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写作教学出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教学现状主要是因为教师不知道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基于此,本文主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金针度妙文:第一,澄清误区,重建学生的写作认识;第二,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怀;第三,因材施教,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第四,典型示范,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写作教学;语文教师;示范;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中学语文教学的宗旨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评价规定,写作成为语文学业考试的必考内容,且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分值,足见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写作学习却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是目前写作教学的一个普遍困境。清华附中特级语文教师王君在她的《我们不搞“作”“文”教学》一文中写道:“语文课,可以教写作知识,可以教写作技巧,可以教写作情怀,也可以教写作思想。”本文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金针度妙文。
一、澄清误区,重建学生的写作认识
目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审题构思上缺乏文章的整体布局意识;内容选材上,无法搜寻到有意义的素材,无人可记,无事可述,无物可写,无话可说;写作过程过于随意,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甚至出现根据字数多少随意添减内容的情况。这种随意不严谨的写作态度导致的结果是所作文章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文章结构不严谨,写作思路不顺畅,文章无法体现出学生的思想、见解、情感及修养,即使经常练习写作,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没有收获实质性的提高。
从心理认知层面解释这一现状,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以下几项错误认识:1.认为写作是为了应付考试;2.惯于从作文书中找寻写作内容解决无话可说的难题。
发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应从澄清学生的错误写作认识入手。首先,针对学生把写作当做一项应付考试的任务这一错误认识,教师不能无作为,对这一现象视而不见。相反,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比如让学生写随笔,写日记,写信,编辑微博、微信等,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练习写作的目的在于培养表达交际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澄清学生的这一错误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作文言之无物,将这种问题归结为缺乏生活经验的缘故,因而惯于从范文中寻找人事物解决无话可说的难题。针对这一现状,语文教师应该理性思考其中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无人可记,无事可述,无物可写,无话可说,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用心去留意去认识去思考自己的生活,自然无话可说。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写随笔的良好习惯,写身边的人、事、物,记录下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受,适时为学生们创造交流学习的机会,并给学生示范自己的作品及写作思路与感受,给学生更直观的启发。
二、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怀
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怀就是要让学生爱上写作,并将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真情实感自然地融入到文字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怀,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激情,才能产生写作的动力。学习动机研究成果表明,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表扬,成全他们的成就动机,满足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运用于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肯定学生的作文,有针对性地表扬学生文章中写得好的地方,并委婉地指出其有待改善的地方,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作文章的可喜之处和不足之处,看到自己进步的空间,并在教师的鼓励和关注下取得不断进步。
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怀,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把握自己的情感,并可以自然地做到融“真情实感”于文字之中。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水平的要求,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及由此而作的文章,并具体、深入、细致、坦白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创作过程,启发学生学习、思考如何写作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的好文章。
三、因材施教,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
研究显示,写作是一连串的思维过程。写作者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联想与想象去丰富材料,又需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安排材料。
教师在集体思维训练的基础上应该重视对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个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展个性化写作,摒弃“为分造文”的思想观念,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真实表现自身思维活动产物。其次,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并写作相应的评论文章。通过这种相互评改作文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改编、续写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来帮助学生活跃思维,突破思维定势。在进行个性化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引导的作用,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并做出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思维方式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写作思维训练的难度,教师和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在多学多练中慢慢提升,不能因为见效慢而怠慢或松懈,甚至半途而废。
四、典型示范,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解决了写作认识、写作积累等问题后,一篇作文的完成还离不开写作方法和技巧。就如同需要有好的裁缝对布料进行量体裁衣、定款缝制、熨烫成型一样,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一定的写作技巧,能够缝制、裁剪自己的文章。文章的写作技巧主要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两方面,针对中学生的写作教学,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写作技巧教学。在具体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优秀的作品,引导学生在赏读分析和模仿练习中学习优秀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第一步,学习拟题,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好的文章标题加上凤头豹尾往往能给文章增色不少。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实例向学生介绍作文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和学生一起从课文、写作范文中总结写好凤头豹尾的方法技巧,并对学生加以训练,要求学生练习掌握几种基本的方法。然后收集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分析总结,向学生如实反馈的同时,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际写作需要选择表达技巧。
第二步,学习基本写作构思方法——起承转合。“起”,文章的开头,是题目的具体化,指引着文章的行文方向。“起”之后是“承”,对“起”的展开,规定着立意方向。“承”之后是“转”,它决定着作文的深度和厚度,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最后是“合”,点题,突主旨,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收到言尽而意味无穷的效果。
五、结语
善于模仿是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应该积极把握和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用具体、直观的事实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总结分析自身的写作经验和学生的写作问题出发,积极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与学生分享总结写作经验的过程中善举金针度妙文。
参考文献:
[1] 魏小娜. 作文教学. 请冲破“真情实感”的藩篱 [N]. 中国教育,2009—06—26(8)
[2] 董桂梅. 如何走出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 [J]. 中学语文, 2015(9):112-113.
[3] 李晓丽. 研究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5(z1).
【关键词】:写作教学;语文教师;示范;引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中学语文教学的宗旨是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评价规定,写作成为语文学业考试的必考内容,且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分值,足见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写作学习却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是目前写作教学的一个普遍困境。清华附中特级语文教师王君在她的《我们不搞“作”“文”教学》一文中写道:“语文课,可以教写作知识,可以教写作技巧,可以教写作情怀,也可以教写作思想。”本文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金针度妙文。
一、澄清误区,重建学生的写作认识
目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审题构思上缺乏文章的整体布局意识;内容选材上,无法搜寻到有意义的素材,无人可记,无事可述,无物可写,无话可说;写作过程过于随意,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甚至出现根据字数多少随意添减内容的情况。这种随意不严谨的写作态度导致的结果是所作文章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文章结构不严谨,写作思路不顺畅,文章无法体现出学生的思想、见解、情感及修养,即使经常练习写作,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没有收获实质性的提高。
从心理认知层面解释这一现状,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以下几项错误认识:1.认为写作是为了应付考试;2.惯于从作文书中找寻写作内容解决无话可说的难题。
发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应从澄清学生的错误写作认识入手。首先,针对学生把写作当做一项应付考试的任务这一错误认识,教师不能无作为,对这一现象视而不见。相反,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比如让学生写随笔,写日记,写信,编辑微博、微信等,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练习写作的目的在于培养表达交际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澄清学生的这一错误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作文言之无物,将这种问题归结为缺乏生活经验的缘故,因而惯于从范文中寻找人事物解决无话可说的难题。针对这一现状,语文教师应该理性思考其中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无人可记,无事可述,无物可写,无话可说,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用心去留意去认识去思考自己的生活,自然无话可说。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写随笔的良好习惯,写身边的人、事、物,记录下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受,适时为学生们创造交流学习的机会,并给学生示范自己的作品及写作思路与感受,给学生更直观的启发。
二、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怀
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怀就是要让学生爱上写作,并将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真情实感自然地融入到文字之中。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怀,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有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激情,才能产生写作的动力。学习动机研究成果表明,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表扬,成全他们的成就动机,满足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具体运用于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肯定学生的作文,有针对性地表扬学生文章中写得好的地方,并委婉地指出其有待改善的地方,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作文章的可喜之处和不足之处,看到自己进步的空间,并在教师的鼓励和关注下取得不断进步。
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怀,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把握自己的情感,并可以自然地做到融“真情实感”于文字之中。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水平的要求,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及由此而作的文章,并具体、深入、细致、坦白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创作过程,启发学生学习、思考如何写作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的好文章。
三、因材施教,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
研究显示,写作是一连串的思维过程。写作者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联想与想象去丰富材料,又需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安排材料。
教师在集体思维训练的基础上应该重视对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选择符合自身个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方法,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展个性化写作,摒弃“为分造文”的思想观念,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真实表现自身思维活动产物。其次,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并写作相应的评论文章。通过这种相互评改作文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改编、续写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来帮助学生活跃思维,突破思维定势。在进行个性化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引导的作用,为学生创造学习机会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训练情况并做出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思维方式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写作思维训练的难度,教师和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在多学多练中慢慢提升,不能因为见效慢而怠慢或松懈,甚至半途而废。
四、典型示范,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解决了写作认识、写作积累等问题后,一篇作文的完成还离不开写作方法和技巧。就如同需要有好的裁缝对布料进行量体裁衣、定款缝制、熨烫成型一样,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一定的写作技巧,能够缝制、裁剪自己的文章。文章的写作技巧主要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两方面,针对中学生的写作教学,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写作技巧教学。在具体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优秀的作品,引导学生在赏读分析和模仿练习中学习优秀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第一步,学习拟题,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好的文章标题加上凤头豹尾往往能给文章增色不少。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实例向学生介绍作文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和学生一起从课文、写作范文中总结写好凤头豹尾的方法技巧,并对学生加以训练,要求学生练习掌握几种基本的方法。然后收集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分析总结,向学生如实反馈的同时,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实际写作需要选择表达技巧。
第二步,学习基本写作构思方法——起承转合。“起”,文章的开头,是题目的具体化,指引着文章的行文方向。“起”之后是“承”,对“起”的展开,规定着立意方向。“承”之后是“转”,它决定着作文的深度和厚度,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最后是“合”,点题,突主旨,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收到言尽而意味无穷的效果。
五、结语
善于模仿是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师应该积极把握和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用具体、直观的事实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作用,从总结分析自身的写作经验和学生的写作问题出发,积极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与学生分享总结写作经验的过程中善举金针度妙文。
参考文献:
[1] 魏小娜. 作文教学. 请冲破“真情实感”的藩篱 [N]. 中国教育,2009—06—26(8)
[2] 董桂梅. 如何走出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 [J]. 中学语文, 2015(9):112-113.
[3] 李晓丽. 研究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 [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