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型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探索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了高校社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以沿海地区物流协会为例,调研其建设模式及实践经验,以此探讨专业型社团发展的基本思路,并结合学校实际对商科学院专业型社团建设进行了初步设计。
关键词:专业型社团;物流协会;发展模式;设计构想
【中图分类号】
0 引言
专业型社团是围绕某一学科,结合相关课题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以专业交流实践的等形式开展活动的,旨在传播与学科相关知识为主的群众性学习型组织。专业型社团因其专业性、学术性、实践性,使得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学科研究氛围、探索教育教学形式等多方面大有可为,为此专业型社团也越来越受到高校及社会的关注。而要建立高质量的专业社团,就必须对其方向定位、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活动开展等各方面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专业型社团展开深入的调研,总结研究专业型社团建设过程中成功经验,探究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引下,以沿海地区高校物流协会为例展开系列调研活动,并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对我校特别是我院专业型社团建设大有裨益。
1 研究现状
由于高校社团在我国高校中发展的历史较短,因此针对高校社团的研究也并不多,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之前可以称之为研究的萌芽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嘉军所作的《高校社团文化的多重结构及特点一华东师大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其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社团活动实际上已与团委、学生会共同构成学生活动三足鼎立的新格局;社团摆脱了社员学历层次单一性的困境;社团活动的组织形式由传统的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社团发展的专业取向越来越复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原有文献大多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探讨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的策略问题,而从社团参与者的角度研究问题的文献较少,针对此问题,本文将从新的角度研究高校专业型社团建设的问题。
2 专业型社团发展现状
在高校社团大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社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大学生兴趣爱好和对现实认知不足等诸多原因,对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专业型社团颇为冷漠。当前专业型社团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专业型社团数量偏少,社团成员构成单一,群众基础不牢。专业性社团在所有社团中所占比例十分有限,专业性社团的会员大多局限于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度低,最终致使学生群众基础不牢靠。
2)专业型社团凝聚力不够,组织保证缺乏。专业型社团的成员往往是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生,但由于社团组织相对松散、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成员考核较为宽松、奖惩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团成员间的凝聚力偏弱。
3)专业型社团的资源、资金投入相对匮乏,物质支持不足。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专题讲座、学术科研等均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社团自筹资金根本不能满足上述活动的需要,资金问题扼杀了很多精彩而富有创意的活动。
4)专业型社团指导力量不够,专业方向不明确。目前虽然很多专业型社团聘有专业教师或社会资深人士作为指导教师,但由于兼职工作、奖励机制不完善等,大多指导老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 沿海地区高校物流类协会发展模式分析
3.1大连市高校物流类社团发展分析
1)成员制取代会员制
成员制是一种“大会员制”的概念,即所有参与协会活动的人员均为社团会员,而协会每年招新纳入的传统意义上的“会员”均为协会的工作人员即理事。成员制与会员制相比,其优势显而易见,受众面广,便于开展面向全校的规模较大的活动。
2)经费的差额补贴制
在经费来源问题上,大连市高校有自己的特色,每个专业社团所采取的都是先拉赞助、再办活动、最后资金缺口由院里补足的形式。这种做法使得量入为出,保证了资金的及时到位,避免了资金的浪费。
3)社团干部激励机制
大连市高校将每个专业社团的主要学生干部都纳入了学院主要学生干部之列,与其他学生干部享受同等待遇,参与量化考核与评优工作。从而提高了社团干部的积极性,保证了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
4)实践为主突出精品
该地区高校所办活动实践性强,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且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注重精品,比如大连市大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就是一例,经过三年运作,已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活动。
3.2青岛市高校物流类社团发展分析
1)大部制与合作组结合的组织模式
大部制即企业管理协会覆盖了营销、管理、谈判、人力、物流等几大部分,是一个综合性的协会,合作组包括项目部和策划部,其共同协作做好活动,这种模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定向赞助资金保障机制
每个协会有两个定向赞助企业,每年为协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赞助,而协会的名誉会长就有这两家企业的总经理担任,既提供与社会企业接轨的平台又解决经费问题。
3.3上海市高校物流类社团发展分析
1)研究生牵头的建设模式
协会主要骨干以研究生为主,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导师、学长等人脉资源,举办高水平、国际化的专业型活动,提高社团层次。
2)活动深入社会实践
协会所办活动注重会員的社会实践,社团充分联系导师和学长,让全体社员都有机会进入航运及物流企业中层管理阶段实习,这对于会员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收获。
3)校企合作的经费供应模式
由于举办的活动大都是和企业合作、学院挂钩、国际交流的,经费一般是由合作单位提供,且学校会根据办的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学院提供日常办公所需经费及设施。 4 商科学院专业型社团建设模式构想
4.1组织模式设计
1)实现大部制。结合我院现有单个社团实力有限及地域条件限制的实际,采用大部制组织方式将现有协会联合起来实行大协会制管理,有利于集中优势,举办各类精品活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社团实力。
2)成员制取代会员制。这样既有利于社团管理骨干的选拔和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4.2经费来源设计
经费按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实行差额补贴制。各类社团活动得以立项后,由学院划拨启动资金、由大协会确定的赞助商提供的赞助费用开展活动,活动最后资金的缺口由学院补足。这种做法量入为出,保证了资金的及时到位,又避免了资金的浪费还能以活动效果监督和评判协会成果。
4.3活动开展设想
1)活动应理论与实践并重。活动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加深活动的学术性和实践性,使社团成为第二课堂,突出社团专业特色,促进学校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注重精品活动的开展。品牌活动开展应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活动立项通过后,项目部按照策划由各个协会按要求自主开展活动,大协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并组建“智囊团”观摩、指导,保障精品活动的高质量举办,提高影响力。
4.4平台搭建设想
1)专业型社团要为自身寻求大的平台。协会应避免“自娱自乐”的活动模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联合其他高校社团共享活动策划、方案、规划,定期举行网络、电话、等多种渠道的交流,加强不同层面的合作,在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同时和其他兄弟社团共同进步、发展。
2)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加强社会实践。可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邀请地区企业人员举办各类讲座,洽谈到企业实践事宜,培养社团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有利于社团成员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曾穎.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原因分析—以重庆市C大学为例[D].西南大学, 2007(4)
[2]王肃元,马虎银.素质教育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2)
[3]叶清.加强高等学校社团管理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4)
[4]应畴.高校学生社团的体制目标及其工作理念探索[J].中国高校研究,2003(8)
[5]张林.高校学生社团功能与建设[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4)
关键词:专业型社团;物流协会;发展模式;设计构想
【中图分类号】
0 引言
专业型社团是围绕某一学科,结合相关课题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以专业交流实践的等形式开展活动的,旨在传播与学科相关知识为主的群众性学习型组织。专业型社团因其专业性、学术性、实践性,使得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学科研究氛围、探索教育教学形式等多方面大有可为,为此专业型社团也越来越受到高校及社会的关注。而要建立高质量的专业社团,就必须对其方向定位、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活动开展等各方面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专业型社团展开深入的调研,总结研究专业型社团建设过程中成功经验,探究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正是在这一思路指引下,以沿海地区高校物流协会为例展开系列调研活动,并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对我校特别是我院专业型社团建设大有裨益。
1 研究现状
由于高校社团在我国高校中发展的历史较短,因此针对高校社团的研究也并不多,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之前可以称之为研究的萌芽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嘉军所作的《高校社团文化的多重结构及特点一华东师大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其调查得出以下结论:社团活动实际上已与团委、学生会共同构成学生活动三足鼎立的新格局;社团摆脱了社员学历层次单一性的困境;社团活动的组织形式由传统的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社团发展的专业取向越来越复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原有文献大多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探讨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的策略问题,而从社团参与者的角度研究问题的文献较少,针对此问题,本文将从新的角度研究高校专业型社团建设的问题。
2 专业型社团发展现状
在高校社团大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社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大学生兴趣爱好和对现实认知不足等诸多原因,对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专业型社团颇为冷漠。当前专业型社团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专业型社团数量偏少,社团成员构成单一,群众基础不牢。专业性社团在所有社团中所占比例十分有限,专业性社团的会员大多局限于相关专业,学生参与度低,最终致使学生群众基础不牢靠。
2)专业型社团凝聚力不够,组织保证缺乏。专业型社团的成员往往是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生,但由于社团组织相对松散、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成员考核较为宽松、奖惩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团成员间的凝聚力偏弱。
3)专业型社团的资源、资金投入相对匮乏,物质支持不足。科技创新、社会实践、专题讲座、学术科研等均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社团自筹资金根本不能满足上述活动的需要,资金问题扼杀了很多精彩而富有创意的活动。
4)专业型社团指导力量不够,专业方向不明确。目前虽然很多专业型社团聘有专业教师或社会资深人士作为指导教师,但由于兼职工作、奖励机制不完善等,大多指导老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 沿海地区高校物流类协会发展模式分析
3.1大连市高校物流类社团发展分析
1)成员制取代会员制
成员制是一种“大会员制”的概念,即所有参与协会活动的人员均为社团会员,而协会每年招新纳入的传统意义上的“会员”均为协会的工作人员即理事。成员制与会员制相比,其优势显而易见,受众面广,便于开展面向全校的规模较大的活动。
2)经费的差额补贴制
在经费来源问题上,大连市高校有自己的特色,每个专业社团所采取的都是先拉赞助、再办活动、最后资金缺口由院里补足的形式。这种做法使得量入为出,保证了资金的及时到位,避免了资金的浪费。
3)社团干部激励机制
大连市高校将每个专业社团的主要学生干部都纳入了学院主要学生干部之列,与其他学生干部享受同等待遇,参与量化考核与评优工作。从而提高了社团干部的积极性,保证了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
4)实践为主突出精品
该地区高校所办活动实践性强,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且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注重精品,比如大连市大学生模拟创业大赛就是一例,经过三年运作,已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活动。
3.2青岛市高校物流类社团发展分析
1)大部制与合作组结合的组织模式
大部制即企业管理协会覆盖了营销、管理、谈判、人力、物流等几大部分,是一个综合性的协会,合作组包括项目部和策划部,其共同协作做好活动,这种模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定向赞助资金保障机制
每个协会有两个定向赞助企业,每年为协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赞助,而协会的名誉会长就有这两家企业的总经理担任,既提供与社会企业接轨的平台又解决经费问题。
3.3上海市高校物流类社团发展分析
1)研究生牵头的建设模式
协会主要骨干以研究生为主,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导师、学长等人脉资源,举办高水平、国际化的专业型活动,提高社团层次。
2)活动深入社会实践
协会所办活动注重会員的社会实践,社团充分联系导师和学长,让全体社员都有机会进入航运及物流企业中层管理阶段实习,这对于会员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收获。
3)校企合作的经费供应模式
由于举办的活动大都是和企业合作、学院挂钩、国际交流的,经费一般是由合作单位提供,且学校会根据办的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学院提供日常办公所需经费及设施。 4 商科学院专业型社团建设模式构想
4.1组织模式设计
1)实现大部制。结合我院现有单个社团实力有限及地域条件限制的实际,采用大部制组织方式将现有协会联合起来实行大协会制管理,有利于集中优势,举办各类精品活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社团实力。
2)成员制取代会员制。这样既有利于社团管理骨干的选拔和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4.2经费来源设计
经费按活动取得的实际效果实行差额补贴制。各类社团活动得以立项后,由学院划拨启动资金、由大协会确定的赞助商提供的赞助费用开展活动,活动最后资金的缺口由学院补足。这种做法量入为出,保证了资金的及时到位,又避免了资金的浪费还能以活动效果监督和评判协会成果。
4.3活动开展设想
1)活动应理论与实践并重。活动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加深活动的学术性和实践性,使社团成为第二课堂,突出社团专业特色,促进学校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注重精品活动的开展。品牌活动开展应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活动立项通过后,项目部按照策划由各个协会按要求自主开展活动,大协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并组建“智囊团”观摩、指导,保障精品活动的高质量举办,提高影响力。
4.4平台搭建设想
1)专业型社团要为自身寻求大的平台。协会应避免“自娱自乐”的活动模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联合其他高校社团共享活动策划、方案、规划,定期举行网络、电话、等多种渠道的交流,加强不同层面的合作,在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同时和其他兄弟社团共同进步、发展。
2)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加强社会实践。可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邀请地区企业人员举办各类讲座,洽谈到企业实践事宜,培养社团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有利于社团成员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曾穎.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原因分析—以重庆市C大学为例[D].西南大学, 2007(4)
[2]王肃元,马虎银.素质教育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2)
[3]叶清.加强高等学校社团管理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4)
[4]应畴.高校学生社团的体制目标及其工作理念探索[J].中国高校研究,2003(8)
[5]张林.高校学生社团功能与建设[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