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了全媒体时代下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的阻力与助力;基于羊群效应、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等效应分析理论分别探讨了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预警、引导、管理、处置流程优化机制以及网络舆情应对技能提升路径。
关键词:效应分析理论;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248-03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1],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提升至95.1%,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达 25.0%,高于其他群体。可见,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和平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主题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即是要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高校师生关注的热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抵制和消除高校网络舆情出现的各种谣言和虚假信息,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掌控能力,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宏观控制力。本研究尝试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基于效应分析理论探讨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的阻力、助力及其相应的引导策略。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但就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而言,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两种说法:“师生主体论”和“学生主体论”[2]。在本研究中,笔者把高校大学生作为主体,因为大学生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和客体,他们在高校网络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在传统媒体(如报纸等)、网络媒体(如微信等)乃至通讯(如广播电视)全面互动、全面互补、全面互融的全媒体时代,每个大学生都能很便捷地通过这些载体自主地表达与自身利益或各类高校事件、行为、社会热点等相关的有倾向性的态度和观点。高校网络舆情是舆情主体(大学生群体)、客体(各类与自身利益相关或社会公共事件)和载体(全媒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高校网络舆情就不可避免具有高校大学生群体和全媒体时代的特征与印记。因此,如何正确管理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领域和方向。
二、全媒体时代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的阻力与助力分析
笔者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引导策略。笔者随机组织福建中医药大学500名大学生网络用户填写了《全媒体时代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现状调查》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81份,问卷有效率96.2%。调查涉及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8个专业大一至大五、研究生阶段学生,调查群体代表性较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情况
调查显示,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为:网络(90.23%)、电视(63.24%)、报纸杂志(51.23%)、广播(46.56%)等。其中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最高,达90.23%。在他们经常使用的网络中,主要以即时通讯(86.25%)、门户网站(82.05%)、搜索引擎(66.37%)、校内网(26.84%)等为主,有93.64%受调查学生认为校园网信息更新速度较慢,校园网上的信息大多是与学习、第二课堂等内容相关,信息量较少无法满足他们对各类信息需求是他们较少上校园网的原因。
(二)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内容、预警及引导现状情况
调查显示,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群体比较关注的网络舆情内容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社会热点与时事政治(97.72%)、与自身利益或专业学习、就业相关的问题(91.83%)、校园文明、安全(73.46%)。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方面,只有13.35%的受调查学生认为比较有力度;有75.35%的学生认为网络舆情监督力度不够,对于出现的不良信息,处理不够及时。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有86.38%学生认为应当适当加强对校园内网络技术的监管,要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预警与处置部门,及时对与高校学生相关的各类舆情进行引导。而对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舆情预判不够及时、准确(95.58%);网络舆情引导相对滞后、被动(90.72%);网络舆情应对方式较为单一(85.53%)等。
(三)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的阻力与助力分析
1.网络舆情阻力分析
高等中医院校学生课业较为繁重,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往往诉诸微信、QQ、微博、博客、网络游戏等虚拟网络平台以缓解压力。然而由于95后大学生对信息辨识、处理能力还不足、社会经验较少等原因,在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资源时他們常常不知所措,较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甚至有时受人蛊惑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推手,为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诸多阻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群效应”致网络舆情管理较为困难。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元化,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报纸、期刊。近年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由于“自媒体”高度开放和较强的互动性,传统媒体的新闻把关机制相对弱化, 大学生群体可以很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而且他们也能很容易地借助“自媒体”平台突破时空界限在虚拟世界里面真实表达自我,与其他人实现互动。这样,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环境就日趋复杂,传统单一、居高临下的管理模式就无法适应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监管的需要。
第二,“拟态环境”下网络不良信息增多。1922年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由传播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间插入的“信息环境”)的概念[3]。由于“自媒体”互动性的便利,这种新的拟态环境就更容易构建。在全媒体时代,缺乏严格的准入标准将使信息的真实性大大打了折扣,如2016年11月“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文章一上午就在全世界各类网络平台上泛滥,而仅半天时间剧情却出现了极大反转;在这个事件中,高校学生群体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他们往往具有猎奇、跟风、同情心理,在转发信息时如果忽略了责任感未对信息真伪进行辨识就转发,这就容易导致不良信息泛滥、谣言四起,这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点之一。 第三,“蝴蝶效应”致网络舆情易扩大化。在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在巨量的信息海洋里,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相对减弱,且由于“全媒体”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高校大学生群体都能便捷地获得各类资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每当新的网络舆情事件出现时,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全媒体”的便捷性将会使“蝴蝶效应”影响不断扩大化,网络舆情若无法及时正确处置,便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酵,甚至演变成为群体性危机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应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网络舆情助力分析
虽然,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应对工作存在诸多阻力,但“全媒体”的“平民性” “即时性” “互动性”等特点[4]也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舆情主体的平民化为“意见领袖”提供了土壤。随着全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作用不断凸显,一些頻繁接触媒介,拥有更多、更广信息,擅于对各类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且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资讯、意见及价值观念的“领袖人物”逐渐增多,他们拥有改变他人认知、态度乃至行为的影响力。全媒体时代为“意见领袖”的出现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若能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通过认识、培养、引导“意见领袖”正确发声,合理引导,将有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要求。
第二,舆情传播的即时性为“自净功能”提供了平台。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资源传播更为便捷、及时。但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利弊,一些未经证实、凭空杜撰的信息就容易在网络上散布。由于“全媒体”的即时互动性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把关人”,当不良信息或虚假消息发布后,一些“知情者”或者“质疑者”就会出现,在全媒体上表达他们的观点,极大程度上抑制了不良、虚假信息的传播,这是全媒体自我纠错、自我净化功能不断强化的结果。
第三,舆情过程的互动性为“及时引导”提供了可能。全媒体不仅具有传统的大众媒介的优点,同时也具备新媒体“即时性” “互动性” “便捷性”的优势。依托全媒体技术,为高校学生群体和舆情管理部门搭建起了一个公开、自由、平等的快速沟通与交流平台,将有助于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间的互动;也有助于厘清网络舆情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加以合理引导,促进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
三、基于效应分析理论的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预警与引导路径探究
效应分析理论是指通过一些现象做依据,对这个现象进行描述,针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引发人们深思的过程[5]。它已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医疗等各个领域,常见的效应分析理论主要有:羊群效应、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等。
(一)基于羊群效应的网络舆情预警、引导机制优化
“羊群效应”是指在某个领域有个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模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去哪里吃草,其他羊也会去哪里,这里的“领头羊”是其他羊群效仿的标杆,其他羊有可能根据领头羊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在全媒体时代,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应对要自觉更新并重视新媒体的作用,依托全媒体平台建立平等交互、疏导结合的应对机制,重视网络新闻发言人、意见领袖、专家学者等“领头羊”的引领作用,引导高等中医院校网络用户理性地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诉求。
首先,通过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官方消息,消除公众猜疑和虚假消息。
其次,高校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骨干,在出现网络舆情时,要善于发挥学生骨干的“领头羊”作用,因为他们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行为与其他学生同质,其观点和态度较容易为其他学生所接受,若它们能在网络上积极发声,就有利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再次,在高校网络舆情中,高校是责任主体,仅仅依靠高校行政层面的声音效果往往不够,而高校的专家学者、在学生中较有影响力的专业教师较为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若能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及时开展正面引导,就有利于扩大网络主流声音。
(二)基于蝴蝶效应的网络舆情管理、处置流程优化
“蝴蝶效应”常用于比喻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影响,最后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突发事件频发,而高校网络舆情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及时预警网络舆情并采取相应措施,使网络舆情事件在刚触发就得到控制。
首先,高等中医院校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通过日常的监测、管理,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前及时预警,并做好相应的舆情引导工作,使网络舆情事件消弭于萌芽之中。
其次,高等中医院校要规范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优化处理流程。当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能快速地做出反应,展开实时分析,网络舆情处置的各相关部门要在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联动协作,互相协调,密切配合,不能相互拆台,以便尽早发现问题隐患,研判网络舆情可能的走向和动态,这样才能更科学、规范地采取应急措施,监控网络舆情事件的进程,为网络舆情处置、引导提供可靠信息,避免产生“蝴蝶效应”,导致舆情事态扩大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三)基于木桶效应的网络舆情应对技能矩阵确定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的盛水量往往会被木桶的最短板所限制。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预警、分析、研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规范化、制度化的网络舆情防控机制做保障。因此成立由高校党委负责人为组长,校办公室、宣传部、网络中心、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各学院等组成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根据高校自身实际,理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充实强有力的网评力量、归集有效的舆情信息,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分工协作、舆情值班、舆情上报等舆情研判及处置工作机制;提升网络宣传与管理工作专职队伍、网络舆评队伍、网络舆情干预引导与危机处置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搭建健康、可持续的高校网络文化外部环境,是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技能的关键所在。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处理中,任何一个环节薄弱,就有可能成为整个舆情事件处理的瓶颈,它会扰乱网络舆情处置流程,拖累网络舆情处置进度,甚至使网络舆情应对失效,造成严重后果。
四、小结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高校网络舆情近年来呈现出多面化、复杂化的态势,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高校网络阵地,熟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规律,化被动应对为主导引导,依托各种新媒体技术主动深入学生,掌握网络话语权,注重形成网络舆情工作的合力,牢牢把握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引导及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98-104.
[2]刑文雪.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21-22.
[3]程珊.受众与媒介——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反思[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12-14.
[4]廖跃华. 基于效应分析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构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2):76-78.
关键词:效应分析理论;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248-03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1],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提升至95.1%,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达 25.0%,高于其他群体。可见,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和平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主题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即是要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高校师生关注的热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抵制和消除高校网络舆情出现的各种谣言和虚假信息,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掌控能力,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宏观控制力。本研究尝试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基于效应分析理论探讨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的阻力、助力及其相应的引导策略。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但就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而言,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两种说法:“师生主体论”和“学生主体论”[2]。在本研究中,笔者把高校大学生作为主体,因为大学生群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和客体,他们在高校网络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大。在传统媒体(如报纸等)、网络媒体(如微信等)乃至通讯(如广播电视)全面互动、全面互补、全面互融的全媒体时代,每个大学生都能很便捷地通过这些载体自主地表达与自身利益或各类高校事件、行为、社会热点等相关的有倾向性的态度和观点。高校网络舆情是舆情主体(大学生群体)、客体(各类与自身利益相关或社会公共事件)和载体(全媒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高校网络舆情就不可避免具有高校大学生群体和全媒体时代的特征与印记。因此,如何正确管理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领域和方向。
二、全媒体时代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的阻力与助力分析
笔者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引导策略。笔者随机组织福建中医药大学500名大学生网络用户填写了《全媒体时代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现状调查》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81份,问卷有效率96.2%。调查涉及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8个专业大一至大五、研究生阶段学生,调查群体代表性较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情况
调查显示,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为:网络(90.23%)、电视(63.24%)、报纸杂志(51.23%)、广播(46.56%)等。其中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最高,达90.23%。在他们经常使用的网络中,主要以即时通讯(86.25%)、门户网站(82.05%)、搜索引擎(66.37%)、校内网(26.84%)等为主,有93.64%受调查学生认为校园网信息更新速度较慢,校园网上的信息大多是与学习、第二课堂等内容相关,信息量较少无法满足他们对各类信息需求是他们较少上校园网的原因。
(二)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内容、预警及引导现状情况
调查显示,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群体比较关注的网络舆情内容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社会热点与时事政治(97.72%)、与自身利益或专业学习、就业相关的问题(91.83%)、校园文明、安全(73.46%)。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方面,只有13.35%的受调查学生认为比较有力度;有75.35%的学生认为网络舆情监督力度不够,对于出现的不良信息,处理不够及时。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有86.38%学生认为应当适当加强对校园内网络技术的监管,要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预警与处置部门,及时对与高校学生相关的各类舆情进行引导。而对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舆情预判不够及时、准确(95.58%);网络舆情引导相对滞后、被动(90.72%);网络舆情应对方式较为单一(85.53%)等。
(三)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的阻力与助力分析
1.网络舆情阻力分析
高等中医院校学生课业较为繁重,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往往诉诸微信、QQ、微博、博客、网络游戏等虚拟网络平台以缓解压力。然而由于95后大学生对信息辨识、处理能力还不足、社会经验较少等原因,在面对海量网络信息资源时他們常常不知所措,较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甚至有时受人蛊惑成为虚假信息传播的推手,为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诸多阻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群效应”致网络舆情管理较为困难。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元化,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报纸、期刊。近年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快速发展,由于“自媒体”高度开放和较强的互动性,传统媒体的新闻把关机制相对弱化, 大学生群体可以很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而且他们也能很容易地借助“自媒体”平台突破时空界限在虚拟世界里面真实表达自我,与其他人实现互动。这样,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管理环境就日趋复杂,传统单一、居高临下的管理模式就无法适应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监管的需要。
第二,“拟态环境”下网络不良信息增多。1922年美国学者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由传播媒体在人与现实环境间插入的“信息环境”)的概念[3]。由于“自媒体”互动性的便利,这种新的拟态环境就更容易构建。在全媒体时代,缺乏严格的准入标准将使信息的真实性大大打了折扣,如2016年11月“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文章一上午就在全世界各类网络平台上泛滥,而仅半天时间剧情却出现了极大反转;在这个事件中,高校学生群体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他们往往具有猎奇、跟风、同情心理,在转发信息时如果忽略了责任感未对信息真伪进行辨识就转发,这就容易导致不良信息泛滥、谣言四起,这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难点之一。 第三,“蝴蝶效应”致网络舆情易扩大化。在全媒体时代,各种信息资源呈爆炸式增长,在巨量的信息海洋里,主流媒体的影响力相对减弱,且由于“全媒体”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高校大学生群体都能便捷地获得各类资讯,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每当新的网络舆情事件出现时,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全媒体”的便捷性将会使“蝴蝶效应”影响不断扩大化,网络舆情若无法及时正确处置,便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发酵,甚至演变成为群体性危机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应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网络舆情助力分析
虽然,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应对工作存在诸多阻力,但“全媒体”的“平民性” “即时性” “互动性”等特点[4]也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引导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舆情主体的平民化为“意见领袖”提供了土壤。随着全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平台作用不断凸显,一些頻繁接触媒介,拥有更多、更广信息,擅于对各类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且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资讯、意见及价值观念的“领袖人物”逐渐增多,他们拥有改变他人认知、态度乃至行为的影响力。全媒体时代为“意见领袖”的出现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若能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通过认识、培养、引导“意见领袖”正确发声,合理引导,将有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要求。
第二,舆情传播的即时性为“自净功能”提供了平台。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资源传播更为便捷、及时。但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利弊,一些未经证实、凭空杜撰的信息就容易在网络上散布。由于“全媒体”的即时互动性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把关人”,当不良信息或虚假消息发布后,一些“知情者”或者“质疑者”就会出现,在全媒体上表达他们的观点,极大程度上抑制了不良、虚假信息的传播,这是全媒体自我纠错、自我净化功能不断强化的结果。
第三,舆情过程的互动性为“及时引导”提供了可能。全媒体不仅具有传统的大众媒介的优点,同时也具备新媒体“即时性” “互动性” “便捷性”的优势。依托全媒体技术,为高校学生群体和舆情管理部门搭建起了一个公开、自由、平等的快速沟通与交流平台,将有助于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间的互动;也有助于厘清网络舆情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加以合理引导,促进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
三、基于效应分析理论的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预警与引导路径探究
效应分析理论是指通过一些现象做依据,对这个现象进行描述,针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引发人们深思的过程[5]。它已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医疗等各个领域,常见的效应分析理论主要有:羊群效应、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等。
(一)基于羊群效应的网络舆情预警、引导机制优化
“羊群效应”是指在某个领域有个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模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去哪里吃草,其他羊也会去哪里,这里的“领头羊”是其他羊群效仿的标杆,其他羊有可能根据领头羊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在全媒体时代,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应对要自觉更新并重视新媒体的作用,依托全媒体平台建立平等交互、疏导结合的应对机制,重视网络新闻发言人、意见领袖、专家学者等“领头羊”的引领作用,引导高等中医院校网络用户理性地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诉求。
首先,通过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官方消息,消除公众猜疑和虚假消息。
其次,高校要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骨干,在出现网络舆情时,要善于发挥学生骨干的“领头羊”作用,因为他们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行为与其他学生同质,其观点和态度较容易为其他学生所接受,若它们能在网络上积极发声,就有利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再次,在高校网络舆情中,高校是责任主体,仅仅依靠高校行政层面的声音效果往往不够,而高校的专家学者、在学生中较有影响力的专业教师较为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若能引导他们参与其中,及时开展正面引导,就有利于扩大网络主流声音。
(二)基于蝴蝶效应的网络舆情管理、处置流程优化
“蝴蝶效应”常用于比喻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影响,最后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全媒体的快速发展,各种突发事件频发,而高校网络舆情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及时预警网络舆情并采取相应措施,使网络舆情事件在刚触发就得到控制。
首先,高等中医院校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通过日常的监测、管理,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前及时预警,并做好相应的舆情引导工作,使网络舆情事件消弭于萌芽之中。
其次,高等中医院校要规范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优化处理流程。当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能快速地做出反应,展开实时分析,网络舆情处置的各相关部门要在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联动协作,互相协调,密切配合,不能相互拆台,以便尽早发现问题隐患,研判网络舆情可能的走向和动态,这样才能更科学、规范地采取应急措施,监控网络舆情事件的进程,为网络舆情处置、引导提供可靠信息,避免产生“蝴蝶效应”,导致舆情事态扩大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三)基于木桶效应的网络舆情应对技能矩阵确定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的盛水量往往会被木桶的最短板所限制。高等中医院校网络舆情预警、分析、研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规范化、制度化的网络舆情防控机制做保障。因此成立由高校党委负责人为组长,校办公室、宣传部、网络中心、学生工作处、保卫处、各学院等组成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根据高校自身实际,理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充实强有力的网评力量、归集有效的舆情信息,构建科学的网络舆情应对、分工协作、舆情值班、舆情上报等舆情研判及处置工作机制;提升网络宣传与管理工作专职队伍、网络舆评队伍、网络舆情干预引导与危机处置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搭建健康、可持续的高校网络文化外部环境,是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技能的关键所在。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处理中,任何一个环节薄弱,就有可能成为整个舆情事件处理的瓶颈,它会扰乱网络舆情处置流程,拖累网络舆情处置进度,甚至使网络舆情应对失效,造成严重后果。
四、小结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高校网络舆情近年来呈现出多面化、复杂化的态势,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高校网络阵地,熟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规律,化被动应对为主导引导,依托各种新媒体技术主动深入学生,掌握网络话语权,注重形成网络舆情工作的合力,牢牢把握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引导及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98-104.
[2]刑文雪.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21-22.
[3]程珊.受众与媒介——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反思[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12-14.
[4]廖跃华. 基于效应分析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构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