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品质》的三个角度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l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质》是苏教版必修三“底层的光芒”专题选编的一篇小说,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会重点从分析格斯拉的形象入手,让学生找出感触最深的段落,概括人物的优秀品质,从而形成对主题的认识。
  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格斯拉诚实敬业、热爱技艺的品质的赞美上。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创作的这篇小说究竟有没有更为深刻的主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又该如何进行深度解读?下面结合在课堂实践,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关注“反常理”
  文学作品,特别是以人物为中心的文本,都会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个性特点。然而,情节的发展如果一直按着正常的逻辑思维,只能呈现出程式化、意料之中的结局,这会让作品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因此,有吸引力的作品往往会出现一些“反常理”的情节内容,而且恰恰是这些“反常理”部分会形成作者情感的转折或者递进,从而表现深刻主题。所以,关注“反常理”内容是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切入口。
  《品质》一文中,格斯拉是诚实敬业、热爱事业、技艺娴熟的鞋匠,按照正常逻辑思维,这样的优秀手艺人会获得同行和社会的认可,至少养家糊口不成问题,然而因为慢性饥饿而悲惨死去的最终结局出乎读者意料,成为本文中“反常理”的典型。由此,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如此诚实敬业、热爱事业的鞋匠结局会如此悲惨?学生很快可以从文章中找到最后年轻人对“我”说的一番话,“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而且还要亲自做”、“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说明格斯拉做事过分认真,“他从不登广告”、“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说明格斯拉经营理念陈旧,不能应对竞争,“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他肯用最好的皮革”、“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说明产品制作时间长、成本过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格斯拉身上,也就是更多的主观原因让学生对格斯拉产生了刻板甚至死板的感觉。
  同样,按照常理思考,格斯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主观上为了生存的他应该会有一些改变,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反常理”的内容:为什么格斯拉如此死板不愿意改变?格斯拉手艺精湛,凭着自己的经验,如果随波逐流,不但不会饿死,而且还有可能发财,但他宁可饿死也不放弃一个鞋匠的追求。在他看来,皮靴的质量就是鞋匠的生命,粗制滥造是对职业的亵渎,乃至对人格的侮辱。因此,在个人追求和选择中,格斯拉的坚守和最终的命运的巨大差异就更显悲壮,这样的坚守才能体现“底层”的最耀眼的“光芒”。
  可见,课文中的“反常理”内容是深入解读文本的“有力武器”,既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又能延伸思维的深度,起到深刻理解主题的作用。
  二、“我”究竟是谁
  文学作品中的“我”有旁观者的“我”和隐含作者的“我”之分。作为旁观者,主要体现一种客观描述,情感体现相对比较浅显,爱憎褒贬一目了然。而作为作者的化身,“我”就要体现人物背后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这种隐藏在身后的内容往往需要我们深入解读。
  《品质》一文,学生对“我”的评价大致有以下一些:“我”的身份是与格斯拉有多年交往经历的顾客;“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作为线索人物记叙了格斯拉的悲惨人生,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是格斯拉悲剧的见证者和旁观者;“我”同情格斯拉,为格斯拉的悲惨命运而感到难过。看来,学生对“我”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旁观者的层面。
  在我看来,作品中设置的“我”身上承载了作者的思想。如何深入解读?首先从了解作者开始。
  作者高尔斯华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伦敦的著名律师,并经营好几家公司。高尔斯华绥曾在牛津大学读法律,但是后来放弃律师工作,到处游历,见识了很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并和他们成为朋友。这些经历从作者长篇小说《岛国的法利赛人》主人公理查·谢尔顿的经历可见一斑。《品质》一文中的“我”其实也是作者的化身,从文中“到国外去了一趟”、“只需要两双”靴子却一下“定做了三双”、一口气定做四双靴子等情节表述可以判断,“我”的经济状况应该还不错,在和格斯拉的商业交易的过程中,并不因为他的贫穷、社会地位不高而有任何嫌弃,相反,“我”已经把格斯拉认定为“老朋友”,对他的命运充满着挂念,在他遭遇不幸时,“我”会感到“难过”“心理很不舒服”,充分体现了“我”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然而“我”的出现仅仅是表达对格斯拉的同情吗?“我”从“大约十四岁那年”到格斯拉死去一直在格斯拉那里定做靴子,只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了一双。“我”对格斯拉靴子的始终如一其实也能反映出“我”的人生态度,不受社会追求时髦风气的影响,更多考虑靴子的舒适和质量,这其实就是对当时社会的反叛,昭示着一种高贵的精神和坚持的理想。“我”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格斯拉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更显艰难社会状况下人性的熠熠光辉。也正是因为有了“我”和格斯拉等人的坚持,才可能有社会道德文明的不断前行。
  由此可见,小说中“我”具有线索、情感等多种叙事功能,以“我”这一人物形象的内涵与作用为凭借,挖掘作者的思想态度,可以找寻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捷径”。
  三、文本中的时代气息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也都反映生活,是作家对所生活时代的精神的外化,所以说,时代背景在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教学《品质》时,我提醒学生可以从文本中了解社会生活。很快,学生从第25、26段发现了当时处于大公司垄断过程中,抢走了个人生产加工的生意,让他们处境艰难乃至失业;从第26、64段发现了当时社会的商业竞争需要广告,而且一些大公司仅仅“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可见,一些公司为追求剩余价值,用不切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商品的真正质量却下降了。更有细心的学生找到“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为了讲究时髦”,这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的浮躁。
  这些都是课文中反映的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状况,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再看如此社会背景下的格斯拉,学生发现了格斯拉的“另类”,在充斥着世俗、享乐、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下,格斯拉是格格不入的,一直到死都没有改变,这就是品质的坚守。
  由此,写作背景的挖掘其实就是正确理解作品主题的深入过程,可以更深层次的体现人物背后更为闪光的精神。
  通过以上三个角度的深入解读,学生对《品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格斯拉的生命已经超越了“死亡”的悲惨,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作者是在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塑造了坚守品质的手艺人在残酷现实中被毁灭的悲剧,由此警示世人在社会文明的倒退中需要重视品质的坚守。只有理解到此,才能体现高尔斯华绥创作的深刻内涵。
  [作者通联:江苏丹阳市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杭州市委市政府从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新一轮城市发展目标,把城市生活品质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定位。中学生,作为杭州城市人口的一个组成部
为探寻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阿斯特拉公司生产的奥美拉唑针剂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78例。结果:12小时内止血9例,24小时内止血29例,显效率达35.9%,72
一、各级管理部门的最终成果及其确定原则为了综合地反映国民经济最终成果,必须对国民经济各级管理部门的最终成果加以正确地计算、测定和分析,必须详细制订适合于不同计划
记得绍兴也下过雪,然而江南的雪留给我的印象却是那样的不真切,仿佛是我凭空想象出来的。绍兴绵绵不断的雨似乎才符合她江南小镇情调。5月的拉萨,不时也会下雨。每到这时,我
传统教学一般都是满堂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比较差。以此,最近几年大部分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
2009年10月,日本秦汉史研究学会第21次大会——“战后秦汉史研究的总结与展望”主题研讨会在静冈大学召开。正如前年《历史评论》出版了699号特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现状和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该文利用Open Sees对一座三层带黏弹性阻尼器钢框架结构进行振动台试验的数值模拟,以此验证黏弹性阻尼器力学模型及分析方法的正确性。首先介绍了振动台试验,总结了黏弹性阻
加入WTO,中国经济发展规则将有较大幅度的调整,作为企业教育部门如何应对WTO,谈几点浅显的看法。一、企业职工素质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
又到了十月,又到了通信展,没有了奥运的噱头,没有了电信重组的揣测,没有了3G的猜想。展览地点已经迁至顺义的通信展,似乎并没有因为距离过滤掉太多专业观众,但参观者的绝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