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伪北京大学的殖民管控与奴化教育

来源 :抗日战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mei2007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平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和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共同扶持组建了伪北京大学,通过政治管控、殖民教育和精神训练,对伪北大的师生实施奴化改造.在管理体制方面,伪北大虽然形式上仿效了北京大学,但实质上强化了日伪对大学的干预和管控,延续了日本在其殖民地的大学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高深知识发展方面,日伪非但不重视大学内的学科建设,反而在伪北大的教学、学术研究中,植入大量带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日伪还从道德的灌输、行为的教导、惩罚的实施、活动的控制等多个维度,监管学生学业之外的生活,同时针对学生开展各种“精神训练”活动,把大学打造成日本侵华“思想战”的重要战场.伪北大的历史体现了日本在中国沦陷区实行殖民教育的本质与特征,最终亦随着其侵华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其他文献
七七事变后为统筹和管理对华事务,实现以战养战的目标,日本组织成立兴亚院,并对中国展开一系列调查活动.棉花作为重要的民用及战略物资,成为兴亚院调查的重点,而华北和华中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棉花产地,成为其重点调查的区域.兴亚院在北京、上海分别设立华北联络部和华中联络部,并且利用伪政权来完成调查和统制棉花的目的 .兴亚院对华棉花的调查和统制反映了日本的对华经济侵略.
通过对沙隆卡遗址陶片及石器表面残留淀粉粒的分析,发现了来自禾本科粟(Setaria italica)、小麦族(Triti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数量较为丰富,种属来源较为多样,显示了沙隆卡遗址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的多样性.壳斗科栎属、块根块茎类淀粉粒的发现,弥补了大遗存研究的不足,提供了沙隆卡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新证据,为青海东部地区史前生业经济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
本文通过对战国西汉时期长安—咸阳地区中小型墓葬的统计与分析,梳理出各阶段墓葬形制演变规律,认为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存在两次转变,第一次在战国中晚期,竖穴墓道洞室墓迅速普及;第二次在西汉中晚期,砖室墓及同室、多室合葬兴起.并且关中各地区、关中与周边陕县、雒阳地区的墓葬形制演变有所差异.这些变化与差异可能与秦人东进及中央集权郡县制的社会治理体系确立有关,而西汉中期以后受到“忠”“孝”理念下家庭观念增强的影响,家庭合葬墓逐渐增多.墓葬形制的变化体现出当时政治体制以及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合浦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砖室墓中,有一种陶质莲花形器,此类器物因出土时扰乱严重,长期以来被当做随葬品看待,而且还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本文通过文献记载及其自身形态的分析对比,提出此类器物应为构筑于墓顶的藻井模型.根据藻井在国内外的发现情况,认为藻井在合浦的出现,除了可能受到中原宫殿建筑及丧葬观念的影响之外,也不排除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由西方直接传入合浦的可能.
现藏于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的《唐司天监翰林待诏徐昇墓志》,其志主徐昇是唐代《观象历》和《宣明历》的制定者.志文纠正了文献及以往论著中将《观象历》和《宣明历》制定者记为“徐昂”的错讹,为研究两历法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本文对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出土饰棺鱼形饰的墓葬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了饰棺鱼形饰在形制与地域等方面的特点,并讨论了饰棺串饰在墓中的分布方式与墓葬年代和墓主等级的关系.同时,将包括鱼形饰在内的饰棺串饰的发展分为西周早期偏早至晚期偏早、西周晚期偏晚至春秋中期、春秋中期之后等三个阶段.
关于如何写好史学论文,之前已经谈过一些想法.由于主要是面向新进,优先考虑当务之急,大体限定于文字表述的通畅达意等基础问题.而写好历史学的学术论文,绝非如此简单,主编和刊物希望就此进一步探究一下较为具体深入的层面,例如如何炼字.只是如此一来,首先就要解决什么才是写得好的史学论文的判断标准,否则各说各话,无所适从,无法下笔.
期刊
济南事件爆发后,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对日采取妥协退让政策,这其中既有面对中日军事实力差距巨大的无奈,也有集中完成北伐大业暂避其锋的战略考量,同时也与国际环境不利获取外部援助艰难有关.济南事件背后隐含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与华盛顿会议后远东关系的演变及各国对华政策的调适息息相关.事件发生后,英国对日本的军事侵略行为采取一种表面严守中立,实则同情、容忍与偏袒的态度,并多次拒绝了南京国民政府要其出面调解中日冲突的请求.英国政府的态度,无疑与这一时期其奉行的对华、对日政策密不可分.一战结束后,由于日本在远东的崛起,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中秦国公、王、帝的陵地和陵墓的记载,并从考古研究科学化的角度出发认为“雍城秦公陵园”应称为“秦雍城陵区”;根据考古学标准化、精细化原则建议雍城秦陵考古基础资料应根据类型学方法整理、编号;根据陵园规模、布局和内涵提出Ⅷ、Ⅻ、ⅩⅢ号三座陵园实际上是一座陵园;并对陵园今后的考古勘探工作提出建议.
本文通过对发现于河北、河南和山东地区8~10世纪带有桌椅题材的纪年墓的梳理,探讨了墓葬中桌椅题材的构成与搭配,认为这一时期的桌椅题材受到同时期家具演进的影响而极具时代性的特点.有关桌椅题材的壁画和砖雕的发现,填补了以文献和传世画作研究这一时期桌椅发展的诸多空白,其所构成的发展序列也足以成为判断墓葬年代的标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