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ERP系统的特点——角色转换的原因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在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ERP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它的目标是充分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确立企业全面竞争优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整性一体化。ERP系统是个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分销、制造、会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运输管理等子系统。其最大特点是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集成,实行财务与业务、财务与供应链销售链的一体化管理。二是协同性自动化。首先是财务和内部各业务的协同。通过网络传递使企业内部各业务实现协同,如采购和销售部的业务员可以使用手持信息设备输入各种商品或劳务数据,并适时或批量送给财务系统;公司职员借助联网的信息终端进行考勤、申请借款、填报各项收支;财务人员可以坐在计算机前等待各种经济数据传过来,自动生成各种账表,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其次是财务与供应链销售链的协同。国际互联网使电子商务成为可能,借助供应商、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协同,网上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可以瞬间传递到财务系统。
二、ERP系统下内部审计环境的变化——角色转换的前提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组成,企业实施ERP使内部控制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控制环境的变化。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一组因素的统称。ERP的实施对控制环境的影响:1. 对经营管理观念、方式、风格的冲击主要体现在ERP系统是以客户、订单为中心对企业业务进行监控,使企业的所有人员都牢固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思想意识,使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内容。2.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是使扁平化管理成为可能,企业信息的全面共享极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各级管理者可以随时得到最基层的业务信息,为企业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创造了条件。3. 使管理控制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为业绩评价建立了高效可行的机制。ERP系统可以准确地提供每个业务部、每个业务员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应收账款账龄分析等资料,从而为企业评价考核提供依据。4. 所产生的外部影响是使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组织之间演变为供应链销售链之间的竞争。
(二)会计系统的变化。会计系统是指能够保证管理当局正确认定经济交易事项的内部控制组成部分。ERP的实施对会计系统的影响:1. 使数据的输入方式不同。原来许多由会计人员完成的基础工作已被ERP系统取代。企业全部业务活动的所有数据,都是由完成业务过程的各部门一次采集完成并通过网络实现自动化传递。2. 使数据的处理方式不同。会计凭证的填制和传输基本实现自动化,会计人员只是对这部分会计凭证进行审核。3. 数据输出方式不同。会计人员不再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并据此填制会计报表。在ERP环境中,会计数据大多以原始的、不经处理的方式存放,在需要输出时就可以按照用户的信息需求,任意组合,准确地报告会计信息。
(三)控制程序的变化。控制程序是指为了合理保证实现公司目标建立的各项政策和程序,ERP系统使控制程序的重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 从存货控制到物流控制。ERP系统不仅重视企业库存商品等存货实体的仓库管理控制,还特别重视对物流各环节的管理。ERP系统要求建立完整的进出仓库管理制度,对货物的到货及出运时间进行预警,并对运输费用,保险费用等进行登记、分析和监控。从而达到加快物流周转、节约物流成本、堵塞物流漏洞的目的。2. 从资金存在控制到资金流动控制。以往企业的资金筹集及使用多依赖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判断。而ERP系统则要求业务员在做业务前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资金回笼计划。这样,财务部门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适时估计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为财务部门合理安排资金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業资金成本。3. 从事中、事后控制到经济业务的事前控制。ERP系统要求业务员在做业务前,详细预算收入、成本、利润及流动资金,并对预算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监督。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由事中和事后扩展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三、ERP环境下内部审计职能的延伸——角色转换的基石
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职能即其内在功能,除了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外还包括以下职能的延伸,这些职能的延伸是内审人员角色转换的基石:
(一)开展风险管理。大多数ERP的实施不是系统型项目而是经营转型(即会极大地影响经营方式,使经营方式变化)的项目。一般而言,ERP的实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动程序、组织结构和技术,这样会带来风险,从而需要风险管理战略,这正是内部审计职能在新环境下的体现。ERP中包括了许多内设的控制措施,但每一项都是要发生成本的,因此,内部审计师应逐一仔细考虑,以实现控制风险的目的。内部审计应着重经营风险的管理及获利机会的辨识,以创造股东最大的价值。对组织而言,控制固然永远是重要的,但是组织的关键性经营风险及暴露应该是内部审计的焦点。
(二)执行策略分析。以风险为导向的新审计模式,跟传统的比较,主要差异在于执行审计工作之前,先做策略分析及经营流程分析。在理想的经营循环里,内部审计应首先对组织的产业、经营的目标及策略以及相关的风险回应,执行策略进行分析。在组织所属的产业及市场环境下,我们的目标及策略是什么?未来我们的核心经营流程,受到主管机关或其他竞争者的影响,可能会被迫做什么改变?什么样的基本风险影响我们的经营策略以及我们的控制环境如何有助于减少这些风险?这些都是在执行策略分析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三)进行计划审查。传统的会计报表审计是事后审计,而计划审查则是事前审计。通过对计划的充分审计可达到三个目的:首先,它可以促进有关负责人员在某个特定时间来准备一个更详细的计划;其次,它可以使内部审计师直接改善ERP实施中的质量;另外,内部审计师的报告也可以给更高层管理层提供一个工具来了解实施计划中的优点和缺陷,这一报告也可以给管理层在实施ERP过程中提供一个基石,使实施小组各负其责,而不是在事后进行总结。这对于ERP实施的整个过程的风险控制将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四)应对绩效评估。在ERP环境下,内审人员将对公司特定的能力(包括策略、流程、人员、报告、制度)进行连续分析,关注每个环节的风险暴露以及价值链的风险回应,最后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综合评估。这是对未来不确定事项的估计,不是对组织的风险回应能力的保证,但有利于组织运用80-20法则,即将80%的风险管理所做的努力置于20%的关键性风险,从而减少风险暴露,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
四、ERP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的蜕变——角色转换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掌握技能,实现角色的转换,以适应ERP环境下的工作要求:
(一)观念的转变。首先是“服务导向”意识的形成。内部审计要为管理服务,而不是管理者评论员。尽管实施ERP是管理层的责任,但是内部审计也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为管理者提供专业的多角度的帮助。其次是“风险导向”意识的形成。传统的内部审计作业偏重于遵循测试及流程控制。随着环境的改变,审计重点逐渐转移到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及价值创造。换句话说,内部审计的焦点应以风险为导向,不再局限于辨识及测试控制,应扩及辨识风险及测试管理阶层如何减轻这些风险的机制。最后,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早参与到ERP的实施中,使审计职能尽早发挥作用。事前控制已随着ERP系统的完善逐渐显现出可能性。
(二)素质的提高。即使采用了先进的系统,但传统的控制如责任划分、内部检查等并未过时。因此,不可低估ERP系统对硬件的处理和储存能力的要求和限制乃至对内审人员的素质要求。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加强其多元化的专业能力及工作团队精神,以协助组织创造更多的股东价值。在最高管理阶层的支持与引导下,内部审计在评估及管理风险,应用标杆与最佳实务及辨识机会方面,应展现积极主动的角色。显然,在ERP环境下审计人员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了,而且审计风险无处不在,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将难以形成,对风险的把握也不够准确,工作效果必然难以令人满意。
(三)技能的掌握。ERP项目十分复杂,需要懂得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项目管理,与培训、业绩评价和交流有关的综合文化,对技术或应用的理解,系统开发技能,资源计划框架等。当然,内部审计师不大可能掌握所有这些技能,但应增加对组织有重大影响的技能。同时,在ERP实施中,对重要技能的掌握应倾向于经营的功能方面而非技术方面,比如增长关于经营领域中的供给链,顾客管理,供货商关系,电子商务等知识。风险分析、绩效评估、适时控制的技能将是ERP环境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新要求。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在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ERP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运营流程看作是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它的目标是充分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确立企业全面竞争优势。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完整性一体化。ERP系统是个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分销、制造、会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运输管理等子系统。其最大特点是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集成,实行财务与业务、财务与供应链销售链的一体化管理。二是协同性自动化。首先是财务和内部各业务的协同。通过网络传递使企业内部各业务实现协同,如采购和销售部的业务员可以使用手持信息设备输入各种商品或劳务数据,并适时或批量送给财务系统;公司职员借助联网的信息终端进行考勤、申请借款、填报各项收支;财务人员可以坐在计算机前等待各种经济数据传过来,自动生成各种账表,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其次是财务与供应链销售链的协同。国际互联网使电子商务成为可能,借助供应商、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协同,网上物流信息和资金流信息可以瞬间传递到财务系统。
二、ERP系统下内部审计环境的变化——角色转换的前提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组成,企业实施ERP使内部控制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控制环境的变化。控制环境是指对企业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一组因素的统称。ERP的实施对控制环境的影响:1. 对经营管理观念、方式、风格的冲击主要体现在ERP系统是以客户、订单为中心对企业业务进行监控,使企业的所有人员都牢固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思想意识,使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内容。2.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是使扁平化管理成为可能,企业信息的全面共享极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各级管理者可以随时得到最基层的业务信息,为企业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创造了条件。3. 使管理控制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为业绩评价建立了高效可行的机制。ERP系统可以准确地提供每个业务部、每个业务员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应收账款账龄分析等资料,从而为企业评价考核提供依据。4. 所产生的外部影响是使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组织之间演变为供应链销售链之间的竞争。
(二)会计系统的变化。会计系统是指能够保证管理当局正确认定经济交易事项的内部控制组成部分。ERP的实施对会计系统的影响:1. 使数据的输入方式不同。原来许多由会计人员完成的基础工作已被ERP系统取代。企业全部业务活动的所有数据,都是由完成业务过程的各部门一次采集完成并通过网络实现自动化传递。2. 使数据的处理方式不同。会计凭证的填制和传输基本实现自动化,会计人员只是对这部分会计凭证进行审核。3. 数据输出方式不同。会计人员不再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并据此填制会计报表。在ERP环境中,会计数据大多以原始的、不经处理的方式存放,在需要输出时就可以按照用户的信息需求,任意组合,准确地报告会计信息。
(三)控制程序的变化。控制程序是指为了合理保证实现公司目标建立的各项政策和程序,ERP系统使控制程序的重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 从存货控制到物流控制。ERP系统不仅重视企业库存商品等存货实体的仓库管理控制,还特别重视对物流各环节的管理。ERP系统要求建立完整的进出仓库管理制度,对货物的到货及出运时间进行预警,并对运输费用,保险费用等进行登记、分析和监控。从而达到加快物流周转、节约物流成本、堵塞物流漏洞的目的。2. 从资金存在控制到资金流动控制。以往企业的资金筹集及使用多依赖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判断。而ERP系统则要求业务员在做业务前制定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资金回笼计划。这样,财务部门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适时估计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为财务部门合理安排资金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業资金成本。3. 从事中、事后控制到经济业务的事前控制。ERP系统要求业务员在做业务前,详细预算收入、成本、利润及流动资金,并对预算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监督。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由事中和事后扩展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三、ERP环境下内部审计职能的延伸——角色转换的基石
ERP环境下内部审计的职能即其内在功能,除了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外还包括以下职能的延伸,这些职能的延伸是内审人员角色转换的基石:
(一)开展风险管理。大多数ERP的实施不是系统型项目而是经营转型(即会极大地影响经营方式,使经营方式变化)的项目。一般而言,ERP的实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动程序、组织结构和技术,这样会带来风险,从而需要风险管理战略,这正是内部审计职能在新环境下的体现。ERP中包括了许多内设的控制措施,但每一项都是要发生成本的,因此,内部审计师应逐一仔细考虑,以实现控制风险的目的。内部审计应着重经营风险的管理及获利机会的辨识,以创造股东最大的价值。对组织而言,控制固然永远是重要的,但是组织的关键性经营风险及暴露应该是内部审计的焦点。
(二)执行策略分析。以风险为导向的新审计模式,跟传统的比较,主要差异在于执行审计工作之前,先做策略分析及经营流程分析。在理想的经营循环里,内部审计应首先对组织的产业、经营的目标及策略以及相关的风险回应,执行策略进行分析。在组织所属的产业及市场环境下,我们的目标及策略是什么?未来我们的核心经营流程,受到主管机关或其他竞争者的影响,可能会被迫做什么改变?什么样的基本风险影响我们的经营策略以及我们的控制环境如何有助于减少这些风险?这些都是在执行策略分析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三)进行计划审查。传统的会计报表审计是事后审计,而计划审查则是事前审计。通过对计划的充分审计可达到三个目的:首先,它可以促进有关负责人员在某个特定时间来准备一个更详细的计划;其次,它可以使内部审计师直接改善ERP实施中的质量;另外,内部审计师的报告也可以给更高层管理层提供一个工具来了解实施计划中的优点和缺陷,这一报告也可以给管理层在实施ERP过程中提供一个基石,使实施小组各负其责,而不是在事后进行总结。这对于ERP实施的整个过程的风险控制将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四)应对绩效评估。在ERP环境下,内审人员将对公司特定的能力(包括策略、流程、人员、报告、制度)进行连续分析,关注每个环节的风险暴露以及价值链的风险回应,最后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综合评估。这是对未来不确定事项的估计,不是对组织的风险回应能力的保证,但有利于组织运用80-20法则,即将80%的风险管理所做的努力置于20%的关键性风险,从而减少风险暴露,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
四、ERP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的蜕变——角色转换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掌握技能,实现角色的转换,以适应ERP环境下的工作要求:
(一)观念的转变。首先是“服务导向”意识的形成。内部审计要为管理服务,而不是管理者评论员。尽管实施ERP是管理层的责任,但是内部审计也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为管理者提供专业的多角度的帮助。其次是“风险导向”意识的形成。传统的内部审计作业偏重于遵循测试及流程控制。随着环境的改变,审计重点逐渐转移到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及价值创造。换句话说,内部审计的焦点应以风险为导向,不再局限于辨识及测试控制,应扩及辨识风险及测试管理阶层如何减轻这些风险的机制。最后,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早参与到ERP的实施中,使审计职能尽早发挥作用。事前控制已随着ERP系统的完善逐渐显现出可能性。
(二)素质的提高。即使采用了先进的系统,但传统的控制如责任划分、内部检查等并未过时。因此,不可低估ERP系统对硬件的处理和储存能力的要求和限制乃至对内审人员的素质要求。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加强其多元化的专业能力及工作团队精神,以协助组织创造更多的股东价值。在最高管理阶层的支持与引导下,内部审计在评估及管理风险,应用标杆与最佳实务及辨识机会方面,应展现积极主动的角色。显然,在ERP环境下审计人员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了,而且审计风险无处不在,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将难以形成,对风险的把握也不够准确,工作效果必然难以令人满意。
(三)技能的掌握。ERP项目十分复杂,需要懂得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项目管理,与培训、业绩评价和交流有关的综合文化,对技术或应用的理解,系统开发技能,资源计划框架等。当然,内部审计师不大可能掌握所有这些技能,但应增加对组织有重大影响的技能。同时,在ERP实施中,对重要技能的掌握应倾向于经营的功能方面而非技术方面,比如增长关于经营领域中的供给链,顾客管理,供货商关系,电子商务等知识。风险分析、绩效评估、适时控制的技能将是ERP环境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新要求。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