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的古建筑与西方的古建筑的某些特点差异方面,论述了中西方建筑美学思维的不同文化特征。
【关键词】建筑美学;美的特征;美的基本形态;古建筑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值得自豪的文明成果之一,各个民族的伟大创造,各个时代的风神情调,永远地铭刻在这些“石头写成的史书”上面。建筑有巨大触目的外部特征,按一定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规律创作,能够给人审美心理感受,反映某些生活内容和主题,表达某些民族的、地方的、时代的风格。建筑无疑是有美学的、艺术学研究的内容。
美是什么?大体认为西方古代美学多把美与真联系在一起,而中国古代美学则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1.美的定义
美学家们对美的本质的定义有以下三类:
一是把美作为不依赖人的客观对象,人称“客观美论”。“客观美论”认为美在物体本身,自然和社会本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美“要依靠体积和布置,凡是大小得体,比例适当,能休现出“秧序、匀称、明确”的形式就是美的。
二是把美作为人的生观感受人称为“主观美论”“主观美论”认为美不在物,却在心在精神。主观论在近代西方广泛传播,并成为西方美学思想的主导思潮,与这种理论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分不开,而这一点恰恰是客观美论不足之处。
三是力图从主体、客体的关系来解释美,人称“主客观关系美论”。“主客观关系美论”认为美既不在物也不任心,而在心与物之间,即主客观的统一。如德国的立普斯们(85l—1914年)认为美是主观情感“移情”、“外射”到物质对象上的结果。“审美的移情”究其实质仍是用美感观念代替广美,用主观意识代替客观存在。
2.美的特征和基本形态
首先,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具有具象性。
其次,美是美本身固有的特点,具有感染性。
再次,美的形象要靠不断地创新。
美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
3.美的欣赏和审美标准
美感是人类所独具的高级意识。美感保留的直觉性特点并不能否定和排除美感认识中有理智因素的存在。欣赏美的对象时,需要同时具备同具体的审美时象相适应的历史文化知识,才可能领悟美的对象的深层内涵。
审美标准作为人们审美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人类各个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审美标准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标准也必然随它的发展变化而具有暂时性、相对性。审美评价存在着客观标准,它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刻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中国的建筑与西方的建筑有差异,从庙宇和教堂可以看出,西方建筑的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明快、健康、乐观、积极。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封闭、内敛、深藏不露。这种差异可以从东西方文化中找到原因:西方海洋文明富有外向的扩张性,中国文明富有内向的聚敛性。
4.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多层次构成
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德作用的民族之一。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艺术,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物的造型一般是木构架+大屋顶+斗拱+须弥座+和玺彩画。
有人说“传统建筑是传统礼制的图示”。可见传统的礼制性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首先高度强调了美与善的统一,强调了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建筑创作中把其社会内容、象征意义放在了突出地位。
礼制性建筑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是坛、庙。“坛”用来祭大地,用来祭先祖与天神的是“庙”。在东汉(25~220年)明帝刘庄(58~76年)時,天子七庙改为“同堂异室”之制,把历代先王集中一庙.以太祖居中,按左昭右穆分室祭享。这种帝王宗庙称为“太庙”。现故宫前部左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历史上即为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
二是陵墓。“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陵墓的布局和设计反映了皇家的风水观。
三是宫殿。宫是房屋的通称。《易?系辞》日:“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古时不论贵贱,住房都可称宫。秦汉以后,宫专指帝王所居的房屋,也有称宗庙、佛寺、道观为宫的。殿,古时称高大的房屋为殿。后特指帝王所居及朝会之所或供神佛之处为殿。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组群很早就形成了“前朝后寝”的格局。“朝”是帝王进行政务活动和礼仪庆典的行政区,“寝”是帝王生活区。
5.西方古典建筑美学思想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被称为古典丈化,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被称为古典建筑。“美在物体的形式”——发源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数”的原则。
古希腊人把最完整、最崇高的“人体美”赋予古希腊建筑艺术。
古罗马柱更多的是用作墙面的装饰,不再具备结构骨架与传递力的作用,只在立面构图中表现着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丰富了立面的构图手法,古罗马柱式的规范程度非常高,柱式成为古典建筑构图中最基本的内容,成为西方古典建筑的最鲜明特征。
6.结语
西方建筑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与被儒教思想统一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的建筑风格的一以贯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别十分显著,稍具常识之人即可一眼分辨出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递延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中国建筑的美学思想与西方建筑美学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建筑的美注重的是神,而西方建筑的美注重的是形,这不仅仅是东西方对建筑美侧重点的不同,而是反映了民族的价值体系和符号体系认识上的不同。一个建筑体系能否随着这个国家或民族发展,就是看其能否反映出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其符号体系能否体现出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色,传达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简单地说,西方现代建筑不适合作为我国社会的物质现象。因此,我国建筑的现代化、可持续化,就在于使我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和符号体系的延续化,这才是我国建筑现代化的实质。■
【关键词】建筑美学;美的特征;美的基本形态;古建筑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值得自豪的文明成果之一,各个民族的伟大创造,各个时代的风神情调,永远地铭刻在这些“石头写成的史书”上面。建筑有巨大触目的外部特征,按一定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规律创作,能够给人审美心理感受,反映某些生活内容和主题,表达某些民族的、地方的、时代的风格。建筑无疑是有美学的、艺术学研究的内容。
美是什么?大体认为西方古代美学多把美与真联系在一起,而中国古代美学则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1.美的定义
美学家们对美的本质的定义有以下三类:
一是把美作为不依赖人的客观对象,人称“客观美论”。“客观美论”认为美在物体本身,自然和社会本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美“要依靠体积和布置,凡是大小得体,比例适当,能休现出“秧序、匀称、明确”的形式就是美的。
二是把美作为人的生观感受人称为“主观美论”“主观美论”认为美不在物,却在心在精神。主观论在近代西方广泛传播,并成为西方美学思想的主导思潮,与这种理论重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分不开,而这一点恰恰是客观美论不足之处。
三是力图从主体、客体的关系来解释美,人称“主客观关系美论”。“主客观关系美论”认为美既不在物也不任心,而在心与物之间,即主客观的统一。如德国的立普斯们(85l—1914年)认为美是主观情感“移情”、“外射”到物质对象上的结果。“审美的移情”究其实质仍是用美感观念代替广美,用主观意识代替客观存在。
2.美的特征和基本形态
首先,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具有具象性。
其次,美是美本身固有的特点,具有感染性。
再次,美的形象要靠不断地创新。
美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
3.美的欣赏和审美标准
美感是人类所独具的高级意识。美感保留的直觉性特点并不能否定和排除美感认识中有理智因素的存在。欣赏美的对象时,需要同时具备同具体的审美时象相适应的历史文化知识,才可能领悟美的对象的深层内涵。
审美标准作为人们审美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人类各个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审美标准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审美标准也必然随它的发展变化而具有暂时性、相对性。审美评价存在着客观标准,它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
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刻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中国的建筑与西方的建筑有差异,从庙宇和教堂可以看出,西方建筑的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明快、健康、乐观、积极。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封闭、内敛、深藏不露。这种差异可以从东西方文化中找到原因:西方海洋文明富有外向的扩张性,中国文明富有内向的聚敛性。
4.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多层次构成
中华民族是最重视伦理道德作用的民族之一。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艺术,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物的造型一般是木构架+大屋顶+斗拱+须弥座+和玺彩画。
有人说“传统建筑是传统礼制的图示”。可见传统的礼制性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特征首先高度强调了美与善的统一,强调了建筑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建筑创作中把其社会内容、象征意义放在了突出地位。
礼制性建筑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是坛、庙。“坛”用来祭大地,用来祭先祖与天神的是“庙”。在东汉(25~220年)明帝刘庄(58~76年)時,天子七庙改为“同堂异室”之制,把历代先王集中一庙.以太祖居中,按左昭右穆分室祭享。这种帝王宗庙称为“太庙”。现故宫前部左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历史上即为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
二是陵墓。“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陵墓的布局和设计反映了皇家的风水观。
三是宫殿。宫是房屋的通称。《易?系辞》日:“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古时不论贵贱,住房都可称宫。秦汉以后,宫专指帝王所居的房屋,也有称宗庙、佛寺、道观为宫的。殿,古时称高大的房屋为殿。后特指帝王所居及朝会之所或供神佛之处为殿。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组群很早就形成了“前朝后寝”的格局。“朝”是帝王进行政务活动和礼仪庆典的行政区,“寝”是帝王生活区。
5.西方古典建筑美学思想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欧洲被称为古典丈化,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被称为古典建筑。“美在物体的形式”——发源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数”的原则。
古希腊人把最完整、最崇高的“人体美”赋予古希腊建筑艺术。
古罗马柱更多的是用作墙面的装饰,不再具备结构骨架与传递力的作用,只在立面构图中表现着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丰富了立面的构图手法,古罗马柱式的规范程度非常高,柱式成为古典建筑构图中最基本的内容,成为西方古典建筑的最鲜明特征。
6.结语
西方建筑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与被儒教思想统一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的建筑风格的一以贯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别十分显著,稍具常识之人即可一眼分辨出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递延变迁的痕迹则微乎其微。中国建筑的美学思想与西方建筑美学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建筑的美注重的是神,而西方建筑的美注重的是形,这不仅仅是东西方对建筑美侧重点的不同,而是反映了民族的价值体系和符号体系认识上的不同。一个建筑体系能否随着这个国家或民族发展,就是看其能否反映出这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其符号体系能否体现出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色,传达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简单地说,西方现代建筑不适合作为我国社会的物质现象。因此,我国建筑的现代化、可持续化,就在于使我国传统建筑的价值和符号体系的延续化,这才是我国建筑现代化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