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便没有文字,畲族人依然有触摸自己族群历史的文化物证——畲族银器。每一件传统的畲族银器,都可以讲出一个凤凰的故事。
苗人说自己是蝴蝶妈妈的子孙,畲族则坚信自己是凤凰的后代。两个民族都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都为寻找土地而经历了漫长的颠沛流离。无独有偶,千百年来,他们都选择了用银器来镌刻自己民族的历史,用银饰来装点自己以及生活。
和苗银的极尽奢华相比,畲银显得朴素很多,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畲银工匠展示自己精湛的手艺。所以,畲银不仅仅承载着凤凰的传奇,还意味着一种独有的银器语言。福建宁德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明代曾有“来去三千客,四万打银人”的盛况。如今,这一传说中的盛况已经无缘亲见,但是在珍华堂、盈盛号和畲乡银器,人们可以看到畲族银器制作技艺的历史新篇,同时也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畲族内敛、坚韧的民族特性。
听银器讲凤凰的故事
林仕元是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福建银雕老字号“珍华堂”的第四代传人。在他的带领下,笔者来到珍华堂的畲族银器展厅,很快便被“银光碧月一片青”震撼——富丽堂皇的凤冠、胸牌、九连环手镯、发簪等畲族传统配饰,闽东人最爱的八卦镯、凤凰镯、天官锁,各种精美铃镯、花篮牌,各式雕龙画凤的餐具、酒具……件件精雕细刻,灿然生辉。其中,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凤凰装”上的精美银饰。
凤冠精巧端庄:凤翅伸展,羽脉清晰,整只凤凰浑然一体;凤凰喙部下缀双鱼,上端延伸出两个镂雕的凤翎。发髻上横插一根髻针,髻头挂以凤铃,清风过处,叮当作响。除了凤冠,银钗、如意凤凰牌、银手镯、银腰带等,无不做工精美,极尽雕工之能事。
“畲族没有文字,但有符号,整套凤凰装上都是这些无字记忆。”林仕元介绍,如意凤凰牌正面是神鸟凤凰图,背面雕刻着“凤凰到此”四字。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银器的叮当作响象征着凤凰的鸣叫。
与其说畲族人用凤凰装饰自己,毋宁说他们从根本上认为自己应该是凤凰的模样。事实上,每个畲族人在记事之初,都会从长者那里听到关于凤凰的故事:盘瓠因为帮助黄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时,帝后赐给女儿一顶非常美丽的凤冠和一件精美绝伦的凤凰装当嫁衣,希望女儿像凤凰一样,生活吉祥如意。两人婚后迁居深山,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因此,畲家女儿出嫁穿凤凰装,全身佩挂银饰,逐渐形成了畲族传统银饰的文化。
民间传说之外,有史志记载的畲银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福安有银矿,畲族迁居这里后,便和银一起融入历史,畲族银器供求两旺,制作工艺也摆脱了当初仅在族内传承的制约而流传世间,畲汉两族能人巧匠辈出。所以,现代意义的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其实是融合的产物,包括畲族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畲族工匠和汉族工匠技艺的融合。
林仕元拿起一件挂着许多小铃铛的银镯说:“这是小孩满月或周岁时佩戴的银镯,上面的九个铃铛分别雕着钟、贝壳、麦穗、牡丹……代表永恒、财富、丰衣足食、富贵等含义。”这是典型的汉族银饰文化,林仕元说,“林家虽然不是畲族,但是祖祖辈辈都和畲民们一起,为畲民服务。”他喜欢向人们介绍凤凰装的每个细节,“上面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是畲族人民平时生活经常接触的,它们作为吉祥符号被刻在银器上代代相传。每次到畲族村落里挖掘畲族文化的时候,都是关于这些符号,语言倒成了其次。”
治银年华,银器生花
幽蓝的火焰中,一方银锭渐渐熔化;另外一边,林仕元的儿子、珍华堂第五代传人林伟星正在埋头制银,不时传出叮叮当当声。事实上,这一脉的畲银工匠,在蓝焰火光的映衬下,已经叮叮当当响了600余年。
与此同时,宁德市“盈盛号”畲银工作室内,一位40岁左右的匠人也在忙碌着,同样的蓝色火焰,同样有节奏的敲打。
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就是在这样的岁月中流传至今并逐渐丰富的。操、凿、起、解、披五大传统技艺定义着畲族银器的独特面貌;匠人们将花丝镶嵌、点翠甚至珐琅技艺带到自己的工作台,为畲族银器增添了别样的光辉;传统草药配方煮银泡洗、玛瑙片刮光等技术则成为畲银保持恒久光辉的独特法门。
畲族银器制作过程有3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而统领所有工序的,最能凸显匠人水平的,“不是技艺,而是理念。”林伟星如此说道。
“做好一件作品,要创意先行,并且用心思索如何升华祖传技艺。”林伟星全心打造的作品《大团结》,采用多种工艺雕刻而成,造型庄严雄伟。左右鼎耳分别阴雕“到此”和“凤凰”字样,与外侧四只昂首飞动、羽翼飘飞的立体雕“凤凰”相辉映。鼎额上刻有寓意吉祥的畲族符号。鼎正面、反面分别采用浮雕工艺刻有毛泽东及56个民族大团结图案,“五星红旗”和“华表”分设鼎身两侧,底部还以祥云底纹加以衬托。2012年5月,在第七届海峡工艺博览会上,《大团结》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特别金奖。
而在一年前的第六届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由盈盛号出品的《银翼善冠》也以精湛的拉丝技艺和独具匠心的构思,获得百花奖特别金奖。该作品在0.58平方米的面积上,用393条纵线、729条横线,形成了纵横交错、疏密均匀的28万多个“银网格”。白银比黄金坚硬,延展性和韧性都不如黄金,将其拉成800多米长直径仅0.03毫米大小的银线,而且要粗细均匀,中间不可有断口,不可焊接,制作难度非常大。无数个日夜,银匠们控制着火候,小心翼翼地将银丝拉到合适的粗细,认真雕刻每一个花纹,常常忘了时间。
因为这些银匠的创新和坚持,畲族银器在国家级手工艺制品大赛中屡获大奖,藏于深山中的畲族银文化也逐渐撩开神秘面纱,走向世界。
鼎盛期的畲银
目前,宁德大概有100多家银器企业,其中七八家规模比较大,大企业和小作坊共同分享市场。“现在有几百人从事这个行业,去年福安银矿重新开采,为银雕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林仕元认为现在是畲族银器发展的一个鼎盛期,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支持。“政府给予扶持、平台,提供土地,建设厂房,否则珍华堂现在还是农村里的小作坊。”
由于政府的有效介入,一些小银器作坊淘汰,“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助于规范整个银器行业。”林仕元已经从业40多年,目前主要做珍华堂银雕工艺技术方面的监督指导,儿子林伟星主要负责公司的运营和推广,公司还有专业的团队负责整体规划、发展。林仕元有十来个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有的跟在身边已经20多年。
见到林仕元的时候,他刚从宁德职业技术学校回来。那天,职专进行手工技能操作考试,他过去当评委。2008年,在林仕元的倡导下,职专开办了银器制作班。“学生都是十五六岁的苗子,学费全免,每个月还有补贴。”林仕元口述祖传技艺,教师将其转为文字,编成教材,“虽然生源不足,四年下来也有100多人。毕业后,他们可以就业,可以自己开店,热爱畲族银雕工艺又肯钻研的话,也可以选择留在珍华堂。”
林仕元动情地说,“以前我做银器和大多数艺人一样,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现在国家重视,这门手艺又焕发新生。”他对畲族银雕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很有信心,在他看来,100个孩子读这个专业,能从中挑出20人他就非常满意了,今后这20人将会很好地传承银器制作技艺。祖祖辈辈没有一个真正有文化的银器艺人,这一状况已经在改变,林仕元下一步还准备办大专。
结束采访的时候,一个畲族老人姗姗而来。她打开布包,耳环、脚链、手镯、凤冠、扣锁等一整套陪嫁银制品一一陈列出来,笔者眼前顿时闪过低调、内敛的银辉。老人希望林仕元按照这些银饰的样子,为自己的孙女置办一套嫁妆。林仕元仔细摸索着老银上的花纹,眼神里都是爱。
苗人说自己是蝴蝶妈妈的子孙,畲族则坚信自己是凤凰的后代。两个民族都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都为寻找土地而经历了漫长的颠沛流离。无独有偶,千百年来,他们都选择了用银器来镌刻自己民族的历史,用银饰来装点自己以及生活。
和苗银的极尽奢华相比,畲银显得朴素很多,但是这丝毫不影响畲银工匠展示自己精湛的手艺。所以,畲银不仅仅承载着凤凰的传奇,还意味着一种独有的银器语言。福建宁德是中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明代曾有“来去三千客,四万打银人”的盛况。如今,这一传说中的盛况已经无缘亲见,但是在珍华堂、盈盛号和畲乡银器,人们可以看到畲族银器制作技艺的历史新篇,同时也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畲族内敛、坚韧的民族特性。
听银器讲凤凰的故事
林仕元是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福建银雕老字号“珍华堂”的第四代传人。在他的带领下,笔者来到珍华堂的畲族银器展厅,很快便被“银光碧月一片青”震撼——富丽堂皇的凤冠、胸牌、九连环手镯、发簪等畲族传统配饰,闽东人最爱的八卦镯、凤凰镯、天官锁,各种精美铃镯、花篮牌,各式雕龙画凤的餐具、酒具……件件精雕细刻,灿然生辉。其中,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凤凰装”上的精美银饰。
凤冠精巧端庄:凤翅伸展,羽脉清晰,整只凤凰浑然一体;凤凰喙部下缀双鱼,上端延伸出两个镂雕的凤翎。发髻上横插一根髻针,髻头挂以凤铃,清风过处,叮当作响。除了凤冠,银钗、如意凤凰牌、银手镯、银腰带等,无不做工精美,极尽雕工之能事。
“畲族没有文字,但有符号,整套凤凰装上都是这些无字记忆。”林仕元介绍,如意凤凰牌正面是神鸟凤凰图,背面雕刻着“凤凰到此”四字。镶绣的金丝银线象征着凤凰颈、腰和美丽的羽毛,金色腰带象征着凤凰尾巴,周身银器的叮当作响象征着凤凰的鸣叫。
与其说畲族人用凤凰装饰自己,毋宁说他们从根本上认为自己应该是凤凰的模样。事实上,每个畲族人在记事之初,都会从长者那里听到关于凤凰的故事:盘瓠因为帮助黄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时,帝后赐给女儿一顶非常美丽的凤冠和一件精美绝伦的凤凰装当嫁衣,希望女儿像凤凰一样,生活吉祥如意。两人婚后迁居深山,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因此,畲家女儿出嫁穿凤凰装,全身佩挂银饰,逐渐形成了畲族传统银饰的文化。
民间传说之外,有史志记载的畲银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福安有银矿,畲族迁居这里后,便和银一起融入历史,畲族银器供求两旺,制作工艺也摆脱了当初仅在族内传承的制约而流传世间,畲汉两族能人巧匠辈出。所以,现代意义的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其实是融合的产物,包括畲族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畲族工匠和汉族工匠技艺的融合。
林仕元拿起一件挂着许多小铃铛的银镯说:“这是小孩满月或周岁时佩戴的银镯,上面的九个铃铛分别雕着钟、贝壳、麦穗、牡丹……代表永恒、财富、丰衣足食、富贵等含义。”这是典型的汉族银饰文化,林仕元说,“林家虽然不是畲族,但是祖祖辈辈都和畲民们一起,为畲民服务。”他喜欢向人们介绍凤凰装的每个细节,“上面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是畲族人民平时生活经常接触的,它们作为吉祥符号被刻在银器上代代相传。每次到畲族村落里挖掘畲族文化的时候,都是关于这些符号,语言倒成了其次。”
治银年华,银器生花
幽蓝的火焰中,一方银锭渐渐熔化;另外一边,林仕元的儿子、珍华堂第五代传人林伟星正在埋头制银,不时传出叮叮当当声。事实上,这一脉的畲银工匠,在蓝焰火光的映衬下,已经叮叮当当响了600余年。
与此同时,宁德市“盈盛号”畲银工作室内,一位40岁左右的匠人也在忙碌着,同样的蓝色火焰,同样有节奏的敲打。
畲族银器制作技艺就是在这样的岁月中流传至今并逐渐丰富的。操、凿、起、解、披五大传统技艺定义着畲族银器的独特面貌;匠人们将花丝镶嵌、点翠甚至珐琅技艺带到自己的工作台,为畲族银器增添了别样的光辉;传统草药配方煮银泡洗、玛瑙片刮光等技术则成为畲银保持恒久光辉的独特法门。
畲族银器制作过程有3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而统领所有工序的,最能凸显匠人水平的,“不是技艺,而是理念。”林伟星如此说道。
“做好一件作品,要创意先行,并且用心思索如何升华祖传技艺。”林伟星全心打造的作品《大团结》,采用多种工艺雕刻而成,造型庄严雄伟。左右鼎耳分别阴雕“到此”和“凤凰”字样,与外侧四只昂首飞动、羽翼飘飞的立体雕“凤凰”相辉映。鼎额上刻有寓意吉祥的畲族符号。鼎正面、反面分别采用浮雕工艺刻有毛泽东及56个民族大团结图案,“五星红旗”和“华表”分设鼎身两侧,底部还以祥云底纹加以衬托。2012年5月,在第七届海峡工艺博览会上,《大团结》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特别金奖。
而在一年前的第六届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由盈盛号出品的《银翼善冠》也以精湛的拉丝技艺和独具匠心的构思,获得百花奖特别金奖。该作品在0.58平方米的面积上,用393条纵线、729条横线,形成了纵横交错、疏密均匀的28万多个“银网格”。白银比黄金坚硬,延展性和韧性都不如黄金,将其拉成800多米长直径仅0.03毫米大小的银线,而且要粗细均匀,中间不可有断口,不可焊接,制作难度非常大。无数个日夜,银匠们控制着火候,小心翼翼地将银丝拉到合适的粗细,认真雕刻每一个花纹,常常忘了时间。
因为这些银匠的创新和坚持,畲族银器在国家级手工艺制品大赛中屡获大奖,藏于深山中的畲族银文化也逐渐撩开神秘面纱,走向世界。
鼎盛期的畲银
目前,宁德大概有100多家银器企业,其中七八家规模比较大,大企业和小作坊共同分享市场。“现在有几百人从事这个行业,去年福安银矿重新开采,为银雕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林仕元认为现在是畲族银器发展的一个鼎盛期,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支持。“政府给予扶持、平台,提供土地,建设厂房,否则珍华堂现在还是农村里的小作坊。”
由于政府的有效介入,一些小银器作坊淘汰,“但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助于规范整个银器行业。”林仕元已经从业40多年,目前主要做珍华堂银雕工艺技术方面的监督指导,儿子林伟星主要负责公司的运营和推广,公司还有专业的团队负责整体规划、发展。林仕元有十来个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有的跟在身边已经20多年。
见到林仕元的时候,他刚从宁德职业技术学校回来。那天,职专进行手工技能操作考试,他过去当评委。2008年,在林仕元的倡导下,职专开办了银器制作班。“学生都是十五六岁的苗子,学费全免,每个月还有补贴。”林仕元口述祖传技艺,教师将其转为文字,编成教材,“虽然生源不足,四年下来也有100多人。毕业后,他们可以就业,可以自己开店,热爱畲族银雕工艺又肯钻研的话,也可以选择留在珍华堂。”
林仕元动情地说,“以前我做银器和大多数艺人一样,只是为了混口饭吃,现在国家重视,这门手艺又焕发新生。”他对畲族银雕工艺的发展和传承很有信心,在他看来,100个孩子读这个专业,能从中挑出20人他就非常满意了,今后这20人将会很好地传承银器制作技艺。祖祖辈辈没有一个真正有文化的银器艺人,这一状况已经在改变,林仕元下一步还准备办大专。
结束采访的时候,一个畲族老人姗姗而来。她打开布包,耳环、脚链、手镯、凤冠、扣锁等一整套陪嫁银制品一一陈列出来,笔者眼前顿时闪过低调、内敛的银辉。老人希望林仕元按照这些银饰的样子,为自己的孙女置办一套嫁妆。林仕元仔细摸索着老银上的花纹,眼神里都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