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规则意识 树立法治观念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por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了《青少年法治大纲》,部署将法治大纲内容落实到教材中。这是针对目前在少年儿童中存在道德滑坡、法治观念不强、规则意识淡薄等问题而做出的一次重大举措,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并在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道德规范。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是小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的奠基工程。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规则意识的必要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各种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章可循、有规矩可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门学科每一课都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的,通過这一系列的活动,儿童可以去感知、思考、实践,从而逐渐内化形成规则意识。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规则意识的策略
  学校教育能让学生明白有哪些规则要遵守,而道德与法治课堂能有目标地强化法治规则。特别要强调细化规则,引导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够自觉执行各种规则,将规则意识牢记在心,使学校变成宣传法制规则的大舞台,遵纪守法的主阵地。
  (一)引领学生了解并参与制订规则
  现在学校里基本规章制度都是由校领导和教师们制订的,如“不准在楼道里跑跳” “不能践踏花草树木”等禁止性规定,学生必须遵守。作为被动的执行者,肯定有潜在的逆反心理,但假如让学生参与制订一部分规则,他们就是主动者,效果或许会好很多。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定》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制订班级公约、班规等,教师在课堂中适度引导学生制订规则的方法和原则,如引导不同的小组同学分别写出鼓励性的和禁止性的班规;接着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形成班规意识;最后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并筛选可行性班规。这样不仅能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还尊重了他们的权利。因此,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可以让要遵守规则的人了解规则,这实际上也是规则意识养成的前提。正所谓,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
  (二)关注热点事件,增强规则意识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要防松懈、防漏洞、防反弹,疫情防控一刻都不能放松。学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严格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全方位开展新冠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防范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如严格要求学生保持“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教师教学应以此为教育契机,抓住时效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访谈,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最初阶段的规则意识,能够主动发现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规则现象,如近期学校重点实施的防控疫情规则,在上下学、过马路、坐车等熟悉的生活中需遵守的规则,并具有一定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于是,课前教师可告诉学生今年情况非常特殊,大家共同践行着各种各样的规则,让学生化身小记者,找一找学校里、社会上到底有哪些规则。教学时,可让小记者们在课上利用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通过议一议、说一说、播一播、连一连等方法,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入,促进学生思考,由浅入深拓宽认知,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有规则,从而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创设情境体验,促进学生内心共鸣
  在道德教育中,参与体验比灌输知识更重要。只有真正触动学生内心的体验,才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对规则的认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情境再现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体验。
  低年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关键就是建立规则意识,但在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心中,规则就是约束,约束就是不舒服。此时教师一定要学生遵守规则,学生也许就会找各种理由来对付,教育的目标就会越走越远,得不偿失。所以,要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就必须让他们意识到如果大家都不守规则,秩序就会乱,整个生活就会一团糟,最终将危害到自己。如《大家排好队》这课,教师可设计学生两次到讲台领新本子的环节:第一次是学生自由地到台前来拿,因为没有组织,所以有些混乱。在学生乱哄哄地拿本子时,教师叫停。第二次请班长先到讲台前面来,学生排好队来领取。这一次很有秩序,而且时间用得也少。这次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排队和不排队的不同,学生能认识到公共生活中排队的必要性,对规则产生正面的、积极的情感。不知不觉中,遵守规则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悄萌芽。
  (四)立足生活实际,实现自觉践行
  规则需要在生活中践行,只有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才能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其树立法治观念。教材基于生活,我们可以充分使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把生活案例创设成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设计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辨,这样就可以做到“立足教材、利用教材、升华教材”。比如说学生乱扔垃圾,学校就可以针对这样的现象开展“我是值日大队长”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活动中感悟到乱扔垃圾是可耻的行为。这样立足于生活的活动教育更有说服力和执行力,能更好地落实教育目标。
  (五)德高为师道高为范,榜样力量大
  作为园丁的教师,一言一行都必须严格遵循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遵规守纪的孩子。也许平日里教师更重于说教,但其实言教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就能让规则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让学生增强规则意识。当然规则意识教育并不是一时兴起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需要教师贯穿始终,从制订规则到落实规则,都带领学生一起积极参与的,更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树立榜样。
其他文献
深度数学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表层知识所蕴含的内在含义与数学逻辑。深度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质疑争辩、独立思考、合理迁移以及信息联结等一系列方式,提高自己思考、辨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一、基础练习精选素材,深入交流中唤醒学生思维  数学课堂承载的远非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思维训练。学习素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平台。数
期刊
在当下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常常侧重于让学生多看、多读、多背、多写、多积累,而忽略了学生敢疑、敢问、善思、乐思等发展思维的核心能力训练。笔者立足课例,从小古文教学的角度,简要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把思维能力培养和思维品质训练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推动阅读转型,架设思维阶梯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有阶梯性的,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
期刊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灵魂。然而,农村小学的阅读环境极大制约着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笔者以学校所在农村区域的小学为例,探究了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环境的现状,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从帮助学生找好书、打造空间、规划时间、搭建交流平台、阅读引领几个层面来构建学校的阅读环境,做一个儿童阅读的有力协助者。  一、帮助学生遇见好书  “帮助学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这是需要教育艺术的。”(《
期刊
探究世界、在游戏和实践中获得学习和成长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儿童之间具有独特性、阶段性、多元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工作者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与需求,不断找准儿童最近发展区,唤醒儿童的成长自觉,才能使儿童实现自我的完善和超越,最终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学校教育唯有怀抱“成全孩子差异”之心,才能成就每个个体不同的精彩人生。而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毕生的使命便是“涵泳童心
期刊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许多途径和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借助思维可视化的理论,采取相应的策略,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让思维可视化,展现“看得见”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傳递的效能;对于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思路,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调整,从而促进教学实效。在“数的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与“五维度”的检索、理解、运用、评鉴、创新五个层次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谋而合。因此,加强“五维度”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一、引导检索,提高感受力  所谓“检索”,就是能通过简单推断,获取一个或多个显性或隐含着的有用信息和细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文本表现形
期刊
历史是教学的指南,数学史能够呈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学科知识中有不少来源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与实践总结。数学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数学史料,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活动或实验操作,那么学生便能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本文试以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为例,以圆面积计算在数学史上的发生发展来设计相关活动,从借鉴数学史教学价值的角度来谈谈如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期刊
现今美术学科教育已经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美术类非遗文化的传承可以突出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能将美术类非遗文化融进美术课堂进行教学,把这些文化所蕴含的内在品质和深邃底蕴挖掘出来,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审美教育,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接下来以惠安县“三惠”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为例,进行初步探析。  一、惠安县美术类非遗文化进课堂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培养学生形成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小学数的运算教学是培养、发展学生数感的主要途径。本文以运算练习课为例,探求小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参考。  一、聚焦辨析说理,敏锐感受数据特征  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技能,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对特定题型确
期刊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梧村小学积极探索“尊重教育”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一个核心、两个体现的特色文化,即尊重差异,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体现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在这一课堂基本理念的引领下,笔者对“尊重教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坚持落实学生立场,让真实的学习在课堂中发生。  一、分析学情,把学生的学习需要装在心里  “尊重教育”课堂研究遵循教育的自然性原则,基于学生立场,满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