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几点体会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K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对话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各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都具有阅读教学中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责任,教师和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不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够代替,不能剥夺;这一过程中教师亦是主体,教师并不会因为学生是主体而退居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时过境迁,可我们有多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故我啊!我们的教师应该懂得,语文教学并不能在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不像交付一样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学生虽然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了什么都听教师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
  第二,感悟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学习态度,才是获得语文能力的真正动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课本中的阅读教材大多是文学作品,它们不是按照知识体系和逻辑顺序展开其内容的。一篇篇课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起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在阅读教学中, 应当让学生在大量接触感性的语文材料基础上,增强形象感受,通过情境的创设,通过品读和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头脑种再现形象,进而感悟作品所揭示的深层含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是一种顿悟。学生在阅读中触类旁通,豁然开朗,突发奇想,幡然醒悟,是一种突变和升华,它不是借助反复训练可以实现的。但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助于这种突变和升华。所以,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开展师生、生生对话,有助于学生的感悟。
  第三,积累
  从重理解到重积累,也是阅读教学观念的一大转变。以往的阅读教学,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采用抄写、解释、背诵的方法。这种机械的死记硬背违背了语文学习的特点,也违背儿童的认知规律,既加重学生的负担,又没有多少实际效果。语文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重积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优美词话、精彩句段,多读多背,而不需要“讲深讲透”和“问个不休”。有的句段和篇章学生一时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应当允许他们随着阅历的增长去逐步加深感悟。
  重积累,还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让学生在表达和探讨中“倾吐自己的积蓄,倾吐自己的消化液”。
  第四、运用
  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要加强读写结合。一方面让学生从读中学写,读中悟;另一方面,通过适当的写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领悟和对表达方法的掌握。
  运用还应根据课文所提供的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既有利于对课文中文人精神的感悟,又有助于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提高学生阅读教学的效益,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应该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紧迫的研究课题。只有遵循语文知识的建构规律,以语言实践为平台,以读为基石,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其他文献
近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各个省份的中考命题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特别是语文这一门学科,各类题的分值也在不断的改变,如以前文言文阅读只有10至12分左右,但从近两年的中考试题文言文分值来看,有一路攀升的势头,由此,做好文言文复习,势在必然。那么如何复习好文言文,本人拙见,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复习目标要明确  1、明确 复习范围,把握复习重点  根据当年中考信息,在复习文言文时就必须强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会有不着其字,尽述其义的诗句。这就是中国历代诗人讲究的“蕴藉”,“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蕴藉”,它亦作“温藉”,“酝藉”,宽和有涵容,来自中国古典诗学,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概念。辞书上的解释是含蓄有余,含而不露的意思。蕴藉一词在古文中常被提及运用,这种含蓄的艺术境界正是中国古典诗文流传至今,能不断延伸出新的意义的缘由所在。  通常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历史书籍和诗文作品,惜墨如金,
期刊
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小培养孩子自信心是帮助孩子长大之后能够立足于社会的一个重要能力,幼儿期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家都能看见很多孩子不敢面对生人,不敢在人多的环境下表现自己,这都是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那么孩子失去自信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可能包括:  1.被要求做超过能力所及的事;  2.
期刊
在修辞中,我们用的最多的可能是比喻,拟人等。但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这一课时,我们会发现课文中使用最多的是反问。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汉语句式。不少语法专家对反问句都有研究、论述,认为它是一种表示强调的句式。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认为“同样的意思,用反问句来说,比平常的肯定句否定句更有力量。”刘月华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说“反问句的作用是对于一个明显的道理或事实用反问的语句来加以肯定
期刊
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中小学教育教研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也要求教育教研有新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动力和支撑。  但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怪现象,从事教科研的往往是一些大学教师和一些研究所的专家、学者。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缺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缺乏对中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这种先天不足,导致他们的研究往往是理论性强,具有严密的逻辑理论体系,抽象的概念和专有名词多,
期刊
自从《新课程标准》版颁布以来,“有效”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词。因此,老师们在教学预设的时候注意有效,课堂教学中关注有效,作业设计也将有效的元素融合进去……最近,笔者在网上看了《数星星的孩子》教学的视频,对有效教学深有体会。  首先,有效的写字指导。  案例描述:  教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引导学生一起用书空的方法写课题,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写“数”字的时候,注意反文旁撇要高一点,横起低一点,短
期刊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我们的语文课教学就更应该注重,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培养课外阅读和分析能力,实现现代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目的。在此过程中,我认为语文课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语文课教师中要在课堂和课外注重引导和规范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任何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都不能将学科孤立起来,教师间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语文课教师也一样地
期刊
首先讲一个案例:小霞同学因为眼睛近视,请求我为她调位。我利用口语交际课巧妙地解开孩子们不愿调位的心结,他们纷纷乐意地为小霞调好了位。课后,我布置了一道语文作业:以“调位”为内容,说说心里话,要求说真话,抒真情,字数不限,形式多样。后来,我批阅孩子们的作业,欣喜地发现,作业完成得很好,有的还加了插图,内容丰富,情真意切。面对一份份漂亮的作业,我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这次语文作业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语文新
期刊
学生的生活范围相对狭窄,他们几乎总是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缺乏色彩。他们的作文内容总是千篇一律,显得平淡而乏味。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我们的写作课应向生活“开放”,求教于生活,让美好生活本身去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性。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不会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往往让一些事物、事情从身边悄然而过,而不会去牢牢抓住。只有让他们学会了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取材,文
期刊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人们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具体地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和管理,全面提高人的各方面素质,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良好的养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都意义深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策略。  一、制定评价制度,落实养成教育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