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是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预科学习阶段普遍感到困难的科目。其中英语听力更是成为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的难点。因此,本文通过听力理解的实质结合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点来分析造成其英语听力学习障碍的因素,探讨有效的听力理解策略。从学生角度来看,要正确理解听力理解的实质,以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对待听力学习;从教师角度来看,要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手段和技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英语学习;听力理解;障碍因素
1、引言
自教育部,国家民委和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内地支援新疆协作规划以来,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日益增多,而且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内地以普通话为主的高校中,对他们而言要克服语言障碍进行英语学习更是一种挑战。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而言,本族语是母语,汉语是第二语言,而英语已经是第三语言。在内地高校中,英语教师多为汉族,对民族语言的结构和特点也不够了解,教授英语课程时也只能通过汉语教授。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常常先将本族语转化成汉语,再从汉语变换成英语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语言特征和语法结构混杂在一起,就使得英语学习更加复杂和艰巨。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广大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都认为听力理解是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难点。听力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语言学习中最初的感知环节,在英语学习中,听力处于首要和基础的位置。因此,客观、正确的认识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特点,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2、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听力障碍因素
听力之父James Brown 认为,听力是主动感知声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听者的语言背景、知识能力、信息输入或声音符号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它是一个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是一项综合语言能力。Kenneth(1976)认为,听力理解由五个成分构成,即辨音、信息感知、听觉记忆、信息解码、运用所学语言使用或储存信息。听力是一项复杂的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需要辨音、理解词汇和语法结构、分辨重音、和语调、组织以上信息及协调以上各方面需要听者大量的心理活动。影响听力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因此,本文将从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2.1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音障碍、词汇障碍、语法障碍。
语音障碍是影响听力的根本原因,良好的语音基础是听力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美国语音学家吉姆森(A.C.Gimson)说:“要学会讲任何语言,一个人只需学会它的50%—90%的语法,1%的词汇便够用了,但语音知识却近乎100%的掌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语音知识薄弱,加上受母语和汉语的影响,发音不到位、不准确,甚至不会发音,那么当听到同一单词的正确发音时自然就不能分辨,这样即使有再大的词汇量,听力仍旧不好。此外,如果对语流中出现的诸如连读、省略、失去爆破、近似音、弱读以及同化现象不熟悉也会严重影响听力理解。
词汇障碍,如果学生的词汇量较少,不知道单词的意思,自然无法理解听力内容;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很好地理解词汇的意思,但在听力对话中却不能迅速反应出所听内容的含义。这种情况的造成并不是学生的单词量不够,而是由于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词汇时,只单纯地记忆单词的拼写和语义,基本忽略了语音的存在,也就是说只将单词信号直接通過视觉输入大脑再内化成图式,沒有建立起相关的语音信号。因此,听到个别单词时来不及或根本没有反应。
语法障碍。信息加工学家把广义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英语的语音和词汇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而语法规则则属于程序性知识,这类知识总结了语言的规律性,等于是语言的框架。如果学生对复杂句的结构和语法掌握不牢固,就会把握不住听力中一闪即逝的信息。
从语言因素角度分析: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师资水平不高,很多中小学没有完善的语音教室,录音设备等,使得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听力相对薄弱。与汉族学生相比,大多数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英语学习的时间短,起点低,基础极不扎实。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而言,英语已经是第三语言,在内地高校任教的英语教师多为汉族,对民族语言的结构和特点也不够了解,教学也只能用汉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本族语及汉语的影响,各种语言特征和语法结构混杂在一起,使英语学习更加复杂,更加艰巨。由于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语调与英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多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受过英语语音、语调的系统学习,当英语的听力材料中出现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重音转移等现象时,都会引起听力上的困难。
2.2非语言因素
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的非语言因素是文化背景知识。心理语言学认为人类加工语言的过程包括语音听辨和语言理解。语音听辨主要指对听到的语言物理信号的辨识,而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脑中的已知信息或概念、经验的储存。(任晓松,许家金,2002)。听力材料的一大特点是会话占很大比例,而人们的日常会话往往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许多层面,比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同时,知识面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听者的理解是依赖原有知识图式的加工和处理并得出新的模式。对所听材料的一些基本知识不太熟悉,往往无法正确理解言者的意思,或者是似懂非懂,无法与言者形成共鸣。要提高听力理解能力,除了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外,还要有意识的猎取其他专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
从文化角度分析:由于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来内地上学之前,一般都是生活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受本民族的经济生活、风俗文化、语言文字、家庭教育的熏陶,形成了本民族意识,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一般都很敏感。在学习上表现在他们的文化意识、思维模式、性格趋向都与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息息相关,并且对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他们大都来自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对外交流少,对外国文化的接触就少之又少。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心理因素的影响:影响二语习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三类: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它们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受输入的多少。其中,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诸多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源于学习者自身兴趣及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的愿望,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得诸如经济报酬、奖惩、考试的分数、好工作等的动力。
从心理因素来分析:由于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使得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尤其面对英语听力的时候,自信心不够,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同时,据笔者调查了解,大部分新疆中小学校并不重视英语的教学,更是忽略英语的听说能力。当面对他们听不懂也不會说的英语,他们会因为不自信而惧怕继而产生了厌烦心理,这样大大降低了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同时许多少数民族预科生认为学习英语用处不大,毕业后到少数民族地区多数还是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进行交流,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紧迫性较差。一些学生对教室和课堂期望较大,希望通过课堂学习实现英语水平大幅度的提高,说明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在英语学习上缺乏独立主动性和好奇心。
3.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听力障碍的对策
教师要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三语转化的特点,对少数民族语言里没有的英语发音和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帮助他们掌握英语发音的特点,更好的掌握英语的发音。还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短语、句型、常用词汇、固定搭配与短语,这些是听力的基础。要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熟悉常用词汇的发音,强化常用词汇的音、型、义在认知结构的完整储存,在听力练习中,对影响听力效果的语法点要讲解,借助语法知识可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对基础较弱的少数民族学生一定要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英语的自卑和恐惧心理。课堂上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换为以师生互动活动教学为主的教学。新疆的少数民族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主,其主要性格特点是开朗和直爽热情,能歌善舞。教师可以凭借教育艺术的功力,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一方面加强了解民族地区文化风情,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尽可能减少民族差异感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课堂交流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帮助学生丰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及本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疆的大多数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能歌善舞这一特点,在课堂上让他们学会唱一些英文歌曲,演“英语情景话剧,做游戏”。这样不但可以帮他们减轻学习英语的压力,而且可以促进他们更好的掌握英语语音,语调,和常用词汇的使用情景。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近十年来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述评[J]. 外语界,2002.
[2]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 腾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2002.
[5] 马春花.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J].内蒙师范大学学报,2004(9).
[6] 杨德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汉语学习心理研究[J].语言与翻译,2004(4):68.
[7] 左苗苗,周红霞.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英语学习;听力理解;障碍因素
1、引言
自教育部,国家民委和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内地支援新疆协作规划以来,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日益增多,而且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教育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内地以普通话为主的高校中,对他们而言要克服语言障碍进行英语学习更是一种挑战。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而言,本族语是母语,汉语是第二语言,而英语已经是第三语言。在内地高校中,英语教师多为汉族,对民族语言的结构和特点也不够了解,教授英语课程时也只能通过汉语教授。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常常先将本族语转化成汉语,再从汉语变换成英语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语言特征和语法结构混杂在一起,就使得英语学习更加复杂和艰巨。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广大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都认为听力理解是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难点。听力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语言学习中最初的感知环节,在英语学习中,听力处于首要和基础的位置。因此,客观、正确的认识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特点,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2、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听力障碍因素
听力之父James Brown 认为,听力是主动感知声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听者的语言背景、知识能力、信息输入或声音符号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它是一个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是一项综合语言能力。Kenneth(1976)认为,听力理解由五个成分构成,即辨音、信息感知、听觉记忆、信息解码、运用所学语言使用或储存信息。听力是一项复杂的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者需要辨音、理解词汇和语法结构、分辨重音、和语调、组织以上信息及协调以上各方面需要听者大量的心理活动。影响听力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因此,本文将从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2.1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音障碍、词汇障碍、语法障碍。
语音障碍是影响听力的根本原因,良好的语音基础是听力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美国语音学家吉姆森(A.C.Gimson)说:“要学会讲任何语言,一个人只需学会它的50%—90%的语法,1%的词汇便够用了,但语音知识却近乎100%的掌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语音知识薄弱,加上受母语和汉语的影响,发音不到位、不准确,甚至不会发音,那么当听到同一单词的正确发音时自然就不能分辨,这样即使有再大的词汇量,听力仍旧不好。此外,如果对语流中出现的诸如连读、省略、失去爆破、近似音、弱读以及同化现象不熟悉也会严重影响听力理解。
词汇障碍,如果学生的词汇量较少,不知道单词的意思,自然无法理解听力内容;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很好地理解词汇的意思,但在听力对话中却不能迅速反应出所听内容的含义。这种情况的造成并不是学生的单词量不够,而是由于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词汇时,只单纯地记忆单词的拼写和语义,基本忽略了语音的存在,也就是说只将单词信号直接通過视觉输入大脑再内化成图式,沒有建立起相关的语音信号。因此,听到个别单词时来不及或根本没有反应。
语法障碍。信息加工学家把广义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英语的语音和词汇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而语法规则则属于程序性知识,这类知识总结了语言的规律性,等于是语言的框架。如果学生对复杂句的结构和语法掌握不牢固,就会把握不住听力中一闪即逝的信息。
从语言因素角度分析: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师资水平不高,很多中小学没有完善的语音教室,录音设备等,使得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听力相对薄弱。与汉族学生相比,大多数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英语学习的时间短,起点低,基础极不扎实。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而言,英语已经是第三语言,在内地高校任教的英语教师多为汉族,对民族语言的结构和特点也不够了解,教学也只能用汉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本族语及汉语的影响,各种语言特征和语法结构混杂在一起,使英语学习更加复杂,更加艰巨。由于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语调与英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多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受过英语语音、语调的系统学习,当英语的听力材料中出现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重音转移等现象时,都会引起听力上的困难。
2.2非语言因素
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的非语言因素是文化背景知识。心理语言学认为人类加工语言的过程包括语音听辨和语言理解。语音听辨主要指对听到的语言物理信号的辨识,而对语言信息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脑中的已知信息或概念、经验的储存。(任晓松,许家金,2002)。听力材料的一大特点是会话占很大比例,而人们的日常会话往往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许多层面,比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同时,知识面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听者的理解是依赖原有知识图式的加工和处理并得出新的模式。对所听材料的一些基本知识不太熟悉,往往无法正确理解言者的意思,或者是似懂非懂,无法与言者形成共鸣。要提高听力理解能力,除了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外,还要有意识的猎取其他专业的信息,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
从文化角度分析:由于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来内地上学之前,一般都是生活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受本民族的经济生活、风俗文化、语言文字、家庭教育的熏陶,形成了本民族意识,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一般都很敏感。在学习上表现在他们的文化意识、思维模式、性格趋向都与本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息息相关,并且对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他们大都来自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对外交流少,对外国文化的接触就少之又少。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心理因素的影响:影响二语习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三类:学习者的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它们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受输入的多少。其中,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诸多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源于学习者自身兴趣及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的愿望,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得诸如经济报酬、奖惩、考试的分数、好工作等的动力。
从心理因素来分析:由于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使得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尤其面对英语听力的时候,自信心不够,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同时,据笔者调查了解,大部分新疆中小学校并不重视英语的教学,更是忽略英语的听说能力。当面对他们听不懂也不會说的英语,他们会因为不自信而惧怕继而产生了厌烦心理,这样大大降低了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同时许多少数民族预科生认为学习英语用处不大,毕业后到少数民族地区多数还是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进行交流,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紧迫性较差。一些学生对教室和课堂期望较大,希望通过课堂学习实现英语水平大幅度的提高,说明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在英语学习上缺乏独立主动性和好奇心。
3.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听力障碍的对策
教师要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三语转化的特点,对少数民族语言里没有的英语发音和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帮助他们掌握英语发音的特点,更好的掌握英语的发音。还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短语、句型、常用词汇、固定搭配与短语,这些是听力的基础。要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熟悉常用词汇的发音,强化常用词汇的音、型、义在认知结构的完整储存,在听力练习中,对影响听力效果的语法点要讲解,借助语法知识可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对基础较弱的少数民族学生一定要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英语的自卑和恐惧心理。课堂上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换为以师生互动活动教学为主的教学。新疆的少数民族以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为主,其主要性格特点是开朗和直爽热情,能歌善舞。教师可以凭借教育艺术的功力,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一方面加强了解民族地区文化风情,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尽可能减少民族差异感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课堂交流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帮助学生丰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及本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疆的大多数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能歌善舞这一特点,在课堂上让他们学会唱一些英文歌曲,演“英语情景话剧,做游戏”。这样不但可以帮他们减轻学习英语的压力,而且可以促进他们更好的掌握英语语音,语调,和常用词汇的使用情景。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近十年来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述评[J]. 外语界,2002.
[2]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 腾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M].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2002.
[5] 马春花.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J].内蒙师范大学学报,2004(9).
[6] 杨德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汉语学习心理研究[J].语言与翻译,2004(4):68.
[7] 左苗苗,周红霞.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殊性[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