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报》记者的西藏足迹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p90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蜿蜒的川藏公路。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原名康藏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摄影 何世尧/人民画报

走川藏公路到拉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何世尧多次入藏。年轻的他以大量生动的报道记录下新生的西藏,用镜头展现西藏和平解放、实行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的新生活、西藏的新建设。
  在1955年12期《人民画报》刊登的《从雅安到拉萨》一文中,何世尧这样描述了经康藏公路(今川藏公路)前往昌都的见闻:“能在康藏公路上作一次旅行,真是十分愉快的事。经過六天的旅程,汽车抵达昌都。这里从早到晚都回荡着喧嚣的市声,街道上拥挤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牧民和商人。汽车修理厂、木材厂、发电厂、砖瓦厂以及银行、贸易公司等都已建立起来,市民比解放前增加了一倍以上。在这里你可以买到成都的锦缎、景德镇的瓷器、华北和东北的新式农具以及各式各样的内地的工业品。”
1963年,西藏当雄牧区举行的赛马大会,藏族牧民表演传统的“拾哈达”。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

当雄牧区景象新


  1963年的西藏拉萨与内地还未通航,茹遂初沿青藏公路乘坐部队后勤运输卡车从青海西宁出发,经历10天到达拉萨,采访民主改革后西藏的变化。在藏北当雄牧区,恰逢一年一度的赛马会,牧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草原上扎起各种帐篷。茹遂初在这里拍摄了赛马会期间的各种活动和牧民生活的精彩瞬间。1964年第4期《人民画报》以《当雄牧区景象新》为题发表了专题报道。
  报道中写道:“在当雄地区,我访问了许多牧民,他们谈到今天的新生活,都是眉飞色舞。牧民索朗,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藏族老人。民主改革前,他当了四十多年的奴隶,每天得到的只是半斤粗糙的糌粑,家中没有一头牛羊,一家大小靠乞讨活命。老人的两个儿子由于饥寒交迫死去。民主改革时,索朗分到了三十二头耗牛和一匹马。老人指着帐篷前的牛群高兴地对我说:‘要不是共产党、毛主席来领导,我们哪会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冰塔林。 摄影 杜泽泉/人民画报

高原科考


  人类对于西藏的探索,除了征服高度,还有对那里神秘自然生态的孜孜以求。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杜泽泉先后参加并报道了中国科学院的多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活动,见证和记录下多个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可可西里、南迦巴瓦、三江源、羌塘、珠穆朗玛峰等响亮的名字。此外,杜泽泉多次参加国家登山队组织的登山活动,曾6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最高到达过海拔6700米,为人类攀登珠峰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记录。
藏历新年期间,拉萨的居民们来到药王山上更换经幡,抛撒“隆达”,祈求新年吉祥。摄影 唐涛/人民画报

藏历新年


  1995年至1998年,唐涛赴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外宣局对口援藏工作。期间他持续关注并采访西藏文化艺术、历史、人民生活等方面,拍摄的部分作品刊登在1998年《人民画报》“魅力西藏”连载报道中。在1998年12期《人民画报》中,他将镜头定格在藏历新年前夕,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的情景。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很早就创建了独特的历法—藏历。其中,一岁之首的藏历新年是盛大的节日。在藏历十二月初,人们就开始做过藏历新年的各项准备。家家户户都要培育青稞苗,以备藏历年初一摆在佛龛前,祈福新年五谷丰登。人们还要在打扫干净的门庭、厨房各处用白粉画满八宝吉祥、日月同辉等吉祥图案。藏历新年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15天。
2020年7月28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伊日乡,伊日大峡谷。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守护一片净土


  在30多年的采访生涯中,徐讯曾6次赴藏采访,先后到过拉萨、日喀则、山南、那曲、昌都、阿里地区,采访中最为关注的是西藏对生态环境与保护。
  2020年7月,他来到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伊日乡的伊日大峡谷。类乌齐县,是古代“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因域内山川风貌与万里之遥的阿尔卑斯风光相似,被誉为“西藏小瑞士”。在类乌齐众多的高山峡谷中,伊日大峡谷以其山石雄奇、林森木秀、大部分区域仍保持自然原生状态而闻名。近年来,当地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始终把生态保护摆在首要位置。一方面增强宣传,群众尊重自然、保护动植物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同时设置了护林员、草监员等生态岗位,负责峡谷内动植物的巡查与监管。
  绿水青山是西藏一张最美的名片,生态环境是西藏发展的一个主题词。如今的西藏,拥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地质公园、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8.75%。
2021年7月,拉萨市景。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一座长大的城市


  时隔11年,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前夕,陈建再一次来到西藏采访。2010年,拉萨的城区面积仅62平方公里,如今,拉萨城区面积扩大了16%以上。这里的面貌已完全超出人们的想象,城市变大了、变美了,人民的生活更幸福。
  从大唐的“逻些”城到今天的“拉萨”,上千年润物无声的积淀,各族儿女的辛勤劳作,让这座高原城市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更是发生著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遗迹被很好地保护,干净整洁而且现代化。作为首府城市,拉萨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史文化“名城”、青藏高原“净城”、改革开放“新城”。
2019年7月18日,西藏拉萨,西藏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的学生雕刻印经板。 摄影 段崴/人民画报

雕刻经板


  当段崴10年前第一次到西藏时,感觉西藏的生活很“慢”:拉萨八廓街上是缓步转经的信众,羊卓雍措湖畔是或骑马、或拍照的游客,樟木镇的小巷里是慢悠悠的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转山者。后来他又多次到西藏采访,每一次都在直观感受这里发生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就是西藏变“快”了:路上的车多了,行人的脚步加快了,拉萨的夜,也变得喧闹起来。
  无论生活节奏是快是慢,数千年历史和文化积淀在这片高原依然被悉心呵护和传承。在西藏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西藏的年轻人安静地雕刻着印经版、在唐卡上稳稳地画下每一笔。这所学校教授年轻人唐卡绘画、金属雕塑、家具设计制作、藏式陶艺、服装设计等藏族传统手工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09亿元,用于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及扶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基地建设等。
2011年6月25日,西藏山南市曲松县下洛村,几位参加文艺演出的当地人。摄影 万全/人民画报

西藏笑脸


  2011年那次在西藏山南采访,令万全难忘。村里已经通了柏油路,家家通电、通水、通电视信号、通网络。每个村都有大学生村干部,通过互联网把土特产销售出去,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还有精心规划的安居工程,一栋栋漂亮的扶贫安置小区坐落在山间水边。
  物质改善仅是西藏农村变化的一部分,可以深深感受到当地群众的思想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农牧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主动参与到美化村居的行动中去;对于下一代,农牧民们都纷纷主动送孩子去上学,接受科学文明的教育。西藏人民的生活越发丰富多彩、和谐自然。
2014年,西藏日喀则的一家乡村藏式旅馆,主人洛追手捧哈达迎接来客。 摄影 董芳/人民画报

日喀则的藏式旅馆


  2014年夏天,董芳初次踏上西藏日喀则这片神奇的土地。在牧区,虽然随处“牛羊满山坡”,但牧民们的交通工具却早已不是牛车、马车,农用拖拉机、运输车,甚至中高档吉普车也很常见;在城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舒适典雅的传统藏式建筑和谐并存,别有一番风情。
  在日喀则的一家传统藏式旅馆,老板洛追热情好客。他是旧社会农奴的后代。他跑过运输,看到旅游业商机后,开了西藏第一家农民旅馆。旅馆保持原生态的藏式风格,游客不仅可以体验纯正的藏家生活,还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藏族歌舞表演。旅馆自开业至今,已经开设了几家分店,吸引了很多的国内外游客。
2017年,江孜的一个藏毯合作社被设立为江孜妇女编织培训基地,在传承江孜藏毯传统技艺的同时,还将3D织毯技术融入工艺,使产品在藏毯业更有竞争力。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藏毯合作社


  2017年8月,从拉萨到日喀则,郭莎莎一路采访,一路见证着当地群众勤劳致富的热情与努力,以及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
  在距离拉萨24公里的曲水县才纳乡四季吉祥村的易地扶贫搬迁点,房屋以绿、红、白、蓝四色为主色调,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因此得名四季吉祥村;在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曾经的戈壁荒滩现已变成绿意盎然的林海,当地群众积极进行生态保护,也享受到生态保护的成果;在江孜,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创办藏毯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贫困农户”模式,解决了当地贫困户无技术、就业难的问题,还保护传承了江孜藏毯的独特技艺。
其他文献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前夕,拉萨大桥通车。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翻身农奴怀着喜悦的心情积极参加选举,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本刊资料  以和平解放为起点,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贯彻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十七条协议》),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进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当
期刊
癸巳年十一月十八(局部)丙烯纸本 176cm×97cm,2013大雪三候荔挺出  走进位于北京城区的四季艺术生活馆的一间画室,一张大木画桌几乎占据了整个房间,桌上整齐地叠放着徐冬冬一大摞尚待装裱的美术作品:一张张六尺中国古老宣纸上,源自西方的丙烯颜料在纸面上留下了或清新淡雅、或绚烂奔放、或浑厚苍劲的一幅幅画面。徐冬冬介绍,这是他自2013年开始,用八年时间完成的抽象画新作—《四季》组画开篇之作《二
期刊
在北京朝阳大悦城的楼宇间的空地间,几名身着潮流服饰的青年人脚踏滑板,时而高高跃起,时而快速滑动,几个惊险动作不时引起围观者的惊呼。  被青年人热衷的滑板运动,其实是海洋冲浪文化的衍生品。人们希望能在陆地上体验冲浪的快乐,所以缩短了冲浪板,装上轮子,在街头巷尾“冲浪”。逐渐,滑板演变成一种街头文化,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开始流行。滑板运动从骨子里透着冒险、自由与激情, 更被滑爱好者们视为一种生活
期刊
林芝嘎拉村桃花沟。林芝地区的桃花是高原桃花,很多地方山脚桃花盛开,山上则是雪峰。 视觉中国 供图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1970年,李桓英在中国流调现场第一次见到了麻风病患者,便暗下决心,立志要攻克令人闻风丧胆的麻风病。几十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缩短疗程,消除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
期刊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恶劣和氧气缺乏,农作物的种植是一项真正的挑战。然而今天,在青藏高原上,得益于新技术的支持,很多农业项目正在蓬勃发展。其中一些项目关注当地民生,改善了当地人的工作条件,并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些项目旨在提高当地农作物的产量,以减轻当地农民的生活压力。  波密县高原藏天麻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西藏林芝,专业种植藏天麻。天麻是一种中药,治疗偏头痛、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  通过对波密县
期刊
近日,第四届“讲好节能故事”微视频、摄影及征文活动“表彰优秀原创作品·讲述身边节能故事”202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活动在京举办。活动对第四届优秀作品、支持单位、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指导教师等进行了表彰,部分评审专家、优秀作品作者代表等讲述了参与“讲好节能故事”活动的感触和体会。  第四届“讲好节能故事”活动征集了一批具有节能文化内涵的作品,评选出微视频类一类作品4名、二类作品8名、三类作品12名;
期刊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党之“大”绝不只是人数规模之大,而是信仰之伟大,是力量之强大。  百年征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这精神谱系下,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在改革创新最前沿奋力争先、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闯关夺隘、在基层治理第一线躬身实践,神州大地上,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供图  朱彦夫  当
期刊
中秋佳节,人们赏月、品茶、吃月饼。喝茶不仅能去除月饼的甜腻,还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和积淀,中国各地月饼制作工艺日臻精细,配料本土化,原料多达十几种。 摄影 白戈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最早,月饼是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在现存文献中,月饼一词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自明代,中秋吃月饼开始在民间流传,发展到清代已成固定风俗,月饼的制作技艺也越来越
期刊
阿里地区,一只藏野驴独自穿过山野。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拥有碧水蓝天和广袤的草原。西藏不仅是“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摄影 程斌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水域中的高原裸鲤。高原裸鲤属于鲤科裸鲤属的一种鱼类。高原鱼类,俗名瓦氏裸鲤,中国特有物种。体长形,稍侧扁,头略大,吻钝圆,个别稍扁平。主要分布于
期刊
2021年4月,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在人们心目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见证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成为西藏独一无二的地标。 视觉中国 供图当代西藏画师以米拉日巴尊者为主题创作的唐卡。米拉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玛尔巴祖师的嫡传弟子,是西藏“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唐卡是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唐卡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