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语文教师作文阅卷的自省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987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自古以来有“天下第一题”的“美誉”。在八股取士的封建社会,作文自然是关系士人的仕途存亡的头等大事,就是在新教改实践已久的今日,作文也很大程度上辖制着考生们的命运,如此说来,作文的阅卷教师也就有了生杀大权。对于教师来说,阅卷是业余的,教书育人才是主业,于是,阅卷归来,得自省,得总结,但每每总是经验寥寥,教训不少。接下来更有意义的事情便是指导后来者们写作。然而,写作指导,是我们语文教师最为难的事情了。
  如何成就一篇佳作?审题要准确,立意要深远,构思要精巧,文采要斐然,要能以情动人,要能以理服人。所有的作文指导可以用这三言两语概括,然后呢?再深入下去的指导工作就很难了。写作不是技术活,是文学积淀的自然体现,是性灵的真实流淌。于是,所有的指导只剩下审题了。
  教师在指导作文时最有威慑力的话就是“你离题了”。“离题”,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轻则意味着这次作文白写,重则意味着人生轨迹的改写。
  然而,在我们大手笔地砍杀离题作文的同时,难道不该追溯缘由吗?在我们抱怨学生的考场作文都是陈词滥调,虚情假意之余,难道不该反躬自省吗?是什么束缚了孩子们灵动的思维,是什么阻遏了孩子们真情的流露?每次考场作文,我们大笔一挥,或是键盘一敲,“离题”!多少性灵就此泯灭。
  写作难道是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吗?为什么要设置那么多的审题障碍。学生们恣意放飞自己的思想不好吗?阅读是写作的前提,但是我们不能由阅读理解能力来主宰写作的分数啊。然而,事实上,我们不得不无奈地面对这样的现实:审题一招不慎,作文满盘皆输。如2010年的浙江卷“角色转换之间”,有的学生忽视写作材料里面提及的“文化反哺”,于是,不管你写得有多精彩,一律45分以下。反之,你写了文化反哺,不管你是以如何拙劣的语言,千人一面地来描述你教父母用电脑的场景,都可以轻松地拿到45分以上。可是我们能说这考查了学生的能力了吗?难道那些离题的学生不理解材料说的“文化反哺”这件事吗?难道他们的低分是在为理解能力低下而买单吗?
  其实不然,他们是在为自己的不乖觉付出代价。要求是什么,给你材料你不好好揣摩,好好利用,抛掷一边?罪无可恕!我们常说高考作文是戴着脚镣跳舞,不带固然不行,群魔乱舞那是天下大乱,考场作文需要限制,防止宿构套作的投机,但是,脚镣不能太沉重啊,沉重得学生们难以承载,压制着学生们仅有的一点灵性,这也就难怪学生们的考场作文千篇一律,令人生厌了。先前有材料作文,有着严格的审题要求,后来由于种种弊端而被淘汰,话题作文粉墨登场,时兴了数年后又因大量宿构套作的涌现而遭质疑,于是乎出现了“新材料作文”,审题有限制但又相对较宽泛的中和物。但是这是出题者的“乌托邦”,事实上,阅卷的时候标准不由得你做主,这种中庸之道操作实践性并不强,今年又有了新名词“命意作文”,乍一看是新兴产物,实则是旧药装新瓶,与原来的材料作文无异,回到了严格审题的原点。据说所谓的“命意”,就是赋予写作行为以准确的意图,这是写作行为的起始点,又是目标点,是考场作文的基本底线。可以说,对考场作文而言,如何准确地界定与把握命题者的正确意图和话题本身的意义指向,又如何在文章中准确地呈现出来,将大体决定全文的成败。这样的脚镣戴上,学生们恐怕得累趴下,哪还有“舞姿”啊,更别提“飞翔”。说写作要放飞学生的心灵,那也只能是语文教师们自欺欺人式的自我安慰了。
  事实上,学生不是写不出好文章,而是我们不允许他们写,几经打击之后,学生们学乖了,只要有材料,就紧扣材料,不管是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写三句就呼应一下题目,写一段就结合一下材料,这样万无一失。班里许多写作优秀的学生说,作文没有什么奢望,拿到45已经万幸。当我们有一天发现,学生们对作文的关心都变成了对有没有“偏离题目”的关心,那将是一个莫大的悲哀啊。
  为什么要在写作能力的考查中设置那么大的审题障碍?我以小人之心来揣测一下,其实是我们对学生作文无从指导,只好抓住审题这一权杖不放手。抛开审题,我们的作文指导是无为的。可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抛开审题,我们学生的写作是多彩璀璨的,我们的学生喜爱随笔远胜于作文,就是一个明证,就是那个难能可贵的“随”字,放飞了他们的性灵,成就了他们的文章。考场作文中,审题的严酷性也是我们对待考生不人性化的表现,什么时候出题者和阅卷者们能放下“审题”这道权杖,那便是考生们写作天朗气清的时候。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蔡稷颖:我将第六单元的知识做了一个梳理,并做成了思维导图,这样非常便于我复习。我还画了一個机器人,是不是很酷?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审美情趣与文化品位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把发展学生个性特点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作品的过程中发掘它们的内涵,用真善美的美好情感洗礼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实现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挖掘语文内在功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新课标特别强调要“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在写作中运用逆向思维就是从与传统观点相反的角度探索问题,往往能出奇制胜,确立新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时代需要创造型人才,创新作文渴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就决定了中考作文命题要围绕学生生活。当然,学生生活的外延要不断扩大,不仅要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生活,还要围绕社会生活,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学生对焦点、热点问题的认识,以促使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中考作文题型和选材范围更灵活富于变化,着眼于综合能力和
创新,简言之,就是在传统的桎梏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换句话说,创新就是以非习惯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李可染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一语道破了创新的价值所在。人类生活是这样,作文亦然,创新是文章的生命。一篇文章只有在立意、选材、结构、文体、语言等方面做到了创新,文章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受到读者的青睐,让读者得到启迪和美感。    一、占据立意的制高点    立意的独
师生与文本间电光火石般的碰撞、喜怒哀乐的交流、睿智深刻的思想对话的课堂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可是,课堂教学中“霍布森选择效应”的泥潭却一个接着一个,让人防不胜防。“霍布森选择效应”的背后是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伪生成的成功。目前,虚假预设和伪生成的教学状态在课堂上似乎并不少见。如何辩证地看待预设和生成呢?下面展示三个教学片段,探索怎样做到关注真正的生成。  一、匠心独具的“设境”  “不愤不启,不悱
德国文学大师歌德曾说过:“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选材角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因此为文者只有独具慧眼,作文才能独辟蹊径。  打个比方,选材探寻角度,好比选择道路。一般来说,大路顺畅,直道快捷,当然走的人多。人一多,在通天的大路上,你往往会被淹没在人海之中。想要与众不同,显示自己的个性风采,就必须开拓出别人不走或少走的道路。作文选材角度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逆向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有关先知的故事。某一天,先知在山谷里对着他的门徒们讲道。先知说:“只要有信心,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门徒们不相信,其中一位门徒问道:“你有信心,你能让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上吗?”先知充满信心地对着山那边大声叫道:“山,过来。”结果可想而知,但先知接下来说:“既然山不过来,我们就过去吧!”于是他们开始爬山,并且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站到山顶上。这个故事中先知说的“山不过来,我们就过
每年语文高考一过,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立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继而就会有名师、“大家”出来进行评点,分析利弊,指出写作的思路和技巧,其中很多考生最为关注的不是作文能得多少分,而是有没有写“偏题”,因为一旦“偏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何审题也成为我们作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探讨此问题之前,先明确何谓审题?  一、何谓“审题”  清人崔学古在《学海津梁》一书中讲过:“作文须先闭目静坐,理会题旨。”这
批注式阅读是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阅读模式,在课前,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形成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批注,形成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课后反思阶段则是学生对自我阅读过程的一个反思,形成的是自我对话。正是在这个对话中,学生从拿到文本到初步感受文本,再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最终生发出自我的感悟。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