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捏就的城市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帝用泥巴捏出了人,陜西人用泥巴捏出了西安。西安是一座用泥巴捏起来的城市,这里不仅仅是指城墙,也指城墙内外的众多古建筑,还指满城的黄土。黄土高原最不缺的是黄土,在这座泥土捏成的城市里,到处可以嗅到泥土的味道,很接大西北的地气儿。诸多古建筑中,我最喜欢的是大雁塔。夕阳下的大雁塔,往往会有流云掠过,有一种落寞美,如同美色残存的妇人,对着镜子努力想留住一抹姿容。
  大雁塔在城墙外。以前,游人在广阔平缓的黄土地上跋涉,远远看见这样一座高塔,心中会有喜悦,知道自己没走错路,也知道漫漫旅程快到尽头了。生活在地上的人,对天有憧憬,总是努力接近天,接近天就意味着接近无上,塔就是这努力的结果。只是无论如何努力,距离天还是很遥远,于是不再计较与天的距离,而是回过头看,计算与地的距离,这才有了多少层的概念。黄昏的大雁塔,高妙而迷人,只可惜現在弄了个北广场,又是华灯又是喷泉,跟集市一样热闹。
  要说文化,西安的每块石头都是文化。在西安怀古,就跟脚下的土地一样肤浅——随便挖下去三五米,有可能挖出汉砖唐瓦,兵马俑据说就是这样发现的。这座村子的农民已经不种地,光靠给游客讲解如何发现兵马俑,就足够盖房子了。我去看兵马俑那次,也值得记上一笔。在火车站广场找到一辆车,上面挂着前往兵马俑的牌子,我问是去兵马俑吧,卖票的小伙子嗯了一声。上去等了一会儿,基本上坐满了,可以开车了,可这时候,那小伙子一再对我使眼色,说是有话对我说。我说那就说呗。可他一定要我下车说。我随他下了车。他说大哥,我这车要拉他们去很多店购物,到兵马俑那儿都快天黑了,您还是找别的车吧。我问哪儿有别的车,他说哪儿哪儿有,说得含含糊糊,反正就是希望我不要上他的车。态度倒是很客气,他有礼送出境的意思。我后来是打车去的。
  南城墙边上的碑林,是很有名的,全国规模最大的碑林,是书法爱好者朝圣的麦加,习字一定要去这碑林看看。里面聚集了最灿烂的历代书家碑刻,我尤其喜欢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碑文粗看拙钝,细看饱满大气,有天地之间忠良在此的气概。相比之下,现代人的书法多闪烁,多柔媚,缺少正气与担当,这与现代人的世故圆滑分不开。我想去听听秦腔,好不容易找到易俗社,却说没有安排节目,就像在合肥,想听黄梅戏也听不着。
  最后说羊肉泡馍。说实话,在全国的饮食地图上,西北素来不起眼,无非是像捏黄土那样,把面粉捏成包子馒头饺子馍。不过羊肉泡馍改变了我对西北饮食的印象。泡馍的关键是羊肉汤,北方牛羊肉的味道,是南方永远不及的。面前搁着一碗热汤,把馍一块一块掰开,汤的醇厚,掰馍的不紧不慢,都是西北人性格的写照。南方饮食的妙处是一个品字,美食家要品出食物的微妙差异。对习惯于品味食物的南方人来说,一碗羊肉泡馍吃下去,顿时感觉天宽地阔,肚儿浑圆,所以羊肉泡馍的妙处是一个饱字。
其他文献
晶 达  生于大兴安岭南麓,有50%达斡尔血统的纯达斡尔族,喜欢传统的民间的旧事物,也喜欢科幻的洋气的新世界,将此现象视为某种分裂症,自认为是生存在时代夹缝中的“怪胎”。以风为文、马为梦、酒为歌的姑娘,请不要用泛称“美女”称呼她,如果不想叫她的名字,可以给她取任意可爱的昵称。  年是个怪物,对我来说,越来越是。我已两年没有回我的家乡——莫力达瓦过年了。这两个年,一次是在成都迎接了它,一次在北京对它
丢垃圾,“别给中国人丢脸”  初到德国卡塞尔留学时,有老留学生递给我两页纸,郑重其事地交代:“这是德国生活的第一课——扔垃圾。千万别不及格,给中国人丢脸。”  我接过一看,《垃圾分类宝典》:  (1)生物垃圾(棕桶,厨余垃圾/花草树叶;可降解制肥,免费回收)  (2)旧纸(旧纸箱,报纸杂志复印纸/纸箱;可回收造纸,免费回收)  (3)旧玻璃(分棕色、绿色和无色三种玻璃回收箱,玻璃瓶倒干净去瓶盖,再
—— // 01  大四快结束那年的初夏,他和其他所有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忙得焦头烂额,四处投简历。可悲的是,他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奖项或值得炫耀的东西能写在简历上。  他开始后悔这四年下来虚度青春,终于承认泡网吧与厮混的下场是一无所有。  寝室里其他三个人都拿到了复试通知,尽管工作很一般,但好歹有了着落。而他没有收到任何面试的通知,连最坏的着落都没有。  那段日子他突然失眠,闭上眼睛耳朵就变得异常敏
至今仍記得《飛屋环球记》里的那个片段:当遮掩气球的帐篷掀开时,色彩斑斓的气球全部腾飞起来,将卡尔的屋子平地拔起并一起飞向空中……就此,一场属于他的旅行开始了。每每看到有气球飞过屋顶,我便想何时也能如卡尔一般,乘着气球与你各地流浪?
东珠  1979年生于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五人班村。2012年末开始写作,作品依次见于《青年文学》《美文》《作家》《中国作家》《花城》等,部分作品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转载。2013年,长篇系列散文《女子宿舍》由《美文》(上半月刊)连载。2014年,长篇野花系列散文由《作家》杂志连载。2016年,长篇系列散文《石头记》从《作家》杂志6月号开始跨年连载。相信万物有灵。现居东北。散文《胡枝子
舔名人知道什么是好东西,远在一千公里外他就能闻到。他不辞辛劳来到他要舔的名字的附近。坐汽车或乘飞机,这如今都方便得很,这份劳苦不算大。但应该指出,假如有必要,他也会付出更大的气力。他的欲望形成于看报时,报上不登载的,他不觉得好吃。要是一个名字经常上报甚至上标题,他的欲望就变得不可抗拒,于是他赶快启程上路。如果他自有足够的路费,那就没事了,可如果他没有,他就问人借并用他伟大计划带来的荣耀来偿付。只要
我是一九八三年开始写作的,至今刚好有二十个年头。  二十年前,我的发丝乌泽油亮,喜欢咯咯笑个不停,看到零食时两眼放光,看着可爱的小动物爱上前跟它们说上几句俏皮话。  那时的我可以彻夜不睡地写上一万字,第二天照样精力充沛地工作。我爱到田野和山间散步,爱随手掬上一捧河水喝上一气,爱摆个姿势拍照。  二十年前的我还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没有出版一本书,对生活满怀憧憬。但那时的我是多么青春啊。  现在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但如果说有什么最不可思议和不可或缺的,恐怕就不多了,比如“空气”和“水”。  因为“空气”无色、无味、无形、无状,我们无从把握感受,所以很难去说它;“水”则不同,它随时随处可见、可感、可用,所以颇值得好好观察、体会与感悟。“水”就如同父母,它不仅给人以形体、营养,还给人以思想、感情、精神和灵魂。作为人生的孤独者,通过“水”,我获得了安全感、快乐、力量与美感。  当
在阅读古诗词时,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古代诗人喜欢用“空”字传情达意,一个普普通通的“空”字经过诗人们的调遣立刻变幻多姿、魅力四射,令人叹为观止。    “空”字含有“空灵、宁静”之意,因此古代诗人们常常借用“空”字渲染环境的幽静、表达归隐闲适的情怀。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间秋季黄昏的美景,一个“空”字开头使意境全出,顿时点出
春风荡起  星星点点冒枝头  农家小院  燕儿呢喃、鸡鸭高唱  笑迎老友归来  黑色身影上下翻飞  小院增了几许灵动  屋檐之下  也添了些许生气  飞越高山大海,不愿稍作停留  飞越山川河谷,不想略微小憩  飞越几多景致  亦未停下欣赏而误了归期  不远万里、不辞辛劳  回家的心  急切如日月的更替  炊烟依旧、白墙黑瓦依旧、花儿依旧  连气味都如此熟悉  男人吸烟筒的响声依旧  女人呼唤鸡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