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乡土为诗歌点亮一盏温暖的灯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nu_l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狼,本名李国仁,诗人、作家,《荒原》文学杂志主编、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理事、成都市文联创作员,著有诗集《生命放逐》、散文集《回家的路》、长篇小说《农历》等。
  摘要:诗人峻冰是一个生、长于农村而在现代都市生活的人,诗人在他的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中,营造了优美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游子内心对乡情的难以割舍,对故乡的父老乡亲以及那片土地的思念之情。
  关键词:峻冰;乡土诗;《乡土与人生的恋歌》
  
  一
  
  文学源于神话,来自于民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便是文学的母土,很早我们的文学创作就涉及到了乡土,不管是创作的原始动因(或者灵性),还是背景和题材。就乡土诗歌而言,在中国最早以汉语方块文字出现的乡土诗,恐怕还是《诗经》呈现给我们的。当然,随着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在中国的兴起,乡土新诗也渐成蔚然。在现当代,乡土诗已在整个中国诗坛占据了半壁河山,且产生了许多高质量的作品,很受广大读者青睐。
  对于诗人峻冰,之前笔者只知道他是一个诗人;对于一个在高校任教的峻冰,笔者也只清楚他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广播电影电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但要把他与乡土诗歌联系起来,笔者一开始还持怀疑态度,因为不是所有很有才情的诗人都能写好乡土诗的。但是,读了他早期出版的一本个人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之后,笔者才知道对他的这种怀疑是多余的。“遥远的故乡,在记忆的储藏间里,已尘封为十年前的旧书……我的父辈仍然在那里坚守,以他们原始得透明的信念……我这颗飘落异地植根城市的种子,以我思维的藤蔓,把一片片凋零风中的落叶织成虽不艳丽但却真诚的花环,献给那片黑色的神奇的土地。”[1]在这里摘录诗作者的这几句话,是想先让读者知道和了解诗人为何书写乡土,也就是说,他的乡土诗歌的创作动因。
  认识诗人峻冰并与他成为好朋友,还得感谢诗歌。虽然住在同一个城市,而且他的名字早已耳熟,但真正蒙面,还是那次中外散文诗学会、《散文诗世界》杂志社在长白山举行的一个规模较大的诗歌笔会上。在来自全国各地共120余人中,除了一些老朋友,诗人峻冰算是笔者认识的第一个新朋友,他给人最初的印象是一个礼貌、对人友善、温文尔雅、笑容可掬的谦谦君子。在一起回到成都后,我们就理所当然地有了频繁的接触,一同频繁地参加省内外各种文事活动,同时,在读了他的诗集《行吟韩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后,在心里更加认可了他的诗人身份。但是,从一个青年儒生身上,只能看出一个诗人特有的气质,却实在让人看不出他与农村、与乡土有什么关联。不过,在笔者拜读了他先于《行吟韩国》出版的另一本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后,才让人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峻冰,其实就是一个赤着乡村的脚丫在大都市奔跑的人。
  峻冰出生在安徽蒙城农村,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随着读书、参加工作远离了家乡,脱离了农村,才成为了一个现代都市人。大概在他25岁以前都还脱离不了与乡土的千丝万缕的羁绊,他都还要依靠乡土的养育或者供给而生存。所以,他就有二十多年的乡村生活体验,而这段人生经历却最让他刻骨铭心。虽然他今天生活、工作在远离乡村的大都市,享受着都市人才能享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资源,但“洋装虽然穿在身”,心里却无法割舍乡情,反而对故乡那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的思念之情越来越浓。这既是一个正常人在追寻生命之根自我反省时所自然表达的一种感恩之心,也是一个诗人的良知和最起码要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峻冰于1998年4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次年再版。
  
  二
  
  就峻冰的《乡土与人生的恋歌》,笔者虽不敢妄自评论,但读得很虔诚。因为乡土,因为乡土上同样有我们的父亲、母亲,以及许多像我们的父亲、母亲一样可亲可敬的乡民。因为他的诗歌又把我们带到了有炊烟、泥土、汗水、阳光、庄稼的生命的根部,让我们的灵魂找到了一个皈依之所。“裤袖萎缩之后/你把背弓成残月/鞠躬向土地/借回沉重的日子洗净/放进祖上遗下的豁锅煮个半熟/咂尽日子的苦涩/归还土地日子的香甜”(《乡民》)。这确实就是乡民的日子,诗句并不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而是几乎以白描的手法和口语化的语言平实地道出了乡民的生活境况,但一个“你”字,却深情地表达了诗人对乡民的敬意,体现了诗人对乡民的深切同情和悲悯的人文情怀。“裤袖萎缩之后/你把背弓成残月/鞠躬向土地”这既是从衣着外貌对乡民的形象刻画,又是对乡民崇尚劳动、对土地的崇拜与信赖的内心活动的描写。把“日子洗净/放进祖上遗下的豁锅煮个半熟/咂尽日子的苦涩”,这就是乡民的生活态度,即好日子、歹日子或好年景、坏年景都得过。虽然常常寄希望于土地年年丰收,但很多时候都会“煮个半熟”,使日子过得“苦涩”。于是,“土地哭了/流落两行金子般的泪水/汇成夏秋之河两岸谷香袭人的风景/你心中的眷恋/温暖了整个冬春”(《乡民》)。即使如此,依然忠实于土地,不离不弃,并以不屈的意志和对土地的信赖,辛勤耕种,最终让土地春华秋实。
  如果不熟悉乡村,不熟悉乡民的生活,或者说没有深切地乡民生活体验,就不可能用这么精准的词写出这么生动这么深刻的诗句来。因为笔者也是一个乡民,或者说曾经是一个乡民,所以很清楚乡民是如何过日子的,特别是那些被“煮个半熟”的日子。
  当然,这些都是曾经的乡民生活,或乡民曾经的生活写照,那时整个中国农村的乡民都无不是这样过着日子的,于是,故乡乡民们的生活情形已经烙印在了诗人的心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去式”“经验式”写作。而诗歌写作,我们总是在表达方式、诗体形态、语言风格、意境营造等方面无穷无尽地探寻创新之路,却很少回到诗歌的本质上。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无论哪种文体,虽然艺术的表现形式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首先是我们要表达什么,然后再说如何表达,这是笔者一贯坚持的观点。诗歌要表达什么主题,即使非常含蓄的语言和特殊的语境,都应该要让读者领会。“我们的作品只有被理解,才能实现其艺术价值。应该是理解的人越多越好。”[2]这不仅是诗歌,而是任何文学艺术都要体现或者应具备的思想核心,即本质,在诗歌里面叫做“诗质”。《乡民》这首诗,诗人所表现的和想表达的,相信读者都很明了,并能够在心中产生强大的共鸣。这就是因为诗人在创作中强调了诗歌的核心质,而并不是思维飘忽,让人云里雾里找不着北。
  笔者不是诗歌评论家,但一直在关注中国的新诗在当今中国新诗界将要被那些诗歌理论研究的权威人士引向何方,发现在压根就没有理顺和搞清楚什么样的新诗才是真正的中国新诗的前提下,就一味地忽悠创新求异,致使出现“不管什么样的汉语言文字只要分行排列就是诗”这一现象。为此,曾经一度诗坛派别林立,各种“体”也相继出现,不管读者和诗作者自己懂不懂,也不管胡言乱语些什么,只要是“新派”“异体”,哪怕毫无一点诗味,都成了好诗,甚至有些还获了大奖。所以,笔者早就怀疑,现在的许多诗歌还是不是诗歌,中国到底有没有新诗?“既然新诗所使用的语言符号,仍然是汉民族的方块文字,历史的诗和现时的诗,就不可能没有共通的东西。”[3]所以,个人认为,中国的新诗应该是从中国的旧体诗中脱离出来的一种新的汉语言表达方式和新的诗体存在形态,是在保存旧体诗精魂的基础上不受格律和句式的束缚而进行求新求异的,而不是与旧体诗毫不相干。旧体诗的精魂,就是诗歌表现出的音律的节奏美和意境美。
  “走向远方那盏红红的灯笼/牛/掮犁的农夫/以悠然的姿态/采一片云/画一幅田园风景//那画法传承了几千年/火红的底上/牛 犁 农夫/成为剪影”(《晚归》)。在这里,诗人在给诗歌的质以丰富和饱满的基础上,以牛、农夫、犁以及火烧云等客观物象构建出一幅温馨、恬静的田园风景画面,用这些意象营造出了和谐美的意境,既有情感的感染力又有视觉的冲击力。诗人在这首新诗的创作过程中就特别吸取了旧体诗的意境构造。而他所描绘的这样美妙的田园风光,不只是在对乡土的赞美与歌颂,更主要的是在为自己的灵魂归宿设置一个场所——“走向远方那盏红红的灯笼”。或许,诗人的内心世界里一直都有那盏“红红的灯笼”,他“这颗飘落异地植根城市的种子”,其灵魂一直就没有离开过那个挂有红灯笼的遥远的故土。所以,他常常想家,想家又常常是孤身一人在雨夜的时候,“远道而来的风/老屋门前枣树的叶子是否落完/低声哭泣的雨/这个季节还有没有月圆”(《想家的时候》)。诗人将“风”和“雨”拟人化,视作自故乡“远道而来”的同乡或者客人,向他们了解自己家乡以及老屋的一些事情。表面看来语言平淡,心态平和,像拉家常一样,但在艺术效果上却与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有同工异曲之妙。1993年秋天写《想家的时候》,当时的峻冰还没有在城市扎下根来,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只身一人在成都这个大西南最繁华的大都市里求学和寻找工作。一个孤家寡人,在异地他乡,每遇一个像秋季一样多愁善感的季节和像雨夜一样多愁善感的时刻,就容易引发多愁善感的诗人的思乡之情。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想家的时候》这首诗里的“枣树”和“月亮”就是两个具体的物象,诗人借物传情,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浓浓的思念,特别是“这个季节还有没有月圆”一句,使人忍俊不禁地潸然泪下。有时往往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事,却最真实也最亲切,就如这“枣树”和“月亮”,它已蕴含着诗人童年时代和青少年时代在老家生活的情和趣,已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象了,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们已经被诗化了。
  
  三
  
  读峻冰的乡土诗,时常会被一些精妙绝伦的诗句所深深地吸引,而不自觉地跟随诗歌的情绪进入到了诗歌的意境之中。“穿过幽长的记忆/我的目光到达你的落寞和寂寥/一辆破旧的木板车/拉着日子/流浪了一个春秋”(《老屋》)。这些诗句不仅写得美,而且诗意很浓,也很有质感和厚重感。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乡村的老屋虽然不是很神圣,却是祖辈留下来的祖业,是祖先艰辛创业和壮大家族的一种见证。它作为一个姓氏繁衍后代延续血脉的圣殿,既承载着生命在自然规律中新生的快乐和死亡的痛苦,又记录着前人和后人的人生经历,可以说,它也是一个家族的一部历史。相信很多从农村走进城市而父母高堂至今还住在农村的人,都对自家的老屋有着很深的感情。峻冰在书写他的老屋时是饱含深情的,即使老屋在今天是那么的“落寞和寂寥”,即使记忆是那么“幽长”,他的目光也能到达。因为老屋给了他生命,他在追思和寻找自己的生命之源。只是老屋在进入他的诗境之后,已不再是物质的老屋了,而是一个象征符号。一个家族在承受许多苦难之后依然在有阳光、有风雨的日子里经受岁月的洗礼,象征着生命的韧性。所以,诗人把老屋比喻成“一辆破旧的木板车”,“拉着日子”在岁月里“流浪”。
  笔者在这里不能片面地给诗人峻冰冠以“乡土诗人”的名号,是因为他在诗歌创作中不单只涉足乡土。但是,就他的这本诗集来说,许多篇什都值得去细细品读。例如《深冬的北方原野》里有这样两节:“漫长冷酷的沉默/袭你一身白袍/想掩盖生命/一两株倔强的白杨/刺破沉默/扬起猎猎的旗//饥饿困惑的狗/在你白嫩的肌肤上噬咬/早起拾粪的老人/筐和铲郑重的低头/表达了一位农夫真实的崇敬”。初读这两节诗,有画面,有情节,有深远的意境,而且诗中把他淮北老家原野的冬天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但细细品味,诗人在这里并不只是在描绘北方冬天的景象,而是通过对冬天雪景的铺设重点突出乡土上的生命。上节写挺立于风雪中的白杨,下节写在野地寻食的狗和“拾粪的老人”,而且重点突出的是老人。这个冬天的北方原野,表面看来是“漫长冷酷的沉默”,“想掩盖生命”,但却蕴藏着无穷的生命力。如此,便增加了诗歌的厚重感和阅读的想象空间。
  每一个诗人都是热爱自己家乡的。峻冰对家乡的热爱、对乡土的依恋,用情之真之深,从《乡音》这首诗里足可以品出。“把你挂在嘴边/就把故乡挂在心头……有你伴随/我不会在符号横行的城市走失/依你的指引/我一次次将迷途的羔羊找回//你是我寻根的向导/你是我回乡的路灯……”常把乡音“挂在嘴边”,“就把故乡挂在心头”,其实就是在提醒自己不能忘记故乡,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何处。身在大都市,哪怕住着商品房,开着小轿车,出入在各种体面场合,但诗人没有忘记给予自己生命、哺育自己长大的乡土,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血管里永远流淌的是善良、质朴的血液。所以,他在作为一个诗人的时候,便自觉地常常用诗歌来抒发自己对父亲母亲、对乡民的感恩情怀,用诗歌去回馈那片乡土。
  
  四
  
  或许笔者与峻冰一样都来自农村,都对乡村怀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感情,所以才更加关注他以及他的乡土诗。读完他的整本诗集,感受很多,受启发的也很多。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诸如《雪地里的母亲》《父亲》《三轮车夫》《黄土高原的背影》《小村》以及长诗《家》等篇什,都写得很有深度,也很感人。对他的乡土诗总的感觉是:厚重、沉郁、苍凉,无论是情绪还是诗歌营造的氛围,与乡土都非常映照。此时,笔者忽然发现,我们都有过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至少在乡村度过了漫长的童年时光,所以对曾经的苦难和生命的终极意义都有共同的感受和认知。
  所以,现在可以这样说,不管峻冰是不是一个乡土诗人,但成就他成为一个诗人的确实是乡土,是乡土为他的诗歌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
  
  注释:
  [1]峻冰:《乡土与人生的恋歌》(自序),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2][3] 曹纪祖:《批评与思考——中国新时期诗歌》,四川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第51页。
其他文献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书记兼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影视、戏剧、广播委员会主任,国家电影审查委员,教育部评估专家,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召集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著有《从文学之隅到
期刊
摘要:《乡土与人生的恋歌》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的怀想与眷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对乡土追怀的游子和一颗渴求美善与真情的心。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创新的诗歌排列结构及娴熟的语言技巧,造就了一曲优美动人的“恋歌”。  关键词:峻冰;《乡土与人生的恋歌》;结构;语言    细读峻冰的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便仿佛哼着这首“乡土恋歌”,跟随诗人走上一条怀乡之路。这是一个滥情、矫情的年代,环绕在耳边的只有男男女女的情
期刊
摘要:21世纪,中国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头,在这个“三网融合”的时代,商业化竞争已然趋于白热化的阶段,各种品类的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寻求新的媒介生存与发展空间成为各家媒体不可规避的话题。作为调查性报道的新闻类栏目,又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呢?本文试图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例,从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栏
期刊
摘要:诗人峻冰写的诗《安琪儿》,用我们平常所见之物、不会刻意留意的细节,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字里行间展现了诗人怀揣梦想而前行的信念,尽管梦想路上有挫折,也很寂寞,但诗人珍惜梦想,执著追求,始终秉持一颗坚定的心。  关键词:峻冰;《安琪儿》;梦想    在不知天高地厚的年少时光,我曾一度迷恋诗歌,喜欢欣赏优美的诗句,也爱时不时写上一两句。记得在中学二年级,坐后排的女生常和我交换各自写的小诗。后来她转学
期刊
摘要: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代表作《米》《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另一种妇女生活》《我的帝王生涯》等从多方面体现了苏童小说的新历史主义特征,归纳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进行颠覆的女性形象的塑造;虚构和想象的思维特征;在历史观上持历史循环主义的观念。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女性形象;虚构与想象;历史循环主义    新历史主义是20世纪80
期刊
摘要:历史主义是现代历史观念的集中表达。它在客观化的线性时间观基础上,展现了一种进步的信念。本雅明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神学的立场上批判了永恒进步的虚假性,展现了现代社会历史意识的困境。  关键词:历史主义;乌托邦;历史唯物主义;神学    “历史”(Geschichte),其实是18世纪才出现的新词,雷蒙·威廉斯在梳理现代社会的关键词时,辨析了德文中Historie与Geschichte的区别。说,
期刊
摘要:方方小说《水在时间之下》塑造了水上灯、玫瑰红、李翠、慧如等分别具有新、旧伦理特性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不同的女性生存、抗争模式,揭示了女性的精神困境。  关键词:方方;《水在时间之下》;女性意识;精神困境    方方近年小说《水在时间之下》讲述了因迷信思想和家庭斗争而被亲母舍弃的女婴水滴的故事,揭示了主人公从在世间挣扎生存的弃女蜕变为汉口剧场中大名鼎鼎的名角儿水上灯,最终又归于街市巷口一位风烛老
期刊
摘要:卡夫卡的小说往往因其含而不露的寓言性让读者一读再读,因此也留给读者一个开放性的阐释空间。《城堡》作为其代表作品,也因表现出一种“迷宫”式的风格而留给读者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本文试从犹太人的“弥赛亚”救赎这一犹太文化背景,对小说中“延迟”和“无法抵达”这一内在结构作一阐释,以期加深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城堡》;弥赛亚;救赎;延迟     卡夫卡的作品一如其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期刊
摘要:《白马》一文从马眼看世界,并从马的“语言”以及“心理语言”折射出人类世界中的不平世道。文中作者在叙事角度的择取和语言的提炼上都运用这样的陌生化手法,展示给读者的是从全然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另一番景象;感染给读者的是另一种生在其中却不知的感受,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白马》;陌生化;叙事角度;语言形式    一、引言    马眼看世界,一改大众作家人眼看世界的叙述角度,配以恰当
期刊
摘要:《行吟韩国》是峻冰于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在韩国又松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所创作诗歌的结集。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经历,无论是哲理诗、乡土诗、爱情诗、行旅诗,笔者所看到的无不关乎一个“爱”字。“用心思考,用爱吟诵”是《行吟韩国》最大的特色。  关键词:峻冰;《行吟韩国》;哲思;爱    《行吟韩国》是诗人峻冰于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在韩国又松大学任客座教授期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