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核酸技术抗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表达新的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qus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义核酸包括反义DNA、反义RNA和H-核酸酶(ribozyme)三大技术领域。是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而选择性抑制特定基因的复制、转录或翻译的一种新的生物技术。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硬化、肝癌有密切关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根据HBV基因及其转录物的结构和功能及复制的主要环节而选择合适的靶位点,设计合成特异的反义寡核苷酸阻断HBV基因表达,为HBV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且为防治输血相关的病毒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近20年来,由于血小板采集袋的改进和细胞分离器的应用,血小板输注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血小板免疫学已经从血清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近年来血小板抗原的生化特性和多态性的遗传学基础已逐渐被揭示。本文对近年来血小板血型血清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本文就生命质量的概念、评价内容、量表的制定和选择作一简单介绍,并着重指出生命质量研究在血液系统肿瘤病人中的应用:评价治疗和疾病对病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了解防治重点,评价各种治疗方法,选择最佳方案。
CD59是血细胞表面的一种糖基磷脂酰肌醇锚连蛋白,具有抑制补体激活的作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患者血细胞表面可存在CD59等锚连蛋白的缺陷。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细胞表面CD59等锚连蛋白的表达有助于PNH的诊断、随访和治疗。本文重点综述了流式细胞仪检测CD59在PNH诊断、治疗中的最新进展。
本文介绍了5个对人类影响最大且已被国际上公认的血小板抗原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及其分型方法,包括最早采用的血清学方法、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方法:DNA序列分析、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点杂交(PCR-ASO)、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其中重点介绍了PCR-SSP方法的可靠性及实用性。
凝血酶(thrombin,Ⅱa)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不仅在凝血瀑布反应中发挥作用,而且能够和包括神经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发生反应,并影响其行为。Ⅱa如此广泛的生理效应大部分由凝血酶受体(thrombin receptor,TR)介导。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新的受体参与介导凝血酶的功能。本文综述了已克隆的凝血酶受体的功能,并对可能存在的新的凝血酶受体作一初步探讨。
T细胞激活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是T细胞被激活后再次受到TCR/CD3刺激而发生的细胞凋亡,这一机制对于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T细胞受到TCR/CD3刺激后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引发多种细胞因子的转录和合成,T细胞被激活。活化的T细胞表达Fas/FasL增加,通过自身FasL和可溶性FasL对Fas的作用启动凋亡信号传导,使激活的T细胞发生凋亡。但特殊的是,Th2细胞激活后却仍具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为难治及威胁生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已成为血液病学及免疫风湿病学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就HSCT治疗AID的安全性、适应症、疗效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应用髓系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目前在临床上仍有争议。本文总结近年来有关文献,认为该类药物在AML治疗中除纠正粒细胞减少外,尚有抗真菌作用、诱导AML细胞成熟、增强化疗药物的作用等有益用途。如何应用最佳,尚需进一步研究。
期刊
在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中,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是最重要的机制。主要依据是(AA)病人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AA)患者的T淋巴细胞及血中高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γ(IFN-γ),抑制正常的造血,骨髓中T淋巴细胞选择性地在造血残留区浸润、扩增,浸润的T淋巴细胞是被激活的、克隆性的。从未输血环孢菌素A依赖型(AA)病人骨髓中分离出的T淋巴细胞克隆,已经找到直接