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兼彩

来源 :收藏·趋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是石鲁先生逝世30周年。8月8日,“风神兼彩——石鲁的创作与写生(1959~1964)”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的举办无疑是对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最好的纪念。石鲁出生于四川仁寿一个大地主家庭,原名冯亚珩,因敬慕清代画家石涛和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而改名“石鲁”。这位从延安走来的革命艺术家,建国后留在西安,继续保留着与黄土高原血脉相连的情愫,他和一批西北画家一起创立了“长安画派”,为中国绘画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次展览共展出石鲁先生在1959~1964年个人艺术创作高峰期的主题创作及相关写生画稿等近两百幅作品,其中涉及《转战陕北》《延河饮马》《东方欲晓》等重要作品。北京画院美术馆吴洪亮馆长,也就本次展览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收藏·趋势》:此次石鲁先生的展览与以往展览有什么不同?
  吴洪亮:“风神兼彩——石鲁先生的创作与写生(1959~1964)”是北京画院美术馆“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览”中的一部分,石鲁先生是该系列展中首位西北地区的美术大家。
  此次展览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石鲁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很重要的人物,“系列展”通过对每一位艺术家个案的研究,延伸到他周边的艺术生态圈及时代关系、上下游传承,进而慢慢地触摸到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
  另一方面,此次展览展现了石鲁先生从写生、图稿到作品的整个创作流程,这与以前石鲁先生的全景性或生平性展览有很大区别。在石鲁先生之前,北京画院美术馆也做过吴作人、李可染、董希文等老先生的写生展览。通过对这些受过西方美术教育的巨匠的写生研究,探讨今天写生这件事情是否还重要。
  我们选取了从1959年至1964年间他创作的重要作品,比如《转战陕北》,可以看出画作图稿中对于毛主席的背影以及黄土高原的山川,是怎样构思的。再比如他画的《延河饮马》《东渡》等重要作品,甚至是在只有十几公分的图稿上,从一种草图式的、勾勒式的、色彩实验式的状态,直到深入刻画为一件非常完整、近乎于成品的图稿,这是一个艺术家很重要的创作过程。
  我们根据这样一个断代的石鲁历史,选取一些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像他的笔墨精神,他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的构图方式,甚至他对一个大的主题性的题材如何进行艺术家的诠释,都会在这个展览里提供。这次展览除了普通观众以外,对于专业人士和艺术家,都十分值得观看。
  《收藏·趋势》:在今天我们可以以什么样的新视角来重新解读石鲁先生,仔细阅读这个展览?
  吴洪亮:石鲁先生的创作生涯是处在一个翻云覆雨的时代大背景中,他是有两种理想的。
  第一,他坚守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促使他去了延安,在经历延安的洗礼之后,他以一个艺术家要肩负服务于大众,对世界要有贡献的心态创作了大量作品。在作品中,他融入了个人对艺术的态度,把领导的要求,国家的要求融合为他自己的要求,统一起来,进而提升。这样一个过程的建构,石鲁完成的很好。
  第二,他有对艺术本体价值的非常个人化的追求。他表现了与他同代人甚至跟历史上完全不同的笔墨语言。石鲁建构了一套完整的、自由的、自己的语言,比如画人物,他几乎把人当石头来画,比如古人讲求中锋用笔,而他几乎全部都是侧锋。以前咱们中国人说中锋用笔,像锥子入沙一样的力度,突出一种沉重感,但石鲁这种侧锋就像一把刀,同样相当有力度。在笔墨趣味中,确实有他完全个人的认知。
  还有,在构图方面,也就是中国画讲的章法上,他非常大胆,从小稿就能看出来。他已经打破了一些我们传统意识上的规则,融汇了东方和西方的,甚至还有一些很具现代感的构成因素。
  再有,石鲁先生的画真的是方寸之间有大气,这是一个在西北做艺术的人的能量。那么小的作品他会画得那么有厚度,那么有回味,当你细看,他并没有像很多艺术家那样一遍一遍渲染而失去生气 ,他的这些小画会让你注视很久。
  石鲁先生那一辈人没有生活在当今这么幸福的、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他的生活节奏恐怕也没那么快,这也相应使他们那一代人,更经得住看。他的小稿和草稿并不是当时他想示人的东西,却竟然能让你站在那看很长时间,这就是石鲁的一种能量。我发现直到今天,所有的批评家、美术史家、艺术家,当说到石鲁的时候,都会有种非常大的崇敬感,对于天才的钦佩感。
  《收藏·趋势》:在这次展览中,有没有一些很特别、很珍贵或是很有故事的作品?
  吴洪亮:有一幅小稿,画的是一个小女孩在丰收的场面里。这幅小稿对应的大作品,石鲁的家属一直都不知道在哪里。结果我们从对外展览集团借出的五件展品里就找到了这张作品。他们家里人都很兴奋——原来在这儿。包括《东渡》,他们家有很多《东渡》的稿子,但其中有一张展品,是一个藏家从海南带过来借给我们展出的,石鲁先生的家属在此之前,也并不清楚还有这件稿子。
  通过一个展览的作品汇集,我们会找到很多支撑作品的因和果,就是图稿,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东渡》,那整个一个小区域就只展出了这一件作品的来龙去脉,包括相关的马的稿子,包括人的背部,这些都是珍贵的资料。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除了造型,就是对于构图的反反复复的推演,甚至我们看到石鲁连他的题跋都不断地推演。构图推演以外,就是色彩,还有他画水的方式。我觉得石鲁的红,是一种黄土高坡的红,或者说有棕色的红,非常有魅力。
  在一幅描绘了一个男性背影的展品中,他对于肌肉的表达方式太酷了。我不知道该用西方的思考还是用东方的,那就像中国庙宇中四大金刚一样的背部,当时我看到那一块一块的肌肉,就想到我在平遥双林寺看到的那种状态。另外,石鲁画的人物,看上去像石头的感觉,他为什么画成那样呢?这些问题还要再去研究,很有趣。
  这次展览中还呈现了石鲁画荷花的视频,那是中央美院电教室早年拍的,这个视频很重要。石鲁先生深厚,就像打进去的那种笔墨,是怎样画的,那个片子就给我们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中国画的绘画过程,很多艺术家是不给人看的,而且20世纪那些重要的老先生,他们当年拍的视频非常少。像李可染的积点成线,说起来容易,但那到底是怎么画出来的,你看到的画作只是结果,而这些片子就告诉了你,什么叫积点成线。
其他文献
不像米兰设计周那样大名鼎鼎,不如香港设计营商周那样惠及两岸,也没有北京设计三年展那样本土亲民,  在设计这个全球一体化的领域中,总存在一些或年轻或古老的展会,静静地伫立于世界某个角落,将美丽与实用撒进人们的生活。  也许对很多人而言,这些“非著名”设计周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但谁又能否认,在信息交互如此迅捷的今天,它们的光芒迟早会被人们发觉?  今年的迪拜设计周于2013年3月19日至21日
期刊
宋代诗人苏轼在一首名为《于潜僧绿筠轩》的诗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居士嗜好口腹之欲早已尽人皆知,而他对“居中竹”的偏爱居然能胜过盘中餐,实在让人绝倒。  其实,中国人对幽幽绿竹的情愫古已有之,《诗经》有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将“绿竹”与“君子”比兴,其味隽永,婉转悠长。而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子猷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
期刊
9月亚洲艺术周  “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  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周于2012年9月11日至14日举行,届时将推出一系列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地的艺术珍品。9月13日及14日举行的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将推出500多件来自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瓷器、玉器、青铜器、雕塑、家具及书画。此次拍卖的亮点是一件巧夺天工的清乾隆碧玉雕笔筒(估价:500,000~800,000美元),其通景竹溪六
期刊
廖继春《野柳丰姿》亮相香港苏富比秋拍  香港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2012年秋季拍卖会将于10月7日假座香港会议及展览中心举行。逾150件品相超卓的精选作品拍卖总估价逾1.4亿港元。在众多精品当中,许多均来源珍罕、出自欧美与亚洲重要收藏家之手,在过去鲜有在市场曝光,包括廖继春传世最大尺幅之作《野柳丰姿》、常玉富郁盎然的花卉杰作《聚瑞盈香》、朱德群光彩生辉、霜霰漫天的《雪之万象》,以及赵无极、吴冠中
期刊
秋拍惊现元代朱玉《揭钵图》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作,元代大画家朱玉的《揭钵图卷》将登场今秋北京盈时拍卖。众所周知,以杰出的佛教题材绘画而青史留名的元代大画家朱玉其最著名作品即是《揭钵图卷》。史籍中明确记载,朱玉《揭钵图卷》真迹存世仅有两本。  朱玉《揭钵图卷》一本早年流落海外由美国私人收藏家珍藏,即“美本”,另一本为我国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即“浙本”。《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中记录了
期刊
“传统的未来”之所以有如此分量,是因为今日重提传统,似乎是一个离我们远去的东西。中国5000年的文化,有时还敌不过一台5000元的智能手机。  在余杭这个良渚文化的发源地,共生文化,是当地千年发展最自然的法则。张雷和他的设计品牌“品物流形”所表现的即是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共生,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共生,本土设计师与西方设计师的共生。  在余杭,张雷与他的跨国设计团队花费数年的时间走访了以余杭为中心
期刊
三十岁前,你是把青春献给房子,还是梦想?这个讨论,从大洋彼岸到中国,语不尽,意还休。一个地产策划人,坚持在高楼大厦间有一处青年的憩息地,他运用了南京城南的陈砖旧木,一块木头一个钉子,赤手空拳打造了青果这个南京现代青年文艺聚集地,也被很多人看作“青年的城市客厅”。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展示梦想。  如果不是朋友带路,还真难找到这里:车停在人声嘈杂的自鹭洲公园后,行百步远,穿过灯影闪烁的秦淮河,终于看到“
期刊
ARTY:你觉得建筑设计和当地环境的联系有多重要?  Patrick Norguet(下文简称PN):一家酒店,或者说任何建筑物,是它所处地区的外延,特别是在大城市里。当地人是怎样的,当地的商业环境如何,在设计阶段,我始终把它们装在脑子里,只有把当地文化融合在设计里,才能使建筑融入周边环境,才能像纤维一样编入这个城市的纹理,不显得突兀,不会被周边环境孤立。另外,可持续发展也体现在我的每个设计阶段,
期刊
美国诗人艾略特在《荒原》中写道:“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从死去的土地里/培育出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搅动迟钝的根蒂”,诗人伤春的情绪可以理解,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漠视那草长莺飞、欣欣向荣的景色,不全心全意地享受那自然给予的恩赐,才是一年中最大的遗憾。因此,我们排出一席四月的春宴,从艺术、设计、时尚、生活等各个层面,为你奉上关于“春”的不同解读,为的是让你不负这大好春光。  01 春
期刊
展览时间:2012年9月15日至11月4日  展览地点: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与美中油画家联盟会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及大连现代博物馆、天津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多家博物馆,于2012年9月15日至11月4日在京举办“美国当代写实油画展”首展。世界艺术馆还将由此开题,逐步推出中美写实油画展,并且进而与多国合作,形成中外当代写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