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如何做到夹叙夹议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ily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既不是一味地记叙,也不是单纯地议论,而是叙中有议,议中有叙,把议论穿插于具体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中。“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两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使文章内蕴丰富,枝繁叶茂,从而有力揭示文章的主题。夹叙夹议的具体方式如下:
  一、先叙后议
  先叙后议,即把所举的例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叙述”之后,对事例进行分析。先叙后议,是由实到虚,由事及理,摆事实、讲道理,这样读起来亲切自然,顺理成章。“先叙”是创造情景,引人入胜的简捷手法,通过“先叙”,或勾勒形象,或摆出事实,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从而把读者吸引到“后议”的轨道中去。分析事理时,强调事例能证明论点的原因,分析的视角偏向事例能体现的观点上来,选取最能体现论点的内容或角度,从而使论证明确、深刻、透彻。如《远近结合,感受自然》:
  反观古之先贤,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浑;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与天地为伴,与日月同行。然而,他们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
  本段叙述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词大家的例子,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却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先叙后议,材料简明,观点鲜明,逻辑性强。
  二、边议边叙
  边议边叙,就是整个语段是以议论为主,在分析说理的过程中加进对材料的叙述,即边进行议论,边叙述事实,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法。一般情况下,这种叙述的例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只要把最主要的事实叙述清楚就可以了。而议论,可以针对文段的中心阐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道理讲清楚、讲深刻,力求通过合理的分析议论,让人认清事件或现象的本质,从而得出与中心论点一致的结论。然后再辅以论据材料,让事实去说话,从而实现由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升华。如《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科技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想象,推动我们去探索。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时代里,哥伦布历尽艰险发现新大陆,却不知那不是他所向往的亚洲大陆;近代中国人因为科技落后而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妄自尊大……我们要好好利用科技,开眼看世界,更好地感知自然,利用自然。
  本段先议论,阐明了科技能让我们更好地感知自然的道理,然后用简洁的文字叙述两个例子,叙述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议论和叙述相辅相成,边议边叙,叙议结合,把观点阐释得清楚明白。
  三、先议后叙
  先议后叙,就是在文段的开头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统领全段。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还需要深入分析,对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原因和结果,本质和实质,发展趋向等等内容逐一分析,挖掘出论题包含的道理。通过深刻的议论分析,中心显得清楚明白;接下来的叙事,则要根据议论的中心,抓住重点进行叙说,做到事和理的有机融合。如《智慧的境界》:
  智慧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蛰居,而是艺高人胆大的魄力。在一个以眼镜度数判断学识高低的时代,智慧总被人误解为一纸文凭。智慧不仅是书本中的内容,它与知识有关系,却并不等同。王熙凤,论学识必不如林黛玉渊博,却协理宁国府,将全府上下的事务打点得井井有条。反观如今层出不穷的“专家”,知识有余,实践能力却不足。智慧往往闪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那些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想必都是智慧之人。
  本段第一句是观点句,接着进一步阐明何为“智慧”,指出人们的错误认识,然后举王熙凤和某些“专家”的例子例证观点。这样观点就不是孤立的,有了叙述的支撑就显得枝繁叶茂。
  那么,如何处理好记叙和议论的关系呢?
  一、记叙和议论的结合是有机的,二者不能分离。记叙为主,议论体现为适当的提炼、概括和升华。
  二、合理安排议论的位置。议论用在全文或一个大层次的开头,起提示、概括文章内容、表明作者思想、立场的作用;也可以用在文章结尾或一个大层次的结尾,用来深化主题,揭示作者的思想、看法。
  第一步,写好“夹叙夹议”中的“叙”。一般说来,“夹叙夹议”中的“叙”,难说是叙还是议,实际上是理性化的叙述,叙议一体,渗透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第二步,写好“夹叙夹议”中的“议”。“议”是“夹叙夹议”语段的核心、灵魂,是事例叙述的目的之所在。“议”,有四种常见的方式:
  1.分析性议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议论形式,是对叙述事例的分析,以期揭示事例的内涵,阐释事例的意义,透析事例的实质,使读者能够悟道明理。
  2.感悟性议论。这种议论多在叙述事例之后,着重表达作者的感想和领悟。
  3.联想性议论。由事例引发联想,由此及彼,联想到过去、现实、未来,联想到包含着类似道理的事例,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
  4.对比性议论。先是对所叙述的事例阐述、挖掘,然后再举出其他事例与之进行对比,找出二者的相同点或不同点。通过对比,孰优孰劣,褒贬自明。
其他文献
创作  最通俗的作品,是一张白纸;最不通俗的作品,也是一张白纸。  关于傻子的故事,是聪明人的创作;关于聪明人的故事,也是聪明人的创作。  宁可写出散文来让人说是诗;不可写出诗来让人说是散文。  在时髦的诗人看来,写别种文章的都是傻子;他们不会分行。  “大匠能予人以矩规,不能予人以巧”;小匠也能予人以规矩,但自己也不巧。  知人论事  欺瞒的嘴说出的话,往往“忠实”于忠实的嘴所说的。  失意时屈
期刊
(题目用比喻突出文采)  “持身不可太皎洁……与人不可太分明……”(开头扣住了材料。)刚刚目睹的一个画面又在我的眼前出现了:拥挤的楼道里,一个女生踩了别人一脚,她满含歉意地说:“对不起,对不起。”那被踩的人淡淡一笑,说:“没关系,没关系。”说完二人含笑而去。包容让和谐之花在同学之间开得如此美丽。(联系材料,照应标题,彰显文采。)  人生路漫漫,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与我们相遇,这其中定会有好人、坏人、聪
期刊
【名家阅读】  跟假话掰腕子  □鲍尔吉·原野  我在兰桂坊认识一位贝蒂小姐。  兰桂坊只适合做两件事——跳舞与饮啤,做其他的事都唐突,诸如说话。因此,我和贝小姐说的话不多。嘈杂,只能像水手一样大声喊,知道她是加拿大人,会中文,现为摄影记者,喜欢旅游。  分手时,她发出一个邀请:“春节到加德满都去。你去不去?”  我笑着回复:去,是一个美妙的建议。后来才知道,我的表现是一个错误,甚至是一个谎言。 
期刊
前几日深夜时,我常常会莫名地醒过来。有一晚醒来,恰逢外面下着极大的雨。在闪电雷声交织的凌晨时分,我口干舌燥地起床找水喝,正好一道闪电将漆黑的房间照了个通亮,恍惚间瞥见墙上的挂历,原来已是春分。  时间过得如此之快,我竟丝毫没有察觉。前段日子似乎还穿着厚厚的棉袄,裹得像个粽子,而如今我却能感受到丝丝的热气。晴朗的日子正悄悄走近,有些闹腾的男生甚至穿一件短袖便一头扎进充斥着阳光与汗水的球场。而时光,藏
期刊
没有浓郁的芬芳,梅用其淡雅的清香绽放出生命的韵味;没有虬枝的交错,竹用其倔强的意志支撑起青翠的身躯;没有华丽的色彩,兰用其翠绿的细叶彰显出生命的光华……无需刻意雕饰,生命之美,在于静心素雅,淡看浮华。  一局棋,一壶酒,一张琴,一万卷书, 一千卷金石遗文,一老翁。山肴野蔌,酿泉为酒,这是欧阳修的选择。似林逋一样梅妻鹤子,似苏子一般泛舟江湖,如辛弃疾一般在稻花香中诉说丰年的乐趣,又如王维一般在清泉石
期刊
注意事项:  要想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们应在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关注自己的成长  在写作过程中,代入自己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以及随之而来的诸多改变和产生这些改变的原因,自然会使文章具有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力量;表明自己的态度,写作时写出自己对事物、对人物的独特感受和态度,可以使文章真实感人。  二、找切入点  着眼于“小”。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
期刊
【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菜根谭》有这样的话:“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大意是:立身处世不可太自命清高,对于一切羞辱、委屈、毁谤、脏污都要适应并能容忍得下;与人相处不可善恶分得太清,不管是好人、坏人、聪明人、愚笨的人都要习惯以至包容。  读完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有何启发,有何评论?写一篇文章。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
期刊
溪水  苏雪林  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涡,似乎欢迎我们的双影。  这道溪流,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深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早晨时她不能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夜深时不能和娟娟的月儿谈心,她的明澈莹晶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忧伤的调子。她是如何的沉闷呵!在夏天的时候。  几番秋雨之后,溪水涨了几篙;早凋的梧楸,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晓霞,从杈树
期刊
在我的心中,有那么一场值得珍藏的雨。  那一场雨,让我泪流满面。  天忽然黑了下来,随即下起了瓢泼大雨,烟雨江南般的美景,尽收眼底。我到阳台上看雨,哦,早已有人站在那儿欣赏美景了。是外婆,她也有这般情趣!  她的背弓得快像虾米一样了,银白的头发在风中飘扬,薄薄的衣服被风吹得凌乱,她那干枯的树皮般的手,搭在栏杆上。我站在她后面,突然身体里的某一个部位被触动了,泛起了丝丝的酸意。  风,呼呼地吹;雨,
期刊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