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eng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东亚共同体”的前景与可行性如何,以及在现有的“10+3”、“3+10”与东亚 峰会的“10+6”模式中,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最终会作什么样的路径选择,是目前学术界 热烈讨论的话题。综观东亚区域合作发展的历史,结合东亚地区的现实,未来的东亚区域合 作与一体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东盟10国引导、中日韩3国不断密切三方合作, 向东盟10国辐辏(即“10+3”)的局面。在”10+3”的背后,美国的影响是挥之不去的 巨大的影子。
  [关键词] 东亚区域合作 东亚共同体 “10+3” 中-美-日三角关系
  中图分类号:D8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3-0014-12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ACFTA)在2010年初建成,东亚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东亚区 域合作的前景问题,是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话题。未来的东亚区域一体化到底会呈现何种局面 ?会是”10+3”(ASEAN Plus Three, APT),即东盟10国会继续发挥核心和主导作用,中 日韩向东盟辐辏?还是3+10,即中日韩3国逐渐掌握东亚区域一体化的主导权,东盟10国跟 随其后?还是东亚峰会(”10+3”+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印度)的“10+6”模式将后来居上 ,一跃成为主导模式?学者们围绕着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东亚共同体”的 可行性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等作了大量的讨论。
  在现有的”10+3”框架与东亚峰会的“10+6”模式中,东盟居于明显的主导地位。尽管还有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质疑了东盟的领导能力,[注:刘少华.论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 的领导能力.当代亚太,2007(9):42-44]但东亚地区的现实是,如果将东亚区域合 作与一体化比作一艘远航中的巨轮,那么东盟10国一直承担着领航员的角色,而中日韩3个 区域内的大国,很长一段时间里仅仅可以称作甲板上的乘客。综观东亚区域合作发展的历史 ,结合东亚地区的现实,我们可以判定,未来的东亚区域一体化,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 维持东盟10国引导、中日韩3国不断密切三方合作,向东盟10国辐辏(即“10+3”)的局面 。
  
  东盟: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的领航员
  
  东盟(ASEAN)是区域小国联合自强的成功实例。东盟囊括了东南亚地区的10个小国,区域总面积444万平方公里,人口5.84亿,根据 东盟官方网站2010年2月15日的统计数据,东盟10国2008年的GDP总额是15,054.40亿美元, 数据来源:东盟官方网站.Selected Basic ASEAN indicators. http://www.asean sec.org/18137.htm仅为同年中国与日本的GDP 总额的1/3(中国、日本与韩国三国2 008年的GDP总额分别为43262亿美元、49093亿美元与9291亿美元 世界银行统计数据.http://web.worldbank.org/WBSITE/EXTERNAL/DATASTATISTICS /0,,contentMDK:20535285~menuPK:1192694~pagePK:64133150~piPK:64133175~theSitePK:2 39419,00.html)。
  在东亚地区东盟(ASEAN)首先回应全球区域一体化的热潮,于1967年开始了东南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并由此成为东亚一体化的先声。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东盟现已覆盖了东南亚地区的10个 国家,并在2007年签署了《东盟宪章》,于2008年12月正式生效,明确了建立“东盟共同体 ”的战略目标,向着“东盟共同体”迈进。随着东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东盟国家奉行大 国平衡战略,东盟的国际地位快速提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东亚区域合作中敢想敢为,成 果卓著,俨然成为了东亚区域合作的主导者,“一个领导大国的小国联盟”。
  目前,“10+3”是东亚区域合作的主渠道。东盟10国之间的发展与合作,东盟分别与中日韩 的合作(3个“10+1”),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各种次区域合作安排以及民间合 作会议等都是围绕着“10+3”这一主渠道进行的。“10+3”发轫于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在 第二次东盟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东盟国家与中日韩三国的首次领导人聚会。此后, “10+3”首脑会议才形成了惯例,并进而发展成为东亚区域合作的主导机制。无论是“10+3 ”、3个“10+1”,还是东亚峰会的“10+6”模式,其中的“10”都是核心,即总是东盟10 国发挥着牵头和纽带作用。每年的“10+3”和“10+1”首脑会议及其相关部长级会议,也总 是在东盟10国的相应会议之间穿插举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东亚合作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 显著成就也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在中日韩三国分别与东盟的双边关系之中。[注:张振江. 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东南亚研究,2004(3):12]显而易见,东盟在东 亚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进程中一直承担着领航员的角色。
  (1)东盟与东亚经济合作。早在1990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提出过“东亚经济集团 ”( East Asia Economic Grouping)的建议;1992年倡导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1997年东 亚金融危机之后,在3个“10+1”的基础上,东盟与中日韩三国会晤即“10+3”框架建立, 马上成为了东亚区域合作的主体机制;1999年《东亚合作声明》宣布,将从东亚自贸区过渡 到一个东亚共同体;2010年初建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ACFTA);“日本-东盟 ”自由贸易区进程于2003年启动、“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在建设当中。
  (2)东盟与东亚安全合作。1994年东盟首倡建立“东盟地区论坛”(ARF),至今已囊括了27 个亚太成员国,成为东亚乃至亚太极具影响的官方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该论坛就亚太地区政 治安全问题开展建设性的磋商和对话,在亚太地区建立信任措施、核不扩散、维和、交换非 机密军事情报,海上安全和预防性外交等六大领域开展合作,并同意论坛沿正式和非正式亦 即第一和第二轨道进行。美国与中日韩三国都积极参与其中。
  (3)东盟方式。东盟10国在经济和安全合作方面的开创性表现,更是赢得了东亚邻国和国际 社 会的认可和尊重,他们引领东亚区域合作的方式被称之为“东盟方式”/“亚洲方式”。“ 东盟+”模式被称为一种以东盟为主导力量的地区主义模式,即一群弱小国家安排一系列程 序规范,并说服该地区大国接受且适应这些规范。[注:Martin D, Smith M L R. Making Process, Not Progress: AEANand the Evolving East Asian Reg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ummer 2007 ,32(1):154]这是一直寻求东亚领导权的日本没有做 到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东盟在东亚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进程中,作为一个整体,囊括了东南亚 地区的10个小国,实际上预先整合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差异,这为东亚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奠 定了基础,并为其后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
  
  中、日、韩:乘客还是准舵手?
  
  中、日、韩三国,尤其是日本和中国作为东亚地区无可争议的大国,尚没有在区域合作与一 体化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虽然日本是东亚区域合作的积极倡导者,但却迟迟没有获得作为领 导者的足够的威望与认同;中国目前尚没有十足的能力和成熟的条件去引领东亚合作。不仅 如此,中日韩三国在东亚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的前景和路径上还远未达成共识,也迟迟没有 形成携手互动的局面。所以,自东盟10国牵头创立“10+3”机制以来,中日韩三国主要是在 ”10+3”框架下,结合三个“10+1”才得以在东亚区域合作中有所作为。也就是说,迄今为 止在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的航船上,中日韩一直以来扮演的是“乘客”的角色。
  1.日本一直在谋求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的领导权
  日本一直是建立亚洲区域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就抛出过“大东亚共 荣圈”(又称东亚协同体)的设想,并妄图通过侵略战争的方式实现日本领导下的亚洲共同 体。随着二战的结束,这一目标非但没有实现,反而为以后日本重新获得东亚区域一体化的 领导权造成了历史和情感包袱。
  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日本民间及政府不断提出了关于东亚区域合作的 种种构想。从1966年小岛清教授提出借鉴欧共体成功经验的“太平洋自由贸易区”构想(这 一构想被斥为“又一个富人俱乐部”,未能成为现实),[注: 伍贻康,周建平主编.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190]到20世纪70年代大平正芳的环太 平洋合作构想以及“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即后来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1992 年更名),再到1988年企图由日本充当带动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的雁行发展模式[注:宋金明.雁行发展模式真的崩溃了吗?.人民网日本版.http://japan.people.com.c n/2002/01/28/riben20020128_16250.html]及“东亚经济圈”构想,日本的诸次尝试都没有实现日本领导下的亚洲/亚太共同体。
  2002年和2003年,日本领导人在有关日本-东盟关系的文件中就提出过建立“东亚共同体” 的主张。[注:王勇.“东亚共同体”:地区与国家的观点.外交评论,2005-08,(83):23 ]2002年,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在东盟五国之行中提出了“东亚共同体”构 想,提出最大限度地利用“10+3”框架推动“东亚共同体”,并强调了美国参与的重要性。[注: 陈峰君,祁建华主编.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13]日 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2009年10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上再次提出了“东亚共同体”构 想,设想由中日韩三国合作来领导东亚区域一体化。由于中日韩三个区域经济强国与众多东 亚国家还远远没有形成对“东亚共同体”的共识,东亚共同体目前还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
  作为东亚地区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日本也是亚洲金融与货币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在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日本就提出过“新宫泽计划”,倡导建立“亚洲货币基金 ”(AMF)。由于美国担心AMF会冲击现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一基金最终没有 实施,后来由2000年5月在“10+3”财长会议上通过的《清迈倡议》替代。目前“10+3 ”财长会议显然是东亚金融合作的主导机制。
  尽管日本一直以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对东亚区域合作作了诸多探索,并对区域合作的主导 权孜孜以求,但是日本一开始对基于东亚整体的区域合作并不热心,所有的东亚合作构想更 多地是出于本国的利益考量。日本与东盟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经贸联系,是东盟最为重要 的对外贸易伙伴,但是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却在中国和印度之后才确定了具体时间表,这 便是一个例证。加之历史因素,以及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消极表现,日本未能真正开启东亚 区域合作的进程。
  2.中国与东亚的区域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学者称崛起的中国越来越成为亚洲的主导 力量,甚至有人开始预言中日东亚领导权之争。
  1.“华夷秩序”/“大中华圈”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在历史上曾维持了数千年的 东亚朝贡体系,并且毫无疑问是儒家文化圈的核心国家。崛起的中国完全有可能利用历史影 响和儒家文化获得东亚区域合作的主导地位。
  2. “中国崛起论”与“中国威胁论”。“中国崛起论”有双重性质,有证实中国实力快速 增长的客观的一面,还有对中国实力进行有意夸大以及对中国崛起后的对外政策选择作出恶 意揣测的一面,这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中国威胁论”。更耐人寻味的是,关于“中国威胁 ”一说从时间上看,最早是由邻国的日本防卫大学的副教授村井友秀在《论中国这个潜在威 胁》一文中提出。 [注:葛易.浅析“中国威胁论”.国际政治研究,1994(3):56-57//王运祥.“中国威胁 论”析.国际观察,1996(3):35]“中国崛起论”与“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东盟国家、日本、韩国等 东亚邻国都对中国是否会奉行地区扩张政策心存疑虑。
  中国对外奉行的是“和谐世界”的理念,与东亚邻国发展了广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 在全面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实际上一直表现出的是一种重合作、重实效的态度。无论是在“10+3”框架下,还是在单独的中国与东盟的这个“10+1”中,中国都非常积极主 动地置身其中。然而,考虑到中国自身的实力,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将仍然把重心 放在自身的发展和国内的建设上,充当东亚区域一体化的主导者的条件还不成熟,因而并不 急于“扛大旗”。
  3.韩国与东亚区域合作
  韩国对于东亚区域合作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尽管韩国也希望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发挥主 导作用,[注:徐峥.冷战后韩国的东亚合作政策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3:11-13 ]但也是在”10+3”的框架内,以及与东盟的“10+1”中才有所作为。根据东盟 20 09年8月的统计数据,中国、日本与韩国2008年都在东盟的前十位贸易伙伴之列,但韩国与 东盟的贸易额在东盟的总贸易额中的比重仅为4.4%,而日本与中国则分别占据了12.8%和11. 3%。[注: 数据来源:东盟官方网站,对外贸易数据.http://www.aseansec.org/18137.htm ]正因为如此,韩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往往被看作一个中立国,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之间提供平衡的妥协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倡导建立东亚展望小组(EAVG)、东亚研究小组(EASG) 以及2003年成立的东亚论坛(EAF)等,为推动“东亚共同体”的概念与行动方案的相关研究 做出了直接而重要的贡献。东亚展望小组正式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发展蓝图,并成为东 亚各国有关地区合作的官方立场的基础,在此之后出现的种种政策倡议似乎都离不开东亚展 望小组提出的框架。[注:王勇.“东亚共同体”:地区与国家的观点.外交评论,2005 -08(83):20]1998年12月在越南河内召开的“10+3”领导人会议采纳了韩国总统 金大钟的提议,由来自各国的被称为“第二轨道”的学者专家组成“东亚展望小组”(EAVG ),经过5次会议,2001年10月初,东亚展望小组向第五次10+3领导人会议提交了《东亚展 望小组报告》,提出了建设“东亚共同体”(EAC)的指导原则,以及22项关键建议、57项 具体措施,勾画了“东亚共同体”的发展蓝图。[注:刘兴华.东亚共同体:构想与进程 .东南亚研究,2006(1):93]
  诚如金熙德教授所言,1997年以来,东亚合作逐渐形成了四个轮子同时并进的态势,即:① 东盟10国合作;②东盟分别与中、日、韩的三个“10+1”合作;③中、日、韩合作;④ 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其中,转动最慢的是中、日、韩三国合作,而这恰恰是最 大的一只轮子。金熙德.东亚合作的进展、问题与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1) :54相比之下,反而是东盟10国的共同体建设,以及3个“10+1”的合作比较 有看头。中日韩都着力在“10+1”与“10+3”的框架下参与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只有加 强中日韩三方合作,使“3”得以充分发展,三国才有可能从“乘客”跻身“准舵手”,进 而徐图引领东亚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
  
  美国的特殊地位与影响
  
  从地理上讲,美国并不是一个东亚国家。然而,美国是影响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进程的最 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它在东亚地区拥有不是地区成员却胜似地区成员的特殊地位。美国不仅 积极介入了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的进程,而且中-美-日三角关系也极大地左右着东亚一 体化与东亚共同体的远景。
  1.不是地区成员却胜似地区成员的特殊地位
  (1)东亚地区是美国的重要利益所在。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了亚太地区。美国历年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及 其他重要战略文献都对东亚地区给予了高度重视。[注:陈峰君,祁建华主编.新地区主 义与东亚合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55]2007年初美国著名智库“战略与国际问 题研究中心”(CSIS)发布由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主持撰写了“阿米蒂奇报告Ⅱ”(“美日同 盟:引领亚洲正确通向2020”),开篇中即指出“亚洲是建立一种最有利于促进美国利益、 稳定和繁荣的世界秩序的关键所在”,“各主要力量合作共治的均势体系”是美国亚洲战略 调整的基本目标。[注:顾静,李雪飞.从“阿米蒂奇报告Ⅱ”看美国亚洲战略新动向.现代国际关系,2007 (4):52]因此,亚洲区域合作如何进展,以及区域主要国家的不同表现都关系着 美国的重要利益。
  (2)与东亚地区的诸多国家维持着特殊关系。东亚地区的大多数国家都与美国渊源极深。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是美国的传统盟国, 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与美国存在着传统友好关系。美日韩同盟被称为“铁 三角”,“10+3”的“3”中的两个重要国家日本和韩国,都基本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在 东亚地区驻扎着10万大军,在东亚国家自主寻求区域安全合作之前,东盟国家、日本、韩国 都处在美国的核保护伞之下。在东亚地区还没有真正的区域霸主的情况下,美国对这一地区 的影响正如大鸟的羽翼,是东亚区域合作所无法回避的要素。
  (3)积极介入东亚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进程。首先,东盟自成立伊始,便处在美国的帮助和扶持之下。1977年美国与东盟建立了“对话伙 伴”关系。美国对东盟的支持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 集中于发展援助,其后则转向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方面。[注:陈峰君,祁建华主编. 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61]东盟10国有能力倡议发起东亚地 区各领域的合作,与美国的支持与默许不无关系。
  其次,1990年马哈蒂尔提出了“东亚经济集团”(EAEG)的设想,但最终因为将美国排除在 外而胎死腹中。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贝克后来在他的著作《政治外交》中谈到“美国不仅反对 它(EAEG),而且想扼杀它。公开场合下,我们表态比较温和,但私下里,我所做的是设法 扼杀它。”[注:Baker J A, Defrank T M. The Politics of Diplomacy: Rev olution, War and Peace (1989-1992). Putnam Publishing Group, 1995//转引自:陈峰 君,祁建华主编,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2007:364]在亚太的众多区域性组织中,美国给予最大关注和参与的是亚太经合组织(AP EC),希望由其引领亚太合作,并悉数参加了APEC的各项主要活动。
  第三,美国催生了东亚峰会的“10+6”模式。2005年首届东亚峰会召开时,吸收了地理上不 属于东亚的印度、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参加,并由此产生了“10+6”模式,正是出于美国的期 望和推动。通过将自己的亲密盟友推入东亚的区域合作进程,美国藉此得以扩大了对东亚区 域集团的影响和控制。
  虽然美国更倾向于支持东亚峰会(“10+6”)在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但 由于东盟峰会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缺乏“10+3”一直以来力促政治、经济与安全等各领域的 具体合作的深厚积淀,因此在未来的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中,东亚峰会将在多大程度上发 挥自己的独特作用,是否像张锡镇教授所说的那样与”10+3”机制双轨运行, 张锡镇.双轨运行的东亚一体化.?望新闻周刊,2005-12(51)还需要经过 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
  因此,在美国看来,东亚区域合作可以进一步深化,但要在美国东亚政策的可控范围之内。 美国力量的消长,连同美国东亚政策的走向都深深地影响着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不仅如 此,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对于美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与影响问题,东亚国家之间存 在着分歧。这某种程度上也对东亚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构成了阻碍。
  2.中-美-日三角关系极大地左右着东亚的区域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之所以会出现东盟小国牵动中日韩3个区域强国引导东亚区域合作的局面 ,正是因为中美日三方相互掣肘,东盟趁机发展自身实力,施行大国平衡战略,成为了东亚 区域合作的中坚力量。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并不为过。
  美国媒体曾称美日中三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边关系”,这种提法有些夸大其词,然而 中-美-日三角关系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三边关系则的确是贴合实际的表述。由于日美同盟 的存在,中-美-日三角关系实质上大多数时间都呈现 “2对1”即美日同盟对中国的局面 。正如盖文•波依德(Gavin Boyd)所称,中美、中日与美日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依赖。 Feld W J, Boyd G. Comparative Regional Systems: West and EastEurope, North America, The Middle East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New York: Perg amon Press, 1980:222中-美-日之 间的三角互动,对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以及区域合作的进展与前景,都有深远的影响。
  美日同盟是美国东亚政策的基础所在,是美国在亚洲地区最大的“战略资产”。著名国际关 系学者卡赞斯坦甚至指出,在没有替代性的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如果美日同盟瓦解,东亚国 家将面临着令人忧心的安全问题。 Katzenstein P J. Reg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operati on and Conflict, 1996,31(2):139“阿米蒂奇报告Ⅱ”中正视了中国的崛起及地区影响力 的迅速上升,认为东亚的稳定依赖于美、日、中三角关系,应鼓励中、美、日三国建立友好 关系。 王萮生.中美日这个“3”也很重要.搜狐新闻.http://news.sohu. com/20080702/n257872465.shtml可见,中-美-日三角关系亦是美国东亚政策的重点之一。
  美日同盟对日本的意义更加非同小可。二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都是在美日同盟的框架下拟定 实施的。有学者认为,“日本不准备危害其与美国的关系,它不太可能愿意放弃西方取向去 建立东亚地区共同体”。 Hwee Y L. Japan,ASEAN,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ast Asian Commu n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Aug 2006:270//转引自:肖刚.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不 对称性与应对之策.现代国际关系,2008(8):36由于日美同盟的存在,日本所设想的“东亚共同体”构想的实质 是由日美主导的,是日美来共同掌握东亚区域合作的领导权。
  中日关系也深受美日同盟的影响。美日同盟建立的初衷,便是为了遏制中国。每当美日强化 同盟关系之时,中日关系都会随之恶化。中日间的和平友好与互利合作,不仅关系到两国的 发展与利益,也关系到亚洲的和平与繁荣。中日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携手互动,几乎可以决定 着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的未来。
  唐小松教授2008年曾撰文论定,中美日三强共治将是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唐小松.三强共治: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必然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8(2)他认为 ,目前的“东盟+”模式存在结构性问题,即东盟小国难以领导地区大国走向区域一体化, 东亚一体化的前途只能是中美日三强共治,而且目前形成三强共治的条件已经具备。然而, 对照东亚地区的现实,这只能称作一种大胆的设想。无论中国与美、日的关系如何加深,只 要面对涉及其根本利益的问题,美日马上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中国。在一些亚洲国家看来 ,美国的存在不但不是威胁,而且还是“安全感”的来源,中国反倒成了“潜在的威胁”。 肖刚.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不对称性与应对之策:36因此,日本主要是因为历 史问题迟迟未能真正取得东亚领导者的地位,中国则一方面因为 领土纠纷和“中国威胁论”受到东亚邻国的疑忌,另一方面中国自身也还不具备足够的实力 与成熟的条件去引领东亚区域一体化。
  综前所述,我们可以预见,只要美国的影响力不会过度缩水,东亚政策不出现巨大变动,美 日同盟得以维持,中-美-日三角关系将在很长一段时期持续存在。基于此,即使中、美、 日都抱有东亚地区三方共治的希冀,却注定要相互掣肘。与此同时,只要东盟10国不会出现 大范围的动荡,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将会继续作为东亚区域合作以及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引 导者。
  
  中国应在”10+3”框架下有所作为
  
  中国发挥作用、谋求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东亚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国置身的最重要的地缘政 治经济环境,区域合作与一体化的进程关系着中国的切身利益。中国超过60%的对外贸易和 资金流入来自东亚地区。一个开放、安全和稳定的地区市场是中国的利益所在。 张蕴岭.东亚合作和共同体建设路径及方式.东南亚纵横,2008(11):5温家宝总 理在2010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的结语中指出,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 上海合作组织召开峰会等契机,积极推进区域合作。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网.http: //pingbg.people.com.cn/part2/index.php既然“10+3”将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 间内继续作为东亚区域合作的主渠道,那么中国应当着力在这一框架下投身区域合作,加快 自身发展。
  首先,藉由已然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平台,继续有力地推动中国与东盟的“10+1 ”合作,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在三个 “10+1”中发展得最为迅速,并且最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国作为区外大国最先加入了《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最先与东盟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率先与东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区协 议,并顺利于2010年初建成。中国要继续借助这个富有成效的“10+1”,深化与东盟国家的 经济合作,在密切的经贸、人员等的交流与往来中进一步增强政治互信,并与东更能10国在 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加强合作。
  其次,在“10+3”的框架下,开拓中-日-韩三方合作的新形式、新领域、新途径,推动建 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2003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巴厘岛共同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 方合作联合宣言》,2004年又共同发布了旨在加强三国间经济合作及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的 《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三国应当在这两份文件的基础上,在经贸、投资、科技 、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密切三方合作,这将给中日韩三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带来巨大的经 济效益和政治影响。2002年中国商务部发布的《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的研 究报告就曾预计,中日韩三国建成的自由贸易区,将是一个拥有近15亿消费者、7万多亿美 元GDP、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联合起来的自由贸 易区。 王小波.研究报告称: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条件基本成熟.南方网.http://www.s 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305210903.htm
  再次,中国应当藉由在“10+3”框架下展开的东亚区域合作,以及中日韩三方合作,改善中 日关系。随着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领域里愈来愈密切的合作,以及在东亚区域合 作的前景及路径选择等问题上的交流与协商,谋求形成中日两国在东亚区域合作问题上的良 性互动、携手共促的局面。
  最后,中国应当制定明晰的地区主义战略,以指导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实践。东亚地区 是中国发挥影响、发展自己的主要舞台,如何在不断扩展与深化的东亚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进 程中发挥独特作用,将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当今的和平发展战略以及“和谐世界” 理念,具体到东亚区域合作问题上,应当进一步细化、明确化,对中国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应 当发挥何种作用,如何发挥作用,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这样才能使得中国在东亚区域 合作与一体化的实践中获得长久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责任编辑:张业亮)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从欧洲一体化50年历程、当前里斯本战略和《欧洲宪法条约》受挫的原因和影响,以及欧洲新模式和欧盟改革前景等方面,探讨欧洲联盟21世纪发展前景。通过探讨北欧模式和欧洲新的改革了的福利国家模式,欧盟需要在就业、社会凝聚力、环境保护、研究革新等方面锐意改革,建立一种符合欧洲21世纪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型”发展战略。  [关键词] 欧洲联盟 里斯本战略《欧洲宪法条约》 欧洲新模式 发展前景 
期刊
人们都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接受新技术的    1    马迪开着车沿路拐了一个弯,一时间,夕阳晃得他眼前什么也看不见了,最后他总算到达海格曼神父的农场外边。尽管这地方只有区区几英亩大,可是大家都把它称做农庄,因为海格曼神父愿意大家这么叫,没人想违背海格曼神父的心愿。  马迪的衣领让汗水浸透了。汽车仪表盘上方的电风扇吹来的风也是热乎乎的,一点儿也不凉快。又拐了一个弯,汽车开上了乡间的土路,他看见在一
期刊
指南车    相传在5000多年前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的一次大战中,大雾使黄帝的军队迷失前进的方向。久困不前的危急关头。黄帝造出了一个能指引方向的仪器。把它安装在一辆战车上,车上安装的一个假人伸臂指示着南方。这便是传奇机器指南车的由来。可见。在非常久远的年代,方向的指示与地理位置的标识便对人类文明进程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一些科学家认为,指南车里有一根磁针连接着人像。现在研究科技发展史的专家认为,更有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在生产开放性和要素异质性的前提下,将内外资要素共同融入到生产函数 中,运用1995—2003年28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考察转型期结构调整的绩效。我们发现 ,这一时期我国制造业结构变动引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比较明显,而与一些文献认为资本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效率改善最明显的结论不同,本文发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 长最大。从要素产出水平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规模效应
期刊
[内容提要]2007年是见证中国金融全面开放、全面改革的第一年。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回顾五年多的发展和改革历程,中国金融服务业在“入世”开放承诺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将集中研究金融服务贸易的“入世”承诺及其作用机制,以及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入世”承诺对金融体系稳健发展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金融服务贸易“入世”开放承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金融制度和监管体系的建立以
期刊
[内容提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防工业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从经济视角来看,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防工业全球化中是一种合作竞争关系。本文通过简单的博弈论分析,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国防工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则发达国家一般不会与其进行军事技术合作。为打破这种困境,我国国防工业参与全球化时应在自主研发、军购渠道、军售市场等方面做出应变。  [关键词] 国防工业 全球化 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416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主流国际政治理论对主权原则的物化,物化的根源在于主流国际 政治理论对古典政治哲学的背弃。要克服对主权原则的物化,就必须展开对主权原则的政治 想象,认识到主权是对现代政治秩序的一种历史性解答;而要认清这一历史性,就必须把主 权原则放在现代性的兴起这一语境下来解读,主权原则的确立与那个现代性的自我肯定的主 体的出现息息相关。  [关键词] 国际政治理论 现代性 主权 历史  
期刊
新加坡地少人稠、资源匮乏,但就是这么一个只有682.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只用了4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座举世公认的“伟大而卓越的城市”,其涌流的活力、散发的魅力,令人由衷地为人类创造力的伟大而感到惊叹,更在惊叹之余引发诸多思考。    理论与经验    城市的诞生有其自发性,但城市的发展却带有自觉性,而这种自觉性主要通过规划来体现。新加坡通过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系统地回答了怎样实现
期刊
[内容提要] 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水平决定一国经济的发展程度。本文通过对1996—200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技术进步路径、工业化模式以及制度变迁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指出现阶段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贡献率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实现全球范围内要素的重组、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重点技术的突破。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技术进步 工业化 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F424·3 文献标
期刊
[内容提要]20世纪是南亚民族问题大发展时期。长期以来,接连不断的民族和教派冲突已经成为困扰南亚国家的痼疾,严重影响了南亚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正常发展,危害国内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且破坏南亚国家间的关系。民族主义的大发展,既有历史原因,又有宗教、文化和政府民族政策失误的原因,更有殖民主义的遗患。  [关键词]南亚 民族主义 发展  中图分类号:D73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