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张天爱 再度翩跹起舞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岁的张天爱从全世界五千名儿童中脱颖而出,被选入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她是第一个进入这
  个芭蕾殿堂的亚洲女孩。
  张天爱“逃”了,见识了香港娱乐圈的一切美丽与荒唐之后,率性的她悄然从演艺圈全身而退。
  她创办的“舞天渊”芭蕾舞团意在表达——面向未来,汲取过去,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震撼人心的美。



  她4岁开始学习舞蹈,9岁考取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是第一位进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的中国学生。
  19岁她回到香港,开启跨界人生。
  她是上世纪80年代香港当红的电影明星,创造了一年连拍10部电影的纪录。
  她是享有盛誉的知名设计师,创立了许多自己的服装品牌。
  就在她被标签为女强人、商界精英时,却关掉许多工厂、店面,赴国外求学。
  当大家还在猜测她又将做出怎样的华丽转身时,她则悄然回归她从小就挚爱的舞蹈。
  2009年她创立了北京天爱艺术培训学校和现代芭蕾舞团“舞天渊”。
  她就是张天爱。
  在经历了人生的兜兜转转之后,张天爱再度蹁跹起舞。舞蹈是她人生的开篇,也是她的归属。现在的她被冠以很多头衔,但她最喜欢被叫做“张老师”。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因为每一个人生阶段,她都选择了自己最喜欢最想做的事。
  特殊的人生经历,养成了她的乐善好施。所以在回归舞蹈后,她创立了“天爱基金”,近年来,北京天爱艺术培训学校已经帮助了超过一百名的贫困儿童免费学习芭蕾,并为那些富有天分却没有能力学习芭蕾的孩子提供全额奖学金。6月18日,由“天爱基金”主办的慈善演出上演,这些受资助的孩子们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呈现精彩的开场……
  在张天爱看来,做服装设计师和舞蹈教师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塑造”。但做教师的成就感远大于设计师。“衣服是一件件单品,是没有生命的,而教育则是在设计和雕塑一个人,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生根发芽……这是最具生命力的”。
  舞蹈是有味道的,要用心感知
  “长大后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能有一个属于我的舞台,能够让全世界的人来中国,来我这里学习舞蹈和演出。”2009年,张天爱实现了这个梦想,成立了北京天爱国际艺术培训学校(CISCA),目前在北京、上海有13个校区,1000多名学生。
  选择在北京成立自己的第一家艺术培训中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张天爱的母亲是北京人。她常常在午夜梦回童年,妈妈和姨妈们一起在四合院包饺子。用完餐,大家各自拿出自己擅长的乐器,吹拉弹唱,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开心和快乐……
  现在张天爱的家,不是四合院,而是在位于京郊的别墅区里,这也是她的舞蹈学校的校区之一。走进房间,最显眼的要数两间舞蹈教室,四周的把杆,一整面墙的镜子,落地窗,白色的窗帘……透过窗帘,隐约可以看见窗外郁郁葱葱的绿。
  还有一间舞蹈室连着客厅。客厅以灰白为基调,装饰简洁雅致。张天爱从楼上下来,热情地招呼我们。她穿着白色一字领紧身T,搭配灰色修身打底裤,虽然58岁了,但仍身姿绰约,轻盈灵动。
  还没到学生们的上课时间,房间里非常安静。这时门开了,四只可爱的狗狗涌了进来,争先恐后地扑进张天爱的怀里。张天爱一脸宠爱地说,这是她四只可爱的宝贝,它们非常粘她。“它們都超过10岁了……”说到这儿,能感觉到她语气中的一丝伤感。它们陪伴她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一旦离开……她不太敢想。
  还有一种陪伴,对张天爱来说更是快乐的,就是舞蹈学校的学生们。现在天爱国际艺术培训学校在北京有10个校区。作为校长的她也要亲自给学生们上课,几乎是每天一个校区。北京的上完了,还要去上海校区。虽然每天都很忙,但她辛苦并快乐着。“教孩子们跳舞,比我出去旅行、购物要有趣和快乐得多,它不仅是我的工作和兴趣爱好,更是我享受的一种生活方式。”
  张天爱的授课时间是一小时。这时学生们陆续到达,来这里上课的多是在国际学校上学的孩子,其中有一对姐妹来自香港,她们在香港时就跟张天爱学跳舞,后来随父母来到北京,又继续跟张老师学,现在13岁的姐姐学了10年,11岁的妹妹学了8年,姐妹俩还去美国参加过舞蹈比赛,拿过很多奖项。
  虽然如此,但问两姐妹未来是想做舞蹈家吗?她们说还没想过,就是非常热爱跳舞。“跟我学跳舞的大概有两类,一种是未必要做专业的舞者,就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学了舞蹈不管你以后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受益的。还有一种是想进入专业院校继续深造的,但是她们还不好意思说,可能觉得自己的水平还没那么好”。张天爱说。
  之前采访过许多从小学跳舞的人,说起当初练舞的经历都少不了一个“苦”字,大多时候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强迫性督促才坚持下来。
  但张天爱说,她教跳舞,不是挤压和强迫式的。她觉得技术不是第一位,更重要的是情感。“就是要用眼神、表情和幽默感来表达舞蹈,技巧可以慢慢来。” 所以她上课的氛围轻松、随性,她说得最多的一个单词是“smile!smile!”
  她觉得这个过程可以重塑孩子的人格。“比如说个性内敛的,通过跳舞让她变得活泼一些;而个性外向的则让她变得安静一些。我们在培训舞蹈的同时,也是在培训一个人的平衡。试想下,如果没有这种平衡,那这个人的人格就会比较极端。”
  可能跟从小受西方教育有关,张天爱很看重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所以她希望自己的学生独立、自我。“不是说老师说什么做什么,而是要有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给你一段音乐,你不仅要把故事讲出来,还要编进舞蹈里。就是要自编自说自跳。舞蹈是一种经过升华的肢体语言,舞蹈演员要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自身的情感赋予每一个动作以灵魂和生命力。”   这时,张天爱换了一首音乐,她一边讲解着一边让孩子随着她跳。她说舞蹈是有味道的,跳舞需要用呼吸去感知,从中感受更多美好的信息。所以,对一个优秀的舞蹈家来说,要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的老师,跳舞是一种内在修炼。”
  让张天爱欣慰的是,她教的学生有许多考入了国外著名的芭蕾舞院校,今年,一个学生考入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这是她的母校。还有考入埃尔姆赫斯特芭蕾学校的,近两年来,埃尔姆赫斯特芭蕾学校共录取了两名中国的学生,都来自天爱艺术培训学校。张天爱边说边打开手机的相册指给我看是哪几个学生,说起这些她的自豪不加掩饰。
  跳舞的人永远住在童话故事里
  张天爱从4岁就开始学芭蕾。1970年,9岁的张天爱从全世界五千名儿童中脱颖而出,被选入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她是第一个进入这个芭蕾殿堂的亚洲女孩。
  儿时的张天爱自认有点古怪,情绪丰富,想象力丰富,活泼好动。 “就是不停地跑来跑去,但我不是顽皮,只是喜欢做事。如果一个人在房间,我会把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剪掉,做四五个新的东西,比如给妈妈做一些蕾丝,再给自己做个帽子。这样免不了会被妈妈骂,还跟妈妈振振有词地说你那么介意,就不要给我买新衣服了,我自己会做。然后趁妈妈不注意,又去剪擦脸布……”
  “那你在学校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吗?”
  “我很会做人。”她不无自嘲道:“就是在老师面前很乖很会表现。”
  张天爱说小时候学舞蹈是受姐姐影响,看了姐姐跳舞就觉得很有趣。自从9岁考入“英皇”后,就开始了封闭而艰苦的舞蹈训练。平时住校,只有圣诞节才可以回家。虽然免不了想家想父母,但心里知道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忍受不了走了,会有许多人排着队要进来。
  “那时有哭过吗?”
  “哭,整天哭。晚上放学做完功课就哭,有时自己哭,有时跟着同学一路哭哭哭,哭完了就没事了。”
  从小学芭蕾的经历让张天爱知道,学跳舞不仅是孤独的也是艰苦的,流血、断骨头很平常。“艺术是需要献身精神的。”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以此为宗旨教育孩子们。在学校里,除了病得实在爬不起来了,是不可以躺在床上偷懒的。
  再回首那段封闭的舞蹈时光,张天爱说她很像在部队的军人。慢慢的你就会习惯没有时间玩没有时间跟父母撒娇,同时渐渐适应了舞蹈成为每天的日常,一定要跳到出汗才有满足感,没有一分钟可以浪费。
  “还记得第一次演出的情景吗?”
  “记得。”张天爱很肯定地说,目光落在家里摆放的相框里,相框里有她跟父母和家人的照片,也有不同阶段的各种演出的照片。“‘英皇’每年都有汇报演出,当时参加演出的有四个人,我是最高的,我还记得化了一个类似小丑那样的妆容,梳着很长的辫子。跳舞的时候要做出各种夸张的表情,有点傻兮兮的。当时还想为什么不让我跳那种很美的……”
  这次演出连演两场,两组演员,但张天爱两组都参加了。当时她爱死了演出的服装,第一次表演结束后,甚至没舍得脱掉,就穿着这个衣服睡了一晚,连妆都没卸。“那时还没有假睫毛,都是画上去的,就觉得大眼睛很好玩,还有卷卷的头发和辫子。”
  那段时间张天爱还参加了许多舞蹈比赛,在英国皇家芭蕾舞学院主办的Adeline Genee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得银牌;又在Dame Ninette De Valois舞蹈比赛中取得优秀编舞奖,同时她还获得由英国著名舞蹈大师Frederick Ashton爵士颁发的优秀编舞奖项,并在Kenneth MacMillan爵士的指导下,夺得皇家芭蕾舞高级舞蹈大赛的冠军。
  家境優越,又考上了舞蹈界的最高殿堂,并且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你会有很强的优越感吗?”
  她连忙摇头,称完全没有。因为家里哥哥姐姐都非常优秀,姐姐不仅跳舞好,钢琴也经常考第一。哥哥是画家,对编曲也很精通。张天爱指着一张家人的合影中的哥哥和姐姐说。
  “我觉得生长在这样的家庭很幸运,父母给了我们最好的教育,又让我们从小接受艺术的熏陶。你看我爸爸很高很帅的……”她看着照片继续说。张天爱的父亲张有兴出生在南美,后移居英国,是第一位香港华人市政局主席,兼任九年的立法局议员。“我妈妈是北京人,所以妈妈是爸爸的中文老师。我妈妈也喜欢跳芭蕾舞,她们姐妹6个都是大学毕业,非常厉害!”
  后来,张天爱又入选法国歌剧团接受了为期一年的训练。那时候她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出色的舞蹈家,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但有一个现实是她必须面对的,作为一个华人舞者,即使拥有再高超的技能和艺术修养,也无法在舞台上出演主角。
  于是她毅然做出了离开英国的决定。但她并不悔这段与芭蕾相依相伴的校园时光,在那里她不只拘泥于舞蹈训练,还广泛涉猎了许多艺术门类,如音乐、歌剧、舞台化妆、绘画、雕塑等,这为她后来从事服装设计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舞蹈也让她永远保有一个童真的心态。“我们是永远长不大的人,永远住在《白天鹅》、《睡美人》那些童话故事里面。我今年58岁了,但我的心态还跟我的这些学生一样,非常纯粹和简单。”
  教室里,她大声对孩子们说着“smile”,自己也灿烂的笑着。虽然岁月在她脸上刻上了皱纹,但她一点都没有掩饰。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帘的薄纱笼罩着她,像是打上了一束光,她快乐地旋转着。
  与香港娱乐圈的一场美丽的误会
  1980年,年仅19岁的张天爱以客座艺术家的身份回到香港。次年的港姐总决赛,按照惯例要在公布结果前安排一场20分钟左右的大型歌舞,可那时候女主角却突然生病住院,张天爱被临时换上场。当晚的演出,张天爱凭着出色的舞蹈征服了全场。从那之后,很多片商纷纷找上她拍电影……
  她一口气接拍了10部,当时找到她的有50部之多,她先后签下了23部戏约。武打的,女扮男装的都演过,虽然都是女主角,但拍来拍去都是花瓶一样的角色,没有多少发挥的余地,而且几乎是连轴转,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她曾连续7天没怎么合眼。   于是张天爱“逃”了,见识了香港娱乐圈的一切美丽与荒唐之后,率性的她悄然从演艺圈全身而退。
  虽然做明星对很多女孩子有很强的诱惑力,但张天爱不喜欢。从小跳舞,她心里装的最多的就是“舞蹈”这两个字。进入喧嚣的娱乐圈,她觉得自己无法应对那些纷繁复杂的世界,更不懂如何玩转各种人际关系。“一切都太假了!”
  她对物质也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别的女孩子热衷逛街喜欢买各种名牌包,她宁愿待在家里,听听音乐练练功。
  她也从没觉得自己漂亮。“我就是一个很奇怪的人,喜欢投入在自我的空间,不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我评价我”。
  也是这个时候,她确定了接下来的人生方向,做时装设计师。
  早在1982年的时候,张天爱就从姐姐苏珊手中接管了一个时装店,一年后她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之后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一做就是30年,规模最大的时候,有20家工厂,200个店面。
  后来她发现自己被管理和销售等繁杂的事务占去了太多的时间,这种疯狂的状态跟她曾经向往的清净纯粹的生活渐行渐远。于是,她再度选择离开,关了店面,去美国进修。
  也是在美国进修期间,有很多人慕名来跟她学跳舞。她的人生在兜兜转转后,再度跟舞蹈结缘。
  2009年,张天爱回到中国先后创办了北京天爱艺术培训学校和“舞天渊”现代芭蕾舞团。取名“舞天渊”,是因为舞蹈是她人生的全部从最低到最高都包括在其中。舞天渊的创作宗旨即是面向未来,汲取过去,从平凡的生活提炼出震撼人心的美。
  不想一辈子在笼子里,想做自由飞翔的鸟
  “我的人生可以说有三条命。”张天爱常常这样说自己。她在舞蹈家、设计师、品牌创始人和慈善家等各种角色中自由变化着。
  而她的情感经历也非常丰富,她有过四段婚姻。
  第一任丈夫是一位外籍发型师,结婚时张天爱只有19岁,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两年的时间。谈到分手的原因,张天爱说两人兴趣不同,对方总让她陪在身边,而她那时对吴祖光、新凤霞非常感兴趣,经常回到中国,但丈夫并不喜欢这些。



  张天爱的四段婚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二段。因为丈夫是香港著名富商邢李原,林青霞的现任丈夫。1987年张天爱与邢李原在美国旧金山注册结婚,其后回港补办了盛大的喜宴。这段婚姻中,张天爱有了女儿邢嘉倩,但婚姻只维持三年便告终。
  追溯原因,张天爱直言对方家里要求太多,不喜欢她婚后还在外面做事。但她生性是个不愿被约束的人,在她看来,整天在家里待着就仿佛被困在牢笼了。她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一定要为社会付出,不可以什么都不做。
  张天爱的第三任丈夫是律师,也是她的初恋男友。在第二任婚姻中,他曾告诫自己以后要找一个文化再高一些的人,避免在价值观上出现分歧。但真的生活在一起,她发现律师常常会把黑白说成灰色,所以这段婚姻维持不到三个月就宣告结束。
  第四任丈夫罗素,是演员也是舞蹈家。张天爱跟他相识超过20年,2000年正式恋爱,翌年在夏威夷订婚。这段婚姻是她四段婚姻中持续比较长的一段, 2012年10月14日,两人正式宣布离婚。
  虽然历经四次婚姻,但张天爱坦言至今都不明白婚姻是什么。“他们都没错,都是我的错。我不想一辈子在笼子里,更想做自由飞翔的鸟。我不是想做女强人,就是单纯地想出去看看。”
  “已经有过失败的经历,为什么每次都会选择婚姻?”
  “可能别人觉得是失败,我并不这么认为。我没有觉得缺失了什么,进入、分享、离开……我觉得自己很满。”
  “以后遇到喜欢的人还会结婚吗?”
  “不会,不想结婚了,这只是一张纸而已。”
  过去的四段婚姻中,唯一让张天爱有些愧疚的是错过女儿的成长。她结束第二段婚姻时,女儿才1岁,这也让女儿长期以来对她有误解。
  直到女儿邢嘉倩前不久也做了妈妈,才对自己的母亲有了更多的理解,母女关系也得到修复。
  “我现在跟女儿经常一起吃饭”。张天爱兴奋地拿出照片给我看,“女儿的baby八个月了,是混血儿,你看眼睛又黑又大,非常漂亮。”照片中张天爱跟女儿一家相聚的情景其乐融融,说上次见面专门送给外孙女一双舞蹈鞋。
  现在的张天爱虽然孑然一身,但她觉得自己一点不缺爱,有深爱的家人和可爱的学生,她觉得足已。
  问她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最想回到哪个年龄段。她说“30岁!”
  “为什么不是20岁?”
  “因为20岁一直做花瓶,30岁才更成熟,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看到皱纹时,会有年龄危机感吗?”
  “从来没有。我的精华不在这里。”
  当下,是张天爱最开心的阶段。有许多事要做,对她而言没有退休一說。
  以北京为圆心,在全世界飞来飞去,乐此不疲。这是张天爱对自己工作状态的描述。
  “你的身上有许多头衔,你更希望别人怎么介绍你?”



  “就叫‘艺术创作者’吧”,张天爱说。
其他文献
俗话说:穷玩车,富玩表,屌丝玩电脑。由此,可见一枚名表的价值体现!车与表,这两件大机械玩具,速度与时间的竞争,造就了腕表与汽车长久的跨界合作,反映外在品位的汽车与反映内在品位的腕表,都是融合了高科技、机械、文化、艺术于一身的精密组合。每年的赛车季,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速度与激情,更是彰显两个豪华商品的属性与品质。虽然普通的车也能代步,但是我们在马路上还是能看到法拉利等超跑。虽然电子表看时间也很好还无误
期刊
航海天文钟是带有导航功能的计时器,同时代表着人类对计时精度最依赖,也是要求最高的一个阶段,“只有懂得了记录时间的困难,才能更加珍惜和尊重时间。”  大咖说  轻量化的设计给人全新美感  今年四月间,用沪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小说家金宇澄先生,推出了一篇回忆自己早年当工人经历的文章,《史密斯船钟》。文中,他深情回忆了自己落实政策返城后,在上海钟表厂做工的情形。其中有一段便讲到了彼时让他大开眼界的各色钟表,
期刊
木木美术馆 M Woods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林瀚微信邀请物质狂参加《锡人的心脏》的开幕活动——桃乐丝的晚餐。當晚物质狂穿着金色的香奈儿高跟鞋和小黑裙,以一贯参加此类活动的装束和心情赴约798。  “怎么气氛有点儿格格不入!”好像被卷入到了Instagram好友的见面会,物质狂瞬间觉得自己老了,荷尔蒙的浓度和当晚的气温一样居高不下。随处可见网红模样打扮时髦的年轻人,他们随时在自拍或者拍摄展览,随地将
期刊
Prada Etiquette手袋将品牌成衣系列蓝色内里标签首次运用于手袋,不骄不躁的粉蓝色标签以压纹风格呈现,采用缝嵌手法压制于手袋外的真皮外框上。甜美温婉的手袋边缘饰以铆钉,标签外露,正统亦叛逆的态度呈现出既内敛又张扬的伪装感。  Tips:  Prada 365《不期之遇》 2017早秋演绎每次相遇的真相  Prada 365重新塑造了时尚大片的概念,拒绝墨守成规,摆脱创作桎梏,打造了全新的
期刊
近日,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当代摄影40年(1976-2017)——三影堂10周年特展》,特邀巫鸿先生为策展人。主题就是:1976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  “当代摄影”在中国自1976年后兴起,迄今已逾40年。  从红极一时的“四月影会”到80年代后期新型摄影期刊杂志的出现、摄影风格经历了“多样化时期”以及后来慢慢被“实验摄影”所取替,再到现今新的摄影展示场地、商业渠道、研究中心
期刊
被世界高度认可的《三体》,已经成为科幻甚至文化历史的一座丰碑,可《三体》大电影却依然遥遥无期,这个顶级IP的最新动向是什么?三体宇宙到底是搞什么的?传说中的宇宙级别的发布会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之前无比排斥同人创作的刘慈欣,为什么态度突然有变?三体宇宙有未来吗?它的尽头是什么?  公元2017年6月8日,地球,中国,北京,封闭的黑色空间里银河闪烁,刘慈欣抬手按下了巨大的红色按钮,一瞬间,时空轻微
期刊
近日,唐嫣出任Bally首位亚太区品牌代言人,与Bally携手打造2017秋冬系列全新广告大片。此次大片由纽约时尚摄影师Briana Capozzi于5月在倫敦拍摄完成,作品融合大胆自信的美学元素,展现Bally新姿态。  唐嫣与男模新秀Antoine Duvernois搭档,在简约的白色工作室中进行拍摄。极简布置有助于凸显人物形象,让大片真实展现人物特质,彰显2017秋冬系列对品牌全新定位的阐释
期刊
几年前拜访某位隐居在京郊的名士,推杯换盏之际瞄了眼他的腕表,一枚江诗丹顿的两针正装表。名士见我好奇,便大大方方地摘了下来供众人把玩欣赏,“喏,表壳薄得足以切菜了。”末了,他哈哈大笑。薄得能切菜——这便是我对超薄腕表的第一印象。彼时兴冲冲地发了朋友圈,并就这枚腕表的照片冠以“最薄的机芯。”不成想,“最”字一出口,便招致了事端。且不说圈内一些盛产超薄腕表的品牌公关纷纷留言,言辞间略带醋意,一位圈内前辈
期刊
黑与白,泾渭分明的同时也融合默契。  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中,无论选择谁都是不会出错的经典。  近日,香奈儿在上海拉法耶艺术设计中心向我们展示了J12非黑即白多维体验的炫酷世界,而黑与白,看似对立却有着难以置信的和谐。嘉伯丽尔·香奈儿曾经说过:“黑色包容一切,白色亦然。它们的美无懈可击,绝对和谐。”2000年,首款J12黑色腕表被譽为“21世纪腕表的新经典”,大胆采用高科技精密陶瓷,经由钻石粉末的抛光
期刊
85岁高龄的艺术家里希特,他的勇气和成功是世纪之交艺术领域的一个奇迹。格哈德·里希特是当今还在世的最受敬重的艺术家。这位著名的画家目前住在科隆市城郊一所他自己设计的现代化玻璃和混凝土结构的立方体房子里,明亮的光线据说有利于他构思作画。他本人常在嘴边挂着口头禅:“我无知,我无能,我一无所有。”但就在2008年的伦敦苏富比,他的一幅名为《烛》的油画(Candle,1983年创作),却以1050万欧元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