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的三大误区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xiao88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常使教师陷入一种无可奈何的窘境。我们在遗憾和惋惜的同时,更有责任区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思考能力,甚至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品格,为他们今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很多语文教师大胆地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笔者在探索的过程中,既走了很多弯路,也没有总结出一套系统而有效的方法,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走弯路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 将阅读与应试机械结合
  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这种时代里的人们具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想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最有效的信息,对于阅读,特别是经典阅读,很多人早已没有耐性。而学生除了要面对这一客观的时代特征之外,他们还要去承受应试带来的压力。在这两难的境遇下,学生不喜欢读书、阅读能力差其实真的不应该受到过分的指责。那如何才能在这两难的境遇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其实我们的教材编者想到了很多有效的方法,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教材编者在每册教材的后面都设计了2到3篇“名著导读”。“名著导读”自然重在“引导”,意在激发学生对这些经典的兴趣,让他们进一步深入文本。
  “毁掉一本好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它纳入考试范围。”这句在网络上调侃阅读与应试关系的话说得过于绝对,作为中学生来说,他们不得不面对考试,因此,设计出能够有效地检测学生阅读过程的考题才是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针对“名著导读”设计的考题应反映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引导学生规范地表达”这一动态的阅读过程。而不少的考题设计者根本没有考虑引导学生阅读这个过程,他们把教材中“名著导读”的内容当作名著的文本,针对某一部名著的一些基本信息(作品、作者、时代、主题、主要人物、主要内容、主要情节等)来设计考题。学生只要掌握了基本信息,在连书的封面颜色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就能准确的答题。考题设计的思维模式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策略,既然不读文本都能准确地答题,学生自然就不读了。
  如果把这种在应试背景下对阅读的极端做法概括为“不读”,那接下来要谈的第二个误区与之截然相反,是另一个极端,“必读”。
  误区二 强迫性阅读
  关心阅读的人,都见过各种各样的“推荐书目”,“推荐书目”主要由在某个领域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师开列出来介绍给大家的。自民国以来,许多大师所开列的“推荐书目”对我们今天的阅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最突出的两位莫过于梁启超和鲁迅。但在今天,“推荐书目”的开列者由大师变成了传媒,甚至出现了许多炒作得更厉害的“必读书目”。
  “必读书目”所针对的大多是青少年,因为市场的策划人清楚地知道如今的文化消费是由青少年主导的。不少的教师和家长对这些“必读书目”推崇备至,强迫孩子去阅读书目上的书籍。他们不去思考这些书的价值究竟几何,适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只相信:这些书,必读。
  误区三 干扰阅读视角
  广义上的阅读视角等同于阅读视野,是指读者的阅读取向和阅读范围,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喜欢读哪方面的书,读了多少;狭义的阅读视角是指读者阅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理解文本的程度和理解文本的切入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在阅读视角上对学生进行干扰。如何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阅读视角,笔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分别作了如下尝试。
  为什么“必读书目”会大行其道?归根结底的原因还在于对学生的不信任,严重低估了它们对文本的鉴别能力。作为师长,要充分地信任他们,但是信任绝非百分百的放纵和不闻不问,适度的引导是必要的。中学生的阅读经验还比较浅,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阅读取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同一个刚学会抓东西的婴儿,他看到什么东西都会去抓,作为家长,会在满足他好奇心的同时避免他抓到脏东西和危险的东西。同样的,当一位学生在看一本宣扬暴力和血腥的漫画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迫他从此以后不准看漫画,而应把他手中的漫画换成丰子恺的《护生画集》。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广义的阅读视角只有一个前提和限制,就是文本内容要健康。
  对狭义阅读视角的干扰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往往会非常热心地将一些结论性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担心学生没有这些信息就无法理解文本。这种做法,会对学生的阅读思维形成极大的干扰,也会对学生的阅读体验造成很大的伤害。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好的方法多种,但都应反映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引导学生规范地表达”这一动态的阅读过程。
  让阅读成为中学生的一种品格这一目标犹如云雾缭绕的群山深处的一株孤松,它若隐若现、朦朦胧胧,很难一睹它的苍劲与秀美。笔者深知通往这孤松的路绝非一条笔直的大道,于是,只能义无反顾地在曲折回环的崎岖小路上不断寻觅着。
其他文献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我们的语文课教学就更应该注重,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培养课外阅读和分析能力,实现现代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目的。在此过程中,我认为语文课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文课教师中要在课堂和课外注重引导和规范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任何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不能将学科孤立起来,教师间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语文课教师也一样地
期刊
首先讲一个案例:小霞同学因为眼睛近视,请求我为她调位。我利用口语交际课巧妙地解开孩子们不愿调位的心结,他们纷纷乐意地为小霞调好了位。课后,我布置了一道语文作业:以“调位”为内容,说说心里话,要求说真话,抒真情,字数不限,形式多样。后来,我批阅孩子们的作业,欣喜地发现,作业完成得很好,有的还加了插图,内容丰富,情真意切。面对一份份漂亮的作业,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这次语文作业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语文新
期刊
学生的生活范围相对狭窄,他们几乎总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缺乏色彩。他们的作文内容总是千篇一律,显得平淡而乏味。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我们的写作课应向生活“开放”,求教于生活,让美好生活本身去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性。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不会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往往让一些事物、事情从身边悄然而过,而不会去牢牢抓住。只有让他们学会了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取材,文
期刊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人们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具体地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和管理,全面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良好的养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都意义深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策略。  一、制定评价制度,落实养成教育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
期刊
第一,对话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各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都具有阅读教学中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责任,教师和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不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够代替,不能剥夺;这一过程中教师亦是主体,教师并
期刊
课堂生成资源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它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交流中思维融合、碰撞而闪现的智慧火花。  一、生成源于预设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因此教育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教育过程的推进就是在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既然课堂是一个
期刊
对于语法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他们针对汉语自身的特色和变化情况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而他们观点的不同主要在于对语法化范围的界定。从广义来看, 语法化不仅包括词汇的语法化,还包括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下面我仅仅以“子”字的演变过程来谈一谈词汇的语法化过程。  “子”的演变主要有四个过程:  一、 “子”在上古时期主要用作实词,表示“子女”(从造字上我们也能看出“子”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像小孩
期刊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提高观察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  为什么要观察客观事物才能写好文章呢?  从写好文章的内容来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真正投入生活的怀抱,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科学地分析生活,深刻地认识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写出好文章。而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只有让眼、耳、鼻、舌、身这几种感觉器官都活动起来,才能了解客观事
期刊
一、符号勾画,激发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处于阅读期待中的学生更愿意进行从不知到知,从浅知到深知的阅读亲历和探索的过程,从而再现作者原意,对文本、文意进行多元解读和创新理解。  如讲授《故乡》前,让学生用符号式笔记进行预习,
期刊
小学低年级是学习语言、说话、写话的关键阶段,我们应在教学中抓住机会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苦学变为乐学。下来我简要谈一下自己几点看法。  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就强调了乐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的直接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语言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提出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