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立体审美,拓展精神空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wi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赏性阅读就是以审美为根本目的的阅读,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似乎要求有些过高,其实不然。现行的小学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本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如中高年级中选入了不少古诗文。这些古诗文,玲珑剔透,是我们进行鉴赏性阅读教学的绝好素材。在小学高段,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素材,适当地开展一些浅显的鉴赏性阅读教学,让学生在立体的审美教育中,拓展精神空间。下面我们以人教版六年级课文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鉴赏性阅读的审美活动。
  一、引入审美情境,感受形象美
  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基本上处于感性阶段,他们往往缺少审美的有意注意和审美经验,审美对象的选择随意性强。在所有的审美对象中形象美是最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的,但他们对形象的理解常常是停留在浅表层次上,不能理解形象的意义。因此,引领小学生鉴赏性阅读,首先要为其创设一个形象化的审美情境,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唤起他们有限的审美经验,感受其作品所描绘的自然图景的形象美。如在《卜算子·咏梅》的教学导入中,为了让学生对梅花有个形象的感知美,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红梅傲雪绽放图,同时播放王莉原唱的《红梅赞》,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红梅凌寒傲雪、努力迎接新春的情怀,为下面的对诗词的鉴赏奠定情感基础。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用深情的语言描绘梅花在各自心目中的形象。最后我用满怀激情的语言进行引导性的情境创设:“梅花,以其凌寒独自开、冰清玉洁的傲骨,备受文人墨客的赞美,那么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梅花又是怎样的一种风采呢?”
  从以上的导入情境中可以看出,情境的创设与引导在学生的审美感知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的优势,凸显了情境的直观性,再加上图画和歌曲本身的艺术美,使梅花形象美更加丰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得情境产生的激情效果得到了有效的维持,进而顺利地实现了情感的迁移。
  二、唤起审美想象,感受情感美
  鉴赏性阅读就审美角度而言,最本质的是要让学生展开审美想象,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之美。鉴赏性阅读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唤起审美想象,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情感沟通和心灵对话。传统语文教学把诵读看成是学习语文的关键,认为只有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才能获得语感的积淀和语文经验的顿悟。我认为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这一传统不能丢。当然诵读的方法可以有所创新,教师不能像鲁迅笔下的寿镜吾先生那样,只是自我陶醉式地诵读,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诵读,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的鉴赏性阅读,离不开诵读,没有诵读为基础,鉴赏就没有了根基,审美也就无所依托了。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鉴赏性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诵读变成美读,读出作品的“音美、情美、意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让朗朗书声成为孩子们精神律动的音符。如我在教学《卜算子·咏梅》时,在导入情境的有效引导下,向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诵读要求:①用一个适当的比喻表达出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并说说它让你想到了什么?②把你所感受到的情感美,以“美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学生自由诵读后,指名让三位不同层次的学生个别读,师生一起进行讨论式点评,最后有感情地齐读。通过不同方式的“美读”,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与作者的多重对话中,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升华了情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了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朗朗书声中,学生不仅感受和再现了作品的情思美感,而且体验到了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三、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意象美
  意象是古诗词之魂,古诗词之美突出地表现为意象之美。在古诗词鉴赏性阅读中,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形象感知,从而触发想象,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领会作品的主旨和意蕴,捕捉到古诗词的意象。
  我在学生“美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词眼“笑”,然后进一步追问:“生活中的笑千姿百态,你认为这首词中的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呢?”这样的开放性提问,目的是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学生完全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笑”这个字的内涵,感受梅花胸襟坦荡、豁达大度、无私奉献的高贵的品质,品味作品给人带来的独特的美感。
  学生通过意象的捕捉,对梅花的形象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接着我趁热打铁,再创设一个研读情境:“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一句写得最好,能成为名句流传?”让学生一边各抒己见,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从而完成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真实的自由的鉴赏。
  在这个环节中,我成功地创设了两个研读情境,提出了两个开放性的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自由欣赏,自由思考,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了一种美丽的自由畅想。浸润于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张扬,人格教育的审美目的也就在审美意象中形成了。
  四、拓展审美情感,感受情意美
  经过以上三个环节,对一首词的全面审美化鉴赏,可以说是基本完成了。但是学生对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情意美还不能完全领悟,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审美情感。在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进行同题不同作者或风格的作品的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可以拓展审美情感,加深对作品所蕴含的独特的情意美的体验。
  毛泽东的《咏梅》本来就是陆游的《咏梅》“反其意而用之”的,因此把这两首《咏梅》词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是最合适不过的事。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小学生,他们的比较鉴赏只能从感性开始。我先让学生搜集关于陆游的生平,以及他所处时代的资料,以便对陆游其人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让他们试着读一下陆游的词。我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用读毛泽东词的感情来读这首词呢?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陆游词中的情感,让学生感受陆游笔下梅花虽然饱经摧残、屡遭打击,但矢志不移的品格。接着安排学生讨论两首词究竟有哪些不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总结:两首词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形象和感情的基调上。陆游笔下的梅花形象凄凉寂寞、饱受摧残,他的感情基调是孤高低沉的,而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形象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经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的审美情感更为丰满了,对词中所表达的独特情意美的感受也更加深刻。
其他文献
新课改下的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每一位老师都力求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无论是在转化师生角色,变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还是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上,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但是,在目前的课改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课堂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把握不当
摘 要: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策略、动机、教师个人问题等多方面因素,学生形成了“两极分化”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作者采取了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 两极分化 学习兴趣 面向全体 提高效率     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每次上课时眼睛里充满好奇和热情。老师在课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成了孩子们学习、模仿的对象。但是,到了四、五年级,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这种好
摘 要: 《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关于理想社会两个角度的描写:社会契约的签订和政府的成立,论述了卢梭笔下的理想社会实行的并不是直接民主制,而是民主贵族制。  关键词: 卢梭 《社会契约论》 理想社会    1712年,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可能没有法国人会在意这个小生命的诞生,也没有人会料到他多年之后改变了法国,也改变了法国人的命运
摘 要: 本文作者从社会性差别角度,即“gender”角度出发,通过比较的方法,重新比较、解读了中日两国的名著《红楼梦》和《源氏物语》。通过解读和比较,作者发现《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不仅仅是两部描写缠绵悱恻爱情的巨著,更是揭示女性悲惨命运根源的力作。通过比较作者得出结论,两本书中的女性在婚姻自主权有无、遭受男权压迫、正房妻子的地位悲哀等方面存在着惊人的相似,这一结论说明,此种社会性差别的存在,即
摘 要: 形成“共鸣”是提高诗词鉴赏教学质量加强师生沟通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加强沟通、提高学生素养;令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使用探究型、讨论型教学手段来和学生形成共鸣。  关键词: 诗词鉴赏教学 共鸣 探究    提高诗词鉴赏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要从多方面着手的艰巨任务,如今大量的网上精品课程和专家示范课件是已经收到一定成效的手段之一。但这不等于说某门课程或者个别课件成为精品和示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我在作文教学中是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  一、创设宽松氛围,设立创新前提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于强调审题——揣摩出题者要我写什么,怎样写,再硬凑些内容装进命题人的框框
摘 要: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才能使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关键词: 《科学》教学 主观能动性 表率 教学艺术 问题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次,他来到武汉大学演讲。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道他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
摘 要: 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在语言教授过程中教材中文化因素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即,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英美文化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    一、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及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方针的确立,大学英语改革正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作为如今
摘 要: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日益重视,如何培养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需要的高职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基于对高职院校学生现实状况的调查和分析,以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为指导,结合自己在讲授《商务谈判》课程中所运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及切身体会,试图探索出一套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可行性方法,以期增强学生学习
摘 要: 本文作者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为例,反思了教学中的失误及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未能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具体表现为课程理念更新缓慢,未能完全跳出旧教材知识的框框;教学理念更新困难,总是习惯于教教材;教学方式转变不易,仍旧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鉴于此,教师必须用新课程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按新课程的思路和内容来教,学会“用教材教”,进一步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