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农村学校,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差异,导致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异。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这种差异会更加明显。面对差异,如何在教学中化解这种差异,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这都是“班内分区”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一一要解决的。
【关键词】关注差异;分区教学;动静相间
一、什么是分区教学
分区教学是指在同一班级的课堂上,为了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而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然后又把这些学生安排到对应的A、B、C三个区域进行动静相间的教学。A区:由有较好学习能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自控能力,以及有积极进取精神的学生组成,这个区的人数也不会太多。B区:由学习成绩一般、对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掌握,有一定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的学生组成,这部分学生占学生的大多数。C区:由数学基础较差的学困生组成,该区学生不易过多。根据不同区域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授内容的特点,在教学目的的预设、教学环节的安排和作业、练习的布置上,体现更强的灵活性,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懂、学会,品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里的“分区”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各区之间可以适当的互动和交流。区之间的人数比例就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
二、各区学习目标的设置
A区:灵活、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和原理,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清楚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在知识的运用上,能够举一反三,并将各学科知识融汇贯通,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能勤思考、善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B区:理解并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规律,经过交流、探究,明白知识和规律的产生过程,通过反复运用达到熟练掌握,并形成一定的能力,能用所学知识或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C区: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运用过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思维水平。
三、分区教学如何进行
(一)如何备课
能否根据各分区的学生情况和所讲授内容的特点,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各分区的动静时间以及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上好这样的“复式课”的前提和关键。
对A区的学生,教师要设计创新的问题情境,以便考查其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对于其自主探讨未能解决的问题的指导和点拨,师要准备充分,以利于准确、高效的解决问题。
对B区的学生要严格按课程的常规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让他们对该节内容有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要依这一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地安排教学过程,对例题的选择要根据实情灵活调整,以适应这一群体。作业和练习的布置要难易相间,富有弹性,要适量。
对C区的学生,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低;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简单;问题情境要让他们感兴趣,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辅导,能够理解和解决,在布置练习作业时要适量,简单,呈渐进性,且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完成能力。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一定时间的选学内容(可以是以前未学扎实的数学知识)。
(二)如何上课
对于分区教学来说,怎样处理好各分区间的动静关系而又能适时地进行互动、交流是能否成功驾驭课堂的体现。
首先,在给A区、B区学生安排自学任务后,开始C区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用耐心和信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惑点和不足處,进行及时地补讲。要多用激励性评价帮其树立自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老师既要保证这部分学生学得懂、用的成,又要外松内紧,把握好教学时间,合理分配。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专题补讲和复习。
然后,转入对B区的教学。在学生完成前面任务的前提下,教师了解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和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点拨学生的易错处和疑问点,并通过强化练习,巩固知识内容,形成一定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培养多角度分析、考虑问题的习惯,以鼓励为主,也要指明其不足和前进方向。练习和作业的布置以教材上的题目为主。
再者,A区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于存在的疑问和不解之处,可通过探讨、交流解决。若还存在疑问,则由老师给予适当引导,点拨。教师通过设计的教学情境来反馈这些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熟练性和准确性,根据获得的信息,来决定下一步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要因势利导,以点拨为主,不必和盘托出。
最后,各分区动静环节的设置也可以是灵活的,各分区的教学环节也可以是相互穿插进行,但不能相互干扰和影响。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还可以设置各分区之间的互动环节,目的是巩固所学,提高交流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三)做好课堂的延伸工作
①课前的预习和任务布置
A区学生要课前预习,掌握重点并完成课后练习和习题,明确自己的存疑处。
B区学生也要课前预习,要知道本节的重点,但只要求其尝试完成课后的练习和问题,让他们去发现不懂的地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C区学生课前预习的要求,阅读课本,试做少量简单的铺垫性的练习。
这些任务的留置,可以是常规性的要求,也可以是些临时性的补充,这都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
②课后反馈和辅导
要通过作业(三个区学生的作业是不尽相同的)和练习,辅导资料的批改,及时收集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赵光华.实施分层教学,追求高效课堂[J].山东教育,2011年11期
[2]刘丽娟.浅谈初中数学中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学周刊,2011年
[3]谭斌.一堂分层教学数学课的感悟[J].教师博览(科研版),2009年02期
【关键词】关注差异;分区教学;动静相间
一、什么是分区教学
分区教学是指在同一班级的课堂上,为了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而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然后又把这些学生安排到对应的A、B、C三个区域进行动静相间的教学。A区:由有较好学习能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高的自控能力,以及有积极进取精神的学生组成,这个区的人数也不会太多。B区:由学习成绩一般、对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有一定的掌握,有一定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的学生组成,这部分学生占学生的大多数。C区:由数学基础较差的学困生组成,该区学生不易过多。根据不同区域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授内容的特点,在教学目的的预设、教学环节的安排和作业、练习的布置上,体现更强的灵活性,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懂、学会,品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里的“分区”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各区之间可以适当的互动和交流。区之间的人数比例就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
二、各区学习目标的设置
A区:灵活、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和原理,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清楚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在知识的运用上,能够举一反三,并将各学科知识融汇贯通,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能勤思考、善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B区:理解并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规律,经过交流、探究,明白知识和规律的产生过程,通过反复运用达到熟练掌握,并形成一定的能力,能用所学知识或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C区: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运用过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思维水平。
三、分区教学如何进行
(一)如何备课
能否根据各分区的学生情况和所讲授内容的特点,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各分区的动静时间以及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上好这样的“复式课”的前提和关键。
对A区的学生,教师要设计创新的问题情境,以便考查其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对于其自主探讨未能解决的问题的指导和点拨,师要准备充分,以利于准确、高效的解决问题。
对B区的学生要严格按课程的常规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让他们对该节内容有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要依这一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多练地安排教学过程,对例题的选择要根据实情灵活调整,以适应这一群体。作业和练习的布置要难易相间,富有弹性,要适量。
对C区的学生,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低;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简单;问题情境要让他们感兴趣,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辅导,能够理解和解决,在布置练习作业时要适量,简单,呈渐进性,且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完成能力。也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设置一定时间的选学内容(可以是以前未学扎实的数学知识)。
(二)如何上课
对于分区教学来说,怎样处理好各分区间的动静关系而又能适时地进行互动、交流是能否成功驾驭课堂的体现。
首先,在给A区、B区学生安排自学任务后,开始C区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用耐心和信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惑点和不足處,进行及时地补讲。要多用激励性评价帮其树立自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老师既要保证这部分学生学得懂、用的成,又要外松内紧,把握好教学时间,合理分配。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专题补讲和复习。
然后,转入对B区的教学。在学生完成前面任务的前提下,教师了解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和方法,突出教学的重点,点拨学生的易错处和疑问点,并通过强化练习,巩固知识内容,形成一定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培养多角度分析、考虑问题的习惯,以鼓励为主,也要指明其不足和前进方向。练习和作业的布置以教材上的题目为主。
再者,A区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对于存在的疑问和不解之处,可通过探讨、交流解决。若还存在疑问,则由老师给予适当引导,点拨。教师通过设计的教学情境来反馈这些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熟练性和准确性,根据获得的信息,来决定下一步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要因势利导,以点拨为主,不必和盘托出。
最后,各分区动静环节的设置也可以是灵活的,各分区的教学环节也可以是相互穿插进行,但不能相互干扰和影响。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还可以设置各分区之间的互动环节,目的是巩固所学,提高交流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三)做好课堂的延伸工作
①课前的预习和任务布置
A区学生要课前预习,掌握重点并完成课后练习和习题,明确自己的存疑处。
B区学生也要课前预习,要知道本节的重点,但只要求其尝试完成课后的练习和问题,让他们去发现不懂的地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C区学生课前预习的要求,阅读课本,试做少量简单的铺垫性的练习。
这些任务的留置,可以是常规性的要求,也可以是些临时性的补充,这都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
②课后反馈和辅导
要通过作业(三个区学生的作业是不尽相同的)和练习,辅导资料的批改,及时收集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其提供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1]赵光华.实施分层教学,追求高效课堂[J].山东教育,2011年11期
[2]刘丽娟.浅谈初中数学中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学周刊,2011年
[3]谭斌.一堂分层教学数学课的感悟[J].教师博览(科研版),2009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