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神奇”,追循自主学习课堂的生命感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zh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颗钻石》是一篇儿童喜欢并乐于阅读的美丽童话。执教这课时,我从教学内容、语文活动、课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自主学习的尝试,围绕“水罐”,紧扣“神奇”,通过“观、读、品、讲、写”的实践活动,可谓是真正找到了“教学的水罐”。

一、观:剪辑视频,创设情境,触摸“神奇”


  观,用眼睛看,是直观感受。课前通过一段一分多钟的微视频,创设学习童话的小情境场,让学生感受童话神奇的魔力。
  师:上课前给大家带来一个微视频,请看——
  (播放视频)
  师:看完了,怎么样?采访一下你们的感受。
  (学生之间交流,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最神奇的地方,对接下来的课堂充满期待)
  师:这就是童话的魔力。
  一个小小的剪辑视频,时间不长,却拉近了学生和陌生文本之间的联系,将学生的感官调动起来。

二、读:读通故事,感受特点,初见“神奇”


  读,是大略地读。课堂阅读,是一种“专业”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的读。我在朗读板块中设计两个层次的读:一是读准故事;二是读好故事。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个童话故事。它又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师:大家读得有滋有味,请生个别读。
  (强调干涸、干枯、焦渴的音,借助文本和图片理解)
  师:旱灾在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图片理解旱灾)
  (师范读第二段)
  师:看,奇迹发生了吧,一个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哎,空罐子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一下子有水了。
  (通过教师朗读,感知故事内容的神奇)
  师:可以学着用这样的语调自己接着往下读,哎,又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呢?边读边用笔画一画相关的语句。
  故事学生在第一次通读时就能够读懂,但需要关注的是对旱灾场景的理解。因此第一层次读需要引导学生将词语归类理解;第二层次教师范读,抓住“神奇”一词,引导学生读出故事的神奇味道。

三、品:自主体悟,欣赏人物,丰富“神奇”


  品,是走进文本,体会语言特点后,探寻人物形象的过程,也是找寻故事发生一系列“神奇”背后的东西。
  师:瞧,水罐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圈一圈。…………
  师:孩子们,从空罐到有水,真的是有人施魔法吗?…………
  师:接下来每一次的變化又是为什么?根据圈画的句子,用一个简洁的词概括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大组汇报交流,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师:你们说得真好,看着黑板上这张图,如果让你在中间写一个词或一个字,想写什么?理由是什么?
  学生静静思考后,纷纷交流,相互评价,让我们感受到课堂是信息流动非常好的情境和场域,整个课堂是融洽的,是和谐的。

四、讲:理清结构,生成语言,领悟“神奇”


  讲,是学生对故事渐入佳境后,用自己丰富的语言,升华对故事的感受。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我给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权利,用喜欢的方式把故事讲生动。
  师:故事是用来讲的,给大家自主选择的机会,用两种方式讲一讲这个故事。大家可以看着板书,用几句话简单地讲一讲这个故事;或者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处神奇,给大家讲讲。
  (第一种方式的讲引导学生利用黑板板书,感受故事结构,讲完整;第二种方式的讲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文字的美,加入想象,讲生动)
  水到渠成的板书,恰当的教学情境,合适的教学手段,正是我们给孩子搭建的支架,这样,课堂所独有的语文味道就浓了。

五、写:发挥想象,突破故事,再续“神奇”


  写,是学生真正读懂故事生成自己的体悟,又突破原有的“神奇”,展现课堂上自我生长的过程。一节课是完整的,一个故事也是完整的,于是课堂最后的环节,有了这样的设计。
  师:刚刚我们读了童话,说了童话,讲了童话,现在我们也来编一编童话。很多童话都是因为有善,因为有爱而发生了奇迹。哎,你瞧,当水罐里涌出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时,大地又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呢?
  师:发挥你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接着往下编一编吧。
  (水罐里涌出巨大水流时,在清流的滋润下草儿绿了,花儿开了,村庄里的人们欢呼起来了,母亲喝了小姑娘递过来的水,病竟奇迹般地好了……)
  抓住“神奇”二字,让学生想象水罐流出水流时,大地又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在笔尖沙沙声中让孩子们进行童话编写,这样学习童话的课堂才是完满的。
  自主学习给予孩子更多自主空间。《七颗钻石》教学紧扣“神奇”,发挥童话文本教学价值,既有效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童话类文本的能力,实现为言语智能而教的本质,更能让孩子在课堂上追寻到成长的生命感。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散文之美如同一幅画。学习散文,不能仅从文章的表面去理解,更要体会文章的语言、情感和意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散文的内心,才能让散文散发出浓浓的清香。一、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文体知识  有些教师在教授散文时,所使用的方法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一样,都是先让学生去阅读识字,掌握中心意思,忽略了散文的文体特点。一些教师认为,散文文体和其他文体一样。例如,在学习《散步》的时候,教
期刊
“提问”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缺失了提问的课堂便成了“一言堂”,仿佛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让“死水复活”,呈现叮咚滋润的生命活力,失败无效的提问只会适得其反。只有智慧、有效的提问才能激活课堂,让语文课堂趣味无穷,生机盎然,呈现出朝气蓬勃之态。说到有效提问,不得不提及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提问原则与提问策略,教师要基于学生特点、教学实况进行科学有效的提问。一、语文课堂
期刊
习作共同体即把学生作为主体,共同围绕着习作任务,构建平台提高学生的整体习作能力。习作共同体让学生的习作由被动地写变成主动地学,让习作从个人的事变成大家的事,由封闭的个人习作变成与他人交流对话,从而提升习作水平。一、搭建习作共同体平台  进入中年级,学生课程增加,任务变多,用在习作上的时间较少,如何有效地提升习作的效率,笔者首先尝试搭建习作共同体平台。笔者所在三年级共有50名同学,以每周上课5天计算
期刊
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而言,它有着更加明确的教学指向,同时也呼应着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多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  整本书阅读当然是指阅读整本书,但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高度紧张,因此不可能像普通的阅读一样,让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闲读,而要讲究一定的方式,以提高阅读的效率、效能。本文以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例,谈谈笔者对整本
期刊
“写好人物”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宽泛要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具体可行的措施。贴近生活去挖掘素材,在专题性写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行文构思能力。本次活动以“学写平凡的人”为写作专题,充分展现社会的关怀和责任。  我首先引导学生走进寻常巷陌,深入观察体验,思考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人和事。 同时,开出相应的书单或印发相关主题的名家文章,在观察的视角和深度等方面对学生有深刻
期刊
反思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课堂的主动权、话语权仍然在教师。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是被牵着鼻子走的傀儡。本文围绕《湖心亭看雪》这一真实案例,着重阐述语文课堂应把解读文本的权利、说话的权利大胆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学生自主。  【课堂一隅】  师:通过预习,大家觉得张岱的这篇描写冬季西湖的文章美吗?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地方,让我们一同分享。  (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交流)  ……
期刊
一、 教材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以下简称《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小说单元第一课,因此它的教学对后面几篇小说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林》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二、 学情分析  通过班级调查,我了解到多数学生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对《红楼梦》内容的了解大多来自影视剧,对主
期刊
[人物名片]  薛丽芬,高级教师,教育硕士、文学硕士,江苏省太仓市小学语文教研员。江苏省创先争优先进个人、苏教版实验先进个人、自学成才先进个人。苏州市名教师、小学语文带头人、教科研带头人、“双十佳”青年教师。发表论文130篇,执教公开课50次。引领太仓市小学语文发展,倡导“小学语文互动场”教学研究,出版专著3本,共一百多万字,教学成果两次获江苏省一等奖。主持5个省级规划课题。多次给于永正、贾志敏、
期刊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这一流传甚远的信条式命题,意在强调“即时教育、及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启蒙教育阶段,如何通过阅读活动培养儿童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在历经一段时期的实践、反思和沉淀后,初步总结出了一些做法和经验。一、“情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与简要实践  丰富多元的“情境”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形象性、情感性、启迪性和挑战性等特征,是语文阅读启蒙教学的有效载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一类文本的解读需要重视。这一类文本思想性较强,对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教育作用,但又因为其思想性较强,往往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像学习其他文体文本那样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这一类文本的教学而言,如何保证其有效性,值得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去研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文本解读(宏观层面则体现为教材解析),可以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精加工过程中,获得深刻的认知。《纪念白求恩》是初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