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圆券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ur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湖南和平解放的前夕,大人们闲扯的时候,都说风潮蛮紧。我地是国统区,对于共产党、解放军方面的消息封锁得水塞不通。祖母千手万手纺出的棉纱,千梭万梭织出的土棉布,都堆在那厚实的木板凳上,上面压着一块平滑的青石板。祖母把这纺织出来的几十匹棉布,看成是家里的一笔财富。如果真的共了产,她的劳动成果就白做了。如何处理这一担多(四十匹)棉布,成为祖父母目前的紧急大事。
  长沙的风潮更紧,祖父别无选择,只身挑着这担土布,两头黑才赶到浏阳城。但街上已经是满目萧条,找到原来的行业熟人也无法帮忙,都是唉声叹气的说:这么紧的风潮,谁还敢进货。无奈的祖父只好又挑着这担土布直奔大瑶镇,但这个距县城四十多华里的工商名镇也是死一样的气氛,祖父成了一条死蛇,只好雇了挑夫担到江西上栗。
  上栗是一个小小的山城,还是有一部分做纱布生意的经纪老板。这是人到地头止,货到地头死的结局了。祖父狠心把这担土布低价丢出去了,把收进来一扎一扎的金圆券严实包好,又踉踉跄跄步行了两天才回到那个大地坪的老家。祖父有气无力地躺在那张刻着“长生不老”的竹椅子上,把一个包袱交给祖母,叹气说:脱货求财,卖了,是金圆券票子。
  自祖父挑着那担土布出门以后,祖母几天来心急如焚,一种可怕的气氛充满老屋的每一个房间,祖父的可怜形象一直在我脑子里萦绕着。祖母说不要对外人透露阿公去卖布的事情,我和祖母两个只是火烧乌龟肚里痛。当时听到的消息是这里失守那里失守,这里有人被打死了,那里有人被捉去了。我生怕祖父的布被人抢走,祖父的钱被人劫走,甚至做起了更可怕的噩梦。现在阿公安全回到家里,本是件清清吉吉的好事。谁知道只隔了几天,金圆券突然变成了一钱不值的倒票子!祖父只好把这堆曾令他欢喜一时的金圆券,都丢到一个篾制皮撮里,放在楼板上的烟窗斗缝里。
  祖父沉默着,他的内心一定是很痛的,可能像针一样刺着他的心。他来回走了四百华里旱路,肩头还压着百把斤布匹。这是走冤枉路,走闭气路,早知道脱货求财只求回来一堆废纸,何不把棉布留下来,留了黄金有时价,何况这土棉布是做内衣和被单的好材料。
  祖母躲在屋里暗哭了几天几夜,慢慢地抽泣着。她只能一天吊十二回颈,自宽自解,或许阿婆她老人家想到了“退财折灾”这句俗话。她不想上楼去看这堆金圆券,但又痴想如果金圆券还可以流通就好了——这当然只是自我宽慰。到土改时,她亲手把这一皮撮金圆券烧成了灰,原因是她怕民兵查出来,划一个有变天思想的反革命分子,那是“发长子杀鸭子,抖都不要抖!”。
  果然在土改划成分时。有人检举我家有几亩田,有几担布,有好宽的房子,可以划个地主。经过土改工作组的调查,童养媳带走了一丘田,人均田亩不够划地主;清查家里也没有几担布,只有祖母起本时的烂絮棉花,更没有发现啥可分的胜利果实,于是只好划了个中农成分。祖母也终于想通了,退财真的折了灾。
  当时流通的货币除了金圆券外,还有关金券。老百姓不相信这种走水的纸票子,手里有了纸票子,马上就囤货。最硬扎的货是食盐,其次是稻谷和茶油。日军占据时,两块光洋籴一担谷,一担谷换两市斤食盐。光洋又分大脑壳和细脑壳两种,还分开了堑的和没开堑的两种。当时的行情是一担谷换十斤茶油或者十二斤猪肉,所以好户头都囤货不留钱,而我的阿公阿婆,却把布匹换成了金圆券。这种既不囤货,也得到钱的做法,是坏事变成好事,无意中顺其潮流,避免了三十年的灭顶之灾。
  还有一种只在本地流通的手写纸票子。这是本地开铺子的财东们发明的一种调节流通的缓冲措施。票子是竖式的,用毛笔写出大小不等的面额,盖上一方条形印章,如徐益和兴号、尚有堂号等,平时可到地方各商店去购货,不讲信用的票子有时也购不到货,到了年关只好到发票子的财东们那里去兑现金。祖父手里也存了一些这样的票子,花不出,也兑不到现金,叫做烂票子,可能也起到了退财折灾的作用。这种地方流通的商家票,只流行了几年,大约是1944年到1948年之间。
  在这段时期,也出现了不少花纱布行,一些做花(棉花)布(棉布)生意的经纪人活跃在城乡之间,如龙伏的付志仁、寒沙塘的戴宇朋、打泥塘的焦志田、杜公塘的刘少锦、米龙嘴的刘次和等。他们都与纺纱织布的村妇们打得火热,把从村妇手里收来的棉布送到浏阳城出售,把得来的现金带到湖北朱河购回棉花,又将棉花去兑换土布。人一熟,就可做无本生意,即先赊走布,等赚了钱再给棉花。
  祖母的盈利经验是靠赚浆水和手工。如果棉花上了潮或者夹了沙子,一定重量的棉花就做不出规定长度的土布。祖母她们就先看花,再给布。每匹布赚几两花,几次兑换后就能赚一匹布。为了使布织得有手感,还要用米汤来浆纱,织成厚墩墩的布。好的纱手和织手,用三匹布兑换来的棉花能织出四匹布,而且织出来的布边整齐,布面平滑,手感板扎。祖母在当地可算是纺纱织布的通家,金圆券使她成为输家,最后划成分又使她成为赢家。
  祖母纺纱织布的尾声,是在哭金圆券之后。她重整旗鼓又积累了几匹布,不幸被石江陂那个翻皮打卦的赌徒陈某翻摊子翻去了,陈同时在祖父手里赊走了四只小猪崽。这两笔账是钱落了英雄手,米进了叫花子袋。祖父把陈某家的门槛都跑出了个氹还是没讨回这两笔账。地方把这种无赖叫做强鼻子,到社教时,陈吊颈自杀了,这笔账就烂到了死人身上。
  这是祖父母哭金圆券之后的最后一场输局。金圆券藏在楼上一扎一扎原封未动,都是号码未乱的新票子。当时饱了一下眼福,随即从眼眶里付出沉痛的泪水代价。祖父的染业不可复兴,祖母的纺织业也彻底落了气。家里翻箱倒柜也寻不到一块光洋,连铜毫子和穿眼钱都很难找到了。从此,家庭经济每况愈下,处于危急境遇。
  如果祖母不烧毁那些金圆券,能闯过多个社会政治运动的生死关头,留到如今,或许能成为古董市场上旧票证收藏商的珍品。但如果冒险冒到文革时期,被红卫兵清查出来,将是戴个三尺高的尖帽子,背上五十斤的木牌子,得个游村上台坐班房的下场,甚至吃粒花生肉,脑壳开花。
  还是莫哭金圆券了,祖父祖母九泉安息吧。
  (摘自《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语文出版社)
其他文献
当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亲切地会见了老朋友,并把他介绍给观礼的外国友人。之后,又同他进行了交谈。领袖同一位普通农民间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平凡却让人感动。  亲民重情一直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开国领袖中,不少领导人都很注重深入基层,与普通群众交朋友,同各行各界人士交朋友。  毛泽东与农民杨步浩  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情谊并未中断  在延安,流传着毛泽东和农民杨步浩交往的佳话。  杨步浩老
期刊
围坐在贵州黔北山区一所村小的大铁炉子边,满头白发的朱敏才对国家外汇储备量、贸易顺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当地人眼里十分陌生的概念如数家珍,解释这些“高大上”的词汇时,他还会讲出一两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14年前,“黑头发多过白头发”时,朱敏才是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如今,他是这所山间村小的支教老师。  在学生眼中,朱老师的学问和山间的洼洼一样高深,以至于上朱老师的英语口语课根本不用翻开课
期刊
战国以前,交通落后,饮食业很不发达,人们出门旅行,经常能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即使腰缠万贯,也没地儿买吃的,没办法,出门时,得带上干粮。这干粮,就在“箪”(用竹子或柳条编的小圆筐)里装着。  战国以前,没有烧饼,没有馒头,更不可能有速冻水饺和速食米线,那时候最耐贮存、最适合携带、也最常见的干粮,就是“糗”。糗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炒面。错!是炒熟之后,加水捣制、揉搓成形、最后再晾干的锅巴。这锅
期刊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  十几年前,他毅然离开家乡,靠着一路乞讨,只身一人来到千里之外的繁华都市广州“闯荡”,那一年,他已75岁。  一切皆缘于与死神的那次擦肩而过。  老人名叫李继胜,河南太康人。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如果不出意外,他很可能要跟土地打上一辈子交道。老人幼时读过私塾,认得些字。30岁时,怀着保家卫国的信念,他放弃了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机会,悄俏把年龄改小5岁,参加了志愿军,此后曾
期刊
夜色慢慢降临,城市的喧嚣在此刻也已逐渐退去,可是整座城市并没有因为黑暗的来临而沉睡,路灯仍为稀疏的行人照亮着前方的路。我踯躅在这夜色微茫的天空下,内心涌起了一丝凄凉。不知为何,在如此繁华的大都市,我的内心竟是那么寒冷,我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孤独、寂寞、无助和悲伤。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我好像迷失了奋斗的方向,每天虽然忙忙碌碌,到头来却感觉莫名的空虚。  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寂寞时时侵袭着他们的内心
期刊
刘大铭,1994年出生于兰州。因基因突变,自幼罹患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经历过十一次大型手术。先后十一次荣获国家级文学奖项,两次受邀至人民大会堂领奖,多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文章。  过去的十天中,我蜷缩在这张异国的病床上,等待时间的救赎,母亲则坐在我的床边,我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她轻抚着我的头发,亲吻我消瘦的脸颊。这样简单的动作,会持续无数个小时。一天之内,除了吃饭与置换液体,几乎没有人走进我
期刊
岁月如割,割伤我美好的回忆;岁月如歌,歌唱我明媚的明天。  遇见你是最美丽的意外  11月的最后,叶小绿站在学校操场上抱着麦克风浑身颤抖,四周是黑压压的人群,听着尽是喝倒彩的嘘声。就在她快要拿不住话筒时,人群中传来一阵为叶小绿加油的声音。叶小绿抬眸看去,看见了人群中的林安,一手抱着一束开得正艳的白色栀子花,在所有喝倒彩的人里,显得那么耀眼。瞬间,原本忐忑难安的叶小绿一下子振奋了精神,握紧话筒认真地
期刊
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  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是住
期刊
数十年前,大凡曾经路过上海的人,都会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夏天一到,首先是大街小巷,到处听闻叫卖声:棒冰棒冰,老牌光明牌棒冰!小贩一面叫卖,一面还用木头敲打装载棒冰的木箱,发出“啪、啪、啪”的响声。棒冰就是冰棍,有赤豆棒冰和盐水棒冰,每支四分。  另外有“雪糕”,就是奶油含量较高的冰糕,广州叫雪批,每支八分(一角二分的大雪糕,是后来才有的)。还有“断棒头棒冰”,卖三分钱,惠顾的多是小孩子,吃起来自然
期刊
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全面展开,作为社会知名人士,郁达夫接受新加坡《星洲日报》的邀请赴南洋。对此一直以来有不少猜测。认为郁达夫到南洋带有官方使命,去作海外宣传抗日者占主流。也有人认为是因为私人关系,他愿意在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有的甚至认为郁达夫到南洋,是一种自我放逐。根据最新资料表明,郁达夫到南洋,主观上是为了摆脱戴笠的迫害,客观上是为了进行中国抗战的宣传,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