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来源 :文化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leon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关于这场金融危机,已经有了太多的技术分析,其中不乏深入、高明的意见,也并不全都是后见之明。但显然如果仅有技术解释,就好像庸医看病,既不足以解释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危机,也无法提供根本的解决之道。或者说,它配不上这样一场灾难。对于面临道路选择的中国而言,就更是如此了。因此,本刊打算从更广阔、更宏观的视角考察这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这场危机,究竟是人类理性的局限所致,还是某种制度扭曲人性的结果?
  对中国而言,这场危机使我们不无苦涩地意识到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国”,至少在经济领域,我们已经与这个世界深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一重大现实,中国思想界却少有清醒、深刻的反思。我们应当追问:这样一种在中国的经济史中从未出现过的情状,其现实如何?危机对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有什么影响?它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含义又是什么?韩德强、高全喜、黄宗智、卢周来、于杰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了这些问题。其中涉及我们如何认识和面对美国模式、中国经济成长的特性、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等。虽然它们并不全是针对危机本身,但显然,它们是这场危机所能带给我们的一些最有现实意义的思考主题。
其他文献
我第一次完整地读《安娜·卡列尼娜》是在30年前,在天津远郊的一个军队五七干校,经常干完活脚上还沾着泥,就拿着书跑到刚刚停雨的野外读起来。那时,主要是被其中的美所吸引,而并不多想其中的思想意蕴。要理解这样的思想,大概还需要经历许多事情才行。但当我觉得真的理解了许多,却看到其中最重要的可能不过是常识。有些常识也需要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才能理解,看来我真的是不可救药。当然,即便如此,也还是怀念那刚从禁锢中
期刊
国仁是城乡之间的桥    农村衰败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正在中国逐步显现,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一例。食品安全问题在城市的爆发,暴露出的是城乡关系交恶的现状。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农村剩下了“三八、九九、六一”人群。劳动力投入在农业领域的减少,使得农业生产越来越依赖化肥、农药,越来越仰仗农业机械和能源,与此同时,农户家庭饲养家禽和家畜的数量也迅速减少。在资本引领下的以集约化和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
期刊
“第三世界”与被书写的历史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奥斯卡获得八个奖项,囊括了除去男女演员之外的所有主要奖项。不过,真正重要的是,对于这部关于“印度”(而非“殖民地印度”)的英国电影而言,这些奖项暗示了“西方”对印度这个“新兴国家”的视野更替。这部笼罩在奥斯卡光辉中的电影,在印度引起了热议,但并没有像以往同样题材的西方大片一样引发绝对的抗议。这使得对这部影片的讨论获得了难得的弹性空间。  这部
期刊
引言    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既是经济的基本单位,也是价值观的基本单位。  经济是基础,先说经济。自战国以来,无论是自耕农,还是佃农,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兼营家庭手工业,这种类型的小农经济,就一直是中国传统经济的基础和主体。西汉文帝、景帝时代的晁错,有段话很有名,他说: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
期刊
第一次见到华新民是在一个公共论坛上,当天她在那里做一个题为“城市土地权——从历史到今天”的讲座,并签售她刚刚出版不到一个月的新书《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一个蓝眼睛北京人的十年胡同保卫战》。讲座开始前,我在会议室里等待华新民,工作人员在忙碌地准备。忽然,伴随着一阵凌乱的脚步声,传来一个操着一口地道北京话的中年妇女的声音。很快,身穿宽松蓝色衣裙的华新民出现在我的眼前。和媒体照片里的样子一模一样,同样风
期刊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了。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大众传媒在国家动员中扮演了格外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地震不久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直播晚会“爱的奉献”(2008年5月18日),把这次“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情感动员推向高潮。“爱的奉献”、“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式的话语成为整个社会广泛认可的共识,连同这几年关于公益、志愿者、社会基金会的热烈讨论,社会救助、奉献爱心已经成为一种似乎毋庸置疑的道德规范和自律。对
期刊
我对凝重的片子向来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恐惧,由此也往往远离灾难片。当然,不得不承认沉重会给人巨大的震撼,明明听到当刘栋的头顶被流沙吞没的时候,全场一片啧啧声,似是哀叹,也是感染。这里,并不需要生活的深度,人们也足以在可可西里辽阔、壮观并牵连着生死一线的生存性意境中触摸到自我——或当下这一个(Da-Sein)的存在。这是一种本真性的存在,这是一种最真实的触摸。  好像但凡关乎西藏的片子都是壮怀激烈的注脚
期刊
摄影术自19世纪下半叶传入中国后,大大小小的照相馆先是在通商口岸,继又在内地城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照相是一种富有神秘色彩的新兴行当,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观望自己的好奇心。  最初面对照相机镜头的时候,人们多少有些紧张。那时的紧张与后来的紧张不尽相同,后来的紧张,是被拍摄者面对镜头拿捏表情时的“不自然”,而早年间的紧张多少含有对摄影本身的恐惧,有的则干脆拒绝照相(事实上,对照相机的恐惧延续了很久,直
期刊
十多年前,由沈昌文先生牵线搭桥,沈林、申慧辉我们几个朋友与辽宁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一种文化类刊物,当时起了个气概不小的名字“舞台2000”——就是打算出到2999年。第一期的主要话题是即将破土的国家大剧院,当时组织了座谈会,请来老少各路人马,对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说三道四。对世界各地剧场如数家珍的李畅老先生打了个比方:您不能一大冰箱里就放俩馒头吧——他是怀疑到时候剧目是否跟得上,演出团体是否用得起。 
期刊
现代城市生活是在走出庭院之后开始的。这种生活正在日益把人们限定在一个个促狭的空间里——或许是有形的物理空间,比如办公室的格子间;或许是无形的心理空间,你看得出对面走来那个穿阿玛尼西服的男人,此刻的内心还被他紧锁的眉头囚禁在硝烟未散的谈判桌上。如果再加上每个人心中荒草丛生的时间感,那么在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纵横交错的现代时空坐标里,任何两个个体运行的轨迹,动如参商。  而城市小区的兴起,就像一艘艘遍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