉淀后的社会化产物,进而形成道德标准约束自我走向至善至美。自我存在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调节矛盾,力图平衡人格结构的稳健发展。本我衍生自我,自我经外界环境洗礼后逐渐形成超我,本我自我超我建构在相互斗争与合作中产生且延展,维持和谐稳定的状态是机体正常运作的需求,一旦系统紊乱将造成人格精神结构的塌陷。
  (二)本我自我超我的失衡发展
  1.本我突破自我,走向地狱深渊
  超我属于人格结构中理想道德管理部门,自我在之管理下促使机体正常运行,本我被定位为冲突的发起者,推动自我摆脱束缚走向自由,一旦自我挣脱超我,本我将会突破重围,三者失衡终将使自我走向地狱深渊。科幻电影《异形:契约》中大卫过度的理性化意识产生了一系列对人类的颠覆性认识,致使超我迷失后本我突围,自我走向肆无忌惮。
  从雷德利主导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异形》到异形前传三部曲的其中两部《普罗米修斯》《异形:契约》,生化人的视觉形象从小人物配角转变为主角,导演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即造物生化人)的形象构建,来解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类人性。影片开头是一段造物者与生化机器人大卫的对话,问到大卫的感觉时,答道:“Alive”,“活着”即是人存在世界上逐渐形成人格精神,形成本我、自我、超我,拥有意识的现实意义前提。当大卫睁开双眼认识世界时,它视野里并不是单纯的层面特征:白色、椅子、钢琴、艺术品,而是由知觉和记忆系统感知,经复杂程序处理后得到更深层次的认知:白色的房间、卡洛布加迪的王座、价值数千元的施坦威钢琴以及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的《基督的诞生》,这种非机器意识的展现源于自我与外界环境交流后,知觉和记忆系统发挥作用产生认知与学习能力,因此对现实事物的认知维度更深刻,同时人格结构中自我的形成伴随于此。当大卫说到“你最终会死,而我不会”,此时发出警报预示着一股超强的本我能量释放,它完全超出造物者的预期,强烈的本能欲望将自我推向不可逾越的制高点。然而,大卫对“我”的认识与思考从未停止,反问造物者“如果你创造了我,谁又创造了你呢?”谈到人类的起源,大卫似乎感知优于造物主的“我”为何要受制于人类摆布,质疑深深埋藏在大卫的本我中,为大卫的形象转变积蓄能量,同时为后续故事线索的发展埋下伏笔。
  超我的沦陷致使本我无限外延进而失控,自我无法平衡,暗藏在本我中长期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突破本我侵入意识,使自我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扭曲变质。埋藏在大卫潜意识中“父亲”位尊权重的形象成为蜕变的渴望,它意识到仅由分子构成的人类远不足与自身的设计媲美,源于此大卫本我突破自我,错乱发展走向不归路。从造物到异形造物者,父亲造物者的身份烙印于大卫本我的潜意识中,并不断演变上升为极其强烈的本我意识,由此大卫丧失超我良心的约束利用黑水屠害星球上所有生物。本我自我的过度放纵导致超我丧失约束力,道德和良心准则已无力约束本我、平衡自我,因此大卫在研制异形生物时不惜杀害救过它的伊丽莎白·肖博士,秘密进行异形的研究,企图通过统治异形生物界消灭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当成功登入并控制契约号后,大卫模仿父亲造物者的姿态播放曾经命令自己弹奏的曲子瓦格纳《众神进入英灵殿》。自我以上帝的姿态庆祝本我即将成为世界主宰享受“快乐原则”的满足感。本我潜意识能量得到完全释放,冲破超我道德准则约束的层层防线,迫使自我在本我与超我的混乱发展中走向极端。   2.超我约束自我,疯狂追求爱意
  在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人格组织结构中,超我因自我而存在,它代表至善至美,不受現实或快乐原则制约。超我本我是一对原始宿敌,而在电影《人工智能》中为了使人类享受无私纯洁的爱,儿童机器人大卫本我中追求“快乐原则”的“任性”少之又少,超我时刻准备为爱而行。
  电影《人工智能》中斯皮尔伯格以隐喻的哲学性思维,探索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生存状况,描绘出人类对待机器人的冷血无情,把服务于人类的残疾机器人视为任由摆布而又肆意嘲讽的工具。电影讲述了一个被冷藏在医院的孩子,爸爸亨瑞为了帮助缓解妻子失去孩子的悲痛,定制了同儿子外形相仿的儿童机器人大卫,它为爱而生完具备人类意识。大卫与亨瑞一家相处许久后被永久领养,固定芯片程序的启动,激起潜藏在大卫本我中渴望母爱的本能意识,随之追寻母爱成为它永不停息的脚步。然而,躺在医院的儿子重新醒来,打破了大卫幸福安详的生活,相处中的两个孩子因嫉妒争宠以及大卫不恰当的行为,使母亲误以为机器人大卫会危害这个家庭,于是莫妮卡狠心决定将大卫赶出家门。大卫迫于无奈走进新旅程,然而天真可爱的它对母亲的爱却没有丝毫忘却,决心跟随自我开启一段寻找母爱的冒险之旅。
  本我自我超我存在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它们虽在不同的系统领域却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对立及相互融合的状态。也许在儿童机器人大卫的设计之初,哈比教授就已经打破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影片里机器人大卫的设计理念源自把爱当作一种机器式服务,服从于超我的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当大卫融入家庭母亲爱意的传递形成大卫潜意识爱的准则,进而形成大卫独特的超我。机器人本不具备主动的欲望驱使,更没有满足欲望释放的冲动,而原始的自我在本我的能量释放后,表现出一系列的爱、嫉妒和愤怒。本我爱的本能和超我爱的理想地位不容他人侵犯,这些源于过度的超我植入使大卫陷入一条盲目的不归路。因次,当大卫在寻找爱的道路上受到阻碍时,出现发疯式情绪失控使自我出现异常行为。当大卫意识到只有变为真正的人类才能获得人类母亲莫妮卡的爱与认可时,它历经千难险阻为爱前行来到蓝仙女的所在地曼哈顿,然而即便见到蓝仙女大卫的愿望依然落空。
  在大卫的童话故事里,如果蓝仙女象征人类追求美好而又难以实现的理想欲望,或是代表人类最高尚的情操,那它也代表着超我中最理想的道德标准。大卫的超我源于母亲爱的感召,本我与超我在斗争中使自我错乱,本我欲望驱使自我踏上疯狂追爱的冒险旅程,自我在超我的疯狂控制下走向极端,最终极度的超我指令和本我本能的欲望驱使,使自我走向错乱与迷惘。
  三、结语
  科幻电影《异形:契约》与《人工智能》以传统的叙事框架为基础,探索哲学中“我”的主体意识,呈现出本我不可遏止的本能释放,超我迷失后的肆意妄为,自我在本我怂恿与超我束缚下的精神崩溃,三者的不平衡发展促使电影产生戏剧化悲剧。同时,在传统叙事结构下,表面以影像的方式描绘未来人工智能科技,实则反照现实世界,以哲学维度探究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主体意识,来揭露现实世界错综复杂的人性。
  参考文献
  [1] 杨宜民,张祺,高军礼,张学习编著.自动化科学与技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1:182.
  [2] (美)C.S.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M].商务印书馆,1985:21.
  [3] 曹平.自我·本我·超我·真我——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看终极版《东邪西毒》[J].电影评介,2009(23):39-40.
其他文献
借着过年的欢庆,我们走亲访友,放鞭炮、看春晚,一路欢歌,春意浓浓。殊不知,放纵自己过度吃喝的危害不可小觑,除夕守夜、老友推杯换盏、打牌玩耍直至通宵达旦,自问谁能扛得住?夜色虽美,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良辰美景,我等却卧病在床顾影自怜。本期,小编给您支招,教您在春节期间如何吃好、玩好还又身体好!  劳逸结合才是王道  过年期间,不少人对窝居、K歌、打麻将乐此不疲,原本以为这样会放松身心,最后却把自己弄得
期刊
每年春节过后必会掀起一股离婚大潮,多数是节日期间累积的夫妻矛盾未能得到冷静处理,在冲动下做出的选择。或许在你看来,放假休息可劲儿吃喝就行,哪儿有架可吵?错!相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71%的婚姻男女在春节里有争执,即使未唇枪舌剑,也是因为顾及团圆之日强忍心头怨语。  趁2015年春节来临之前,听听小编的分析和建议吧,不要让美好的春节沦为“吵架节”!  假日争执“导火线”  琐事繁多积怨气  春节期间事
期刊
摘 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他的作品《竹林中》则是其王朝小说中的代表作,舍弃了原作中的说教,独具匠心,推陈出新,手法别致,技巧完美,成为了众多研究者争相研究的对象。《竹林中》通过七位叙述者的叙述,以话语构建了“真实”。借鉴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叙事诗《指环与书》的叙述手法,但却在最后隐藏了真相。本论文在文本精读的基础上,从叙事的形式与功能的角度,对文中七
期刊
摘 要:商务英语是国际商务活动的沟通桥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优秀的商务英语翻译可以顺利地解决跨文化商务交际活动。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本文从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角度,以经典的《市场营销原理》一书为例分析了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如何实现信息型文本和表达型文本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 商务英语 翻译 市场营销  一、引言  《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是由德国著名学者,翻译理论家莱斯(K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工程”术语库①发布的400条思想文化术语为语料,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探究思想文化术语英译过程中不同翻译策略的使用所带来的原语信息传达与读者接受努力程度的关系。研究发现,术语英译采用了直接翻译、间接翻译、音译、音译加注释的翻译策略,以求译文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了解到原文的寓意和内涵。  关键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关联理论 翻译策略  一、 引言  “‘中
期刊
摘 要:电视剧作为一门通俗艺术,其受众的广泛性及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立足于现实社会生活、展示普通都市青年生活状态题材的电视剧在近年来广受观众喜爱。其中以女性作为主角,展现女性独特的性别特质及思维方式是当代都市题材剧广受热议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以《我的前半生》为例,探求女性形象的塑造趋势及未来其形象塑造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女性形象 都市题材 类型化  现代知识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打破固有观
期刊
摘 要:“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赵树理,出生于农村,身为农民。为农民写作成为他一生的愿望与实践,而且在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方面孜孜以求,特别是在运用传统的小说技巧表现新生活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这在长篇小说《三里湾》中得到了集中反映。通过人物描写手段的多样化、作品结构方式的复杂化、语言运用风格的大众化等的研究,展示了赵树理在农民题材小说创作上的艺术追求,透视了其小说的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也为读
期刊
摘 要:作家毕飞宇将《平原》的创作落脚点放在70年代江苏北部的王家庄,作品中社会转型与新旧观念的交替导致了传统民间宗法文化的裂变;从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争斗描写来表现特殊文化語境下小人物的围困与悲哀,对历史的拷问和生存困境的反思体现出他将笔锋转向现实主义写作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间伦理 革命话语 生存困境 宗法文化  20世纪90年代初,在文化寻根浪潮的推动下,新生代作家毕飞宇将目光投向了民间,
期刊
摘 要:在现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锡剧作为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提高自身竞争力,除了顺应潮流进行改革创新外,同时也应注重多吸收本土音乐元素来突显出吴地特色。文章将通过研究无锡民歌《绣荷包》在锡剧中的融合运用,借以探求锡剧在发展创作过程中与江南民歌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二者共同发展对于推动吴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关键词:江南民歌 锡剧 《绣荷包》 融合  《绣荷包》是在汉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之一
期刊
摘 要:拉康镜像理论中的符号、想象和实在贯穿了拉康的全部学说。欲望受“物”的吸引,而“物”永久地分离了与母亲身体的原初关系。对知识的欲望的加剧,推进了对真理的追寻。作为伦理的中心,实在的范畴为无法抵达能指的领域:死亡冲动和南方情结。澳大利亚著作《我们一起去纽约》和美国小说《婚礼的成员》探讨了主体及其求知欲的真理。  关键词:欲望 伦理 实在 能指  欲望受“物”的吸引,在长长的能指链上滑动,通过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